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图书]食物改变历史.下卷,佐餐衍变影响的文明进程 通过食物看历史视角独特史料扎实给您不一样的中国史阅读体验 中国历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罗格著
    •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罗格著
    •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 开本:16开
    • ISBN:9782832214706
    • 版权提供:中国工人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食物改变历史(下卷)-佐餐衍变影响的文明进程
    作者:
    罗格
    定价:
    78.00
    ISBN号:
    9787500878933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长期研究饮食历史文化,阅读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论文等,对食物背后隐藏的历史脉络予以梳理,专业性强;2.角度新颖,本书将食物的演变和历史的发展相结合,让人眼前一亮,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解读;3.只有了解食物,才算真正了解中国历史。某一种粮食作物的传入、发展和演变,都会对一个王朝兴衰产生重大的影响,进而左右历史走向。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本从佐餐之味的发展衍变看中国历史的图书,主要从羊肉、猪肉、白菜、豆腐、盐、蔗糖、香油、花生、胡椒、辣椒、茶、蜂蜜的出现,表现佐餐之味的地位变化在王朝盛衰、朝代更替、文化融合中的重要影响。在历史上主食相对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佐餐之味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版图”,它既是主食的有效补充,又丰富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滋味,更促进了人口和不同饮食文化的往来交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这对今天的中国粮食发展战略仍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介绍
    罗格,本名胡轶笛。现居浙江杭州。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在媒体从事采编工作超过十年,现在互联网行业工作。长期在食物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创作。另在哔哩哔哩开有个人视频账号“罗格觅食记”。
    目录

    001

    古人吃野味的上半部和下半部

    018

    香油,令樯橹灰飞烟灭的魔鬼

    030

    一粒盐成为扭转大唐的命运之轮

    055

    爱吃羊肉的赵宋官家,最终吃空了社稷

    071

    豆腐为中国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096

    白菜发动的弑“君”之战

    109

    郑和带回的胡椒,引发了全球性“通货紧缩”?

    125

    辣椒,命运之神给明王朝最后的红灯

    142

    一口猪肉见证明清如何陷入“内卷化”

    163

    茶,禁锢中央帝国的“绿色藩篱”

    193

    茶叶和罂粟的兵戎相见

    210

    一粒花生见证中国从衰弱到觉醒

    232

    蔗糖:“人间海伦”引发的“世界大战”

    248

    一场狂热和百年“蜜战”

    259

    参考文献

    179190187
    精彩书摘

    香油,令樯橹灰飞烟灭的魔鬼

     


    280 年(吴天纪四年、西晋咸宁六年,庚子)三月十五日,东吴末代君主孙皓站在建业城外躬身献城时,目睹兵甲满江、旌旗遮天、沿长江而下的晋军楼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三分天下的岁月,竟是由 72 年前的长江大火为始,又以 72 年后的长江大火而终。

    此前一年(279 年)的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发兵 20 万人,分 6路进军伐吴。龙骧将军王濬从益州出兵,带水军沿江而下。为了阻挡王濬水军继续前进,吴军在长江水道的险要地带布置拦截战船通过的铁锁,并在江中暗置丈余长的铁锥,希望借此巩固赖以生存的长江防线。

    得悉这道防线利害的王濬,放出超大型木筏,顺流直下带走了江中的铁锥;又将“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的火炬灌入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铁索阻拦就点燃火炬,熊熊大火只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将铁索熔化成液体而断开,于是,战船毫无阻碍地突破了吴军的长江防线(唐·房玄龄·《晋书·王濬传》)。

    208 年(东汉建安十三年)冬天赤壁大火的胜负手,一举逆转。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有意思的是,助王濬舰队突破长江天堑的助燃剂“麻油”,极有可能就是今天我们用来凉拌烹调的“芝麻油”或者叫作“香油”。而它的到来,助推了中国大地上的战争形态进化。而后,也正是由于它的退隐战场,才催化出了中国近世的“餐桌革命”。


    跨过大陆轴线的陌生作物

    尽管今天的人类对油脂又喜又怕,但毋庸置疑的是,油脂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当狩猎时代的人们品尝了加热肉类而分泌出的油脂时,舌头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中国人最初发现和利用的,也是更容易获得的动物油脂。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油脂最初被称为“脂”或“膏”。从没有角的动物中提取出来的叫膏,比如牛油、羊油称脂,猪油则称膏(汉·刘熙·《释名》)。另一种烹饪领域的解释是,凝固成固体的叫脂,溶化成液体的叫膏。

    除了烹饪之外,动物膏脂还被用于助燃和照明,秦始皇陵中即“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直到此时,在中国文字中的“油”字,还是“流动、光润”的含义。

    而早在 5000 年前,在喜马拉雅山脉另一端的印度次大陆上,原住民已经把野生的芝麻驯化为一种农作物,并经由印度河流域文明传播到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但在向东传播的征途上,它却被喜马拉雅山脉、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丛林挡住了前进的步伐。

    同样,在大汉疆域这一侧,地少人众的矛盾,此时已经显现在少年天子刘彻的眼前。向外开拓更多的土地,使之纳入自己的疆域,是一个相对直接的选择。

    公元前 139 年(西汉建元二年),一个名叫张骞的斥候,带着“远交近攻”的外交使命,从长安出发了。另一边,汉家男儿的兵锋越过长城,推进到了大漠,但这里并非汉家子弟们所属于的风景。地广人稀的草原上缺少树木和水源,不像他们的家乡那样时而飘起雨滴,取而代之的则是风雪。

    一条看不见的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将华夏大地分成了东南与西北两大半壁。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农业生产结构,而农耕与游牧的差异——这里同样是不可逾越的天堑。这个传统农耕民族向四方跋涉开拓的征途,受阻于东面和南面的大洋、西面的高山和北面的荒漠。

    公元前 126 年(西汉元朔三年),已经失去联络多年的大汉郎官张骞,终于逃亡回到长安。这一去 13 年,当初出发时百余人的使团,如今只剩下张骞和堂邑甘父两人。张骞的出使,并没有完成远交月氏、近攻匈奴的外交使命,却带回了西域大夏、安息多奇物的消息。公元前 119 年(西汉元狩四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归来后,西汉王朝通往横贯欧亚非大陆的交通终于被打通,从此联结起了与中国不同的古文明。

    正是在张骞以及后继者们的努力下,这条大陆桥通道的打开,让中国终于打开了全新的发展空间。而来自其他文明的陌生农作物,也找到了它们继续扩张的道路:

    葡萄、苜蓿、石榴、芝麻等原产于其他文明土地上的农作物,沿着这条大陆桥纷至沓来。在小麦面粉烘焙成的面饼上撒上芝麻,成了长安街头流行的小吃(汉·刘熙·《释名·释饮食》)。

    从此,新的科技之门被大汉子民打开了。


    芝麻油“烧”出的三国史

    虽然“五谷”中早有麻和菽这样的油料作物,但在这时,菽,也就是大豆,主要被用来粒食,作为主粮,而用杵臼杵一点油的大麻籽,出油量也颇为稀少。认识了芝麻的中国农民突然眼前一亮:这东西真是太好了,好种,产量高,味道香,还能促进土壤熟化。除了能直接食用芝麻籽仁之外,搭配自秦代以来开始广为运用的圆形磨,出油率也高得惊人。

    从西汉开始,芝麻油就逐渐在油料作物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农业生产计划中,芝麻已经是一种会被专门种植、用来出售的经济作物了(汉·崔寔·《四民月令》)。也正是从汉代开始,“油”字开始被用于指称提取自植物的油脂液体,“革轖髤漆油黑苍,室宅庐舍楼殿堂”(汉·史游·《急就篇》)。

    由于动物膏脂毕竟昂贵,生芝麻榨出的油,由于具备助燃的特性,首先被普通百姓用在照明上。但很快,它就遭遇了一场长达一个世纪的混战。184 年(东汉中平元年),就在那位热爱吃芝麻胡饼的汉灵帝(晋·司马彪·《续汉书》)治下,黄巾起义爆发了。

    在冷兵器时代,火攻是所有作战手段中威力最大、效果最明显的一个。三国时期,战争的频繁程度大大超过前代,火攻的使用频率也大大增加,火攻的手段和方式也更丰富。从官渡到赤壁,从夷陵到合肥,不管是野战还是攻城阵地战,一次组织成功的火攻,往往能成为以弱胜强、扭转乾坤的制胜因素。恐怕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代,能够让人对于火攻的印象如此深刻。

    尽管在许多对战场的记述中,往往忽略火攻器具的描述,但我们依然还能在一些角落里发现蛛丝马迹。

    208 年(东汉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二十日深夜,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的艨艟斗舰,向长江北岸飞驶而去,顷刻之间,烟炎张天(晋·陈寿·《三国志·周瑜传》)。在文字记载中,黄盖的突击船队装备的助燃物“膏油”,除了提炼自动物(可能是鱼油)之外,也有部分是提炼自植物。

    234 年(魏建兴十二年、吴嘉禾三年),孙权自领 10 万大军,准备第四次攻击合肥新城。但还没来得及摆开阵势,魏军守将满宠就带了数十人的前锋,“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处一把火烧了孙权的攻城器械,射杀了孙权的侄子孙泰(晋·陈寿·《三国志·满宠传》)。这一场火攻,和本文开头的伐吴之战一样,助燃物明确是“麻油”。

    在芝麻未传入中国之前,植物油主要来自大麻仁与荏子。大麻位列古代“五谷”之一,但是,相比几种称为“麻”的油料作物,大麻仁的出油率几乎排在倒数(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膏液》)。而蓖麻引入中国,又是南北朝以后的事了(《康熙字典》:“据《玉篇》【梁·顾野王】,由蓖麻之名”)。而出油率高达 45%~65%、又恰好在三国时代之前引种的芝麻,则是最为可能的火攻助燃物。

    179190187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