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全新正版孟子(精)/未名哲人丛书9787301305256北京大学出版社
¥ ×1
目 录
CONTENTS
讲
孟子生平
一、 身世 / 00
二、 母教 / 00
三、 受业 / 00
四、 授徒 / 0
五、 游历 / 0
六、 著述 / 0
第二讲
政治思想
一、 “爱民”主张 / 0
二、 “王道”理想 / 0
三、 “贤人”政治 / 0
四、 “民贵君轻”理念 / 0
第三讲
社会经济思想
一、 “井田制”方案 / 0
二、 “薄税敛”以富民 / 0
三、 “恒产”与“恒心” / 0
四、 “劳心”与“劳力” / 0
第四讲
天人学说
一、 天的物理意义 / 0
二、 天的目的意义 / 0
三、 天的价值意义 / 0
四、 命的二重 /
五、 天人合一 /
第五讲
生态学说
一、 自然生态 /
二、 “仁民爱物” /
三、 养形与养心 /
第六讲
人学说(上)
一、 “四端”之情 /
二、 善说 /
三、 情才的关系 /
第七讲
人学说(下)
四、 心与的关系 /
五、 反求诸己 /
六、 人与环境 /
第八讲
人格修养与境界
一、 “不动心” /
二、 “养吾浩然之气” /
三、 “大丈夫”精神 /
第九讲
历史地位
一、 来自儒家的理论批判 /
二、 政治地位的变化 /
三、 新儒学中的孟子 /
蒙培元,1938年生,1963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6年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理学的演变》《理学范畴系统》《中国心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心灵与境界》《情感与理》《人与自然》《国学举要·儒卷》(合)《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主编)等,发表学术二百余篇。
“四书”取代“五经”的地位而成为儒家经典,这是儒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理论形态的转换,它标志着“新儒学”即理学的正式完成。其关键是孔子地位的确立,同时也是孟子地位的提高和确立。从此以后,讲儒学者不再是“周孔”并提,而是“孔孟”并提了;更不是从尧、舜或周公开始,而是从孔子开始了;但是,讲孔子就不能不讲孟子了。
在学理的层面上,儒家一贯讲“内圣外王”之学。很多学者认为,孔子以后,孟子发展了“内圣”的一面,荀子发展了“外王”的一面,到了新儒学即宋明理学阶段,基本上转向“内圣”之学,即心修养一类的学问,“外王”之学,大大削弱了,甚至不讲了。这与接受孟子思想有很大关系。
其实,儒家的“内圣外王”之学,是将“内圣”与“外王”统一起来讲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是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甚至有不同的理论“架构”,并不是只讲“内圣”不讲“外王”,或只讲“外王”不讲“内圣”。孟子所讲,是一条从内到外的思路,即所谓由“内圣”开出“外王”。他的“王道”政治的主张,就是“外王”之学,但这是建立在“仁政”之上的,而“仁政”是建立在人上的,因此,他提倡一种人化的社会政治。荀子所讲,是一条从外到内的思路,即经由知的发展(社会认识)而成就圣德,再由圣王开出“外王”。他的“学者学为圣人”以及“修心莫善于诚”也是“内圣”之学,但不是从内在本上修养,而是“起伪化”,经过“内化”的过程去完成成圣之学。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礼”的外部规范之上的,因此,他提倡一种规范化的、制度化的社会政治。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新儒学显然是继承了孟子的学脉,因此,理学家们以孟子为“道统”的传授者,而将荀子排除在外。但这并不意味着理学家不讲“外王”。北宋时期,王安石的改革,二程等理学家是支持的,这是当时儒家的普遍意识,是一次社会政治思潮,问题只在于如何改革?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指导?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理学家与王安石发生了分歧。南宋时,朱熹与陈亮之间的“王霸”之辩,也是讲“外王”之学,只是在价值观的取向上不同而已。
理学家之所以推崇孟子,重要的理由是,孟子捍卫和阐发了儒家的核心价值,对儒学作出了贡献。孟子学说中的许多基本观点,成为理学家的重要的理论来源。特别是经过几的学冲击之后,理学家们在重建儒家价值的过程中,更加体会到孟子思想的亲切。其中重要者,可以举出以下几点:1.“尽心知知天”的天人合说。人关系是孔子、孟子学说的“原问题”,也是新儒家的基本问题,他们无不以天人合一为境界。如果说,孔子的“吾与点也”“孔颜之乐”是新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那么,孟子的“尽心知知天”便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这一境界的途径,因此程颢说,孟子的这句话是“至言”《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四,《二程集》,41页。。新儒家内部虽有理学与心学之分,他们对孟子这些学说的具体解释或有所不同,但是在根本路向上是完全一致的。
2.“善论”。人问题是儒家关心的问题,也是争论的问题,从孟子、荀子开始直到宋明儒学,一直没有间断。但是,理学体系完成之后,理学家无不接受了孟子的“善论”。理学家虽有天地之、气质之两种说,但只有天地之才是根本的,决定人的本质的。因此二程说:“若乃孟子之言善者,乃极本穷源之。”《河南程氏遗书》卷三,《二程集》,第63页。也因此认为孟子“有大功于世”。
3.“万物皆备”“反身而诚”之说。这是孟子天人合一说在人与万物关系上的重体,也是理学家处理物我关系的重要的思想来源。孔子讲仁,《中庸》和孟子讲仁之外又讲诚,仁和诚便成为理学中的中心范畴,张载和程颢都很重视孟子的这个观点,程颢在这个基础上进而提出“天地万物一体”“与物同体”的学说,成为理学中价值的理论贡献,而后来的朱熹、王阳明都无不以此为人类的关怀。
4.“养气说”。这是孟子特的修养学说,也是理学家欣赏喜欢的学说,认为孟子的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理学家都很重视“气象”,所谓“圣人气象”“贤人气象”等等。“气象”是人格境界在生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能感染人,使人生变得更富诗意、更有意义、更有格。但是,“气象”很难从概念上说清楚,“气象”靠的是实践功夫。程颢说:“孟子答公孙丑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只这里便见得是孟子实有浩然之气。若他人便乱说是如何,是如何。”《河南程氏遗书》卷三,《二程集》,第68页。这里包含着对孟子的极大的敬意,也表明理学实质上是体验与实践之学。
5.情的学说。情感学说是中国哲学的特质所在,中国人重情感而不重知,重境界而不重知识,与这一传统有直接关系。孟子在这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他提出的“四端说”,将道德情感视为道德人的内在基础,并且了感情,对宋明儒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唐朝的李翱,提出过“善情恶”之说,带有明显的、情二元化的倾向,但是,李翱之说受到理学家特别是朱熹等人的批评。朱熹并不以情为恶,他只是以为本体,以情为所发,但他和孟子一样是情统一论者。至于陆九渊,则将、心、情、才视为“一个物事”,只是言语表达不同罢了。这个问题,到了明清之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反映了哲学文化发展的新动向。戴震则明确提出:“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孟子字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在己在人皆谓之情,无过情无不及情之谓理。”同上书,第2页。戴震当然不能算作新儒家,但他所讨论的问题却是新儒学的问题,而且以给《孟子》作注的形式讨论这些问题,除了对孟子学说的尊崇之外,从某种意义上亦可说是新儒学的人。
6.“本心”“良知”说。孟子提出“本心”“良知”之说,可说是对中国的“心学”传统(我指广义的“心学”,也可以说是心灵之学)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里不能详说。就其对新儒学的影响而言,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理学家无不讲“心”,“道德心”的挺立,是新儒学的重要的贡献。由此可见“心”的重要。在理学中,天人关系问题主表在心与理的关系问题上,而所有理学家,都是主张心与理合一的,但是具体讲法又有不同。所谓理学派的程、朱等人,绝不否定“本心”之说,而所谓心学派的陆、王等人,则进一步发展出以自我直觉为根本特征的道德实践学说。陆九渊的“本心说”自称直接来源于孟子,而王阳明的“良知说”更不讳言与孟子的关系。孟子之所以受到推崇,也就很自然了。
孟子对新儒学的影响当然不止这些,但是,以上所举的这几条,就足以说明孟子在新儒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了。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