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转型中国的治理研究 郭苏建 等 著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正版书籍
¥ ×1
产品展示 |
基本信息 |
图书名称: | 转型中国的治理研究 |
作 者: | 郭苏建 著 |
定价: | 65.00 |
ISBN号: | 9787543227859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编辑推荐 |
内容介绍 |
治理是近年来政治学领域的流行概念。这一概念由世界银行提出,用来考察待援助国家的政治绩效和清廉度,以确定援助方案。我国政治学研究者借用这一概念,试图在不必进行整体性政治改革的前提下讨论中国若干政治问题的改善或解决。 《转型中国的治理研究》的讨论也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展开。《转型中国的治理研究》的前半部分对治理理论进行了介绍,并着重关注这一理论对于中国的适用性,对周边概念——如民主治理、传统治理观、贤能政治——进行辨析,并从不同侧面阐释了治理理论与中国的相容性。而后半部分的实证性研究,则更加技术性地体现了治理理论关注细节,重视政治绩效的实际提高而非理论上的空谈,在既有框架下尽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术特色。 |
作者介绍 |
郭苏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导师。旧金山州立大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 |
目录 |
丛书序言 理念与模式篇 国家治理的中国方案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角下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 民主治理:责任与问责 当前公益治理的本土文化资源 ——墨家公益治理观初探 转型中国的“内倾型贤能政治 ——基于福山“历史终结论”病理学逻辑的政治哲学分析 转型中国治理视野下的规则 制度与实践篇 比较政治学视野下的治理研究 政党治理的文化政治自觉 ——以椒江地方常任制改革为例 干部激励机制与地方治理 ——治理目标优先序的调整及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 中国的公民参与与城市治理 转型中国的社区治理 危机与应对: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制度框架之转型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转型中国的治理研究》: 如果说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初版的1992年,中国尚不足以作为对“历史终结论”的现实挑战而存在,那么随着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如何回应中国道路所蕴含的政治内涵,便是“历史终结论”必须回应的问题。事实上,在2014年6月6日发表于《华尔街日报》的《民主依然挺立在“历史的终结”处》一文中,福山即直言不讳地指出:“确实可与自由民主制度进行竞争的体制是所谓的‘中国模式’,它是威权政府、不完全市场经济以及高水平技术官僚和科技能力的混合体。” 直观地看,当下中国党治国家的政治架构,是融合了前述左翼与右翼挑战的政治模式,的确堪称对“历史终结论”的最大挑战。从政治意识形态来看,中国作为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国家指导思想的国家,具有从左翼挑战“历史终结论”的深厚传统;从既定的组织资源来看,当下中国党治国家的组织模式构成了一种政治资源的“封闭准入体系”,既形成了一种有别于民主政治的贤能政治模式,又具有发展为理想贤能政治模式的前景。更遑论曾经主导中国的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主义,恰恰是融合了左翼实质平等理念和右翼优越意识的意识形态遗产。尽管它在政治世俗化运行的现代条件下面临着较大的现实挑战,但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的那样,“如果乌托邦这块沙漠绿洲枯干,展现出的就是平庸不堪和绝望无计的精神荒漠。” 只要我们还想从乌托邦理想中获取精神养料,对转型中国来说,包括共产主义革命理想主义在内的精神传统,便是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由此可见,无论是当下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还是既定的组织资源,抑或是意识形态传统,都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中国道路具有:在制度层面乃至价值层面——超越“历史终结论”的政治前景。 然而,能否真正实现上述前景,则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形成稳定且可持续的替代性政体模式。在这方面,福山本人持明确的怀疑态度。他说道:“如果要我猜测一下,五十年后,是美国和欧洲在政治上更像中国,还是中国在政治上更像美国和欧洲,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有很多理由表明,中国模式是难以持续的。” 根据上文的分析,对转型中国来说,这种可替代的政体模式其实有两个取向不同的努力方向:使既有的政府组织形式转型为更为彻底的自由民主制——即更具有稳定性、更符合现代政治文明要求的社会主义自由民主制?抑或使现有的政府组织形式转型为更为稳定的贤能政治模式——即更具有可持续、更符合现代条件的贤能政治模式?以一种直觉主义的方式来把握,前者更具有社会主义的色彩;后者则可能要更多地回归中国的古典传统,特别是儒家的王道政治传统。事实上,诸多中国论者,特别是秉承“原教旨主义”的老左派和新儒家,正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这种直觉主义的方式把握中国问题的——由于他们多对某种政治或文化意识形态作了预先的承诺,并将其预设为先定的立场,其论说还常常具有意识形态化的倾向。 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左”和“右”所依赖的思想文化资源都构成了转型中国的既定传统(社会主义新传统、古典传统),如果一味秉持一种原教旨主义的思想文化立场,它们在实际上都是一种(文化上的)右翼立场。由此,我们可洞察到中国情境中的“左”“右”之别与西方情境的错位,以及老左派(乃至新左派)与新儒家在文化(乃至政治上)共契合流的空间。 …… |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