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美国的分裂: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思考 [美]小阿瑟·M. 施莱辛格 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 史学经典 上海译文出版社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美]小阿瑟·M.著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2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美]小阿瑟·M.著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2
    • 开本:32开
    • ISBN:9786643374031
    • 版权提供: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国的分裂: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思考》追溯了美国历史上的三次移民高潮和它们在美国引起的排外主义浪潮,审视了一个又一个多族群国家的经验教训,指出美利坚民族的经典形象——种族、财富、宗教和国籍被“大熔炉”同化——正在被赞美差异和放弃同化的观念所取代。小阿瑟·M. 施莱辛格指出,多样性从一开始就是美国的标志,种族意识的高涨在一个因历史偏见而蒙羞的国家的确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后果,但是种族狂热的兴起可能会危害社会团结,使美国社会分裂到危险的程度。
    小阿瑟·M. 施莱辛格(1917—2007):
    Arthur M. Schlesinger, Jr.
    美国最具声望和争议的重量级历史学家、政治评论家,同时也是专栏作家、影评人、《财富》杂志和《生活》杂志的自由撰稿人,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和肯尼迪总统的特别助理。一生中获得过两次普利策奖、两次美国国家图书奖和一次美国历史学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他于1965年被选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1998年被授予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再版序言
    前言
    一 “一个新的民族?”
    二 历史作为武器
    三 教育之争
    四 美国的分裂
    五 合众为一?
    结语
    附录 施莱辛格的教学大纲
    资料来源说明
    索引
    译后记
    前言
    冷战的消逝的确为那个充斥着意识形态之争的时代画上了句点,但并未像预测的那样,带来历史的终结,事实上不过是用一系列新的仇恨取代了旧的版本。当东欧逐步摆脱沉重的意识形态压迫时,深植于该地区的历史经验和记忆中的民族对立情绪也随之释放,第三世界国家内部意识形态竞争的消失,使得原本因两个超级大国对峙而受到抑制的民族矛盾、部落冲突纷纷浮出水面。随着意识形态冲突时代的结束,人类进入,或者更准确地说,重新进入了一个较先前更为凶险的民族和种族仇恨时代。
    部落间的敌意是人类最本能的反应之一,然而我们这个星球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人口之间相互融合的叙事。大规模移民自一开始便是诸多仇恨的源头。二十世纪即将结束,许多因素——不仅是冷战铁幕的解除,还包括通讯与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人口的井喷式增长,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逃离暴政、贫困、饥荒和生态灾难的诉求,以及在异域过上向往生活的美好愿景等,都促使人们跨越国界。
    世界在收缩,人口的复杂情况更甚于以往任何时候。收缩进程就好比一把割裂世界的锯子,一方面给全球化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加剧了分裂。世界市场、电子科技、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所有这些均加速了传统民族国家的瓦解,一个原有国界趋于消弭的世界由此正在成型。与此同时,这些强大的国际化力量促使普通人在他们难以控制和理解的全球潮流裹挟中寻求庇护。当他们越强烈地感觉到任何个体都渺小无依,仿佛独自漂浮在不可名状、缺乏人情的“汪洋”之上,随时面临被吞噬的厄运时,他们便越发不顾一切地寻求任何看似熟识且能提供安全感的“救生筏”——身份政治恰好满足了此类渴望。由此可知,融合和分裂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在这个后意识形态时代,世界一体化程度越高,人们就越倾向于在民族和宗教信仰所定义的群体中找寻自我。
    当分属不同族群、操着不同语言、信奉不同宗教的人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并受同一政权管辖时会发生什么情况?除非追求相同目标,否则部落冲突早晚会使他们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在黑暗的未来世纪,文明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将一个国家凝聚在一起?
    在十九世纪,没有人比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对代议制政府的思考更深刻。他指出,用以界定国家的要素有二:一是部分居民接受共同管理的共识;二是共同的历史记忆、价值观、语言所浇灌而生的“共同情感”(common sympathy)。密尔认为,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内,自由制度很难实现,特别是当他们不具同胞之情,且使用不同的语言阅读和交流时,建立代议制政府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一致的公共舆论实难出现。概言之,形成自由制度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政权管辖范围应同民族所对应的边界基本一致。
    这种重合情况在当今世界可谓少之又少,目前单一民族国家几乎是凤毛麟角了。当下每天发生的事件暴露出民族凝聚力的脆弱性。目之所及,部落主义引发的国家分崩离析不在少数。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已然解体,印度、印度尼西亚、爱尔兰、以色列、黎巴嫩、斯里兰卡、阿富汗、卢旺达深陷种族或宗教冲突之中。族群关系紧张曾经扰动并使多个国家趋于分裂,南非、罗马尼亚、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菲律宾、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安哥拉、苏丹、刚果、圭亚那、特立尼达,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即便是像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这样相对稳定和发达的国家,也日益受到族群和种族问题的侵扰。《经济学人》有评论说:“部落主义的病毒……恰如国际政治染上艾滋病,潜伏数年,一经发作即刻击溃整个国家。”
    以我们的北部邻居为例,加拿大一直被认为是最理智和最平静的国家。如《经济学人》所言:无论据哪一套标准来评判,加拿大的富庶、平和都成功到令人艳羡,然而时至今日,它却处在崩溃的边缘。叶礼庭论及加拿大时称:“作为全球最富裕的五个国家之一,这个国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发展机遇,曾吸引来自各地的穷苦潦倒者定居于此,寻求新生,然而如今,它却在自我撕裂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如果连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位列全球前五的国家都难以维系一个多族群的联邦制国家,那么还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呢?”
    至少目前,美国可以作为这个日益重要的问题的答案。
    所以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就是美国何以独辟蹊径?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国家无法给具有不同族群背景的人们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让他们视彼此为同一国家的一分子,那么这个国家迟早会分崩离析。尼日利亚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钦努阿·阿契贝描述自己的国家——一个昔日在非洲大陆富甲一方,今日濒于兵荒马乱、惨状环生的国度时提到:“尼日利亚的致命缺陷在于国人无法做到同仇敌忾、共同对付严重的威胁,而是为了不同宗教、族群的利益同室操戈。”
    相较而言,美国做到了——建立起一个多族群国家,并且除去那场可怕的内战外,多数时候始终保持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令人好奇的是,鉴于美国自诞生之日起即为多族群国家,国民分属不同族群,是什么让美国人在动荡的两个世纪里仍团结在一起?赫克托·圣约翰·克雷夫科尔于1759年从法国前往美洲殖民地,娶了一位当地女子为妻,并在纽约殖民地奥兰治县的一处农场定居下来。独立战争期间,他著有《美国农人信札》(以下简称《信札》)。这位十八世纪的法裔美国人在书中讶异于各地人口在美利坚土壤上共生共荣的盛况——“这里住着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法国人、荷兰人、德国人、瑞典人,你可以见到在任何其他国家都找不到的奇异的混血人。”
    他以一个家庭为例继续论证该现象:这家的祖父是英格兰人,其妻是荷兰人,儿子娶了一位法国妻子,生下四个孩子后各自娶妻,竟来自四个不同国家。正是基于如此复杂的通婚融合,才孕育了今日的美利坚民族。(十八、十九世纪时,race一词意义上等同于今天我们所说的nationality。因此人们会提到英格兰民族[the English race]、日耳曼民族[the German race]等。)克雷夫科尔视角下,这一横空出世的民族具备哪些特点呢?同样在《信札》中,他提出了那个闻名于世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美国人,如何看待这一“新民族(new man)”?(二十世纪的读者有必要忽视十八世纪时男性对女性存在的漠视。)
    克雷夫科尔给自己的设问提供了堪称经典的答案:“他是一个美国人,抛弃了他所有的古老偏见和习俗,同时从他所诚心接纳的全新生活方式、所服从的新政府和所享有的新社会地位中,接受新的偏见和习俗。美国人就是那种依照新规则行事的新民族……“在这里,原先来自各国的人口逐步融合为一个全新的民族。”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