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出版社直发智慧与哲学 汉斯 格奥尔格.梅勒 哲学宗教广东人民东西方哲学跨文化当代论题动态智慧本质诸子百家奇闻逸
  • 正版图书!品质保证!默认发最新版本!收藏店铺可享优先发货!
    • 作者: (德)著 | | 陶慧慧译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德)著| 陶慧慧译
    •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 开本:32开
    • ISBN:9788331631416
    • 版权提供:广东人民出版社

            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1.东西方两大哲学阵营,跨越千年的史诗对话。2500年来,人类先贤的终极思考。

     

    2.孔子、庄子、朱熹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等大家跨越时空,思想碰撞。

     

    3.书中讲述诸子百家、奇闻逸事、希腊名篇、哲学经典等,并呈现了全球化、环境伦理学、分析形而上学等当代论题。

     

    4.全书提供了理解智慧如何与哲学联系的新途径,并强调了将其重新引入当下哲学实践的意义和必要性。

     

    5.阴阳究竟隐喻着什么!阅读本书,感悟阴阳合一的动态智慧。

     

    6.从“道可道,非常道”至“言无言”,从“不二法门”到“拈花一笑”,书中引领我们进入中国古代不可言说的智慧世界。

     

    7.终极真理最终是一种非真理;而实现道家目标的方法,即承认这种非真,是一种非法:一方面是无为,让事情顺其自然;另一方面,以荒谬、悖论、形象和寓言的方式,来为不智之人传达一种不可言传的暗示。因为本质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庄子试图阐释那些无法说出口的抽象的人生哲理。

     ——《中国哲学传统中不可言说的智慧》

     

     

    8.正如朱熹的“道”一样,亚里士多德的“神”是万物本性、物质之源。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道作为一种原因,甚至在万物存在之前就存在于其中,包含着具体的原则,而这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神产生万物的方式。相反,神作为导致其他一切事物的主要实体,作为一个不动的推动者,这是一个必然存在的现实。

     ——《与亚里士多德和朱熹一起寻求智慧》

     

     

    9.虽然海德格尔和庄子在时代、文化和哲学背景上有巨大的不同,但他们都聚焦于一种深刻的世俗化思维,因此他们更关注智慧及其实践部分,而不仅是抽象的知识。他们二人都寻求在具体和特定的环境下,实现他们的思维方式。

    ——《海德格尔与庄子论:作为实践的智慧》

     

    10.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所以我们一定要读哲学!

    译者前言1

    3

    第一部分中国智慧1

    第一章御者的智慧:旧实践,新视角2

    阴阳究竟隐喻着什么!通过驾驭车马,感悟阴阳合一的动态智慧。

    第二章愚蠢的教训:智慧与宋国人22

    为何在春秋时期,宋国人频频被黑?通过辨析这些反映宋国人愚蠢行为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一丝中国传统中“智慧”的含义。

    第三章中国哲学传统中不可言说的智慧45

    “道可道,非常道”至“言无言”,从“不二法门”到“拈花一笑”,本章将引领我们进入中国道佛两教中不可言说的智慧世界。

    第二部分东西方智慧比较97

    第四章作为知识的智慧和作为行动的智慧:柏拉图、海德格尔、西塞罗和孔子    98

    对于智慧这一概念,中西方学者们跨越时空开展了辩论。

    第五章无名圣人:希腊-中国哲学中的智慧与名望129

    对于数字媒体时代的名誉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儒家和道家,他们都有话要说。

    第六章与亚里士多德和朱熹一起寻求智慧162

    作为对“存在是什么”这一终极问题的探索,亚里士多德的“神”与朱熹的“理”之间发生了奇妙的碰撞。

    第七章海德格尔与庄子论:作为实践的智慧187

    对于真正的智慧,海德格尔和庄子不约而同地强调,用实践去获取真知。

    第三部分当代智慧231

    第八章作为一种精神修行的哲学:旧观念重提的时代已经来临232

    面对消费主义主宰全球文化的情形,我们要回归哲学,我们呼吁实践哲学,我们需要关注自我。

    第九章面向未来的东西方哲学与智慧258

    哲学的工作是面向未来,应该坚持琐碎的事情,并敢于挑战传统,走向积极推理。

    第十章概念隐喻与哲学目标289

    “知即见”到“知即行”,循道而行,以致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传统中不可言说的智慧

    关于东方教义,如道家、佛教和儒家学说,人们常常对将它们归类为宗教还是哲学存有普遍的困惑。而这个问题是由我们的文化传统造成的:用基于欧洲文化传统的对宗教和哲学的理解来区分东方教义,往往并不适用。因此东方教义通常被欧洲学者称为“智慧宗教”(例如汉斯·昆),也有的说它既是宗教又是哲学,或者有的说它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无论你喜欢用哪种意识形态为其命名。

    众所周知,道家和佛教之间的联系有某种“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Wittgenstein,维特根斯坦)。但这些亚洲哲学和宗教与源自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思想的欧洲哲学传统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哲学从根本上与欧洲格格不入,至多只是他们不属于欧洲主流。因此这种与东方教义的“家族相似性”当然可以扩展到欧洲某些特定的哲学家和流派:在欧洲哲学上有一种不可知论的传统——最初从前苏格拉底学派开始,从否定神学到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再到现代的存在主义和现代语言学转向——这条线索的不可知论的主张与道家和佛教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如果将从赫拉克利特到新毕达哥拉斯主义、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怀疑论)、诺斯替主义、伪狄奥尼修斯、库萨的尼古拉,从13世纪的梅斯特·埃克哈特到16世纪的雅各布·伯麦,以及蒙田、黑格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人文集的精选段落的混合,可能会产生一本小册子,其中心文本的精髓(神秘主义与不可知论),与东方传统的差别很小(Wohlfart1998)。

    然而,东方教义中“上天”的概念几乎不能与西方天主教各派中“上帝”的概念等同;也就是说,无法与他们谈论上帝的问题。儒家思想在中国形成了一种面向世俗和社会伦理的传统,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天”的概念更多的指的是一种人类社会之外的秩序,因此它形成了这个抽象的天的概念(天命、天道),并负责社会伦理的运作。但是孔子明确地避免谈论这个话题因此我们在儒家经典中很少发现有讨论天道的内容(孔子着眼于人伦,而不在于天理)。在后来发展起来的新儒学(理学)的话语中,主题“内在超越”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讨论的焦点问题,但这应该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解有很大不同,例如,雅斯贝尔斯的理解(Sarin2009208)。相反,它背后的理念是这样的:尽管儒家思想中有一种至善(人的道德修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被认为是人性本质的形而上起源),但这种至善并不被认为是在人的外在方式,而是被认为是内在的。也就是说,它表现为履行人际义务或实践人性的美德(仁)。道家和佛教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与儒家传统互补的智慧教义,与儒家相反,人们常说儒家的教义有关“入世”,道家和佛教则遵循着一套完全不同的人生价值,因此据说他们倡导的价值标准是“出世”。此外,与儒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道家认为,宇宙(天地)的“规律性”(道)不是一种伦理之道。正如《老子》的作者老子(或它的编纂者们)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儒家学说作为一种哲学,涉及道德和伦理的世俗智慧,而道家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艺术,甚至是一种生存艺术。然而,佛教,通过对儒家结构和道家思想的改造,在中国的本土化以后形成了一个独有的特征,其特征是知识和智慧的结合。一些在中国特别流行的佛教派别,以所谓的“智慧经”(即《心经》)为根据;它们表明,所有的现象(佛法)都是由多种原因和条件(“相依共生”)引起的。因此,在逻辑连贯的论证中,他们指出了事物的相对性,由此推导出事物最终的“空性”。

    如果要论这些东方教义的总体共性,首先它们都倾向于行动。它们正如皮埃尔·阿多的著作《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的书名所言,是一种“生活方式”,或对世俗智慧的实践。换言之,他们更少关心知识,更多关心行动,或者用中国著名的新儒学家王阳明(14721529)的话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知识与行动的统一”(知行合一)。这种统一性在欧洲古代哲学中也曾存在过,但正如阿多令人信服地表明的那样,当中世纪基督教从古代哲学中继承了精神修行的实践以后,这种统一性就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消失了。

    如果重点在于多做事,那就意味着少说话,因为众所周知,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不是他们的言语,而是他们的行动。因此,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真正的哲学家,即智者,说话不如行动,甚至能不说就不说,保持沉默。正如谚语所说,言语是银,而沉默是金。此外,众所周知,孔子也不想说太多: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谁教我们呢?”孔子说:“天说过什么?天不说话,照样四季运行,百物生长,天说过什么?”

    或者想想波爱修斯(480524曾经对一个想成为哲学家的人提出的问题给出了一个简短的回答,这个人问他:“你现在知道我是一个哲学家了吗?”波伊提乌回答道:“如果你保持沉默,我就会知道了(Intellexeramsi tacuisses)。”这就产生了这样一句谚语:“如果你保持沉默,你将仍然是一个哲学家(Si tacuissesphilosophus mansisses/言多必失)。”关于知识在哲学中的重要性,苏格拉底,西方传统中最伟大的圣人,已经以他的名言“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设定了标准,但即使在今天,我们哲学家的大量著作仍然被远远地错过。充其量,只有伊利斯的皮罗、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或现代的维特根斯坦这些怀疑论者,才对此有了相当的认识。因此,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学哲学》结尾处说:“我们觉得,即使所有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得到了解答,生命的问题仍然完全没有被触及。没有任何问题,这本身就是答案。”(1922652

    他以一句话作为论文的结尾:“对于不能说的事,必须保持沉默。”(1922)苏格拉底在中世纪末的这句名言,与库萨的尼古拉的“博学的无知”(doctaignor ance)产生了共鸣,这种观点是在无宗教神学的传统中诞生的,中世纪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不能用积极的方式表达的。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种不说话的教导与中国智慧传统中的教导有“家族相似之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道家和佛教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关于这篇文章的标题:“不可言说”。讨论的主题包括空、相对性、悖论、无名或无知。关于佛教,将主要以一个特定的流派,即所谓的中观派为代表进行讨论,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的印度哲学家龙树(Nagarjuna),因为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对道家与龙树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研究(1978),将二者进行比较。本文将讨论相关的文本,例如佛教的“智慧经”(《心经》),它在中国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也属于龙树学派。作者的研究方法与其说是哲学家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位有语言学倾向的文化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如果它是一贯哲学的话,那么从这里所呈现的教义来看,本文将是一张白纸。

    道家

    以下是对道家哲学(不是道教)的详细论述:它的基本特征是相对论,即无为,无知。它还讨论了相关主题,如道、辨证思想和相对性。

    下面将提到道家的中心经典文献,首先是《道德经》,其作者是传说中的老子(可能在公元前6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之间成书)。《道德经》是由语录组成的,分为八十一章(然而,它没有提供系统或论点的连贯性)。在世界范围内,它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哲学书籍,在《圣经》之外,《道德经》是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著作。第二,在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的某个时期,我们有了《庄子》,这本书(至少在某些部分)被认为是它的同名作者所写(《庄子》至今有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均为庄子所写,其余为其门人和后学所作)。这两种文本在内容上的差异小于行文方式上的差异。《道德经》是一部高度浓缩和富有诗意的文本,而《庄子》则是一部故事、寓言和对话的汇编,它们既深奥又有趣。

    老子

    《道德经》(以及道家学说的总称)的一个中心(也是最初的一个概念)是“道”。所谓道是世界的本源,是自然存在的规律,即存在的根本原因(形上之道),是无法被完全认识的。我们可能会对它在世界上产生的作用有所了解,但它仍然被语言、理解和知识所掩盖。《道德经》开头相应地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文言文中,这句话提供了翻译中难以体现的有趣之处。汉字的“道”不仅有“道路”之意,还带有“言”之意。因此,它在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三次,而不是两次。此外,古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换句话说,单词、字符通常可以用作动词或名词。(顺便说一句,事物和行动之间的这种语言上的不区分,可以在语言哲学中提供更深层次的概念化,因为事物变成了事件,暗示了对世界的非物质解释,即过程理解。)因此,“道”的这个字形,也可以从语言的意义上来理解,也就是说,不仅可以理解为“言说”(它的第二个意思),还可以理解为“行为方式”。因此,《道德经》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这样理解:“可行之道,并非恒久不变之道。”或者“可以言说的道,并非真正的、恒常不变的道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道德经》的第一句话给了这本书一个多种意义和不确定性的开头,它可以对应一个基本的意图。然而我们必须补充说明一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简洁的句子原本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图,其他哲学流派,例如儒家或墨家,在对道家思想的评判中也都谈到道,并且知道如何雄辩地解释它的含义。因此,明智的做法是(继续我们的话题)保留历史原始的依据,即使是受人尊敬的经典著作,也不要使之不恰当地神秘化。

    “道”不能以语言或其他方式被固定为“道路” 的字面意思时,剩下的就只有迂回、近似或悖论(如库萨的尼古拉的“博学的无知”)。因此,有人说,智者设法接近“道”: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知识比无知更受尊重,但这段话在这一层次上却颠倒了:智者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然而,如果无知被认为是终极状态,那么这种评价只能用悖论来描述——也就是说,不能根据常识推理——或近似法来表述。

    其中一个描述,将“道”描述为“自然”(自然规律);它就像自然过程一样,自己发挥作用。因此,在《道德经》的中心一章我们读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无声也无形,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作“道”,再勉强以“大”来形容它。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在这里,首先,我们再一次考虑到,道浑然天成,无形无象,是说不出来的,也是找不到的。然而,关键的陈述是在段落的末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什么意思?道在自发的、自然的行动中显现出来。它本身就像四季的变化,植物的生长,风的吹拂和云的飘动。人若能洞悉“道”的这种“自性”“自然”的运作,其结果就是“无为”。“无为”意味着不是完全的被动,而是为了自身利益而避免太过刻意地搅乱事情的进程。相反,人们应该顺应自然,采取依照自然规律的方式生活,并适应自然的不断变化。因此,《道德经》以悖论的方式推荐了一种“返璞归真”生活的策略: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不为。

     

    对学习的追求是日复一日的增长。对道的追求是日复一日的减少。它在不断减少,直到一个人不采取任何行动。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但也没有任何事情没有完成。

    还有一种对道的进一步近似描述,叫作“反”。我们可以观察到改变事物发展方向的趋势——至少从长远来看——实现极端可能性之间的平衡。因此,《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的,柔弱的。)”

    逆转通常发生在事物达到极限点的时候——无论是在太阳到达顶点后的过程中,还是在四季轮转的过程中。当一个人按照这一自然法则定位自己时,他生活中不平衡的部分将会自然地被理顺。

    《道德经》中的另一个重要课题:通过认识万物的基本相对性,可以对道的运作有更深入的了解。世界现象表现为二元结构(彼此相对立而存在,彼此相克相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我们总是在事物相对论框架内感知事物——就像光明和黑暗、声音和寂静相互制约一样: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由于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无互相转化,难易互相形成,长短互相显现,高下互相充实,音声互相和谐,前后互相接随。

    《智慧与哲学》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智慧与哲学之间的本质关系,论述了东西方在寻求智慧方面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反思了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尝试。孔子、庄子、朱熹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等大家跨越时空,思想碰撞。内容包括诸子百家、奇闻逸事、希腊名篇、哲学经典等,并呈现了全球化、环境伦理学、分析形而上学等当代论题。全书提供了理解智慧如何与哲学联系的新途径,并强调了将其重新引入当下哲学实践的意义和必要性。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