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理查德 塞勒经典著作系列(套装共3册)赢家的诅咒+助推+错误的行为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理查德·塞勒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理查德·塞勒著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开本:32开
    • 装帧:套装
    • ISBN:9785571889564
    • 版权提供:中信出版社

    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奠基人理查德·塞勒 经典著作系列套装

    书名:理查德·塞勒经典著作系列(套装共3册)

    定价:187.00元

    作者:理查德·塞勒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5

    页码:116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8626

    理查德·塞勒经典著作系列套装共3册,包含《赢家的诅咒》、《助推》和《“错误”的行为》。

    《赢家的诅咒》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的奠基之作,深入探讨了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各种悖论和反常现象。

    《助推》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实践之作,塞勒在这本书中,指出政府需要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对政策进行优化设计,制作更便民的公共政策的工具,引导人们在教育、投资、卫生保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做出让人们更健康、更富有、更快乐的决策,对社会乃至全球都有助益的选择。同时,该书关于助推的理论对全球的养老制度起到了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错误”的行为》是行为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帮助读者改变对传统经济学“理性人”的看法。塞勒指出,我们的行为并不理性,甚至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这种“错误”的行为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本书点缀着塞勒与传统经济学思想激烈交锋的有趣故事,以独特的方式探索了人类深层次的弱点。当经济学遇到心理学,碰撞出的火花将对个人、管理者和决策者产生深远和富有启发性的影响。

    理查德·塞勒经典著作系列套装共3册,包含《赢家的诅咒》、《助推》和《“错误”的行为》。

    《赢家的诅咒》:拍卖竞标的赢家,其实常常是输家,这就是“赢家的诅咒”。塞勒用有趣的实验,剖析了经济生活中的悖论和反常现象。

    《助推》:保留人们自主决策的权利,适当影响人们做决策的过程,这就是《助推》。塞勒在这本书中指出,政府需要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对政策进行优化设计,制作更便民的公共政策的工具,引导人们在教育、投资、卫生保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做出让人们更健康、更富有、更快乐的决策,对社会乃至全球都有助益的选择。

    《“错误”的行为》是可以被看作“行为经济学的回忆录”,涵盖了行为经济学从1970年到现在的发展历程。

    《赢家的诅咒》

    推荐序一 VII

    推荐序二 XVII

    前 言 XXIX

    第1章 合作

    单次博弈的公共产品实验 008

    重复博弈 010

    互惠式利他主义 012

    利他主义 015

    评论 022

    第2章 最后通牒博弈

    简单最后通牒博弈 029

    两阶段议价博弈 033

    多阶段博弈 037

    市场上的最后通牒博弈 041

    评论 042

    第3章 跨行业工资差异

    事实 051

    可能的辩解 053

    哪些行业工资高?为什么? 056

    理论上的解释 059

    评论 063

    第4章 赢家的诅咒

    实验证据 073

    实地资料 080

    评论 086

    第5章 禀赋效应、损失规避及现状偏见

    禀赋效应 092

    交叉的无差异曲线 096

    现状偏见 098

    损失规避 101

    强化的损失规避 104

    对公平与公正的判断 106

    评论 109

    第6章 偏好反转

    相容性假说 124

    评论 128

    第7章 跨期选择

    个人贴现率的变化 137

    参照点 143

    享受与恐惧 148

    评论 150

    第8章 储蓄、可替代性及心理账户

    目前收入账户:消费取决于收入 159

    终生消费曲线 160

    短期储蓄 161

    收入、奖金及意外之财的来源 162

    财富是可替代的吗? 165

    养老金财富 165

    房产 169

    流动性限制或是债务规避? 172

    评论 174

    第9章 博彩市场

    赛马博彩市场 179

    投注策略 184

    横跨不同赛马场的赌盘 187

    乐透型彩票 188

    评论 193

    第10章 股票市场的日历效应

    1 月效应 205

    周末效应 208

    假期效应 213

    盘中效应 214

    评论 215

    第11章 华尔街股市上的均值回归

    股市平均水平的均值回归 227

    截面数据的均值回归 231

    短期均值回归现象 237

    评论 240

    第12章 封闭式共同基金

    四种反常现象 249

    标准解释 252

    金钱并非万能的 258

    评论 265

    第13章 外汇

    远期贴水偏差的检验 272

    外汇风险溢价 274

    预期误差 279

    一种可能的解释 282

    评论 285

    后 记 289

    致 谢 291

    参考文献 295

    《助推》

    推荐序一/ III

    推荐序二/ XIII

    引 言 / 001

    第一部分 社会人和经济人 / 019

    第1章 偏差和谬误如何欺骗我们的眼睛? / 021

    第2章 如何抵制诱惑? / 046

    第3章 如何控制社会对我们的影响? / 062

    第4章 我们何时需要助推? / 086

    第5章 如何优化选择体系? / 096

    第二部分 钱 / 121

    第6章 “明天储蓄更多”计划 / 123

    第7章 幼稚的投资 / 140第8 章 信用市场 / 157

    第9 章 社会保障私有化 / 172

    第三部分 医疗健康 / 185

    第10 章 “处方药” / 187

    第11 章 如何促进器官捐献? / 206

    第12 章 如何拯救我们的星球? / 215

    第四部分 自由选择 / 231

    第13 章 我们该如何为孩子挑选学校? / 233

    第14 章 如何改善现有医疗体系? / 242

    第15 章 婚姻有没有可能私人化? / 250

    第五部分 支持还是反对? / 263

    第16 章 欢迎来到助推的世界! / 265

    第17 章 谁会反对助推? / 273

    第18 章 助推:真正的第三条道路 / 291

    后 记 / 295

    致 谢 / 301

    注 释 / 303

    参考文献 / 311

    《“错误”的行为》

    推荐序一 接地气的经济学

    推荐序二 塞勒三部曲导读

    引 言

    第一部分 行为经济学的发轫:1970 —1978 年

    第1 章 经济人与非理性的人

    第2 章 机会成本和禀赋效应

    第3 章 非理性行为清单

    第4 章 前景理论和价值函数

    第5 章 加州圆梦之旅

    第6 章 行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 心理账户:1979 —1985 年

    第7 章 这笔交易到底值不值?

    第8 章 沉没成本

    第9 章 漏水的桶与财务预算

    第10 章 扑克牌桌边的怪诞行为

    第三部分 自我控制:1975 —1988 年

    第11 章 意志力和延迟消费

    第12 章 计划者与行动者

    第13 章 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行为

    第四部分 我与卡尼曼合作的时光:1984 —1985 年

    第14 章 怎样才算公平?

    第15 章 关于公平的博弈实验

    第16 章 从代币实验到马克杯实验

    第五部分 埋首于经济学研究的日子:1986 —1994 年

    第17 章 理性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的辩论

    第18 章 股市、赛马与反常现象

    第19 章 打造一个行为经济学家的明星团队

    第20 章 狭窄框架与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时间

    第六部分 金融市场:1983 —2003 年

    第21 章 选美竞赛和股票投资

    第22 章 股市反应过度了吗?

    第23 章 价值股比成长股的风险更大?

    第24 章 价格并不都是合理的

    第25 章 动物精神和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

    第26 章 果蝇、冰山和负股价

    第七部分 助推计划:1995 年至今

    第27 章 当法律遇上行为经济学

    第28 章 挑选办公室的风波

    第29 章 球队选秀与贝克尔猜想

    第30 章 有奖竞猜类节目你该怎么玩?

    第八部分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2004 年至今

    第31 章 “明天储蓄更多”计划

    第32 章 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与助推策略

    第33 章 助推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结 语

    注 释

    致 谢

    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行为经济学奠基人。他曾因其在行为经济学的地位及影响力,受邀客串电影《大空头》。他挑战主流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在学界负有盛名。对反常行为、经纪人假设、禀赋效应、跨期选择、心理账户和股票市场均作出重大贡献。

    2015年,理查德·塞勒当选美国经济学学会主席。2017年,因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理查德·塞勒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主要著作包括《赢家的诅咒》《错误的行为》以及与卡斯·桑斯坦合著的畅销书《助推》。

    推荐序一 接地气的经济学——理查德·塞勒与行为经济学

    经济学家 梁小民

    我是学主流经济学出身的。读的教科书、专著、论文都是主流经济学的。出于赶时髦,也读了点儿新剑桥学派、新左派和新制度学派,诸如琼·罗宾逊、斯威齐、加尔布雷思的著作,但颇为不屑。而且,读这些非主流的东西,反而加强了我对主流经济学的信念。以后我按主流经济学的思想写教科书、专著或论文,也用这一套来讲解和思考。如果把主流经济学作为一种宗教,我就是一个“受洗并虔诚的信徒和传教士”。

    不过在学习与思考中,在与学生、朋友的交流中,我对主流经济学“教义”的基础之一—“理性人”假设有了些许不敬。主流经济学的假设是“理性人”。理性人的特点之一是自私,即“经济人”;特点之二是自觉地(或者说本能地)按最大化原则行事,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机会成本、边际分析法等原则做出选择。但随着阅读面的扩大和在社会上活动交往的增加,我对这种理性人假说逐渐有所动摇。“自私”固然是人的本性,但自私的人也有许多不自私的行为。这种行为肯定不是主流,但对社会却有不可忽视的效果。在美国,没有那些成功人士的捐助,能有那么多的名牌大学和基金会吗?正是许多人无私的奉献,才有了这个社会上许多美好的东西。按理性的方式行事,更有些远了。许多人其实是以非理性的方式行事的。以我自己为例,效用最大化、边际分析法,我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实际消费中有几次想到了这些原则?而且从事后来看,我的许多次消费肯定是边际效用为零,甚至为负。这种不理性在许多人身上都多次发生过。即使那些创立这些理论的人,他们会完全按照理性的方式做选择吗?看来经济学这个手电筒是用来照别人的,但最后谁也没照到。

    理性人假说的动摇绝非小事,因为整个经济学体系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离开了这个前提,严密、精致的理论分析,逻辑性极强的数学推导,就都不那么坚实了,由此得出的结论也要打个折扣。经济学的基本中心之一就是证明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建立在理性人假说之上的一般均衡理论证明了这一点。从历史实践来看,谁也不会否认市场机制。但“完善”二字绝谈不上。市场机制出了多少问题?引发了多少次灾难?人们选择市场经济,并不在于它完善,而在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当然,经济学家也不会长期忽视这些问题。其实,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他提出“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的同时,也提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看不见的手会引发的问题。可惜他的继承者新古典经济学家忽略了后一种分析,而夸大了前一种分析。也许还有特立独行的学者想到了这个问题,不过他们被势不可当的主流经济学淹没了,也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因愚蠢的虔诚而不思考其他。

    不过人们终究会不断追寻真理。强调理性人假说和市场机制完善性的主流经济学总会遇到挑战。最早产生影响的是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说。西蒙教授认为,人不可能像主流经济学认为的那样完全理性,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有理性,但并非完全理性,而是有时理性,有时不理性;在有些问题上理性,在有些问题上不理性。换言之,理性是有限的。西蒙由于这个理论和其他贡献而获得了197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后兴起的则是我们这里要重点介绍的行为经济学了。

    主流经济学日益数学化,靠数学推导建立了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在现代,奠定数学分析方法基础的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我们不否认数学工具的运用和由此产生的数学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学发展的重大意义,但主流经济学并不完善,数学方法也不是研究经济学的唯一方法,这就产生了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不是纯理性人,而是社会人。决定人们决策的不仅仅是经济理性,更重要的还有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中既包含理性,也包含许多非理性的,或者利己但不理性的因素。这些心理因素无法用数字来表达,也不能包括在数学模型中。数学模型中用随机变量来代表这些无法衡量与无法预测的因素,实际上否认了这些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运用行为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就要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对人类行为的实验出发。所以说,观察现实和实验经济学是行为经济学的基础。2002 年,对实验经济学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弗农·史密斯和对行为经济学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丹尼尔·卡尼曼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绝非偶然(可惜另一位对行为经济学做出开创性贡献的经济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由于英年早逝未在获奖之列)。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另一位行为经济学大师理查德·塞勒终于在2017 年获得诺奖。行为经济学更加贴近现实,因此我称之为“接地气的经济学”。

    理查德·塞勒也是行为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而且对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他获得诺奖当之无愧。塞勒现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芝加哥大学是盛产诺贝尔奖得主的地方。塞勒在《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等知名刊物上发表过许多重要文章,也出版过许多著作。本文将根据已译为中文的《赢家的诅咒》《助推》和《“错误”的行为》来介绍他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

    《赢家的诅咒》出版于1991 年,是塞勒的行为经济学论文集。20世纪80 年代,塞勒在康奈尔大学任教,一次开会时另一位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他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在中国影响甚大,被广泛用作研究生的教材)告诉他美国经济学会正在筹办一份《经济展望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杂志,收录的文章主要介绍经济学的最新进展,且不难读,我在美国进修时常读这本期刊,回国时还带了一些,并在回国后写的《重要的还在于学习》中对这本杂志称赞有加),希望他写专栏。在巴里·奈尔伯夫(他是介绍博弈论的《策略思维》的作者之一,这本书也极好,我常推荐给学生)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诺奖获得者)的鼓励下,塞勒就经济中的反常现象为该杂志撰写专栏。这个专栏从1987 年第一期开始。塞勒写了4 年,共13 篇文章,这本书就由这13 篇文章组成。

    这本书13 篇文章的中心是分析经济中的反常现象。反常现象是指与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和预测不一致的现象,但在现实经济中普遍存在。这些现象包括与囚徒博弈不一致的公共产品“搭便车”,与利己动机不一致的利他主义,与最后博弈不一致的对公正的关注,与传统理论不一致的行业间工资差异与流动性解释,与最大化目标不一致的赢家反而吃亏的“赢家的诅咒”,人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评价更高(禀赋效应)、对损失的反应大于等额收益的损失规避与无差异曲线分析的不一致,与效用分析中偏好的转逆不一致的偏好反转,与消费函数不一致的跨期选择,与消费和储蓄理论不一致的心理账户,与传统博彩中不一致的热门—冷门偏差和前两名及前三名市场的无效率性,股市中有效市场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1 月效应、周末效应、月度转换效应等的不一致,华尔街股市的均值回归,封闭式共同基金的四种反常现象,外汇市场上的远期贴水溢价、风险预期失误等。

    从对这些反常现象的分析中,塞勒运用博弈论、金融学、劳动经济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在消费者选择、自我控制、储蓄行为和金融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构成了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

    禀赋效应。这个概念由塞勒在1980 年提出,基础是特沃斯基和卡尼曼的前景理论。这一概念认为,人们在决策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即对“避害”的考虑大于“趋利”。这就挑战了消费者选择分析的基础,即效用取决于客观资产价值,而且它还冲击了科斯定理,即只要交易成本为零,产权配置的最初状态与效率无关。根据禀赋效应,最初的产权配置应更注重效率而不能过分指望市场调节。跨期选择。此概念由塞勒与其合作者列文斯坦在1989 年提出。跨期选择是指将成本与收益分散在各个期间进行决策。在跨期选择的情况下,人们的长期理性选择能力是值得怀疑的。与忽略心理分析的经济学家不同,塞勒认为心理学对这种决策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他注重心理学理论与经济研究的结合。

    心理账户和储蓄理论。人们如何评价不同的经济交易下的公平?塞勒在1990 年提出,消费者经常会从价格比较中提取积极或消极的交易效用,并与自己的消费偏好结合得出相应的公平标准。人们更倾向于把小的损失和大的收获合并起来看待。心理账户概念最重要的是自我控制,它假定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也会在心里记账。塞勒对主流经济学中莫迪格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做出了两点重要的修改:一是人们对收入的敏感大于各种形式的财富;二是人们缺乏耐心,短期内对贴现率的重视大于利率。

    行为金融理论。在这个领域塞勒贡献甚大。他提出在评价投资组合时,短视的损失厌恶使一大部分投资者放弃股票投资的长期高回报率,去投资具有稳定回报的债券。塞勒发现了“输者赢者效应”,即投资者对过去的输者组合过分悲观,对过去的赢者组合过分乐观,导致股价偏离其基本价格。等一段时间之后市场自动修正,前期的输者赢得正的超额收益,而前期赢者的超额收益为负。据此,他提出了预测股票收益的新方法,即采用反转策略买进过去3~5 年的输者组合,卖出赢者组合。塞勒对股市的研究有三项重要结论:第一,价格变动可能与影响进出市场的习俗相关;第二,机构投资者对他们的投资组合进行季节性调整是一种“装饰门面”的活动;第三,日历效应与好消息、坏消息发布的时间选择相关。塞勒对封闭基金、折价或溢价等均有研究,这些研究对金融理论和现实的研究影响重大。

    2000 年后,塞勒把他的行为经济学研究运用于分析消费者行为和政府政策之中,这些成果体现在他与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卡斯·桑斯坦于2008 年合写的《助推》中。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由此可以看出,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消费决策以及指导政府如何运用政策来引导人们做出这种决策。行为经济学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真刀真枪运用于实际的,不是黑板上的经济学,而是实用性很强的生活中的经济学。

    英文“nudge”(助推)一词的原意是“用胳膊肘等身体部位轻推或轻戳人的肋部,以提醒或者引起别人的注意”。以“助推”为书名,就是提醒你可能会犯的错误,助你回归正确之路。但如何助推呢?

    塞勒把人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假思索的直觉,即“直觉思维系统”或“自动系统”;另一种是比较认真的思考,即“理性思维系统”或“省思系统”。主流经济学假设人们用的是理性思维系统,但现实中人们运用更多的则是直觉思维系统,这种思维方式会引出错误的选择。这就需要设计一种方式,让直觉思维少犯错误。如为儿童摆放食物时,把有利于健康的食物放在容易看见、容易够到的地方,这种食物摆放方法就是助推。他提出了“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的概念,这就是在不牺牲人们自由选择权的前提下运用助推的方式来引导大家。助推是一种全新且有效的引导式管理模式。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桑斯坦用助推的方法帮助奥巴马竞选取得了成功,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也十分欣赏他们的思想和实践。

    这本书第1~5 章分析了如何用助推来克服偏见与谬误。靠直觉思维,难免会做出错误选择,如吸烟、肥胖等等都是这种偏见与谬误导致的结果。得克萨斯存在的在高速公路上乱丢垃圾的现象通过“不要给得克萨斯抹黑”为中心的公益宣传助推而得以消除,同样,用数字也可以为人们戒烟戒酒助推。第6~9 章“探索如何更好地省钱、投资和借贷”,即家庭理财方法,直觉思维导致许多人“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关心养老问题。塞勒建议:第一,为储蓄计划设计自动登记的方式;第二,“明天储蓄更多”。这就是要在传统的社会养老之外助推人们更多地进行储蓄。在讨论了参与一项保险计划并决定投资多少钱之后,又讨论如何进行投资,以及如何设计更好的信贷方案,如何打造更为人性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第10~12 章讨论如何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包括面对政府针对人们的医疗健康问题提供的复杂选择体系,人们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如何提高器官移植中的捐赠比例;如何为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例如环境保护。第13~15 章分析在许多没有多少自由的领域,如教育、医疗、婚姻中如何通过制度改进创造更多的自由。第16~18 章可以看作总结,介绍了一些小的助推,提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助推,但要警惕恶意的助推行为和助推者,并建议把助推作为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以外的第三条道路。

    第三本书《“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可以看作一本回忆录,不过不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忆,而是对行为经济学从1970年到现在的发展历程的回忆。书中介绍了众多经济学家对这门学科做出的贡献,勾勒了一幅群体图像。当然,也有塞勒本人在这一学科中耕耘并做出贡献的记录,包括他与特沃斯基、卡尼曼等人的合作。读这本行为经济学发展史,你会对这门学科的内容、贡献与社会的关系有更多的了解。只有知道了这门学科重要概念与理论的形成过程,它与实验经济学的关系等相关内容,你才能更好地理解行为经济学。

    了解塞勒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还应该注意几点。第一,行为经济学并不是对主流经济学的否定,而是对它的发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扬弃”。它用的许多概念和分析方法仍来源于主流经济学,不了解主流经济学也学不好行为经济学。塞勒也认为,就整个经济学而言,还没有什么可以取代主流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无非是对主流经济学的一些失误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使经济学更贴近现实、更接地气,从而更有助于建设一个美好世界。第二,行为经济学前途无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行为经济学,它目前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微观领域,但塞勒预见它会进入宏观领域,还会有更丰富的成果。第三,行为经济学主要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创立的,它用的例子、进行的实验都以美国为背景,分析的中心是美国人的行为。它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但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中国人的行为有自己的特色,心理也不同于美国人,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制度与美国有很大区别。因此,如何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中国人的行为,设计出适合中国的助推方法,仍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也许在运用行为经济学研究中国人的行为时,我们还可以为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这三本书都不是“沉闷的经济学”,也没有数学统计,读起来很有趣,大家都可以读懂。这三本书可以浅读、泛读,也可以深读、精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并有不同的启发与收获。读者可以先读《“错误”的行为》,对行为经济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读其他两本书。

    愿你愉快地读完这三本书,帮助你摆脱“偏见”与“谬误”,做出更好的选择,你也可以“助推”一下朋友和家人,让新的一年更加美好。

    经济学家 梁小民

    2018 年元旦

    第4章 赢家的诅咒

    下次你晚上出门发现身上现金不够的时候,可以在附近的小酒馆里做一下这个实验。拿一个罐子,里面装满硬币,记下这些硬币总共是多少钱。然后,到吧台当着众人的面,拍卖你手上这个装满硬币的罐子(你要说会付给胜出者纸币,以免有人不喜欢硬币)。你很可能得到以下结果:

    1. 平均的出价将远低于硬币的总值。(出价者为风险规避者)

    2. 胜出者的出价将会超过罐中硬币的总值。

    通过这个实验,你不仅可以获得夜间娱乐所需的资金,也可以让酒馆里的顾客明白赢家的诅咒的危害。

    赢家的诅咒是一个概念,首次在论文中讨论此概念的是大西洋富田公司的三位工程师,卡彭、克拉普和坎贝尔(Capen,Clapp, and Campbell, 1971)。概念很简单,假设有多家石油公司有兴趣购买某块土地的开采权。我们假设该权利对所有的投标人而言,价值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个竞标是所谓的“公共价值”竞标。而且,假设每一个投标人都从他们的专家那里得到这项权利的价值估算。假设这些估值是没有偏误的,那么估值数的平均值就是这块开发区的公共价值。这个竞标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知道,要估计某个地方的石油蕴藏量是非常困难的,专家的估价差异会非常大,有些过高,有些过低。即使一些公司的出价会低于专家的估价,但那些专家提供高估价的公司,其出价也会高过估价低的公司。事实上,赢得竞标的公司很可能是专家估价最高的公司。如果真是这样,竞标的赢家就可能是输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说赢家是“受到诅咒”的:(1)他的中标价超过这块开发区的价值,该公司因而会蒙受损失;(2)开发区的价值低于专家的估价,中标的公司因而感到失望。我们将这两者分别称为赢家的诅咒版本一和版本二,而且即使是比较温和的版本二,在中标公司盈利时也适用,只要利润低于投标时的预期都算。两个版本中的赢家对于结果都不会满意,所以两个定义似乎都很恰当。

    如果所有的投标人都是理性的,就不会发生赢家的诅咒,这样赢家的诅咒就构成了市场环境里的一个反常现象[参见寇克斯和伊萨克(Cox and Isaac, 1984)的研究]。然而,在公共价值的竞标中,理性地出价是有困难的。理性出价需要先区别事前已得信息条件下的标的物的预期价值,以及在赢得竞标条件下的预期价值。然而,即使一个投标人理解了这个基本观念,如果投标人低估了因其他投标人的存在而必须做的调整金额,赢家的诅咒版本二还是可能会发生。

    竞标的一般形式是出价高的人获胜,并支付他所出的竞标价,此处有两项作用相反的因素要考虑。其他投标人的数量增加,意味着你要赢得竞标,你的出价必须要更积极,但是如果你中标了,其他投标人数量的增加也会增加你高估标的物价格的机会——这表示你的出价不应该太积极。a寻求最优出价并非小事。因此,投标人在各种情境下是做对了还是被诅咒了,这是个实证上的问题。我会从实验及实地研究两方面提出证据,显示赢家的诅咒可能是个普遍的现象。

    实验证据

    上面引述的硬币罐的例子,实际上曾由马克斯·巴泽尔曼和威廉姆·萨缪尔森(Max Bazerman and William Samuelson, 1983)在实验条件下进行过。他们的受测主体是波士顿大学微观经济学班上的MBA 学生。竞标的标的是装了硬币或是每个值4 美分的回形针的罐子。受试者不知道的是,每个罐子价值8 美元。受试者提交了密封的出价,并且被告知,出价最高的投标人将获得标的物价值减去出价的差额。他们一共举行了48 场竞标(12 个班,每个班4 场)。直到全部实验完成后才给受试者回应。同时受试者还需对每个罐子估价(点估计及置信度为90%),每个班上猜得最接近实际价值的人可以获得2 美元的奖金。

    结果,对罐子真实价值的估算是向下偏差的。平均估价为5.13 美元,远低于真实价值8 美元。这个偏差,加上风险规避,比较不利于观察到赢家的诅咒。然而,中标价平均是10.01 美元,造成中标人平均会有2.01 美元的损失。很明显,这些实验不需要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金赞助!

    萨缪尔森和巴泽尔曼(Samuelson and Bazerman, 1985)还进行了不同背景下的另一系列赢家的诅咒实验。在我们继续讨论之前,你可以自己试试看这个问题:

    在下列练习中,你代表A 公司(收购者),目前正考虑以公开收购的方式并购T公司(目标公司)。你打算用现金收购T公司100%的股份,但是不确定应该出价多少。主要问题的症结是:该公司的价值完全决定于其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大型石油探勘计划的结果。

    T公司的一切状况取决于勘探的结果。最糟的情况是(如果勘探完全失败),在目前团队经营下的该公司,一文不值——每股0 美元。最好的情况是(勘探完全成功),目前团队经营下的该公司价值可以高达每股100 美元。在已知的勘探结果的范围内,所有的股份价值在每股0 美元到每股100 美元之间任何一个价位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所有的评估都显示,这家公司在A公司手上的价值会远超过它在目前经营团队手上的价值。事实上,无论在目前经营团队之下的价值是多少,由A 公司来经营该公司的价值将比由T公司经营要高出50%。

    A公司的董事会要求你决定收购T公司股份应该出的价格。这项出价必须在勘探计划的结果出来之前提出,你现在必须做出决定。

    因此,你(A 公司)在出价时并不知道勘探计划的结果,但T公司在决定是否接受你的出价时,是知道勘探结果的。此外,A 公司的出价,只要大于或等于T公司自己经营团队下的每股股票价值,T公司就都会接受。

    作为A 公司的代表,你在每股0 美元到每股150 美元的范围内仔细考虑要出价多少。你会出多少钱竞标呢?

    典型的受试者大致上会以下列的方式思考这个问题:对于T公司而言,这家公司的预期价值为50 美元,因而对于A公司而言,其价值将为75 美元。因此如果我提议在50 美元到75 美元之间出价,A 公司应该可以赚到一些钱。这样的分析未能考虑这个问题特有的信息不对称性因素。正确的分析必须要计算出价被接受条件下的预期价值。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举例来说。假设你出价60 美元。如果出价被接受了,那么该公司在目前团队经营之下,价值一定不高于60 美元。由于低于60 美元的所有价格可能性都相同,这显示对于目前的股东而言,这家公司的平均价值是30 美元,或对于你而言是45 美元。出价60 美元,你预期损失15美元。事实上,任何大于0 的出价B,你都会预期损失0.25B。因此,这个问题产生了赢家的诅咒一个极端的形式,任何大于0 的出价都会对投标人造成预期损失。

    这个实验是在两个条件下进行的。一个有货币上的刺激,另一个则没有。结果请见表4–,两个条件下的结果非常相似,有货币刺激时的出价稍低。在两种条件下都有超过90%的受试者出价大于0,而大多数的出价都在50 美元到75 美元之间。

    对于像这样的例子,经济学家的反应通常是假设:虽然人们可能被这类问题愚弄一次或两次,但他们终将随着经验的增长而发现其中的陷阱。谢尔·韦纳、马克斯·巴泽尔曼和约翰·卡罗尔(Sheryl Weiner, Max Bazerman, and John Carroll, 1987)通过计算机将这个“收购一家公司”的问题交给西北大学MBA 学生回答,来研究这项假说。所有的受试者在货币的刺激下,重复实验20 次,并在每回合实验之后就给出反馈。不管他们的出价是否被接受,以及他们赚了或是损失了多少钱,每次反馈都包括公司的“真实”价值。69 名受试者中,有5 人在实验结束前学会了出价1 美元或者更少。这5 名受试者,他们平均是在第八回合时,开始出价1美元或更低。其他人则无任何学习的迹象。事实上在最后几回合中,平均出价还逐渐升高。在这个问题上人们有可能学会避免赢家的诅咒,但是学习既不容易,也不迅速。

    另一个系列的实验是由休斯敦大学的约翰·卡格尔及其同事所做的。其中许多实验具有以下结构:标的物以密封的方式竞标出售。标的物价值为X*,价值每一回合都不相同,但是都介于XL 与XH 之间。在出价前,每个投标人都会得到这一回合标的物价值的线索。线索是从均等分配X* ± ε 中抽出的Xi,ε 每回合不同。受试者因此知道X* 的取值范围和他们抽到的Xi 的值,该值相当于石油投标案例中的专家估价。然后开始进行投标,出价会被公布,赢家的获利或损失则记在他的账上。(开始时给予投标人一些资本,通常是10 美元左右。一旦账上数字变成0,就不能再投标了。)实验操作包括改变ε、N(投标人数),以及竞标的方式(第一价格、第二价格、最低价格a)。一般而言,受试者会先参加3 到5 名投标人的小型团体,然后再参加6 或7 名投标人的“大型”团体。所有实验都有一项特征,就是每回合作者都会以竞标模型(模型中每个人都会理性地投标)预测结果。他们称这是风险中性的纳什均衡模型。

    卡格尔和莱文(Kagel and Levin, 1986)使用第一价格竞标,得出的结果随着团体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在小型团体中,典型的平均利润是RNNE 利润的65.1%。然而,在大型团体中,被观察的每个竞标会损失0.88 美元,而非RNNE 预测的获利4.68 美元。赢家的诅咒出现在大型团体的竞标中,因为受试者在团体规模增加时,投标行为会较积极,而RNNE 会要求更保守的出价。

    卡格尔、莱文和哈斯达德(Kagel, Levin, and Harstad, 1987)使用第二价格竞标方式实验也得到了上述的结果。同样,小型团体实验也有利润,这次是RNNE 利润的52.8%,而在大型团体中,每场竞标的损失为2.15 美元,不同于RNNE 预测的获利3.95美元。

    最后,戴尔、卡格尔和莱文(Dyer, Kagel, and Levin, 1987)完成了一系列最低价格竞标。在这些竞标中,小型团体及大型团体都遭受损失。然而,该篇报告中最有趣及有创意的特色是,其中包括了由一群建筑公司经理参加的实验。实验经济学最常被批评的(尤其是实验结果与经济理论不一致时)就是受试者“只是一些在研究玩具问题的大学生,真实世界里专家不会犯这些愚蠢的错误”。那么,这些建筑公司经理人的实验结果如何呢?虽然做实验的人担心专家可能会使他们损失惨重,事实上,专家的表现并不会比学生们的表现更好或更差。这是让人很惊讶的,建筑公司经常参与最低价格竞标,如果它们沦为赢家的诅咒的祭品,那岂不是很快就要破产了吗?戴尔等人相信会发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经理人学会了特定情况下的经验法则,而不是相关的理论:

    我们相信,在这一领域,这些主管学会了一套特定情况下的经验法则,让他们在实践中能够避开赢家的诅咒,但是这种经验无法应用在实验室里……然而在不同环境下,即使结构上类似,但因为缺乏熟悉的参考数据,这些行事法则将无法转化成应用。当人们置身于新的环境中,这个环境没有他们常见的激励因素时,学习过程必须从头来过,因为没有理论可以借鉴,过去的经验也将无法使用。

    实地资料

    实验室的证据显示出,要避免赢家的诅咒并不容易。即使是有很多学习机会的、有经验的受试者,也不能解决“收购一家公司”的问题,而且也不懂得当投标人数量增加时需要变得更保守这一道理。在“真实世界”的巨额竞标中,投标人是否会犯同样的错误呢?有许多研究者声称发现了能证明在市场上有赢家的诅咒的证据。以书籍出版业为例,德绍尔的报告(Dessauer, 1981)指出:“问题就在于,大多数通过竞标而拿到版权的书,结果是无法赚回预付金的。事实上,这类书籍经常是悲惨的失败,因为它们的价值被高估了。”a科斯和道格拉斯(Cassing and Douglas,1980)考察了职业棒球中可和任何球队签署合约的自由球员市场,得出的结论是:自由球员的工资是过高的。大联盟棒球队的老板们似乎也得到同样的结论,因此用有效的联合行动策略来回应。b此处我要再探讨两种其他情境中的证据:离岸石油及天然气租赁,以及企业并购。

    从油气开采权投标案的证据开始是很适合的,因为这个领域促成了卡彭等人的精彩论文(Capen et al., 1971)。他们首次提出赢家的诅咒这个概念。他们的讨论是这样开始的:

    近年来,在以密封式竞标取得租赁权的地区,许多大型公司很小心地检视它们的公司及所处的产业在这些地区的记录。这些地区中最受瞩目,而且也许是最有趣的是墨西哥湾。大多数分析师都得到了令人震惊的结果:虽然该区域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但是整个产业并不能获得如其所预期的投资报酬。事实上,如果不看1950 年之前的时代(那时土地便宜得多了),你会发现墨西哥湾的利润回报,还不如当地的信用合作社。

    作者引述许多研究来证明他们的观点,并提出了一些他们自己发现的有关出价分布的有趣数据。他们的报告说,他们称之为“认真的竞争者”的最高出价和最低出价之间的概率通常高达5 到10,最高值可达100。虽然这个结果可以用“一些公司递交了低出价的投标书是希望没有其他人投标”来解释(卡彭等人分析的样本中有15 个开发区的确如此)。此外,作者还提出其他有趣的数据。在1969 年阿拉斯加北湾原油的出售案中,中标金额为9 亿美元,而第二价格只有3.7 亿美元。有26%的开发区其中标金额超过第二价格4 倍或更多,而77%的开发区超过至少2 倍。虽然这些数据不能真正证明任何人是不理性的,但它们肯定符合赢家的诅咒的情况。

    卡彭、克拉普和坎贝尔的论文在1971 年发表,当时关于墨西哥湾的租赁信息还没有出来。然而,沃尔特·米德、阿斯布乔恩·摩西德乔德、菲利浦·索伦森(Walter Mead, Asbjorn Moseidjord,and Philip Sorensen, 1983)研究了这些租案的结果。他们计算1954年到1969 年之间墨西哥湾1 223 件租约的税前回报率,这段时间恰好在卡彭等人的论文发表之前。他们写道:

    在所有1 223 个租案中,以贴现率12.5% 计算,平均每个租约的现值损失为192 128 美元a……我们数据库里的所有租约中62%是没有油气储藏的。结果,承租方根本没有收益可以去抵销他们支付出去的红利及租金,或是他们的开发成本。这些租约中的另外16%,虽然有生产,但是没有利润(以税后计算)。只有22%的租约有盈利,而这些租约,以税后计算,总共只有18.74% 的利润。

    这些结果似乎符合赢家的诅咒版本二,也就是说,确实是低于投标人在投标时的预期价值。此外,从1970 年到1981 年,原油的名义价格每桶由3 美元上升到35 美元,而原油价格这样变化,是他们购买时没有预期到的。至于为何回报率如此低,作者大胆地提出了他们的看法:“最初五项租约(从1954 年10 月13 日到1959 年8 月11 日)的回报率很低而且是负数,这显然反映出对于可能挖掘的石油储量估计得太过乐观。”

    亨德里克斯、波特和布德罗(Hendricks, Porter, and Boudreau,1987)对相同的租约案做了另外的分析。他们使用5%的实际贴现率及实际价格序列,假设石油公司不能预期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造成的价格冲击。他们还做了几个与米德等人不同的假设。他们的研究结果与米德等人的结果相反,显示出即使在实际油价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公司仍能够获利。不过,他们的资料也部分地支持了赢家的诅咒。针对18 家参与过非常多次投标的个别公司或集团(平均投标次数为225 次),亨德里克斯等人计算了它们每一家日后的获利情况。他们假设当初所有的出价都乘以常数θ,而其他公司仍维持原来的出价。然后求出使利润最大的θ 值,即θ*。如果所有的公司都根据风险中性纳什均衡行为来做选择,那么θ* 会是1。然而,在18 家公司中,有12 家的θ* 小于1,中位数是0.68。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Texaco)似乎受到了特别的诅咒,它的θ* 为0.15,这表明它应该降低出价到原先的1/7 !许多公司真正赚到的利润,与最优出价可赚得的利润的差异大约达数亿美元之多。作者的结论是:“这个结果显示一些公司可能是系统性地高估了开发区的价值,以及(或是)未能完全预期到‘赢家的诅咒’的影响。”

    理查德·罗尔(Richard Roll, 1986)将赢家的诅咒的概念应用在企业并购中难以理解的现象上。难解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公司愿意支付高于市场价格的巨额溢价,去收购另一家公司呢?实证证据显示,虽然在收购案中,目标公司的股东赚得大笔利润,但是买家是获利极低或是毫无获利的。那么,为什么这样的收购案会发生呢?罗尔提出了“傲慢假说”来作为一个可能的答案。根据这个观点,出价的公司一般都现金充裕,a它们通过找出目标公司,估算其价值,然后在估价高于市场价值的情形下进行投标。由于罗尔很看重有效市场假说b,他相信(在协同作用或内部信息的情形下)收购者认为他们对真实价值的估算能够比市场做得更好的信念可能是错误的。罗尔指出:

    对收购现象的其他解释,大多数依赖至少短暂期间内存在的严重市场无效率。这种无效率或者是金融市场忽略了投标公司拥有的相关信息,或是产品市场的组织无效率,导致潜在的协同、垄断、节税行为被滥用,或是劳动市场无法靠淘汰不良管理人员以增加利润而导致非效率。

    为了检验傲慢假说,罗尔重新检视出价公司及目标公司在宣布收购日前后的股价资料。傲慢假说预测:出价公司及目标公司合起来的价值应该有小幅下跌,代表交易成本损耗;目标公司的价值应会增加;而出价公司的价值应会下跌。a他认为实际证据是与这些预测一致的,并给出以下的结论:

    从目前得到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最后印象是,没有真正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可以反驳即使是最极端的(傲慢)假说。这项假说假设所有的市场都完全有效率地运作,以及个别投标人偶尔会出错。投标人可能透过他们的行为表示他们相信收购案有利益存在,但是系统性的研究没有提供太多足以显示这种信念存在的证据。

    虽然罗尔小心地解释评估这些研究有多么困难,但明显的是,在收购案中,出价收购的公司获利极少(如果有获利的话)。赢家的诅咒版本二似乎又再次与这些数据相吻合。

    评论

    如果我对石油租约及收购案文献的解读正确的话,也就是说,赢家的诅咒确实存在于这些市场中,那么经济学家们应该会有多惊讶呢?赢家的诅咒的存在会带给经济学范式什么样的挑战?麦卡菲和麦克米伦(McAfee and McMillan, 1987)在他们的拍卖及投标的调查中说道:“赢家的诅咒的观点(例如之前引用的德绍尔有关书籍出版业的例子)表明,投标人会因拍卖的结果而感到惊讶,这是违反理性基本概念的。”他们的话可以理解为:“这些关于赢家的诅咒的叙述显示投标人犯了系统性的错误。但经济理论已经排除了这类错误。因此,这些叙述必定是错的。”这个立场的逻辑性是有问题的。理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而不是一个展现出来的事实,记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在给出实验研究结果的情况下,难道投标人在这些拍卖案中就不可能犯错吗?

    同样有趣的是,我们注意到许多经济理论家有一些特定的倾向。一个理论家会花费时间研究一个问题,最后得到一个新的、过去经济学家们所不知道的观点。然后这个理论家就假设理论模型里的代理人已经了解这种新观点。既然假设代理人用直觉就能理解那么长时间才搞懂的要领,那么这个经济理论家不是太谦虚了,就是给了他模型中的代理人太多的理性。就如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 1986)所说的:“我们有一个有趣的状况:科学分析认定研究的主体会采取科学行为。这不一定会产生矛盾,但看起来确实已导致了大幅倒退的情况。”

    在拍卖中其他参与者采取“次优行为”的可能性,引起了一个经济学理论中很少讨论的问题,也就是说,当你发现你的竞争对手犯错了,你会怎么做。竞标在理论上的典型处理方式是假设投标人是理性的,而且其他投标人的理性是共同认知。a假设你就是卡彭和他的同事,而你已经知道赢家的诅咒,那么你会比其他石油公司更有优势。你要如何利用你这个新的竞争优势?如果你的选择是最优地降低你的出价,那么你将会避免支付过高,但是你也只能赢得非常少的投标。事实上,你可能会决定根本不去投标!除非你要转行,不然这个解释没有说服力。你可能让你的竞争对手赢得所有的竞标,然后靠卖空他们的股票来赚钱,但是这个策略可能有风险。在石油开采的案例中,油价飙升,而石油公司的股价也会上涨,即使是那些乱投标的公司也如此。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与你的竞争对手分享你的新知识,促使他们也同时降低出价b。如果他们相信你的分析,那么这个博弈对投标人而言将会有利可图。当然,这正是卡彭、克拉普和坎贝尔所做的事。更一般地,对于不完全理性的博弈,经济学家应该在其最优策略的研究,投入更多关注。

    即使人们已经知道了赢家的诅咒,还是很容易忽略掉它运作的一些细微方法。例如,哈里森和马奇(Harrison and March,1984)讨论到“决策后震惊”的概念(一种类似赢家的诅咒版本二的情况),即决策者系统性地观察到,结果不如预期的好。他们发现,决策后震惊会发生在有很大不确定性且(或)有许多替代方案的决策情况。因此,这应该是真的:要雇用新员工的组织,面谈过越多应聘者,他们越可能雇用到好的员工,同时,这个人越可能不如公司的期待。类似地,布朗(Brown, 1974)讨论公司内资本投资计划的案例,如果有许多这类的计划在考虑,但只选上其中几个计划,那么即使整套计划净收益的预估值是没有偏见的(unbiased),真实的净收益也会倾向于低于预期。

    赢家的诅咒是这类问题的典型,应该用现代行为经济学来研究,现代行为经济学是认知心理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结合。关键因素是认知错觉的存在,这是一种心理作用,会导致绝大多数的受试者犯下系统性的错误。卡彭等人确认了认知错觉的存在,而巴泽尔曼和萨缪尔森(Bazerman and Samuelson)、卡格尔和莱文(Kagel and Levin)则证明了这一点。每当这类错觉出现,市场结果背离经济理论的预测的可能性就会存在。

    我以卡彭等人的话为本章做总结:“对一块他认为值得投资的土地来投标,长期而言,这个人将会损失惨重。”

    优惠价277.44
     
    优惠价106.08
     
    优惠价39.44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