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黄陶楼先生日记 凤凰出版社店正版书籍 黄彭年著 国家图书馆藏未刊稿丛书日记编刘玉才 16开繁体上下2册 清代历史
¥ ×1
书名:黄陶楼先生日记
从书名:国家图书馆藏未刊稿丛书 日记编
著译者:(清)黄彭年
排版格式:竖排
字体:繁体
开本:16开
字数(千字):903
页码数:956
幅数:8面
装帧:西式
册数:2册
ISBN号:9787550633643
出版时间:2020.12
定价:278元
本书为《国家图书馆藏未刊稿丛书》之《日记编》之一,为清代名人黄彭年的日记。分上下两册。黄彭年(1824—1890)清代官吏、学者。字子寿,号陶楼,晚号更生,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授编修。记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人物、时事、风俗等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黄彭年(1824—1890)清代学者。字子寿,号陶楼,晚号更生,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同治元年入骆秉章四川幕府,官至湖北布政
使。尝掌教关中书院、保定莲池书院。
樊长远,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研究员,擅长古籍整理及版本研究,曾著有《日知录》版本杂识,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图藏未刊稿整理与研究”。
上册
第一册道光二十七年九月
第二册咸豐六年正月
第三册咸豐六年二月
第四册思朔録(咸豐六年五月)
第五册思朔録二(咸豐六年七月)
第六册思朔録三(咸豐六年八月)
第七册思朔録四(咸豐六年十月)
第八册思朔録五(咸豐七年二月)
第九册思朔録六(咸豐七年三月)
第十册思朔録七(咸豐七年閏五月)
第十一册思朔録八(咸豐七年七月)
第十二册思朔録九(咸豐七年九月)
第十三册思朔録十(咸豐八年三月)
第十四册咸豐八年八月
第十五册趨庭録(咸豐九年正月)
第十六册潞河紀程卷下(咸豐九年三月)
第十七册趨庭録(咸豐九年七月)
第十八册白雲編(咸豐十一年正月)
第十九册遯庵日記(同治二年正月)
第二十册遯庵日記(同治二年三月)
第二十一册黎雅紀行(同治二年四月)
第二十二册耻無藝齋日記(同治三年六月)
第二十三册泛漣録(同治七年十二月)
第二十四册翔鵠録一(同治八年六月)
第二十五册翔鵠録二(同治八年八月)
下册
第二十六册同治八年十一月
第二十七册遯庵日記(同治十年正月)
第二十八册遯庵日記(同治十年十月)
第二十九册遯庵日記(同治十一年六月)
第三十册遯庵日記(同治十二年六月)
第三十一册遯庵日記(光緒元年九月)
第三十二册元甲録(光緒七年正月)
第三十三册海行日記(光緒八年五月)
第三十四册光緒八年六月
第三十五册入秦記(光緒十一年六月)
第三十六册秦藩日記(光緒十一年八月)
第三十七册默化堂日記(光緒十二年十月)
第三十八册默化堂日記(光緒十二年十一月)
第三十九册默化堂日記(光緒十三年正月)
第四十册默化堂日記(光緒十三年四月)
第四十一册默化堂日記(光緒十三年五月)
第四十二册默化堂日記(光緒十三年七月)
第四十三册默化堂日記(光緒十三年九月)
第四十四册入吴記(光緒十四年正月)
第四十五册蘇藩日記(光緒十四年三月)
第四十六册蘇藩日記(光緒十四年八月)
第四十七册紫泥日記(光緒十五年七月)
第四十八册蘇藩續記(光緒十五年九月)
第四十九册遊山記(光緒十六年九月)
第五十册下荆南日記(光緒十六年十一月)
第五十一册陶樓書畫題跋
第五十二册兩乙編
第五十三册
黄陶樓先生日記(上)
序
中國國家圖書館以庋藏中國古籍善本宏富著稱,其中宋元舊槧、珍稀印本,向爲學界推重,頗獲利用。相較之下,約佔館藏善本總量三分之一的寫本類文獻,利用還遠遠不够,堪稱有待發掘的文獻寶藏。國圖藏寫本文獻以著作稿抄本爲主,兼及日記、書札、題跋、校語、文書檔案等類文字形式,因多爲唯一傳本,故有别於刊印文獻,具有獨特的文物、藝術和文獻價值。根據館方專家調查,陳紅彦《國家圖書館藏抄本述略》,《國家圖書館學刊》,2016年第4期。館藏宋元抄本即有十五部,明抄本則多達一千二百四十六部,其中一百七十餘部爲内府所抄。如宋仁宗親撰《洪範政鑒》,僅此一部内府抄本秘藏宫内,從無刊刻傳抄,彌足珍貴。明嘉靖間《永樂大典》抄本,世存殘卷亦以國圖收藏最夥。許多早期抄本與原本成書年代接近,而原本或有亡佚殘缺情形,抄本遂具有無可替代的校勘與輯佚價值。國圖所藏明清抄本中,著名學者、藏家抄本佔有相當比例,許多是影抄宋元舊本和珍稀本,僅毛晋汲古閣影抄本即有近八十部。在清抄本五千餘部中,還包括有盧文弨、鮑廷博、吴騫、翁方綱、陳鱣、黄丕烈、焦循、管庭芬、楊守敬、王國維等名家手稿本。著作類稿抄本之外,國家圖書館還藏有明清以至民國一百五十餘家日記稿抄本,三四百種書札文獻,數千款金石題跋,以及數量不菲的圖卷題詠、批校文字、文書檔案等類寫本文獻。上述寫本文獻,除部分著作抄本之外,大多未經刊行,均可歸爲未刊稿之列。
寫本文獻存量稀罕,往往具有孤本性質,加之多數未經整理,字迹辨識不易,閲覽亦不方便,這都成爲限制其發掘利用的重要原因。有鑒於此,我們組織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與北京大學中文系合作的學術團隊,在對館藏寫本文獻全面調查的基礎上,首先選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讀者利用不便的未刊文獻,予以整理刊布。並在國家社科基金申請設立“國家圖書館藏未刊稿整理研究”重大課題,以保證整理研究工作的實施。經過課題組同人的共同努力,陸續完成部分階段性成果,今擬分作日記、書札、金石題跋、題贊手卷、中法漢學研究所、著作諸編,依次予以刊布。
《日记编》整理收録顔懋价、葉鈞、張廷濟、何紹基、趙宗建、黄彭年、江標七位清人未刊稿本日記。其中如黄彭年、江標,不僅參與過重大政治活動,在學術領域亦有較高成就,屬於政學兼通的重要歷史人物。黄彭年《黄陶樓先生日記》、江標《笘誃日記》,所載均長達數十年,可稱一生行迹的詳盡記録,涉及朝章典故、交遊見聞、日常讀書生活等諸多内容,極其豐富。張廷濟《張叔未日記》、顔懋价《顔脩來日記》、葉鈞《壺中日記》、何紹基《東洲草堂日記》,雖然記述時間不長,但是内容各有所長,據之不僅可以考察日記主人的生平交遊,還可豐富清代學術史的場景。晚清藏書家趙宗建的《舊山樓日記》《非昔居士日記》《庚子非昔日記》,内容跨越清同治元年(1862)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共三十多年的時間,記録了趙氏的日常生活、藏書收購及與衆多友人交遊情形,還有對圍剿太平軍的見聞記述,頗能反映江南地方士人的生活與眼界。
《書札編》從館藏各類書札文獻中選取黄彭年、趙宗建、張蔭桓、袁昶、王懿榮、吴重憙、繆荃孫、葉德輝等十餘家往還書札,予以整理刊布。因所涉人物都是晚清、民國間重要官員和學術文化界名流,書札内容豐富,且未經前人揭示,具有無可替代的文獻價值。如《黄子壽先生遺札》收録清光緒年間黄彭年在江蘇布政使任内與按察使朱之榛之間往來信件六十七通,涉及漕運與海運之流弊、來蘇流民之安置、正誼書院並藏書樓之籌建等諸多政務。黄彭年著述宏富,但大多未經刊布,本課題同時整理其日記、書札,預期將會推動學界對黄氏的深入研究。《趙宗建友朋書札》收録趙宗建光緒年間所撰詩歌、隨筆、抄經、墓志銘、祝壽帖及其友人李芝綬、季錫疇的書札共一百四十餘件,不僅内容豐富,還可與《日記編》所收趙氏三種日記互相參照,促進學界對這位重要藏書家的全面研究。《袁昶友朋書札》收録劉履芬、丁丙、馮煦、孫詒讓、楊守敬、沈曾植、戴望、張謇、李文田、孫衣言、張鳴珂、張之洞、陸潤庠、王頌蔚、王懿榮、翁同龢等人信札二百餘通,袁昶親自整理粘貼爲十二巨册,涉及歷史人物衆多,堪稱是晚清學者的群體資料。《王懿榮往還書札》收録王懿榮與師友、親屬往還書札數百通,基本可以反映其後半生的主要經歷與交遊關係。王懿榮光緒年間授翰林院編修,三任國子監祭酒,博覽書史,精於鑒藏,與當世金石學者來往密切。書札所涉人物包括潘祖蔭、陳介祺、繆荃孫、吴大澂、盛昱、汪鳴鑾、孫汝梅、黄紹箕、吴重憙諸名流,以及女兒女婿等家人。書札内容多爲討論金石碑拓釋讀、古籍收藏、科舉學問,以及時務政治、爲人處世、家務瑣事,據之可以考察同光時期精英士大夫鑒藏金石之風尚,以及業餘生活趣味的豐富細節。《藝風堂同人尺牘》是晚清著名學者繆荃孫的友朋書札稿本集,收録惲祖翼、繆朝荃、劉炳照、吴慶坻、陳慶年等人致繆荃孫書札一百餘通。書札的撰寫時間多在光緒時期,内容比較廣泛,除家常瑣事之外,還涉及刻書、詩詞交往、方志編纂等方面,是研究繆荃孫學術交遊、晚清政治與文化教育的重要資料。葉德輝致松崎鶴雄書札(《郋園手札》)是著名學者葉德輝1910年至1920年間致日本學者松崎鶴雄的書信,涉及研治經學、小學等多方面内容,可稱現代中日學術交流史的重要文獻。
《書札編》收録書札出自名家之手,書法用箋考究,文獻價值之外,兼具有藝術觀賞價值,故採取録文整理與選擇影印結合的方式予以刊布。此外,我們還特邀白謙慎先生、薛龍春先生精選館藏十餘種名家尺牘,製作法書字帖,集爲《國家圖書館藏清代名家尺牘法書選刊》,以饗書法愛好者。
國圖收藏金石拓本豐富,題跋數量衆多。如宋元合璧拓本《廣政石經》即有名家題跋、批校百餘款,宋拓《嘉祐石經》亦有吴昌碩、丁晏、葉昌熾、沈曾植、羅振玉、陳寶琛、楊守敬、曹元忠、繆荃孫、柯劭忞等多人題跋和批校。《金石題跋編》甄選館藏金石題跋七十餘種,以拓本爲單位,撰寫提要,著録題名、拓本、裝幀、行款、書體、責任者、遞藏源流等項信息,並對題跋文字進行輯録整理,可爲金石證史、拓本源流研究、金石學者交遊研究提供全新的資料。
《題贊手卷編》率先刊布長達十六餘米的《明渤海孫氏積善堂題贊手卷》,該手卷是河北滄州孫楷第家族世守之寶,彙集明代前期朝廷重臣、翰苑侍從、書法名家四十三人的題贊墨迹,爲明代文化史、文學史、書法史研究的重要實物與文獻。諸家題贊,書法風格各異,可稱難得的藝術珍品。其中如明代第一大和尚姚廣孝的題贊,可能是其唯一的傳世手迹;而明初賢相“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和書法大家“二沈”(沈粲、沈度)的墨迹傳世甚罕,手卷所存可謂吉光片羽,彌足珍貴。此次刊布改卷裝爲經折裝,採用原版影印與題贊釋文相結合的整理方式,前半部分展示手卷原貌,後半部分爲題贊釋文、印章釋讀及題贊者小傳,既能滿足學術界對此珍貴文獻的研究需求,又可據之勾勒明初京師文化圈的面貌。
中法漢學研究所是法國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1941年在北京資助成立的漢學研究機構,設有民俗學組、語言歷史組、通檢組、圖書館、法文研究班等部門,開展文獻搜集整理和研究、翻譯工作。該研究所1953年撤離中國時,部分申請出關的圖書資料被中國政府徵購或没收,輾轉存藏於國家圖書館。《中法漢學研究所編》對其中曾毅公《五十年來之甲骨學》、陸翔《敦煌學著述考》、傅惜華《漢代畫像全集》三編、徐宗元《古今本竹書紀年合校》、柯昌泗《漢晋石刻略録》、羅常培《蒙古字韻跋》、魏建功《完全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初次的討論》等未刊論著稿本以及神禡相關資料,進行整理研究,以求揭示這批珍貴稿本資料的學術價值,豐富敦煌學、甲骨學、民俗學等專題學術史,爲深入瞭解中法漢學研究所的學術活動,探究現代漢學研究史,提供文獻幫助。
著作稿抄本在國圖館藏寫本文獻中數量居多,近年頗有影印出版,加之閲覽方便,已漸爲學界所關注,因此未列爲本課題重點對象。不過考慮到有些著作稿抄本學術價值很高,甚至關涉重要學術論争,有必要予以刊布揭示,更便利學界研究,我們選擇方邁、王鳴盛、周廣業、孔廣栻、吴騫、王念孫、王引之、姚文田、李鋭、李文田等清代學者稿抄本予以影印,并分别撰寫研究解題。其中如李鋭《周易注疏校勘記》殘稿,是阮元主持纂修《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重要文獻見證,有助於釐清當年校勘工作的緣起與修訂過程。《經義述聞》,涉及王念孫、王引之父子著作權的争議,是清學研究界關注的熱門問題。爲便於展開深入研究,我們將國圖館藏《經義述聞》初刻、二刻、三刻所據稿本及《校書録》稿本合併影印。其餘諸家稿抄本,亦精彩紛呈,各有可觀。
以上未刊文獻,雖然形式有别,但是日記、書札、題跋及著作稿抄本内容多有關聯,甚至可以相互印證,子課題實際都是總課題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希望通過對這批未刊文獻的發掘整理,爲學界提供第一手的資料,以推動明清以至近現代學術史研究的深入。在整理過程中,根據文獻樣式的不同,我們分别採取釋讀、點校、輯録、影印、解題、小傳等整理研究形式,以期最大限度地發揮未刊文獻的功用。因爲未刊文獻的隨意書寫特性,文字辨識、内容整理難度很高,整理成果想必仍有不少訛誤,期待學界同人不吝指正。此項整理研究工作得到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大力支持,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白謙慎先生、薛龍春教授在文字釋讀方面給予無私的幫助,鳳凰出版社慨允出版,謹表衷心感謝。
劉玉才
二〇一八年五月
第一册道光二十七年九月
【題記】
先大父日記,兹所見者,自道光丁未年起,中間頻有作輟,以光緒庚寅年《游山記》爲之殿,蓋是歲秋冬之際奉詔移鄂藩,受事未幾旋棄賓客矣。是本舊藏長沙寓次,中遘辛壬之變,湘城亂亟,書畫多見毁損,伯母傅太夫人乃挈劫餘避之海上。未幾濟甫弟殁於京師,而傅太夫人旋亦殂謝,亶心先兄又饑驅走京國遼瀋間,舊物存亡蓋無可問。己巳冬,襄自贛至滬,濟甫弟婦舉殘破書篋相屬,篇帙零亂,其時迫於生事,日憧憧衢市赴期會,未加檢點也。壬申冬,奉調舊京,此殘帙敝簏亦遂携與俱北。治事之餘,漸得啓視,則此數十册委積諸篋中,鼠螙所傷,有不復可辨者。先人手澤蘦落至此,可媿也已。於是陳君蒓衷助其次第,俾存百一,至可感念。按,日記都四十七册,時歷四朝,雖有殘闕,然先人出處以及朝章掌故略可考見。己丑所寫《紫泥日記》本有專刊,兹編中手稿及諸遲鞠先生校定本皆併存之。時丙子首夏,記于舊都毋近名齋,襄成。(首鈐朱文方印“五芝/堂”、末鈐白文方印“黄印/襄成”)
須帶物件單此五字題於是頁書口處,據文意移於此。:
一號箱:
金銀勝狐皮袍、貂褂、貂腿褂、狐腿馬褂、灰鼠褂、羔皮紫綫縐袍、二毛湖縐一裹圓、珍珠毛袍、褂,共九件。
二號箱:
羊皮珍珠毛褂、花灰鼠馬褂、珍珠毛羊皮馬褂、甘尖大褂、狐皮卧龍袋、紡紬羅漢衫、羊皮軍機馬褂、甯紬二藍棉褂、藍春紬綿大褂、紫縐一裹元棉袍、白甯紬棉缺襟、天青緞棉馬褂、夾呢軍機馬褂、月白絨領、軍機帶、扇套荷包、棉卧龍袋、夾韈三對、棉領褂、汗衫小衣、女皮襖(在衣包外)
三號箱:
卷子、扇對、黄瀛臺託帶衣包、大哥託帶壽屏對、媽寄各姨母物、帽簷、皮袖、書、孫芸翁託帶壽屏
包袱:
玉包厚棉褲、舊棉褲、棉小襖、棉韈、褲小衣、狐皮卧龍袋、花灰鼠馬褂、羊皮缺襟袍、皮褂
紅氊包:
紅呢雨帽、補褂、飯單、紅氊(此件在保定買。)
書篋
卷板
荇農託如意
伯香託皮包(已交)
凌紫巘交黄瀛臺信物,擬仍帶还瀛翁。
【道光二十七年九月】
道光丁未九月廿三日,始出車於沙土園,出彰儀門。二十里,至蘆溝橋。又十里,至新店宿。
余自四歲出黔,經湖北、湖南、河南界至山西,北至於雁門。及幼學之年入京師,經過數省,足迹遍數千里,皆隨侍而行。弱冠時至玉田、滿城,則妻孥實從,故雖僕僕道途,迄未嘗羈旅之苦。今日始一身仗策長征,臨行展拜堂上,殊眷眷不能已。時又新有悼亡之感,尤鬱伊不勝。幸至長新店遇將之成都之伍君崧生、(名肇齡。)何君小宋、(名璟。)卓君鐵珊,(名棠。)伍、何皆同年生,卓則隺溪前輩之兄也,相約同行,甚相得,頗慰寂寥。蘆溝,古桑乾河,畿輔水利最要之地。
廿四日,行三十里,過良鄉縣。又三十里,至竇家店,中火。五十里,至涿州宿。
是日至涿州,偕崧生、銕珊訪郭刺史,(名寶勳。)以其於外舅同官。外舅菉泉先生之殁,刺史有厚賻之意,故訪之。刺史餽贐,■錢儀雖薄,而禮特隆,可感也。是日得過張桓侯故里。過先聖故里,詩二章。夜共崧生、小宋飛字爲樂。
廿五日,行二十里,過松林店。又三十里,至高碑店,中火。四十五里,至白河宿。
是日經定興縣界,道路畢修,前梁知縣之力也。壬寅秋,予過此,初插柳,今則半成陰矣。十年樹木,此之謂也。易水流經過此處,昔太子丹送荆卿,高漸離擊筑在此,明鹿忠節公及國朝孫徵士啓泰先生於此講學。至白河,拜楊椒山先生祠。皆有詩。晚與崧生、小宋飛字射覆爲樂。
廿六日,行六十里,至安肅縣,中火。五十里,至保定府宿。
過田光故里,有詩。是日到已晚,未入城。保定以北,年歲尚稱豐收。
廿七日,在保定城。
是日,早起訪内兄惺吾、内弟石生,見外姑,叙久别之意。拜外舅柩前,不勝悲楚。外舅於彭年愛之篤、知之深、禮之重,不可多得。今幸得一官,外舅已不及見,且陶孺人相隨五載,適於宦成之日唐花遽謝,每一念及,痛迫於中。況外家因事牽涉,未得歸黔,困苦之形,觸目心惻,幸見劉午峰丈允爲調停,差慰萬一。訪李藻丹年丈,假車拜總督以下官,地主也。夜宿城内,作家書。
廿八日,在保定。
是日,主人餽贐,因往辭行。晚飲午峰丈署中,見其侄文庵兄,精潔人也。夜與小宋、崧生聯句。
廿九日,行六十里,至方順橋,中火。六十里,至清風店宿。
方順橋,滿城縣屬,外舅舊治也。憶壬寅秋偕室人同至滿城,道中、店中情景如在目前。壁間見舊時題句,有“妻孥共形役”之語,不勝室在人亡之感。清風店中時聞竹銃聲。
三十日,行三十里,過定州。又三十里,至明月店,中火。二十里,過新樂縣,又三十里,至阜城驛。
是日,小宋入定州訪其友,晚在阜城驛候之不至,明日將分道而馳,竟不得話别,殊黯然。
【道光二十七年十月】
十月初一日,行五里,過沙河。又四十里,過正定府。又五里,過滹沱河。又五里,至十里鋪,中火。五十里,至欒縣宿。
伍、卓兩君候小宋,予以須合夥先行,獨行踽踽,曠野蕭條,自此始有離家之感矣。夜宿欒城,聞縣城五里外武公車火牌車被劫,彌覺心惕。
初二日,行五十里,至趙州,中火。五十里,至柏鄉宿。
至趙州,遇入都人,託帶家信。入柏鄉境,過古鄗城。柏人,高祖所忌也,余至此,亦覺迫人矣。
初三日,行六十里,至金提店,中火。五十里,至順德府宿。
柏鄉南關外道分三叉:東通唐山,西爲至順德正道,應過内邱城,正南道無車轍,亦通順德。緣沙土深,車難行,故皆從西道而行,其實南道較近十里,西道遠十里也。余車始誤入東道,後改轍南行。緣道途多警,晚行可畏,重賜御者疾驅,日未落而至順德,人馬俱疲憊矣。金提,緣漢郭巨獲金以名。巨,孝子也。余以遠遊虧定省,愧殊深矣。順德(府治即邢國)至京千里。自河南報災後,大雨十六日,自開封至順德,頃麥苗皆肥秀矣。
初四日,行三十里,過沙河縣。又二十里,至褡褳店,中火。二十里,過臨洺關。又四十里,至邯鄲縣宿。
沙河久旱而涸,轍深難行。臨洺關屬永年縣,倚山面河,正定爲畿南保障,此又正定門户也。宋文貞墓在沙河縣北十里,冉伯牛墓在臨洺關外,關内有冉廟,盧生廟在邯鄲城北二十里。是日誦《文選》至吴質“西望邯鄲,懷廉、藺之風”之語。又見道旁盈車載小兒,問之,土人皆曰年饑不能自育而賣之也,感生於中,不覺涕下。過盧生廟,見壁間詩皆談夢幻,非余志也,率賦詩一首,别録。
初五日,行五十里,過車騎關,至杜村鋪,中火。二十里,過磁州。又三十里,過漳水,至豐樂鎮宿,入河南界。
車騎關雄峻過於臨洺,然谿徑多,利於攻戰而不利於守,知地利者當駐兵於臨洺,而以車騎委之敵人,則全勝之策也。盛時無俟談兵,聊爲守土者陳有備無患之意。靖康中宗澤守磁州,繕城壁極堅固,今極凋敝,誰之責歟?漳水自河南林縣流入,河南、直隸於此分界。自出都來,墩鋪修整,定興之外惟邯鄲,然定興更鋪尚不若邯鄲更鋪之嚴肅。方出車時,武弁督兵役護送至天明而返,守土者之賢可知矣。道中見橋旁石碑題云“重修石橋碑記”,文云“道光二十六年六月重修石橋成,是爲記”,又見墓碑題“進士第河南知縣單君神道”,此二碑真絶妙好詞也,不覺失笑。是日大風。
初六日,行四十里,過安陽縣。又十五里,至魏家營,中火。三十五里,過湯陰縣。又二十里,至宜溝鎮宿。
安陽,古相州地,車騎輻湊,人物蕃昌,雖當大旱之後,不形凋敝,中州一大都會也。安陽城外河蓋亦漳衛之支流,記不詳,俟考。湯陰城外則衛水自淇縣流入也。湯陰城外石碑崗,曠土也,廣衍十餘里,無居民,地不可耕,盜賊往往寇攘於此。此中不設更鋪,僅一墩臺耳,守土之罪也。在安陽拜韓魏公墓,湯陰拜岳武穆廟。經羑里故城,在湯陰城北八里。河陽古寺在安陽城南。路中遇童子,鄧姓,名成兒,年十五,與之食,不食,歸遺其母,孝子也。
初七日,行三十五里,過淇水。又二十五里,至淇縣,中火。五十里,至衛輝府宿。
淇水在輝縣西北,接彰德府界,經湯陰縣,復南流,經淇縣入衛河,《詩》“淇水在右”是也。淇縣地方雄闊,水深土厚,殷故都。蓋自漢以後建都始取雄險,周以前則不尚險也。自此入汲縣,遥望蒼峪,逶迤數十里,秀色迎人。自過漳水後始有山水之樂。在衛輝城外遥拜箕子廟、比干墓。衛郡軍屯地勢低窪,每大雨後西南北三方水積,往往成災。道光四年,士人梁君名濟川倡捐田爲渠,名永濟渠,幸免水患,惜衹三岡外有此耳,若處處如此,豈非大利乎?三岡在汲縣北,龍岡、鳳岡、龜岡也,俗名黄土岡。是日路遇湖北同鄉魯君雲泉,談及沙河土雖瘠,然民去山居者甚富。磁州城壞,則因章丘地震。方知前日所記未盡得實。學問之難如此。到衛輝,訪糜太守,(名宣楚。)家君世交也。少君桐階來謝並餽贐,談及道途。近日清静,緣糜太守八月統兵在滑縣與捻匪接仗,生禽十六名,中有賊渠四名,斃賊十一名,餘賊悉逃散,故行旅得免戒心,賢守也。淇縣城外有碑云“殷六七賢聖君故都”,殊可笑。
淇縣舊多資,自漢已然,蓋衛鄭之間風氣使然。今湯陰、淇縣、安陽居民多佩牛帶犢,惜無良有司如龔、虞者耳。衛河源出輝縣西蘇門山搠力泉,經府治、新鄉、汲、淇、濬、滑各縣,會漕河。
初八日,行七十里,至延津縣,中火。四十里,至東堰堤宿。
延津,古酸棗地。(杜預《左傳注》:“廪延,鄭邑,陳留酸棗縣北有延津。”)河故道,黄沙汙積數十里,曠無居民,幾同不毛之地。道遇菜色之民,形容慘澹。地瘠民貧,加以水旱,守此土者有何長策?行至店中,見壁間童謡四首云:“十里八里黄河,一處兩處人家。不見有青艸,何處得桑麻。”(其一)“天高飛鳥絶,車行不見轍。夢裏何人唤哥哥,一聲一聲行不得。”(其二)“萬帑金,賜賑恤,讀罷詔書聞鬼泣。不怨阿爺入告遲,(俗呼官長爲爺。)怨民早死不得被恩澤。”(其三)“天子仁慈動天地,旱魃既死秋雨至。今年種麥明年收,門前又到催租吏。”(其四)詞雖近俚,較剜肉醫瘡尤道得親切矣。過延津界,田畝麥苗亦秀擢。河南黄粱向二千五百錢壹石,今不僅倍之也,奈之何哉?此處梨價賤而味美,古所稱“河陽千樹梨”,信然。欲多食,恐致疾。夜間購得孫徵君《中州人物考》《書經近指》《讀易大指》,李二曲先生《四書反身録》,見徵君九世孫,名世希、世琛,爲商賈。
初九日,行七十里,過河,至開封宿。
開封城外沙積,可歎。是日謁唐觀察子仙先生,父執也。目中所見,半皆菜色之民,可歎。
初十日,在開封。
是日拜客,惟吴子苾年丈雅好博古,談甚相得,贈予《經苑》《筠青館金石》兩書,皆可寶也。
十一日,在開封。
是日餽贐者至。仲香學使之太翁春畹先生招飲,見其二孫焉。蕭氏多才,可喜。
十二日,在開封。
是日辭行。寫信寄陳珊山年丈、周蓉帆世丈、仲香督學,並寄家書。晚仲香督學之[世]兄鹿坡來談。
十三日,行四十五里,至朱仙鎮,中火。四十五里,至尉氏宿。
開封城外河道極多,紆曲而行,蓋皆二十五年開引河故道也。宋岳忠武破金人於郾城,進軍朱仙鎮,後爲水陸舟車會集之所,亦一大都會。自河決之後,悉成荒沙,數十里沙磧中往往露屋脊,滄海桑田,變幻無定,睹此殊悵然。尉氏東北一里有蓬池舊迹,阮籍詩“徘徊蓬池上,回首望大梁”。是日大風揚沙,奴子得風疾,余新病後猶能勝此,可慰親心矣。
十四日,行六十里,至丁家橋,中火。六十里,至許州宿。
丁家橋屬洧川縣,(杜預:“潁川長杜縣有長葛城。”)自此出,過長葛縣界,始至許州界。許州土田肥沃,操之謀都許非失地利。是日上半日風。
十五日,行五十里,至潁橋,中火。四十里,過汝水,至襄城縣宿。
許州南四十里地名葚澗,緣漢蔡孝子獲葚得名,有蔡孝子祠。過此即爲襄城縣界。潁水自河南府登封縣流入,經禹州、新鄭、長葛、許城、臨潁各境,俗名石梁河。有考叔祠。緣潁濱遺老之稱,有潁濱書院。人物繁湊,亦大都會也。過潁橋,土田沃衍,麥苗秀擢,異於他處。此地有延甯塘、蔣家塘、平安渠、保安渠,皆所以備水患。襄城北七里汜水所出,俗名七里河。城南河即汝河,通周家口。山名首山,《史記》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三在蠻夷,五在中國。”此其一也。李元禮墓在潁谷南,登龍鳳裁,今不復見矣。初出車時見道斃男子,不禁淚落。
汝水自河南府嵩縣東北流入伊陽縣界,經汝州城南寶豐縣北、郟縣南流入襄城南。(襄城豐收。)
十六日,行四十五里,過首山,至汝墳,中火。十五里,過葉縣城,又三十里,至舊縣宿。
首山出磨石,山上泉名聖泉,居民引以溉田。汝墳隸葉縣,《詩》所謂“遵彼汝墳”也。葉縣北十里山谷名卧羊山,山上石磧歷歷,遥望如群羊偃卧其上,故名。《左傳》成公十五年“楚遷許於葉”,昭公十八年“又遷於析,以葉封沈諸梁”,即今縣城南舊縣地。黄城山俗名花山,与方城山相連。《水經注》:“南陽葉縣黄城山是長沮桀溺耦耕之所。有東流水,則子路問津處。”舊縣城下水即汝水支流也。二日三渡汝水,自過開封後,見鄉間牛車,始悟古人兩驂之制、轅端横木之制,蓋猶存其仿佛也。兩日奴病加劇,終日呻吟,意頗不懌。
十七日,行五十里,至龍泉鎮,中火。四十里,至裕州宿。
出行二里許,過巍岡,即黄(成)[城]山麓也。自此逶迤而南,皆方城也。俗有大丁山、小丁山之名。杜預《左傳注》:“方城山在南陽葉縣南,山勢雄峻,峨延數十里,如城形,宜屈完之誇齊侯矣。”龍泉鎮依黄石山,有昇仙閣,葛仙翁修真之所,在保安驛之南。保安驛,葉、裕分界處也。入裕州,遥望舞陽山色,夕陽罨映,大快人意。奴病仍未愈。開封衛輝極旱荒,飢民不及襄、葉、裕之多,知流亡之多也。朝廷費百萬賑恤,而待賑不下二千萬,其能有濟耶?龍泉至京二千里。
十八日,行三十六里,至趙河,中火。三十里,過博望驛。又二十里,至新店宿。
趙河店中見吾鄉翟丈讓溪先生題句、唐丈子方先生跋語,又見傅青餘、劉■山、楊劍潭諸什,皆吾鄉之俊傑也。趙河未詳,或即趙渠耶?過博望驛,思古人功成一炬,不禁起舞。淯水自河南府嵩縣東南流入,經南陽、南召、新野各縣,合潦河、湍水。眉批:《山海經》曰:“攻離之山,淯水出焉。南流注於漢。”郭璞曰:“今淯水在淯陽縣西。”是日奴病加劇。數日因奴病使人焦心勞神,夜不能寐。
新野黄(梁)[粱]二十錢壹升,載米之車魚貫於道間,旅人不復有戒心矣。
至新店,遥望龍崗,即卧龍崗也,俗名杜山,又名陰山,在南陽西南,起自嵩山之南,綿亘數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盤繞,相傳諸葛草廬在焉。
十九日,行三十里,至南陽府宿。
南陽,宛城也。東關外有召杜祠。(杜預《表》曰:“所領部曲,皆居南鄉界,所近鉗盧大陂,下有良田。”)自入襄城至此,土田沃衍,溝渠修整,召杜遺澤遠矣。是日見顧湘坡前輩、蕭仲香督學。
二十日,行六十里,至瓦店宿。
自南陽渡淯水後,皆沿水滸而行,(《後漢書》“白水真人”、《東京賦》“龍飛白水”,注:“白水謂南陽白水縣也。”眉批:《東觀漢記》:“考侯仁徙居南陽白水鄉。”)俗名白河。眉批:今淯、湍諸水統名白河,不知古白水專指河水,抑統言之否也。白河(新野)滸有蔓荆山焉,不知瓦店於古人爲何地。路遇新入泮者,詢之,曰即瓦屋也。予曰:“會于温,盟于瓦屋,兩地相隔數百而遥,有是耶?”其人不能答。瓦店隸南陽林水驛丞,分巡丞李君善緝盜,且有治才。
二十一日,行六十里,至新野縣,中火。三十里,至新店宿。
新野渡河即湍水也,在新野北三十里。新野有湍陽驛,古漢廣是此。(《山海經》曰:“翼望之山,湍水出焉。”郭璞注:“今湍水逕南陽縣而入淯也。”)來歙、鄧禹、曹景宗皆此間人,古來名將多矣。舟中聞水聲,如聽鼓鼙焉。豫省旱,南、汝、光豐收,新野尤甲於南郡。道中逢米車皆自新野糴,之河南府糶,問之,曰利倍又有餘焉。是日雨。
二十二日,行二十五里,入湖北界。五十里,至吕堰驛,宿。
陰雨不止,泥濘難行,至吕堰宿焉,主人甚惡。
二十三日,行六十里,至樊城宿。
是日雨更密,兼雨雹,不爲災。行泥淖中,甚苦。高岡之上,土田沃衍,信如南征所云。古襄陽隸南陽也。至店中,見史樓師暨儲、劉、周三君。
二十四日,在樊城。
是日史樓師至湖南會館上匾,余同往,祀神周濂溪先生。
二十五日,在樊城。
渡江拜單地山前輩、熊茗齋年丈、繡振之同年。
二十六日,在樊城。
單前輩來答拜,談甚洽。繡君來談襄陽難治情形甚悉。熊年丈遣使送船。是日聞女樂。
二十七日,在樊城。
是日遣僕看船。熊年丈來答拜。遇朱研軒同年。
二十八日,在樊城。
原定廿七日上船,因船過小换船。是日大風,船在大江,不能到關,又延一日,仍未起行。
二十九日,登舟行十里,泊唐家營。眉批:自樊城至漢口水路一千零貳十里。
樊城旅店萬不可住,雇覓車船皆須受其勒掯。又此地多妓,有所謂“門户籃子”“蕩子籃子”,“蕩子”尤足傾人,或云當禁逐,亦非策也。商賈輻輳之地,利之所在,禁之愈嚴,則行人愈受其害,聽之可也。特行路之人宜自慎耳。此間私鹽充斥,大夥私梟無人敢問,窮民偷賣,官則捕之,鹽捕同知及營弁皆仰給於此。舟中望峴山。
三十日,在唐家營。
舟子負債,艣爲人持去,不能開船,遣僕代爲取還。
【道光二十七年十一月】
十一月初一日,行二十里,泊鄧家灣。行四十里,泊三官廟,過此入小河,即宜城縣界。
鳳凰山、望家山兩岸對峙,風景殊勝,泊舟後上坡閑步,信足樂也。余居北方久,又慣食京城老米,過樊後日食稻,頗不相宜,可笑。
初二日,行六十里,至宜城伍家營泊舟。
下水極速,而逆風,亦難行也。入宜城,見振垣同年。(自襄陽至宜城一百二十里。)
初三日,行一百五十里,泊龔家井。
過回龍關,(□榮河。)山麓汝河口。上半日逆風,下半日順風,張帆而行如駛,殊可樂也。殷家集与馬梁對岸,由宜城至馬梁二百三十里。
初四日,行百餘里,泊殷家集。
上半日順風而微,午未間風浪大作,簸蕩於百波之中,亦生平初經,壯觀也。申酉間,風稍定,問舟子道里遠近,輒不答,俗忌可笑。
初五日,行百三十里,泊多寶灣。又行五十里,泊聶家灣。
多寶灣隸京山。寄楊欽雲刺史信。(殷家集至多寶灣八十里。)
初六日,行百餘里,泊彭口河。
過潛江、天門,彭口隸天門。多寶灣至彭口河二百五里。(古彭口北一百五里澤口通潛江。)連日問舟子道里,不得實數,今日檢路程書得之,快極。
初七日,行二百十里,泊蔡店。
初八日,行六十里,至武昌。
武昌晋謁子方父執,承招寓署中,視猶子侄,難得也。
初九日,在武昌。
是日拜裕宫保、程霽亭前輩、趙静山年伯、劉太守、張仲遠同年,見二伯母以下。
初十日,在武昌。
是日作家書。夜題岳忠武王書《滿江紅》詞,撰賦一首。得家書。
忠武王墨迹登黄鶴樓有感,調寄滿江紅
遥望中原,蒼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闕。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裏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