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光启书局中国研究系列 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美妆帝国蝴蝶牌:一部近代中国民间工业史/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刘焱著
    • 出版社: 图书其它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刘焱著
    • 出版社:图书其它
    • ISBN:9787545220063
    • 版权提供:图书其它

    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

     

     

    刘焱

    ISBN:9787545220063

    32开/精装/中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编辑推荐

     

     

    �8�3美国医学史学会韦尔奇奖获奖作品,以丰富的史料生动呈现古代中国日常“服毒”的历史。
    �8�3揭示“毒”的两面性,让我们重新认识“毒”与“药”:中国古代医学观念中,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药物具有可塑性,只要运用得当,猛烈的毒药也可以用来治病与养生。
    �8�3融合政治史、宗教史、社会史和经济史,展现医学与宗教、科学与玄学、毒物与药物、精神提升与肉体痛苦之间的张力。一部以毒药为视角展开的汉唐中国文化史。
    �8�3引入西方医学传统,带来比较医学史的视域,打破中西医全然对立的传统观念。

     

    内容简介

     

     

    毒物和药物看似对立,但翻开中国医学史,我们会发现毒物曾被如此广泛地用于治疗风寒、疼痛、瘟疫等多种疾病与日常养生。本书研究了在3-9世纪中国药学的形成期,医生、宗教人物、朝廷官员和非专业的士大夫如何使用有毒之药物来医治顽疾、强身厚生。通过聚焦汉语中“毒”字的概念是如何引导医者采取各种方法,将危险的毒物转化为灵丹妙药,作者清楚地揭示出毒物在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古社会的重要地位。
    本书讲述了汉末到初唐时期涉及毒药的医疗纷争和政治事件,彰显了“毒”对于当时人们如何感知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政治至关重要。作者还研究了中国古典药学中大量有毒的矿物、植物和动物制品,包括有剧毒的“百药之王”附子和一度非常流行的五石散,展现了强效药在身体上如何产生作用,以及这种药效如何塑造了对药物及其治疗的疾病的知识。该书还发掘了古代中国对健康以及身体与有毒药物如何互动的不同理解方式,提醒我们关注药物流动的物质性,其真正的意义与效用并非可以归结为固定的内核,而是依具体的技术干预、社会政治状况与个人身体体验而变化。

     

    作者介绍

     

     

    作者:
    刘焱,哈佛大学科学史博士,密歇根大学生物学博士、中国研究硕士,现为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亚洲史、医学史等。研究领域包括药学史、宗教治疗、炼金术、感官和情感史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医学知识交流。
    译者:
    朱慧颖,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文博研究馆员,现供职于中国茶叶博物馆展陈学术部。已出版《十九世纪中国的鼠疫》《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中国医药与治疗史》《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等译著多部,并参编茶文化书籍和图录若干部。

     

    目录

     

     

    中文版序
    致谢
    序言
    第一部分 可塑的药物
    第一章 毒的两面性
    第二章 毒药的转化
    第二部分 知识、权威和实践
    第三章 以毒攻毒
    第四章 药物的流通
    第五章 实践中的药物
    第三部分 强身与厚生
    第六章 诱人的刺激物
    第七章 向生而死
    结 语
    参考文献
    目 录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美妆帝国蝴蝶牌:一部近代中国民间工业史
    作 者:
     【美】林郁沁 著,陶磊 译
    定价:
     89.00
    ISBN号:
     9787545219784
    出版社:
     光启书局
    开本:
     32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23-6
    编辑推荐
    ☆费正清奖得主,《施剑翘复仇案》作者林郁沁最新著作,讲述传统文人如何转型成为跨国工业巨头,预示中国制造在世界崛起的独特方式。
    ☆一段民间工业史:重新思考中国近代工业化与科技变革,在西方工业化与现代化标准之外,勾勒中国民间工业发展的独特道路。
    ☆一部全球微观史:立足本土文化企业家陈蝶仙的实践活动,以全球史视野考察其如何进入全球资本、知识与法律的流通,形成了一个植根本地但又与全球联系的描述。
    ☆一种新文人史:展现世纪之交的精英们如何转向新型活动,打破五四以来对传统文人的偏见,“旧文人”也能生产“新知识”。
    ☆超越物质文化史:照亮化工、制造业实践背后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因素。
    内容介绍
    从牙粉、灭火器到胶印机,书斋里的文人如何转型成为全球化工大亨?
    在20世纪初的中国,陈蝶仙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文化企业家,他不仅是多产的小说家、杂志编辑,还是工业领袖。他在自己的书斋里捣鼓化学,用当地特产的乌贼骨制作牙粉,研制灭火器,也报刊专栏里分享制造美妆的攻略、推广家政常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他译介国外的科学技术,改良制造工艺,利用媒体人的资源营销,开创品牌“蝴蝶牌”,产品畅销全球。
    费正清奖得主林郁沁,以微观视角,讲述一代民间工业家如何进入全球资本与知识、技术的流通。他们的成功,也预示了中国在21世纪经济崛起的方法。
    作者介绍
    林郁沁(Eugenia Lean),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从事现代中国史研究,关注领域包括科技与工业史、大众传媒史、情感与性别研究,以及法律和城市社会史等。曾凭借《施剑翘复仇案》一书获得美国历史研究学会颁发的费正清奖;2008年被历史新闻网(History News Network)评为“顶级年轻历史学家 ”(Top Young Historians)。
    陶磊,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翻译研究。
    目录
    中文版序
    致 谢
    导 论
    第一部 世纪之交的杭州士绅实验
    第一章 无用之用
    第二部 制造业知识:1914—1927
    第二章 “一份牛脂,两份苏打”:为闺阁准备的配方(1914—1915)
    第三章 常识的事业:灭火器(1916—1935)
    第三部 物品制造:1913—1942
    第四章 中国乌贼与全球流通:家庭工业社
    第五章 名中玄妙:从书斋名到商标
    第六章 编纂现代工业知识(1930—1941)
    结 论
    参考文献
    1. 档案
    2. 出版物及其他引用资料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作 者:
     张邦彦 著
    定价:
     78.00元
    ISBN号:
     9787208173385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开本:
     32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21-11-01
    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一场众声喧哗的大众科学实验,究竟是蛊惑人心的“异端邪说”,还是来自西洋的“精神科学”?

    ★展现一代人对精神世界与科学新知的另类探索。启蒙理性之外,国人也通过“无意识”的心理体验来形塑现代自我。

    ★打破精英与大众的边界,改变传统科学史的精英视角,“普通人”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与塑造者。

    ★打破科学与玄学的边界,揭示“科学”概念变动不居的意涵及其在不同层面的流通途径。

     

    内容介绍

    缓解病痛、戒断烟瘾、感化罪犯、特务侦查……百年前,催眠术曾席卷中国上下,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疗、科技、实业、教育、政治等各领域,不仅是供人娱乐的奇观,还被赋予更多时代任务。

    在这个世纪转换的动荡年代,西方催眠术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并在各个阶层传播开来,师生、警察、军人、商人、职员、心理专家等各色人物积极实践,主动参与催眠知识的建构,学院与民间的声音相互竞逐,呈现对“科学”的多元解释,也形塑了当时的科学文化氛围。作者指出,时人对催眠术的理解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之后华人社会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语言、制度和知识的准备;同时,在晚清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国人通过催眠术形塑自我,想象符合时代所需的理想新人。

     
    作者介绍

    张邦彦,毕业于台湾阳明大学医学系、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曾为台大医院住院医师,现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心理科学史、医疗史、东亚近现代史、科学哲学、科技与社会研究等。

     

    目录

    序一 复调视野下的催眠术  黄克武

    序二 精神与科学的另类史  王文基

    第一章 导论 

    一、楔子 

    二、什么 “科学”?谁的 “科学”? 

    三、大众科学史的视野 

    四、大众科学意义下的西方催眠术 

    五、催眠术与近代东亚  

    六、全书安排  

    第二章 惊奇与忧惧:日常生活中的催眠术  

    一、电磁化身体观的浮现  

    二、新式出版物中的催眠术 

    三、催眠术的展演 

    四、讲习所的设立与政府的压制 

    五、思想性的线索:群众心理学和 “暗示”观念的兴起

    六、经验性的线索:犯罪事件的指证与文学的再现 

    七、历史性的线索:失魂与附身的恐慌

    八、小结

    第三章 机构的发展:催眠学会活动中的商业、政治与科学

    一、前言

    二、精神疗法的兴起 

    三、催眠学会简史

    四、催眠学会的市场经营 

    五、催眠学会的政治操作

    六、催眠函授中的 “商业交易”与 “互惠交换” 

    七、规范下的人与物

    八、小结

    第四章 心理知识的分化:催眠学会、灵学会与学院心理学

    一、前言  

    二、催眠学会的灵学主张:“生机论”与“机械论”的思维  

    三、灵学领域的竞争者们

    四、回到早年Psychological与Psychical的孪生关系 

    五、学院心理学与灵学的冲突 

    六、一场 《新青年》上的直接对话

    七、从科玄论战思考 “精神”与 “科学”的关系  

    八、小结 

    第五章 结论 

    一、谱写近代中国科学史的复调 

    二、界限划分、知识分化与自我的形塑 

    三、过去与未来

    后记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大概没有人会否认,“科学”是近代中国追求现代性(modernity)进程中的关键词。但我们对于这个概念又有什么样的历史印象?它又具备了什么样的内涵?或许,人们会想起晚清洋务运动由国家所推动的一连串实业计划,建设铁路、船舰、电信系统、化学工业……;也或许,人们会想起西学学堂及各种西学书籍的翻译行动;而更常见的是,人们联想到五四运动的“赛先生”口号,想到陈独秀(1879—1942)在《新青年》上那番慷慨陈词,希望“德谟

    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能够“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确实,就中国近代史的意义而言, “科学”所指涉的不只是一系列具体可观察的、符应于自然世界的命题,更包含从个体人生观到集体国族命运,在不同层次上彼此相互扣连的一整套论述与实践。数十年来,历史学家已经累积丰硕的研究成果,向我们揭示“科学”在知识分子的思想、在国家官员的政策、在学科机构的发展、在科技专家的理论与实作等不同面向上所呈现出来的复杂面貌。这无疑证实了一件事情: “科学”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中立无私(disinterested),特别是在一个社会面临巨大变动、转型的时刻,历史行动者对“科学”的理解与发挥,始终无法抽离于国族政治的现代性论述。

    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动机并非是要替前述面向添加上新的个案,也非再次复诵五四的科学主义话语,而是希望把目光从上层精英转向中下层社会的民众,讲述另外一种关于“大众科学”的故事。这个做法不是要否定过去科学史研究的有效性,而是提出先前学者因主题和问题意识的设定而倾向排除或置于边缘的研究角度,将消费文化、国族政治共同纳入对科学的现代性考察之中。我意欲寻找上层曲调之外,彼此叠加、交织、并存、抗衡的多重历史旋律。过去人们经常太过于着迷知识分子带有政治意图的科学宣言,也经常习惯于相信科学的启蒙与进步来自上层精英的努力,却忘记给予相形之下更庞大的人口应有的篇幅,忽略了科学在常民生活中展现的广泛效应,以及反之,常民活动为科学带来的直接、间接影响。许多时候,常民对科学的信念、投资、应用、误识、挪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并不亚于科学发现本身所带来的改变。

    在这个意义上,清末民初中国的催眠术发展史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让我们思考过去科学史未必重视的问题,同时将更多元、异质的历史行动者的声音带入科学史的写作中。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本书即将调整观看的视野,重新思考除了知识精英之外, “科学”究竟还属于哪些人?带有什么样的差异内涵?

    有几个面向是我们将要关注的:首先,本书试图分析形形色色的大、小人物,如何带着不同的旨趣、心态、眼光,去促成(或压抑)催眠术在中国的发展,并尝试厘清这些认知与情绪如何与现代性经验交织在一起。

    而当这些广泛的科学人口被纳入后,也促使我们必须超越既有单一的机构、学科之分析框架,去询问关于科学知识在不同层面流通的问题:究竟催眠术借由哪些途径,成为弥漫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催眠知识又有哪些跨国来源、路径和接收者?催眠技术的传播又是在什么样的逻辑之下进行?什么样的回路建立起精神科学的事实性?

    此外,催眠术的大众特征也无可避免地引发了界限划分与知识分化的问题:民间的科学行动者如何正当化、合法化催眠术,招募适当的同盟并排除不适当的他者?催眠术与心理学、灵学的关系为何?在学科建制化的过程中,民间催眠研究者如何提出跟学院心理学家不同的现代科学方案?

    最终,本书所欲处理的主题也涉及现代自我的形塑,我希望回答:人们如何透过催眠术来想象一种符合当下所需的理想新人?人们如何在催眠术的实践中被规训为科学的主体?人们如何体验无意识的心理历程?以及,现代的自我经验如何混融了传统的文化元素?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