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5版 心理学入门书籍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正版图书!品质保证!默认发最新版本!收藏店铺可享优先发货!
    • 作者: 戴维·谢弗著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戴维·谢弗著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3286375544
    • 版权提供:人民邮电出版社

            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目录

    译者序 xix
    序 xxi

    第 1章 概论 1
    普适父母机——一项思想实验 3
    从历史角度看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6
    前现代化时期的儿童期 6
    作为研究对象的儿童:婴儿传记 8
    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8
    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0
    关于人类发展的问题和争论 11
    关于人类本性的早期哲学观 11
    天性对教养 12
    主动性对被动性 12
    连续性对不连续性 13
    发展是普遍性的还是特定性的 14
    研究方法 16
    科学方法 16
    收集资料:发现事实的基本策略 16
    查明关系:相关设计与实验设计 22
    相关设计 22
    实验设计 24
    自然实验(或准实验) 26
    发展研究设计 28
    横断设计 28
    追踪设计 29
    序列设计 31
    微观发生学设计 32
    跨文化比较 33
    附言:做一个发展研究的明智受益者 34

    第 2章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经典理论 38
    精神分析理论 39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40
    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与批评 4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42
    埃里克森理论的贡献与批评 44
    行为主义(或社会学习)理论 46
    华生的行为主义 46
    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激进行为主义) 47
    班杜拉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48
    社会学习中的交互决定作用 51
    社会学习理论的贡献与批评 5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53
    皮亚杰关于智力与智力发展的观点 54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56
    皮亚杰理论的贡献和批评 67

    第3章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近期理论 71
    现代进化论 72
    经典的习性学理论 73
    习性学与人类发展 73
    现代进化论 74
    进化论的贡献及对其的批评 76
    行为遗传学:个体差异的生物基础 78
    估计遗传影响的方法 79
    估计基因和环境的影响 80
    遗传对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83
    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发展 87
    行为遗传学取向的贡献及对其的批评 90
    生态系统论:一种现代环境论观点 92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发展环境 93
    生态系统论的贡献及对其的批评 95
    现代认知观 96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96
    社会文化理论的贡献及对其的批评 98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或归因理论) 99
    社会信息加工观点的贡献及对其的批评 102
    理论和世界观 103

    第4章 情绪发展与气质 108
    情绪和情绪发展概述 109
    情绪和情绪发展的两种理论 110
    分化情绪的表现和发展 111
    第 一年中分化情绪的发展顺序 112
    快乐这一积极情绪的发展 112
    消极情绪的发展 114
    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117
    情绪表达的后期发展 119
    识别和理解他人情绪 120
    对情绪的早期识别和解释 120
    识别他人情绪的后期发展 122
    对情绪原因的理解 122
    学会调节情绪 124
    情绪和情绪自我调节的早期社会化 125
    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的出现 126
    学习和遵守情绪表达规则 127
    情绪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适应 129
    气质与发展 131
    气质及其测量 132
    遗传和环境对气质的影响 133
    气质的稳定性 134
    早期气质表现与后期发展 135

    第5章 亲密关系的建立及其对未来发展的意义 139
    什么是情感依恋 141
    依恋是互惠关系 141
    同步互动与依恋 142
    婴儿怎样对他人产生依恋 143
    依恋的**初发展 144
    依恋理论 145
    依恋安全性的个体差异 149
    测量依恋的安全性 151
    依恋中的文化因素 153
    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 154
    养育质量 154
    婴儿的气质 157
    作为依恋对象的父亲 159
    作为养育者的父亲 160
    父亲是情绪安全性和其他社会能力的促进者 160
    依恋与后期发展 162
    安全与不安全依恋的长期影响 162
    依恋特征为什么能预测后期发展 163
    依恋是终生不变的吗 165
    无依恋的儿童 165
    婴儿期和儿童期社会剥夺的后果 165
    早期剥夺为什么是伤害性的 167
    儿童能从早期社会剥夺中恢复过来吗 168
    母亲就业、日托与早期情绪发展 169
    变换式养育的质量 169
    父母教养方式与父母对工作的态度 170
    怎样帮助参加工作的父母 171

    第6章 自我与社会认知的发展 175
    自我概念的发展 177
    自我的出现:分化、区分和自我认识 177
    我是谁?学前儿童的反应 181
    儿童的心理理论和私人自我的出现 182
    儿童中期和青少年期的自我概念 185
    自尊:自我的评价成分 189
    自尊的起源 189
    儿童期自尊的成分 191
    青少年期的自尊 193
    随时间发展自尊是稳定的吗 193
    父母和同伴对自尊的影响 195
    文化、种族和自尊 196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同一性的形成 197
    同一性形成的发展趋势 198
    同一性形成是一个多么痛苦的过程 199
    个人、社会和文化对同一性形成的影响 200
    少数族裔青年的同一性形成 201
    社会认知的另一面:了解他人 203
    个人知觉发展的年龄趋势 203
    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207

    第7章 成就 214
    成就动机的概念 216
    成就的动机观 216
    成就的行为观 217
    对个体成就的早期反应:从掌控到自我评价 218
    成就动机理论与成就行为 219
    成就需要理论 219
    维纳的归因理论 223
    德威克的习得无助理论 227
    对成就理论的反思 231
    文化和亚文化因素对成就的影响 232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成就观 232
    成就的种族差异 233
    家庭和家庭成员对成就的影响 240
    依恋特征与成就 240
    家庭环境 241
    教养方式与成就 242
    创造力和特殊天赋 243
    多成分观:斯腾伯格和卢巴特的投资理论 244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创造力 246

    第8章 性别差异、性别角色发展与性 249
    男性与女性的区分:性别角色标准 251
    关于性别差异的一些事实与误解 252
    性别之间的真实心理差异 253
    文化方面的误解 257
    文化误解能解释能力(和就职机会)的性别差异吗 259
    性别定型的发展趋势 261
    性别概念的发展 261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发展 262
    性别定型行为的发展 264
    性别定型中的亚文化因素 267
    性别定型理论与性别角色发展 269
    进化论 269
    莫尼与艾尔哈德的生物社会理论 270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76
    社会学习理论 277
    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 279
    性别图式理论 281
    一种整合理论 283
    心理上的雌雄同体:21世纪的一种预示 284
    真的存在双性化的人吗 285
    双性化个体有优势吗 285
    应用:改变性别角色的态度和行为 286
    性特征与性行为 287
    文化对性特征的影响 289
    青少年期的性态度与性行为 289
    青少年性行为的个人与社会后果 293

    第9章 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 298
    什么是攻击性 299
    攻击性是一种本能 299
    攻击性的行为界定 300
    攻击性是一种社会判断 301
    关于攻击性的理论 301
    本能论 303
    学习理论 305
    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309
    攻击性的发展趋势 311
    早期冲突和攻击性的起源 311
    攻击天性随年龄发生的变化 312
    攻击性是一种稳定的特质吗 316
    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318
    生物学观点 318
    社会学习观 319
    交互作用(或生物-社会)观 320
    文化和亚文化对攻击性的影响 320
    亚文化差异 322
    家庭对攻击性的影响 323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 323
    家庭氛围和儿童的攻击性 324
    控制攻击和反社会行为的方法 330
    宣泄:一种有争议的策略 331
    营造非攻击的环境 331
    消除攻击性带来的好处 332
    社会-认知干预 332
    应用:防止校园内的攻击和暴力 333

    第 10章 利他与道德发展 336
    什么是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338
    利他和亲社会发展的理论 339
    生物学流派:亲社会行为是“预先编程”的吗 339
    精神分析理论:以良心为向导 340
    社会学习理论: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340
    利他的认知理论:成熟是中介 342
    利他行为的发展 342
    亲社会行为的起源 343
    利他性随年龄发生的变化 344
    认知与情感对利他的影响 345
    角色承担和利他 345
    亲社会道德推理 346
    移情:影响利他的重要情感因素 347
    把自己看做利他主义者 349
    社会与文化对利他的影响 350
    文化影响 350
    对利他主义的强化 351
    榜样的影响:利他的实践和宣扬 351
    什么人能培养出利他的儿童 354
    什么是道德 355
    发展心理学家怎样看待道德 356
    精神分析理论对道德发展的解释 356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道德理论 357
    良心早期发展的新观点 358
    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道德哲学家 359
    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359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361
    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364
    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支持 368
    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371
    道德是社会学习(与社会信息加工)的产物 376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一致吗 376
    学会抵制诱惑 377
    什么人能培养出道德成熟的儿童 379
    对霍夫曼教育方法的批评 381
    儿童眼中的教育方式 382

    第 11章 家庭 386
    什么是家庭 387
    家庭是社会系统 388
    直接和间接影响 389
    家庭是不断发展的系统 390
    家庭是蕴含式的系统 391
    变化的世界中变化的家庭系统 391
    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养育社会化 393
    教养方式的两大维度 393
    四种教养方式 394
    行为控制与心理控制 397
    父母影响模式与儿童影响模式 398
    追求自主:青少年期的亲子关系 403
    同胞和同胞关系的影响 405
    新生命的到来给家庭系统带来的改变 406
    整个儿童期的同胞关系 406
    同胞关系的积极影响 407
    独生子女的特点 409
    家庭生活的多样性 409
    收养家庭 410
    精子捐赠家庭 411
    同性恋家庭 411
    家庭冲突与离婚 412
    再婚和重组家庭 415
    职业母亲和双职工家庭面临的挑战 419
    当教养方式失常时:虐待儿童问题 422
    谁是施虐者 422
    谁是受虐者 423
    环境诱发因素:虐待儿童的生态学 423
    虐待和忽视的后果 424
    对家庭的思考 428

    第 12章 家庭之外的影响(I):电视、电脑和学校教育 431
    早期窗口:电视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432
    电视与儿童的生活方式 432
    电视理解力的发展 433
    电视暴力与儿童的攻击性 434
    电视的其他不良影响 440
    电视是一种教育手段 443
    电脑时代的儿童发展 446
    教室里的电脑 447
    对电脑的担忧 448
    学校是一个社会化的机构 450
    学校教育能够促进认知发展吗 450
    有效(和无效)学校教育的决定因素 451
    我们的学校是否满足了所有学生的需要 456
    对儿童的教育效果:跨文化比较 464

    第 13章 家庭之外的影响(II):同伴对社会化的影响 469
    同伴是什么人,起什么作用 471
    同伴互动的重要性 471
    同伴交往的频率 472
    同伴影响的重要性 473
    同伴交际性的发展 475
    婴儿期和学步期的同伴交往 475
    学前期的交际性 478
    儿童中期和青少年期的同伴交际性 481
    父母对同伴交际性的影响 483
    同伴接纳与受欢迎程度 488
    测量儿童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 488
    儿童为什么被同伴接纳、忽视或拒绝 490
    提高被拒绝儿童的社交技能 497
    儿童及其朋友 499
    友谊的发展 499
    朋友之间和相识者之间的社会交往 500
    拥有朋友有好处吗 501
    父母和同伴是影响源 505
    越来越遵从同伴 506
    交叉压力是一个问题吗 507

    第 14章 结语:内容整合 512
    人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513
    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规划 513
    人是自身发展的积极贡献者 514
    发展中存在着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514
    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 515
    天性和教养的区分是一种伪二分法 515
    正常发展和异常发展都重要 516
    人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发展 517
    从多个视角看待发展 517
    教养方式(和成人指导)的重要作用 518
    多种社会力量共同促进了发展 520
    来路已经很漫长,但前方仍然路漫漫 521

    专业术语表 523
    参考文献 547
    人名索引 553
    主题索引 573


    内容介绍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第5版)》是一本“发展的”教材。全面的向读者介绍了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研究的当前情况。注重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内容有趣、全面、新颖,文笔简洁、语言精练,通俗易懂。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第5版)》共14章,前3章介绍了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研究的取向和研究工具,包括对研究方法论、经典理论和现代理论的回顾。4~10章主要讲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产品”,包括情绪发展、亲密关系的建立、自我发展、成就、性别类型化与性别角色的发展、攻击性与反社会行为、利他与道德发展。11~13章讲人在其中获得发展的“生态”背景和环境,包括家庭以及电视、电脑、学校和同伴群体的重要影响。第 14章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提醒读者学以致用。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