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3版)许尤佳 杨京华/许尤佳,杨京华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编者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编者著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ISBN:9788746219977
    • 版权提供:科学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商品参数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3版)
    曾用价 69.8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开本 16
    著编译者 许尤佳,杨京华   .  
    页数 396
    ISBN编码 9787030554215

    内容介绍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是第3版教材。全书分总论和各论2篇,共19章,系统地介绍了 44 种儿科疾病,论述了我国儿科发展简史、中西医儿科基础知识、中西医诊疗概要等,对每个疾病从概述、中医病因病机、西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西医治疗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突出了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优势,反映了当代中西医学的*新进展,并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及病例举例等内容帮助读者提高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能力。
    目录

    目录
    **篇 总论
    **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3
    第二章 西医儿科学在我国的发展与研究任务、特点 9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概况 12
    第四章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4
    第五章 小儿生长发育 17
    第六章 发病原因 24
    第七章 儿童保健 26
    第八章 儿科疾病诊断要点 33
    **节 儿科诊法概要 33
    第二节 病案书写规范、儿科病案特点及体格检查 39
    第九章 小儿药物治疗概要 44
    第二篇 各论
    第十章 呼吸系统疾病 58
    **节 小儿呼吸系统中西医概述 58
    第二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61
    第三节 急性支气管炎 65
    第四节 肺炎 70
    第五节 支气管哮喘 79
    第六节 反复呼吸道感染 87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94
    **节 小儿消化系统中西医概述 94
    第二节 小儿腹泻 97
    第三节 营养不良 105
    第四节 厌食症 113
    第五节 功能性腹痛 118
    第六节 消化性溃疡 124
    第十二章 泌尿系统疾病 132
    **节 小儿泌尿系统中西医概述 132
    第二节 泌尿系感染 136
    第三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142
    第四节 肾病综合征 149
    第五节 遗尿症 158
    第十三章 小儿血液系统疾病 165
    **节 小儿血液系统疾病的中西医概述 165
    第二节 缺铁性贫血 169
    第三节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178
    第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85
    **节 小儿心血管系统中西医概述 185
    第二节 病毒性心肌炎 189
    第三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 196
    第十五章 风湿性疾病 204
    **节 风湿性疾病的中西医概述 204
    第二节 风湿热 204
    第三节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212
    第四节 过敏性紫癜 219
    第五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225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 232
    **节 小儿神经系统中西医概述 232
    第二节 儿童的发育与行为学概述 237
    第三节 小儿惊厥 238
    第四节 化脓性脑膜炎 243
    第五节 病毒性脑炎 249
    第六节 小儿癫痫 253
    第七节 脑性瘫痪 262
    第八节 抽动障碍 266
    第九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271
    第十七章 感染性疾病 278
    **节 麻疹 278
    第二节 幼儿急疹 284
    第三节 风疹 287
    第四节 猩红热 290
    第五节 水痘 294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 298
    第七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04
    第八节 手足口病 310
    第十八章 新生儿疾病 317
    **节 新生儿概述 317
    第二节 新生儿黄疸 321
    第三节 新生儿硬肿症 327
    第四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331
    第十九章 其他疾病 337
    **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37
    第二节 暑热症 341
    第三节 小儿单纯性肥胖症 344
    第四节 性早熟 349
    参考文献 355
    附录 356
    病案思考参考答案
    在线试读

    **篇 总论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病因病机及病证诊断与防治规律的临床学科。本学科糅合了中医理论与西医学知识,从小儿生长发育特点,疾病的生理病理、诊治原则等方面相互拓展,互为补充地进行了论述,旨在更全面、更科学、更合理地认识小儿疾病。
      **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是中医学中发展*早的学科之一,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我国历代医家为了它的形成与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医学遗产。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  萌芽期(远古至秦汉)(公元前5~公元3 世纪)
      这时期,儿科未形成专业,仅有一些零散的文献记录。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一些小儿常见病证的记载,如“贞子疾首”“龋”等。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婴儿病痫”“婴儿瘈”等。《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一书中也有很多关于小儿生理、疾病方面的描述,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灵枢·逆顺肥瘦》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汉书·艺文志》里面也载有妇人婴儿方19 卷。这些文字的记载都反映了中古时期医家已认识到多种小儿疾病,孕育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这是我国历史上对儿科医生的*早记录。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医药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虽然中医儿科仍然未形成专业,但对小儿疾病的认识和防治,却已经有了医案方面的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诊籍》里详载的25 例病案中有以“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病”的记录,这是我国*早见于文献的儿科病案。又有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2 岁小儿“下利病”。在这个时期,更为突出的是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儿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指导意义。当时,危害小儿健康的主要是一些急性热性病、流行性疾病及传染性疾病,张仲景在对以上这些疾病的辨治上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当时,很多医家纷纷学习他的方法,均能收到理想效果,影响面极广。
      二、形成期(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公元4~10 世纪)
      继东汉之后,小儿医药学又有所进展。《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立出儿科、产科、妇女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有关小儿医学的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 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 卷等。可见,这个时期中医儿科专业已经初步形成。
      至唐代,政府设立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医事分科中有“少小科”,学制为5 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不少医家专门论述小儿疾病,如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一书中介绍小儿方面疾病多达6 卷,有255 候,而且对小儿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证候阐述很详细。王焘的《外台秘要》40 卷中有86 门均为小儿疾病的防治,儿科用方多达400 首左右。这个时期,*为盛名的医家是孙思邈,他著有《千金方》60 卷,分《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各30 卷,这是一部宏伟的医学传世巨著,书中把“少小婴孺方”2 卷列于卷首,用方多达320 多首,为我国*早记录儿科理法方药的著作,足可见他对小儿健康的重视程度,他本着“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的观点,重视小儿优生,指出先天十月怀孕的胎养,是保证下一代健康聪慧的重要条件,生后须注意小儿优育,指出婴幼儿护养至关重要。在小儿喂养方面,首先提到了节乳的重要性,更重视哺乳的次数、技术,母乳的禁忌证,以及用猪乳作为人工哺育的方法等;在小儿卫生方面,注意沐浴与清洁,重视日光浴与耐受风寒,如书中载有“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抱日中嬉戏,数令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于帏帐之内,重衣温暖,譬如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而不任风寒”等理论,这些理论很形象地指出了小儿必须加强耐寒锻炼及阳光沐浴的重要性。这些给后世医家很大的启迪,对儿科学系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这个时期,从事儿科方面研究的医家和有关小儿方面的著作很多,《颅囟经》这本我国现存*早的儿科专著,就在这时流传,据考证,它是唐末宋初人托“巫方”之名(黄帝时代人)所作。书中首提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来形容儿童生理特点,这对中医儿科学确立小儿生理特点提供了有效的依据;还较详细地论述了小儿的脉法,以及惊、痫、癫、疳、痢等病;用药方面高度重视小儿用药剂型,如内服药多用丸、散剂,外用药多用膏剂。
      三、成熟期(宋、金、元时期)(公元10~14 世纪)
      两宋年代,中医儿科专业得到了巩固与发展,公元11 世纪,王安石变法时期,宋太医局里设立医学校,将医学分为9 科,其中设小方脉,到了公元13 世纪,医学校的设立更加普及,医事分科多达13 科,而小方脉仍然是独立的一门。这个时期,正是教与学的相互推动,中医儿科学得到了逐步完善,已产生专业儿科医家和专科著作,理论体系及临床疾病的防治也日趋成熟。
      宋初医家王怀隐著《太平圣惠方》,书中已经能较明确地鉴别天花与麻疹,对小儿脉法的论述,他认为“三岁以上,五岁以下可以切之,但与大人有异,五岁以上则与大人相同”;书中还有关于胎教、养胎及妊娠食忌等论述。
      北宋医家钱乙,他从事儿科40 多年,学术造诣精湛,善于把儿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前人基础上有创新。其学生阎孝忠整理的《小儿药证直诀》,刊于1119 年,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记载了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如该书描述了钱乙在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的影响下,**五脏辨证,提出治法方药,区分五脏寒热虚实证候,创制泻白散、导赤散、地黄丸等五脏补泻方剂;对小儿“变蒸”有独到见解,他详细地记录了初生儿到1 周岁时的一些生长发育情况,认为这些就是“变蒸”,不属病态,而是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提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观点,认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些观点,为以后中医儿科学确立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钱乙高度重视小儿望诊,总结出面部望诊的经验,如“面上症”“目内症”等,其经验现仍为儿科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书中对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的认识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区别了麻疹、天花、水痘等出疹性疾病;对惊风和癫痫做出明确鉴别,指出痫的特征为“口做五畜声”;惊风有急惊与慢惊之分,提出急惊宜凉泻、慢惊合温补的治疗大法。钱乙还重视小儿脾胃病的调理,提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著名论点,对后世治疗疳证很有指导性意义。钱乙对小儿脉法亦深得其要,将小儿脉法分为弦急、沉缓、促急、浮、沉细五种,并提出脉乱不治的观点。将小儿脉法,参以诸证,切实可行。在方药的应用上,善于化裁古方以适合小儿使用,如化附桂八味丸为六味地黄丸,用于治诸病;泻心汤单用黄连以治心气实;四君子汤加陈皮,名为异功散,以治虚冷吐泻;四君子汤加藿香、木香、葛根,名为七味白术散,以治脾虚身热、虚热作渴、泄泻等。这些著名方剂,不仅在儿科临床上广泛运用,而且其他学科也广为采撷。总之,钱乙的学术思想为后世医家所尊崇并对整个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故后世称其为“儿科之圣”。
      北宋年间,天花与麻疹流行,山东东平县医家董汲运用白虎汤治疗获验,撰写《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此书是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部专著。
      南宋初医家刘昉与王历、王等编成《幼幼新书》40 卷,刊于1150 年,该书整理、汇集了宋代以前的儿科学术成就,并附有己见。该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书中载有婴儿保育方法、多种新生儿疾病和小儿发育异常等现象。对急慢惊风的治疗首次试用了有效的镇痉药,如曼陀罗、朱砂等。对脾胃病搜罗甚详,占全书的1/4。*后还列举了所参考的书目。因此,它是12 世纪世界上内容*完备的儿科专书。
      南宋名医陈文中,在前世医家的启发下,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研究,大胆提出了用温补方药治疗小儿痘疹,为痘疹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他是痘疹治疗温补学派的创始人,对我国痘疹治疗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撰有《小儿痘疹方论》与《小儿病源方论》两书传世,书中载有“养子真诀”卷,在预防小儿生病方面特别注重小儿的饮食喂养问题,主张“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提出“养子十法”的观点: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六要勿令见非常之物,七者脾要温,八者儿啼未定勿令饮乳,九者勿服轻粉、朱砂,十者一周之内宜少洗浴。陈文中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儿科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温补与寒凉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即始于此,开始局限于麻、痘范畴,以后扩展到儿科各个领域。这种争论对于儿科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南宋出版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 卷,对自出生至年长儿童,内、外、五官诸多疾病的证治,均分门别类,详细收录,书中明确指出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忌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上烧炙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这种方法不仅有消毒作用,且为初生儿开辟了新的给药途径。书中还载有多种小儿先天性畸形,如并指、兔唇、侏儒等,记录有断并指和缝缺唇的手术。可见,我国古代已有了外科手术。
      金元时代,名医辈出,百花争鸣,*出名的是金元四大家,他们大多一专多能,各科兼长,在他们的著作中均有儿科的有关论述,如刘完素在《宣明方论·儿科论》中提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主张以辛凉苦寒、清热养阴以治小儿热病。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对促进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他的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至今仍为儿科广泛应用。张子和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法,为小儿治疗热性病采用“上病下取”提供了理论依据。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对儿科阴虚体质及热病伤阴而采用滋阴方法治疗具有很大的影响。朱丹溪还在他的《幼科全书》中对小儿麻疹有很详细的记述,他认为麻疹的病因为胎毒和时邪,具有传染性,其病位在肺、心、脾,治宜清金降火。他的这些理论,与今天教科书的有关理论作比较,极为相似。
      元代另外一位有影响的医家曾世荣,著有《活幼口议》及《活幼心书》,前者对小儿保育、审脉、辨证、用药等提出了新的见解。《活幼心书》3 卷,上卷“活幼心论”,将小儿病因病理、证治方药编成七言歌诀四句,加以注解,以便初学者理解与背诵,如保健方面的歌诀“四时欲得小儿安,常须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病不相干”,朗朗上口,广为流传;中卷“活幼心证”,论述常见小儿病证方药,颇多临床经验,尤其对惊风出现抽搐症状,多从心经治疗,有其独特见解;下卷“活幼心方”,介绍了儿科常用的方剂。曾世荣的学术思想对儿科学的发展具有一定贡献。
      四、飞跃发展期(明清时代至解放前)(公元14~20 世纪中叶)
      明清时代是中医儿科学的飞跃发展期,而明清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段时期,是中医儿科学的停滞时期。
      明清时期,从事儿科专业的人员激增,儿科医家纷纷著书立说,至今尚存的儿科专著500多种中绝大部分为明清医家所作。
      明代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收集了很多对小儿疾病的防治药物,为小儿初生诸病、痘疹、血尿、诸疮、诸热、诸疳等300 多种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明代徐用宣的《袖珍小儿方》辑明代以前儿科诸家经验,分72 门,共624 方,各证齐备,叙述详明。寇平的《全幼心鉴》则对儿科医生守则、小儿生理、保育调理、望诊、脉法等予以说明,其中对面部望诊及虎口三关望诊描述尤详。
      明代鲁伯嗣的《婴童百问》共10 卷,将儿科病证设为百问,分条论述,详究儿科病源与证治,收集宏博,出方共800 余首,在儿科界自成一家。
      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方脉,著《保婴撮要》20 卷,针对当时出生儿破伤风病死率很高,采用火烧断脐法预防出生儿破伤风,开创了小儿外科之先河,该书11~20 卷中有6 卷撰写小儿外科病证70 余种,分析小儿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对中医小儿外科专科的形成具有重大贡献。该书重视乳母饮食及情绪变化对小儿的影响,并附有很多小儿验案,至今仍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明代世医万全,著有《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科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等书,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很大。他十分重视小儿护养,提出“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在小儿疾病的预防、新生儿断脐、拭口、预防脐风等方面都有精辟论述,提出小儿发病的三因论;在论述急惊风疾病转归时,首次提出“有急惊风变成痫者”“急惊风成瘫者”“惊风后瘖不能言”等后遗症;治疗惊风重视元气与脾胃,提出不可妄用辛香与寒凉之剂;治疗疾病首重保护胃气,提出“五脏六腑以胃气为本,赖其滋养,如五脏有病,或泻或补,慎勿犯胃气”的思想;所创万氏家传十三方,至今仍为临床广泛使用。他在钱乙“脏腑辨证”的基础上提出的小儿“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高度概括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于小儿的保育与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万全较早应用推拿法治疗小儿疾病。万全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对于儿科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综合概括整理了明代以前有关儿科文献之长并参与己见,使审证论治不偏不倚,有所遵循。由于书中引证广博,还保留了一些古代已佚的儿科学资料,因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小儿则》中提出小儿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并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个人独特的见解。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所著《幼科铁镜》重视望诊,提出“有诸内而形诸于外”的著名论点,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脏腑寒热虚实,并用灯火十三燋疗法治疗脐风等证。对惊风的治法提出“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的理论,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清代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综合各家治疗麻疹的心得,加上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麻疹各个阶段的辨证与治疗做了详细的介绍,是一本较有影响的麻疹专著。
      清代陈飞霞为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儿科医家之一,他的《幼幼集成》是一部集大成的儿科名著,全书汇集、整理了清代之前的儿科理论与临床经验,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广泛采取诸家学说,并结合作者个人见解加以阐发,既不单纯引经据典,更不人云亦云,全书比较切合实际。书中重视“胎禀”“护胎”,认为胎婴在腹,与母亲的精神、饮食、劳逸等密切相关,所以孕妇必须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调摄。书中还论述初生儿疾病的防治和诊法;叙述常见病证达30 余种,每叙一病以类相从,对其病因病机、症状特点辨别甚详;论治方面,首列正方,其未尽者,复以经验简方及外治之法,突出辨证,独抒己见,师古而不泥古,如对惊风、伤寒、痉病、杂病、诸搐搦症,提出误搐、类搐、非搐的区别,具有独特的见解,推动了惊风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他对小儿指纹诊法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肯定,提出当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颇切合临床实际,故为后世多数医家所采纳。
      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解儿难》详细介绍小儿暑痉的证治,提出 “痉由于暑,只治痉之因而痉自止,不必沾沾但以痉中求之”,为后世治疗小儿暑痉提供了理论依据。吴鞠通还对小儿体质特点提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学说,从而丰富了小儿生理特点的内容,对防治小儿疾病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沈金鳌的《幼科释迷》、周震的《幼科指南》、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等也各有特色。明清时期还有几部集体或国家主持编写的儿科专著,一为明代《普济方·婴孩》,此书广收博引,所载宏伟;一为清代《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其条理分明,立论精当,切合于临床应用;还有清代的《医部全录》,载有儿科100 卷,内容丰富,影响甚广。
      明清时期,麻疹、天花等时行疾病的流行对小儿危害很大,因此,此时期的医家十分重视痘疹的防治,现有麻痘专书120 余种,绝大部分出自明清医家之手。如蔡维藩的《小儿痘疹袖金方论》、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