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荡平叛乱在刘瑾被处死的四个月后,厚照为张太后献上徽号“慈寿”。在盛大仪式的过程中,厚照亲赴仁寿宫行礼。礼官高声宣读册文,册文中有如下文字:“如今外叛既平,内衅已消,慈母教诲,不言而喻。”这里的外叛指的是寘之乱,内衅则指铲除刘瑾。
我无法断定厚照生平 一次为母后献上徽号是否与张太后下懿旨抓捕刘瑾有关。可以肯定的是,厚照对于当时的局势过于乐观了。他当时未曾想到,各地民变会愈演愈烈。
正德年间的民变主体是失去土地的流民。但是,流民群体的膨胀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至迟从正统年间起,勋贵、势要之家开始兼并土地。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流民问题也愈发突出。正如李梦阳指出的那样,在弘治年间这个问题已经形成了威胁明朝统治的隐患。
朝廷不是认识不到这个问题,也不是不想加以解决,而是在既得利益群体不断壮大的情况下问题已经演化为不易 的痼疾。
直隶顺天府丰润县有一片原本无人耕种的所谓隙地,叫作魏家店,其面积在12000顷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许多人开始打起这片隙地的主意。原有土地与魏家店相邻的人家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褚銮等540户本县百姓逐渐将其中1700余顷土地开发成耕地。失去土地的阜城县流民高稳等人,也将这片隙地视为乐土,他们开垦了170余顷。
眼见魏家店的大片荒地被垦成农田,勋贵、势要不甘心袖手旁观。偏巧,英国公在车辆山的一处庄田也与魏家店相邻。为英国公张懋管理这处庄田的赵文才伪造契约,巧取豪夺。他谎称魏家店界内的所有土地,英国公早就买下了,有契约为证;因此,新开垦的农田皆归英国公所有。
《明武宗实录》在这段记载中有所遗漏,但根据常理判断,没有耕地的流民不敢与勋贵据理力争,高稳等人开垦的土地无偿并入车辆山庄田。
高稳等人虽然再次失去了土地,但他们还可以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劳作。为了生存,他们在成为英国公的佃户之后不得不为虎作伥,帮他谋取本地居民刘钦等人开垦的魏家店土地。他们还招来大量流民,充当车辆山庄田新并土地的佃户。这些新来的佃户与高稳等人一样,每年将杂谷、鸡、鹅等物作为田租交给英国公的儿子张铭。
刘钦等人毕竟与流民不同,他们不甘心辛勤开垦的土地平白无故地被人抢夺。为了讨回公道,他们屡次到本县官衙状告英国公的管庄赵文才。不料,英国公及赵文才有恃无恐。知县多次传唤赵文才,他硬是拒不到衙。
事情后来闹到兵备道那里。这位大人虽然也不敢强行将赵文才押送官府,但他敢拿为车辆山庄田耕作的流民开刀。他强迫高稳等人离开丰润县,返回各自的故乡。
早已失去土地的流民在故乡并无立锥之地。如果被赶出庄田,他们将面临无处谋生的困境。万般无奈之下,这些流民决定铤而走险。他们推选高稳等人出面,冒死赴京将魏家店新垦土地献给朝廷。他们的目的无非是继续留在魏家店做佃农。他们是否达成了心愿,不得而知。因为编纂《明武宗实录》的官老爷不关心草民的命运。
当一笔横财不期而至的时候,皇帝也会怦然心动。他宣布接受高稳等人的孝敬,在魏家店设置直属皇家的庄田。弘治十年(1497),奉命而来的户部郎中王璘、王勤与巡按御史金献民勘定,魏家店皇庄的土地包括成熟土地1082顷,芦苇及水占地1200余顷。
照理说英国公再跋扈,赵文才再凶恶,也该给皇帝一个面子吧。岂料,他们偏偏不肯就范。赵文才坚持魏家店东部靠近车辆山庄田的土地归英国公所有,拒 将这块土地转交皇庄。勘察官员不敢开罪英国公,便在赵文才 的地方树立封堆,作为皇庄与车辆山庄田的分界。
奉命管理皇庄的宦官张璇到达魏家店后,发现皇庄的实际面积与勘察官上报的面积不符。大片土地的缺失,意味着皇庄的实际收入将远低于原来的预期。如果隐忍不发,他届时如何向皇帝交代?张璇决定奏报皇帝。或许是为了避免矛盾过于激化,他先将矛头对准了勘察官员,指责他们勘界未明,但也没打算放过赵文才,只是将他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他禀告皇帝,梁城千户所指挥杨辉的叔叔杨华以及赵文才欺瞒官府,隐匿土地。
张璇做得很有分寸,他没有控诉赵文才违抗圣旨,拒 将已属于皇庄的土地交付给他。毕竟让事情有回旋的余地,对谁都有好处。
他为什么还要拉上看似毫不相干的杨华呢?《明武宗实录》并未加以说明,只是提到杨华也曾开垦魏家店荒地。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杨华为了避免新垦土地无偿并入皇庄,在保留部分权益的情况下将土地投献给英国公。张璇揪出杨华,一方面说明他了解上述情况,一方面也是将杨华视为容易拿捏的软柿子。
事情 初并没有按照张璇的设想发展。孝宗虽然多次派遣官员勘察,但这些官员惧怕英国公及赵文才,往往因循了事。
厚照即位之后,事情不但未见改观,反而 为棘手。户部员外郎胡雍奉命前往魏家店查勘时,赵文才纠集杨华、褚銮等人,聚众阻拦。他们还向胡雍身上投掷石块,将他打伤。胡雍为了息事宁人,忍气吞声,敷衍了事。
正德二年(1507)七月,厚照得知实情后,决定 解决魏家店皇庄的遗留问题。他派出司礼监左监丞张淮,户部左侍郎张缙与锦衣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