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中国美学研究(第二十一辑) 朱志荣 主编 王怀义 副主编 商务印书馆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23-06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23-06
    • 页数:372页
    • 开本:16开
    • ISBN:9781128981956
    • 出版周期:旬刊
    • 版权提供:商务印书馆

    以世界性视角观照中国本民族美学研究前沿的学术出版标杆;集聚国内美学界学术新锐,助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 包装:平
    • 开本:16
    • 出版时间:2023-06-01
    • 用纸:70克本质
    • 页数:372页

    读者对象:美学及美学相关联领域(文学、哲学、艺术学等)学者、学生及美学爱好者等。 

    编辑推荐:

    1.知名专家和顾问团队,一流学者,直面美学学术前沿

    本书主编朱志荣先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获得过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本书顾问团队包括陈望衡、阎国忠、杨春时、叶朗、张玉能、朱立元等国内美学界举足轻重的专家学者。本书所收论文集聚海内外美学名家、新秀具有开拓性的学术成果,直面美学学术前沿。

    2.强调本土特色,彰显时代价值

    中国历代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资源,但与其他诸多学术领域一样,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接处,遭遇了古与今、中与西、本土与外来、世界与民族等多对矛盾交织的“现代性”困境。《中国美学研究》(第二十一辑)更强调中国美学本身的特色,主张通过中西美学诸多范畴的对照,彰显中国本土美学资源自身的特点和内在意蕴,其中涉及古代易学、书论、画论的美学思想,宗炳、刘勰、阳明、徐渭、李贽等人的美学理念,还包括数字人文、神经美学等论题,既保持本土美学资源的民族特质,又圆融自信地移植西方美学资源,既保持本土美学资源的原汁原味,又彰显其在当代语境下的时代价值。

    3.以世界眼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美学研究》(第二十一辑)将本民族的美学研究放在时代的潮流中,以世界性视角进行剖析,旨在为中国美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平台,并为进一步发掘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层次价值,促进中国美学的现代转换和运用提供条件,对美学研究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内容简介:

    《中国美学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朱志荣为主编,王怀义为副主编。《中国美学研究》以研究中国美学为主,兼及心理美学、西方美学等著译的学术集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美学研究》学术内容丰富,涉及美学史、美学理论、美学与现实生活及人生等各大研究领域,包含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审美意识、审美心理、艺术美学、实践美学、美学译文和书评等板块。本集刊既有宏观体系的整体建构,又有对微观个案的具体分析;既强调美学研究的理论性,又重视其人文性。

    《中国美学研究》(第二十一辑)主要分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美学”“西方美学”“当代美学”等部分,所讨论的学术话题包括但不限于:易学与美学、六朝画论与书论、数字人文与艺术史、叶朗“美在意象”说、神经美学研究,等等。 

    作者简介:

    朱志荣,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审美理论》《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等。先后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获得过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

    王怀义,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理论和中国艺术史研究。

    目录:

    中国古典美学

    论古代美学命题的理论功能  吴建民

    诗性·巫性·神性与审美根性——中国易学与美学发微   谢金良

    以人为喻与汉魏六朝书论美学  赵忠富

    论六朝画论中的“气”概念  王中栋

    “畅神”:宗炳《画山水序》的一种美学阐述  王宏伟  汪珂欣

    “神用象通”与“Einbildungskraft”——刘勰与康德想象力理论比较  陈沁云

    唐宋诗词中羯鼓的审美特征探究  刘莉

    “敬畏”与“洒落”合一:王阳明的休闲审美智慧与境界  邱涵

    狂狷与细腻:徐渭“圆通不泥”的休闲审美内涵考察  蒋瑞琰

    论李贽历史批点中的审美思想  周品洁 曾繁仁

     

    艺术美学

    数字人文影响下的艺术史研究——数字艺术史的争议与创新  李斌

    人的时间的自然化与历史化  查常平

    音乐本体与“美学之谜” ——从马克思提出的审美本体特性之例出发的探究  曾永成

    论中国书法“书象”的拓扑像似性  于广华

    罗杰·弗莱形式主义理论的生发与中国艺术美学经验的赋能  刘庆

    去圈层化与去知识化:现代中国早期艺术教育的民众化审美范式——以民国艺术期刊为研究中心  李淑婷

     

    西方美学

    从非同一性立场与论说文形式的统一看阿多诺的自然美思想  陶金

    意象与symbol、metaphor——中西意象思想内涵辨析  江婷

     

    当代美学

    论犹太美学对“美是意象”的反向证成  贺方刚

    论叶朗“美在意象”说的理论穿行  陈朗

    意象体系论  王正中

    神经美学研究面面观——兼述《当代神经美学研究》   宋杰

    跨越中介,实现有厚度的感性——本体论生活美学的理论定位  梁晓萍  陈恩诚

     

    试读章节:

    人物品藻是魏晋六朝最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此期书法批评以人为喻范式的兴起,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人物的鉴识与品藻并非始于魏晋,早在先秦时期它便是知识界的一个固有传统,孔子、荀子等的以象比德即可视为其先声。此外,传统文化中起源甚早、颇具神秘色彩的相术,亦是人物品藻的重要渊源。相术是通过人的体貌特征来预测其命运的一种方术,两汉时尤为风靡。王充《论衡·骨相》指出“人命禀于天,则有表候见于体。察表候以知命,犹察斗斛以知容矣。表候者,骨法之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亦有“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犹律有长短,而各征其声,非有鬼神,数自然也”。王符更是在前人相术之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骨法为主,气色为候”,涵盖骨法、气色、部位、德行诸要素的系统的相术方法论。两汉相术不仅为其后的人物品藻贡献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也为汉魏六朝书论以人为喻范式提供了重要的话语借鉴。比如,两汉相术最为注重的“骨”就被书法批评所征用,成为书论最核心的范畴。在“骨”这一核心范畴基础上又形成“骨梗”“骨体”“骨力”“天骨”“藏骨”等衍生范畴,并派生出“骨梗强壮”“藏骨抱筋”“骨力相称”“骨体骏快”等理论命题。

    魏晋六朝时期,人物品藻在先秦儒家“君子比德”与两汉相术之学基础上获得蓬勃发展,并对书论以人为喻范式产生了更为全面的影响。与孔子、荀子等以象比德注重伦理、偏于实用不同,魏晋六朝人物品藻更加倾向于无功利的审美。人物品藻的目的也不再如相术一般对人的前程命运做出预判,而是经由人的体貌行止来品评其才性风神。魏初刘劭《人物志》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著作。刘劭认为人内在的品德、精神都会通过其形容声色显现出来,可“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于是提出人物品评的“九征”之法:

    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

    九征中,除“言”以外,余之“神”“精”“筋”“骨”“气”“色”“仪”“容”八征,均为书法批评所援引,成为以人为喻书论极具统摄力的核心范畴。比如在“筋”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丰筋”“无筋”“筋力”“筋节”等衍生范畴,派生出“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存筋藏锋”“筋力俱骏”等理论命题。此外,这些核心范畴之间由于理论视阈的融合、交汇,往往还会出现由单个范畴组成复合范畴的情况,如骨与气的融合产生了“骨气”“气骨”,筋与脉的融合产生了“筋脉”,筋与骨的融合产生了“筋骨”,并进一步派生出“骨气洞达”“筋脉相连”“筋骨不等,生死相混”等理论命题。

    魏晋六朝人物品藻在为书论以人为喻范式贡献了丰富的概念、范畴、术语、命题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话语形式的借鉴。在魏晋六朝人物品藻中,一种颇有特色的指向性句式被广泛运用,这种句式前半部分为取譬引类的喻说,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补充说明,无论是取譬引类还是补充说明,其中均暗含着优劣的评骘。如“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裴令公目夏侯太初:‘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等等,即是。以第二则为例,裴楷对夏侯玄的品题明显来自《礼记·檀弓下》“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廊庙”之譬喻本已含庄严肃穆之意,“不修敬而人自敬”更进一步阐释了这层含义,品题整体表达了对夏侯玄非凡气度的称扬。这种指向性的句式被六朝书论所吸收,成为以人为喻批评极具标识性的话语形式。如“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状虽未成长,而骨体甚峭快”“徐淮南书如南冈士大夫,徒好尚风范,终不免寒乞”“王仪同书如晋安帝,非不处尊位而都无神明”等等,皆是其例。巧妙的譬喻、精当的解说,以及隐寓其间的抑扬褒贬,均可看出人物品藻的深刻影响。宗白华先生曾指出,中国美学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这是极有见地的,且对于书论美学而言尤其如此。人物品藻的概念范畴、话语形式向书论领域的辐射,促成了以人为喻书法批评在魏晋六朝的迅速兴起。

    (赵忠富:《以人为喻与汉魏六朝书论美学》)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