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张爱民 主编 任志刚 王勇 杜行俭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 自动化 自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张爱民著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张爱民著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ISBN:9787302522911
    • 版权提供:清华大学出版社

     书名: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ISBN号:  9787302522911

    本书涵盖了经典控制、现代控制和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从控制理论的基础知识入手,较深入地介绍了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方框图、信号流图以及状态空间模型;详细阐述了用于控制系统稳定性、瞬态性能、稳态性能分析时域法、根轨迹法、频域法和状态空间法,以及相应的系统设计方法;讨论了离散控制系统的模型、性能分析和校正方法;并对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法和描述函数法进行了简要介绍。此外,在相关章节给出了有关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MATLAB仿真方法和示例。
    全书内容全面、逻辑明确、图文并茂,理论与示例有机结合,适于用作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以及机械类、能动类、化工类等自动化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同时可供控制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参考。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 借助典型控制系统,加强对自动控制思想、概念和方法的描述,适当简化数学推导,引导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的精髓。
      遵循从建模、分析到设计,从连续系统到离散系统,从线性系统到非线性系统的思路编排章节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近。通过在关联章节穿插使用相同的实际控制案例,便于学生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点,增强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1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形式    3
    1.3.1  开环控制系统    3
    1.3.2  闭环控制系统    4
    1.3.3  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    5
    1.3.4  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    7
             1.4  自动控制系统分类    10
    1.4.1  按输入信号特征分类    10
    1.4.2  按系统中传递的信号分类    14
    1.4.3  按系统特性分类    15
    1.4.4  按系统参数分类    16
             1.5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7
             1.6  自动控制原理的研究内容及本书的结构体系    18
             习题    20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2
             2.1  引言    22
             2.2  微分方程    23
    2.2.1  机械系统    23
    2.2.2  电路系统    26
    2.2.3  机电系统    28
             2.3  传递函数    33
    2.3.1  传递函数定义    33
    2.3.2  典型环节传递函数    36
    2.3.3  举例说明建立传递函数的方法    39
             2.4  方块图    44
    2.4.1  方块图的组成和绘制    44
    2.4.2  方块图简化    47
    2.4.3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52
    2.5  信号流图    54
    2.5.1  信号流图的组成和建立    54
    2.5.2  梅森增益公式    56
    2.6  状态空间模型    60
    2.6.1  基本概念    60
    2.6.2  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    64
    2.6.3  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表达式之间的关系    80
    2.6.4  组合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81
    习题    87
    第3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103
    3.1  引言    103
    3.1.1  典型输入信号及其拉普拉斯变换    103
    3.1.2  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    106
    3.1.3  瞬态性能指标和稳态性能指标    107
    3.2  典型一阶系统的瞬态性能    109
    3.2.1  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109
    3.2.2  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109
    3.2.3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110
    3.2.4  一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    111
    3.2.5  一阶系统的单位加速度响应    112
    3.2.6  一阶系统的瞬态性能指标    113
    3.2.7  减小一阶系统时间常数的措施    114
    3.3  典型二阶系统的瞬态性能    115
    3.3.1  典型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115
    3.3.2  典型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116
    3.3.3  典型二阶系统的瞬态性能指标    121
    3.3.4  二阶系统瞬态性能的改善    130
    3.4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137
    3.4.1  三阶系统的瞬态响应    137
    3.4.2  高阶系统的瞬态响应    139
    3.4.3  主导极点    141
    3.5  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43
    3.5.1  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143
    3.5.2  线性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144
    3.5.3  代数稳定性判据    145
    3.6  线性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分析    156
    3.6.1  控制系统的误差和稳态误差    156
    3.6.2  稳态误差分析    160
    3.7  利用MATLAB对控制系统进行时域分析    178
    3.7.1  用MATLAB对系统时域性能进行分析    179
    3.7.2  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    184
    习题    193
    第4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    203
    4.1  引言    203
    4.1.1  根轨迹    204
    4.1.2  根轨迹的幅值和相角条件    207
    4.1.3  利用试探法确定根轨迹上的点    209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210
    4.2.1  180°等相角根轨迹的绘制规则    210
    4.2.2  0°等相角根轨迹的绘制规则    225
    4.2.3  参量根轨迹    226
    4.2.4  关于180°和0°等相角根轨迹的几个问题    228
    4.3  控制系统根轨迹绘制示例    229
    4.4  基于根轨迹法的系统性能分析    239
    4.4.1  增加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    239
    4.4.2  条件稳定系统分析    242
    4.4.3  利用根轨迹估算系统的性能    244
    4.4.4  利用根轨迹计算系统的参数    246
    4.5  利用MATLAB分析根轨迹    249
    习题    255
    第5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262
    5.1  引言    262
    5.2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262
    5.2.1  定义    262
    5.2.2  频率特性的表示方法    265
    5.3  对数坐标图    265
    5.3.1  对数坐标图及其特点    265
    5.3.2  典型环节的对数坐标图    267
    5.3.3  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的绘制    275
    5.3.4  非最小相位系统对数坐标图    278
    5.3.5  对数幅相图    285
    5.4  极坐标图    286
    5.4.1  典型环节的极坐标图    286
    5.4.2  开环系统极坐标图的绘制    291
    5.4.3  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极坐标图    293
    5.4.4  增加零、极点对极坐标图的影响    296
    5.5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301
    5.5.1  辐角原理    301
    5.5.2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304
    5.5.3  开环系统含有积分环节时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的应用    308
    5.5.4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在伯德图中的应用    313
    5.5.5  对具有纯延迟的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13
    5.6  稳定裕度    316
    5.7  闭环系统的频率特性    323
    5.7.1  用向量法绘制闭环频率特性    324
    5.7.2  等幅值轨迹(等M圆)和等相角轨迹(等N圆)    325
    5.7.3  尼科尔斯图    330
    5.7.4  非单位反馈系统的闭环频率特性    332
    5.8  闭环系统性能分析    333
    5.8.1  利用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稳态性能    333
    5.8.2  频域性能指标与时域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    335
    5.9  利用MATLAB进行系统的频域分析    344
    5.9.1  利用MATLAB绘制伯德图(对数坐标图)    344
    5.9.2  利用MATLAB绘制奈奎斯特图(极坐标图)    346
    5.9.3  利用MATLAB绘制尼科尔斯图(对数幅相特性图)    349
    5.9.4  利用MATLAB绘制具有延迟环节的系统的频率特性    350
    5.9.5  利用MATLAB求系统的稳定裕度    353
    5.9.6  利用MATLAB求闭环频率特性的谐振峰值、谐振频率和
          带宽    354
    习题    355
    第6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    364
    6.1  引言    364
    6.2  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    364
    6.2.1  状态变量模型的非唯一性    364
    6.2.2  状态空间表达式的约当标准型    366
    6.3  线性定常系统的时间响应和状态转移矩阵    374
    6.3.1  齐次状态方程的解    374
    6.3.2  非齐次状态方程的解    378
    6.3.3  状态转移矩阵的计算    379
    6.4  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389
    6.4.1  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能控性    390
    6.4.2  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能观测性    398
    6.4.3  能控性、能观测性与传递函数的关系    404
    6.4.4  对偶原理    405
    6.5  状态反馈与极点配置    407
    6.5.1  状态反馈    407
    6.5.2  状态反馈后闭环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408
    6.5.3  极点配置    409
    6.6  状态估计与状态观测器    416
    6.6.1  观测器的结构形式    417
    6.6.2  观测器存在的条件    418
    6.6.3  全维观测器的设计方法    419
    6.6.4  降维观测器的设计    420
    6.6.5  由观测器构成的闭环系统的基本特性    427
    6.7  利用MATLAB进行状态空间分析    429
    6.7.1  利用MATLAB进行数学模型转换    429
    6.7.2  利用MATLAB构造组合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434
    6.7.3  利用MATLAB计算矩阵指数和时间响应    436
    6.7.4  利用MATLAB分析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438
    6.7.5  利用MATLAB设计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    439
    习题    442
    第7章  线性系统的设计方法    451
    7.1  引言    451
    7.2  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453
    7.2.1  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    453
    7.2.2  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    455
    7.2.3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    457
    7.3  基于伯德图的系统校正    458
    7.3.1  基于伯德图的相位超前校正    458
    7.3.2  基于伯德图的相位滞后校正    462
    7.3.3  基于伯德图的滞后-超前校正    464
    7.3.4  超前、滞后和滞后-超前校正的比较    466
    7.4  基于根轨迹的系统校正    467
    7.4.1  增加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    467
    7.4.2  基于根轨迹的相位超前校正    469
    7.4.3  基于根轨迹的相位滞后校正    472
    7.5  PID控制器    474
    7.5.1  比例控制器    475
    7.5.2  积分控制器    475
    7.5.3  比例积分控制器    476
    7.5.4  比例微分控制器    477
    7.5.5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    477
    习题    478
    第8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分析    484
    8.1  引言    484
    8.2  信号的采样    484
    8.2.1  采样过程    484
    8.2.2  采样定理    486
    8.3  信号的保持    488
    8.3.1  零阶保持器    489
    8.3.2  一阶保持器    490
    8.4  z变换    491
    8.4.1  z变换定义    491
    8.4.2  z变换方法    492
    8.4.3  z变换的基本定理    494
    8.4.4  z反变换    495
    8.5  脉冲传递函数    496
    8.5.1  脉冲传递函数的定义    497
    8.5.2  开环采样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498
    8.5.3  闭环采样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500
    8.6  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502
    8.6.1  s平面和z平面的映射关系    502
    8.6.2  采样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503
    8.6.3  劳斯稳定性判据    505
    8.7  采样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507
    8.8  采样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510
    8.9  采样控制系统的校正    513
    8.9.1  数字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    513
    8.9.2  最少拍采样控制系统的校正    514
    习题    518
    第9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521
    9.1  引言    521
    9.1.1  非线性系统的特点    521
    9.1.2  非线性系统的研究方法    524
    9.2  常见的典型非线性特性    525
    9.3  相平面法基础    528
    9.3.1  线性系统的相轨迹    529
    9.3.2  相轨迹作图方法    535
    9.3.3  由相平面图求时间解    538
    9.4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法分析    540
    9.4.1  具有分段线性的非线性系统    541
    9.4.2  继电器型非线性系统    544
    9.4.3  速度反馈对非线性系统性能的影响    550
    9.5  描述函数    551
    9.6  用描述函数分析非线性系统    558
    9.6.1  自激振荡的确定    560
    9.6.2  描述函数方法的精确度    564
    习题    565
    附录  拉普拉斯变换    569
    参考文献    576

    自动化学科有着光荣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就十分重视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和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五十多年来,自动化科学技术在众多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如航空、航天等,两弹一星的伟大工程就包含了许多自动化科学技术的成果。自动化科学技术也改变了我国工业整体的面貌,不论是石油化工、电力、钢铁,还是轻工、建材、医药等领域都要用到自动化手段,在国防工业中自动化的作用更是巨大的。现在,世界上有很多非常活跃的领域都离不开自动化技术,比如机器人、月球车等。另外,自动化学科对一些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网络控制、量子控制、流媒体控制、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就是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影响下得到不断的发展。在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中国要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还很重,或者说我们正处在后工业化的阶段。因此,国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科学发展观,这对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机遇难得,人才更难得。要发展自动化学科,人才是基础、是关键。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或者说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作为高等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始终要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具体对自动化系或自动化学院的领导和教师来说,要时刻想着为国家关键行业和战线培养和输送优秀的自动化技术人才。
    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很多,涉及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拓宽专业口径、优化教学计划、增强教学柔性、强化通识教育、提高知识起点、降低专业重心、加强基础知识、强调专业实践等,其中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编写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材尤为重要。清华大学吴澄院士领导的《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根据自动化学科对自动化技术人才素质与能力的需求,充分吸取国外自动化教材的优势与特点,在全国范围内,以招标方式,组织编写了这套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这对推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具有重
    要的意义。这套系列教材的建设有新思路、新机制,适应了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立足创建精品教材,重视实践性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采用了竞争机制,以激励和推动教材建设。在此,我谨向参与本系列教材规划、组织、编写的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并希望该系列教材在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授
                                       2005年10月于教育部



    清华大学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