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鲁切拉宫的秘密 佛罗伦萨名门众生相 文艺复兴府邸风华录 藏于建筑中的跌宕家族史 建筑艺术文化类新书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艾莉森·利维著 | | 梁卿译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艾莉森·利维著| 梁卿译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开本:32开
    • ISBN:9785578806662
    • 版权提供: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1.一座建筑的传记,也是一个家族的故事。鲁切拉宫是文艺复兴“全能者”阿尔伯蒂和“理想的佛罗伦萨人”乔凡尼·鲁切拉共同缔造的作品,是艺术与财富的融合,书中不仅解读了阿尔伯蒂的建筑设计思想,更有赋予建筑活的灵魂的人的故事。

    2.双线结构,情节流畅,可读性强。一面是鲁切拉家族的故事,一面是作者在研究鲁切拉宫过程中发生的浪漫经历。作者描摹了鲁奇拉宫的历史,自己也成了鲁切拉宫的一部分。

    3.丰富的文艺复兴时期生活细节。包括流行风尚、婚礼清单、赞助人与艺术家的交往,等等。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鲁切拉宫建造于15世纪中叶,曾为富有的鲁切拉家族的宅邸;赋予其坚实面貌的外立面则出自“全能之人”阿尔伯蒂的设计手笔。近700年间,这座府邸见证了数不清的故事,这些故事总关乎血缘与身份、野心与傲慢、礼仪与骗局,以及选择性记忆与有目的的遗忘。 

    本书作者,一位艺术史学者,偶然住进鲁切拉宫的一个房间,随即也陷入了历史的旋涡。她进入鲁切拉家族曾经的居住空间,也重叠了彼此的生活;她在历史的缝隙与自身的想象力之间穿行,娓娓讲述鲁切拉宫和鲁切拉家族的故事。


    作者

    艾莉森·利维(Allison Levy)

    美国布朗大学数字学术编辑,艺术史学者。于布林莫尔学院接受教育,曾在美国、意大利和英国任教。她发表的作品涉及近代早期意大利视觉文化的方方面面,并主编了“视觉与物质文化,1300-1700”丛书。

    译者

    梁卿

    长期从事翻译工作,曾任职高校,参与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

    评工作。近年出版译作《北方以北:维京人的航海与萨迦中的北欧历史》《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里根:想象的胜利》《权力组织》等。现居北京。


    图片列表 1

    大事年表 7

    作者寄语 001

    前言 007

    底层大厅 017

    第1章 商人 033

    一层 055

    第2章 投机分子 069

    二层 127

    第3章 离经叛道的继承人 141

    三层 205

    第4章 自杀的新娘 219

    四层 247

    第5章 沙龙 261

    五层 311

    第6章 房客 327

    六层 357

    尾声 369

    致谢 379

    英文版引用许可 380

    注释 382

    参考文献 399

    索引 413


    通过《鲁切拉宫的秘密》,艾莉森 · 利维展示了令人着迷的佛罗伦萨非凡宫殿之旅,其中有浪漫、谋杀、富人和名人的生活,以及从文艺复兴的中心到昨天的层层历史。

    ——英格丽 · 罗兰(Ingrid Rowland,《自庞贝来:一座城镇的来世》作者)


    作者在佛罗伦萨一座文艺复兴时期的宏伟宫殿里安顿下来,这是一个美妙的巧合(通常不对公众开放)。她将令人兴奋,堪称性感的个人叙事与城中名门几百年来的生活记录结合在一起。说故事,讲历史,本书都是成功之作。

    ——莱昂纳多 · 巴肯(Leonard Barkan,《米开朗琪罗:纸上平生》作者)


     

     

    第4章 自杀的新娘


    一命呜呼

    一些人认为,鲁切拉宫闹鬼。幽灵首领是比安卡,18 世纪时鲁切拉家族的一个女儿,她不愿接受包办婚姻,做了别样的冒险尝试,在婚礼前夕从楼上纵身跃入阿尔伯蒂设计的一尘不染的庭院。但是,如果说这座豪宅里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那么几乎定是我们自己的秘密。这个新娘自尽的通俗故事提供了思索鲁切拉宫的机会—在所谓的理性时代,在当今时代,它都在神话与历史之间摇摆。

    苏格拉底喝下毒芹汁,卢克蕾提亚把匕首刺入自己的胸膛。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认为,这两起自杀事件是美德和爱国的体现。此后,西方对自杀的态度发生了巨变。对自杀的容忍乃至钦佩最终让位于早期基督徒的谴责态度。例如,圣奥古斯丁认为,夺去人的生命是可饶恕的罪过,是必须受到基督教会惩罚的罪行。罪人无权享有基督徒的葬礼,财产被充公,尸体遭到亵渎。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自杀渐渐与魔鬼的诱惑和附体联系在一起。但是到了 18 世纪晚期,人们把自愿死亡合法化,并且越来越多地从世俗的医学角度看待这件事,把它与社会或精神疾病、文化压力或心灵冲突挂起钩来。那么,比安卡处在这条轨迹的什么位置上呢?

    要是她留下了纸条或者现场有些 X 记号就好了。但鲁切拉宫的这个幽灵却没有留下这样的痕迹。灰泥墙几经粉刷;由于身体碰撞而在砂岩上留下的擦痕或碎片,如今已经与表面的其他斑痕浑然难辨。

    比安卡或许来去无痕,却算不上孤魂野鬼。她在这座宅邸内成了受欢迎的存在,每当事情出错或物品丢失,这个长期盘桓的幽灵就成了便利的托词。不过,我宁愿把她看作一个隐喻,隐喻新维尼亚路上绵绵无尽的 18 世纪的虚空,确切地说,隐喻一段平静的岁月,一段旷日持久的适应期。


    肚肠

    无论我们是否看见过比安卡,这座房子闹鬼(haunted)是确凿无疑的,至少符合这个词最古老的意义。haunt 这个词语的用法到 16 世纪末才跟鬼魂扯上关系,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中写道:“monstrous! strange! We are haunted. Pray master! Fly, master! Help!(怪 事!怪事!咱们见了鬼啦!列位,快逃!快逃!救命哪!”在这个用法之前,haunt 这个词只用来指某物或某人经常造访并习惯性地占据某处。因此,闹鬼的房子未必是可怕的地方。弗洛伊德在论文《论恐惑》(The Uncanny)中指出,heimlich 这个自相悖反的词既有“家常”“熟悉”的意思,也有“不家常”“不熟悉”“闹鬼”的意思。可是,这种悖反的意思也可能自我折叠,崩塌,扰乱一个人的舒适区。

    这又把我们带回鲁切拉宫,带回传言中她跳楼的地方。比安卡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历程?换句话说,是什么让她决定屈服于死亡,纵身从窗户跳到院子里?我们不能假装知晓她的心魔,但可以体察她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体会导致她生不如死、只好自杀以求解脱的秩序和混乱。

    在探索这座楼宇 18 世纪时的五脏六腑之前,让我们再看一眼它于一个世纪前终于滑落的面纱。1654 年,乔凡尼·鲁切拉的后代终于在等了 173 年后买下了堂兄弟迟迟不肯出售的新维尼亚路上相邻的排房。但是,垂涎已久的房产买到手以后,虽然屋顶轮廓线参差不齐,窗户也高低不一,新屋主却并不打算把阿尔伯蒂设计的外立面延伸到隔壁这间中世纪排房朴素的灰泥墙上。相反,这家人只在原来的墙壁上孤零零地加了个纹章,表示这是自己的地盘。它就像被剥了皮的玛息阿,让我们离这本书的主题隐喻又近了一层。

    这个纹章符号看起来像个句号,加上它也许终于给乔凡尼的宫殿建筑群划定了终点(terminus ad quem),却也突显了未完成的外立面错落不齐的边缘。这条锯齿线在 15 世纪晚期一定让人难堪,它刺眼地让人想起这个家族的经济状况早已一落千丈。几个世纪后,这道表面的裂痕仍将受到百般奚落:乔凡尼的后人基本上对 1654 年购得的这部分宫殿漠然置之。

    也许下一代觉得,少了表层的保护,自己无依无靠,于是把注意力转回到原来的建筑群,名副其实地躲在宫殿的外立面背后自我囚禁起来(他们早在 1677 年就砌墙封闭了街道对面的凉廊,到 20 世纪 60 年代才重新开放)。但是,如果说这些“改良”是为了打消过度暴露的焦虑,那么,一位档案人员在1722 年至 1734 年间对鲁切拉宫的描述 3 暗示,这座宅邸的内部不是一处启蒙中心,而是暗昧无光,让人饱受煎熬:


    乔凡尼·迪·保罗·迪·梅塞尔·保罗·鲁切拉把已有房屋和部分其他房屋连接起来兴建了一座宫殿。有人说,当初的设计图由鼎鼎大名的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绘制,要开十一扇窗户和三道门或者十四扇窗户和四道门。只完成了七扇窗户和两道门,第八扇窗户的改造工程开了工;不过,已建成的部分在结构设计上从地基到飞檐是统一的。

    这份宫殿描述要从保罗·贝内德托·鲁切拉先生目前拥有的部分写起。这部分除了美丽的内部凉廊和庭院,还有一段结实的石头楼梯由底层通往一层,在一层又由两段类似的坡道通往二层。一层有一间敞亮的、临街开了五扇窗户的接待室,两间面积相当大的卧室和一间更衣室。接待室经由走廊通往厨房。这一层再无其他。保罗·贝内德托先生把走廊砌墙围了起来……扩大了前面提到的更衣室的面积。

    乔凡尼所建宫殿的另一部分只开了两扇窗户和一道门,内设第二段楼梯。楼梯是老式的,没有加顶。楼梯只通到一层。一层楼梯口伸出一截短短的走廊,走廊右侧是一间起居室。从起居室可以进入一间美丽宽敞的卧室,两扇窗户朝向下方的广场。回到楼梯。楼梯口左侧也有个房间,天花板采用了细梁而不是灯芯草席。据我们所知,这个房间似乎曾经用作餐厅,因为它有个壁炉和专门的出口通往宫殿另一侧的厨房。考虑到宫殿的这个部分房间太少,没有独立厨房,楼梯也不够用,两位主人(阿巴蒂·菲利波 和弗朗切斯科·玛利亚兄弟)决定弥补欠缺,增加舒适度。他们在一层建了个夹层。夹层的下半部分添加了厨房,上半部分隔成两个房间。阿巴蒂·菲利波在其中一个房间建了个小壁龛,壁龛尚未完工。兄弟俩还把阳面那间窗户朝向广场的漂亮的大卧室隔成两部分……临街的那一半(也)建了个夹层,从窗户上方的圆洞透进一些光线。可以经由一架约一臂宽的小木梯进入这个夹层。要想从这个夹层去往二层,可以再登上一架木梯。木梯通往一道活板门。活板门是打通楼上的地板加装的。这就是如今的布局。底层到二层的地板都是平的。

    宫殿两个部分的二层房间全都不适合居住,墙面没有涂刷灰泥。宫殿原有部分二层的房间构造很差,后来购得的较小部分情况更糟。顶楼难以出入,干脆废弃不用。


    按照这个说法,墙壁时而砌起,时而拆毁。整整添加了几个楼层,其他楼层被开肠破肚,有些房间被认为“不适合居住”。首当其冲遭到破坏的似乎是主楼层—破坏了两次以上。阿巴蒂·菲利波和弗朗切斯科·玛利亚兄弟俩添加的夹层可能在1743年已被拆除,当时他们的侄子、保罗·贝内德托的儿子朱利奥买下较小的部分,把宫殿重新打通。可能在朱利奥手里,宫殿添加了另一个类似的夹层—这个夹层面朝新维尼亚路,从双拱窗上方的圆洞透入光亮;它把二层对半分成两半。因此,鲁切拉宫的四楼就夹在现存檐口的正下方,至今安然无恙。这座宫殿可能不止一次被开膛破肚,但它远远谈不上辉煌不再,黯然无光。事实是,这位档案人员在它建成近 300 年后的记录中,把演员表上头牌的位置留给了乔凡尼·鲁切拉和“鼎鼎大名的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这个姿态无疑会让两个人都感到满意。

    但是,那些曾经把乔凡尼记忆的螺壳装满的物件又下落如何呢?壁画、石雕、壁式喷泉和壁炉基本上原封未动。木版画就不一样了,木版画很容易出售或擦掉重画。不过,不管个人品位如何,无论是谁继承得到了韦内齐亚诺、韦罗基奥或者乌切洛的画作—仅以鲁切拉委托创作的几幅佳作为例,一定不至于蠢到把这些 15 世纪的瑰宝卖掉。但那三个装饰主厅的鸟笼呢?那几张巨大的沙发床和坚硬的胡桃木长椅呢?不是人人都喜欢生活在老物件当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到了 18 世纪恰恰成了老物件。让我们面对现实吧:如果比安卡像她的祖先一样高雅入时,人们会发现她离开这个世界时穿着南妮娜流苏翩翩、过时的锦缎礼服吗?再想一想,也许逼迫这位新娘走上绝路的正是祖传的嫁妆—历史的包袱,纪念的责任和出于逆反的遗忘的决心。


     

     

    前言

    《鲁切拉宫的秘密》讲述了记忆和欲望,讲述了建筑物屹立不倒的故事,讲述我们如何开动奇思妙想,把空荡荡的建筑物填满故事的历程。书中叙述的故事空间共享,足迹错综,人物命运交叠……鲁切拉宫就像一张不断擦掉又重写的羊皮纸。我心甘情愿地迷失在它的外立面背后,穿梭在今昔之间,游走于历史与我们想象力的裂缝中间。本书也是佛罗伦萨自文艺复兴以降的一幅生动画卷。这座世人钟情的城市催生了众多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规模之大举世无双,在 15 世纪这个西方文明史上璀璨夺目的艺术繁荣时期,它曾经海纳百川,迎接四方来客。


    寄居在兴建于 15 世纪的鲁切拉宫休假,成了我写这本书的契机。鲁切拉宫是西方艺术史上的建筑典范,也是我事业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哪怕在天马行空的梦中也不曾幻想过入住其间。谁知我不经意间发现,宫殿内竟然有间公寓出租,由此我便落入了历史的旋涡。我自以为对这座宅邸很了解,不料一搬进去,它就让我深深地迷失在重门深廊之间。我的单间公寓叫“档案馆”(Archivio),夹在最上面两层楼中间,设在所谓的“暗层”中。我就在这个充满文学喻义的平台,辗转于鲁切拉宫,寻找落脚点,徐徐展开对这栋故事纷纭的多层建筑的叙述。


    这本书绝不是重弹建筑史的老调,已出版的论鲁切拉宫及其建筑师的大部头已经数不胜数。本书开风气之先,为读者提供鲁切拉宫由人物驱动的历史叙述。全书分六个章节,每章各描述鲁切拉宫在一百年间经历的风风雨雨,众多人物轮番登场,相互独立却又休戚与共,他们与这座宫殿的历史难分难解,呈现出楼宇本身的整体写照和历史的层层积淀。自诞生之日起,这座宫殿见证了一出出连绵不绝的大戏:早年,先祖发现了珍贵的染料“贫民紫”,给佛罗伦萨第三大富豪乔凡尼·鲁切拉打下基础,15 世纪中叶,他断断续续地建造了这座迷宫般的宅邸,著名建筑师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将它坚实有力的一面展示给了民众;16 世纪,前两位继承人潘多弗(Pandolo)和伯纳多轻易放弃了这处宅邸,他们的下一代继承人又肆意破坏了它的内部结构;18 世纪,传言鲁切拉家族的一个女儿比安卡(Bianca)在婚礼前夕从楼上纵身跳到院子里,化身为栖居在这栋老宅里的幽灵;“一战”前夕,两度守寡、具有法西斯倾向的哥萨克伯爵夫人莱西娜·鲁切拉在宫殿里举办香槟流淌的狂欢派对和轻歌曼舞的茶会;1997 年,在我本人入住这座府邸的整整十年前,贵族艺术品商人阿尔维斯·迪·罗比兰特(Alvise di Robilant)在四楼死于钝器击打,这桩凶案至今未破。鲁切拉宫背后的每个故事都有一个主题:出身与身份、雄心与傲慢、礼仪与骗局、选择性记忆与刻意遗忘、他者性,以及两面性。在这幅空间写照中,还有些更为宏大的问题贯穿始终:我们怎样把自己的理想和憧憬倾注到屋宇楼阁中,屋宇楼阁又是怎样地顺从和抗逆我们的意志。


    我也试着从略微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些问题:我把发生在今时今日的一系列逸事,以及我本人在世外桃源般的宫殿生活中对大事小情的冥想沉思穿插在这些住户群像中间。这个补充叙述既是为了介绍这座府邸的历史,也用来审视我身在其中的处境—延伸开来,审视我与历史本身的关系。在这片天地中,身份与似乎永存的建筑紧紧相连在一起,我终于与自己脑中所想的事物直面相对。然而,矛盾的是,当我对这栋多层建筑的了解越多,它就显得越发不可捉摸。会不会是它变得越真实,我的感觉就越失真?不管哪种情况,住在这里把我和它都搅了个天翻地覆。时间和阅历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这座宅邸,也改变着我。最后,我所受过的教育与这段居住经历,共同铸就了我对鲁切拉宫的反应,我既体会到渴念沦为失望的感觉,也明白了自欺欺人的否认在真相面前无所遁形。


    如同我这样栖居其间的旅人,这栋楼宇也携带着鼓鼓囊囊的行装。我们一步步深入其中,发现有些墙壁果真长着耳朵,更不用说眼睛,甚至还噘着嘴巴窃窃私语。有这样一句拉丁铭文:Saxa loquuntur(石头会说话)。很难想象有哪座府邸的故事会比在鲁切拉宫上演的还要精彩丰富,启迪心灵。也许,它只是在静候合适的人来记录整理这些故事罢了。


    “这是常有的事:我们虽然手头忙着全不搭界的各种事情,意识与想象却不可遏制地投射到某座建筑物上。”15 世纪的建筑师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设计了鲁切拉宫,他对建筑的诱惑心知肚明。这是一种强大的牵引力,在某些情况下,它让精神对物质无能为力,它让我们身不由己地竭尽全力去占有建筑物,占有空间,占有勾人心魄的故事。

    所谓的“房屋欲望”(house lust)或“居所色情”(shelter porn)算不上现代现象。早先的避世之人同样情不自禁来这里亲自一窥究竟。其实,建筑窥视癖当时不仅受到鼓励,还与佛罗伦萨执政官列奥纳多·布鲁尼(Leonardo Bruni)在 1404 年时所作的关于自然的作品的精神一脉相承:


    倘若有人愿意造访市民的私宅,让他们来这里,在这座城市走一遭吧。但是不要匆匆路过,像临时歇脚的过客或走马观花的游人。相反,他该停下脚步四处看看,尽力理解眼中所见的一切……不进里面看看,就领略不到佛罗

    伦萨之美……恰如鲜血流遍全身,精美的建筑和装饰也渗

    透了整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不过,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远不止外观上挺拔壮丽。只要“停下脚步四处看看”,就会发现,佛罗伦萨是个历史从未远去的地方。古老的戏剧历久弥新,数百年前的古人继续活在当下,从未缺席。我们孜孜以求的东西,佛罗伦萨及其建筑让我们魂牵梦绕的原因,也许正是这种古今交叠。


    建筑的表现力,建筑物与人、地点有意义地互动,是近年来建筑和文化史学家研究的主题。他们渴望拆除隔离空间、演员、观众的藩篱,喜欢把竣工落成的建筑物视为社交伙伴,视为生老病死的剧场中地位平等的演员。这种立足于情节的视角,把情境、体验和关系放在醒目的位置—既在此时此刻,也在一个漫长的时期中。因此,我们在考虑赋予建筑物饱满的生命叙事时,也必须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生命——与其说一个,不如说多重生命,要把竣工落成的楼宇理解为一种知性存在,具有灵魂和记忆,具有适应力和活下去的意志。在接下来的章节,最重要的“人物”,即主角,是鲁切拉宫本身,它在故事中从始至终都是个鲜活逼真的角色。这座楼宇夜里冒汗,散发着独特的气息,“关节”嘎嘎作响,大理石板“青筋”毕现。这座宫殿目睹过性和暴力,有过蚀骨之痛,但它咬着嘴唇挺了过去。它红过脸,流过泪,在有人从气派的正门进来时浑身颤栗。500 多年来,人们在鲁切拉宫富丽堂皇的外立面背后上演着生老病死,这座宫殿既迁就他们,也让他们心魂不宁。一座楼宇既有力量主宰生命,又比生命更为持久,这就是本书所要讲述的故事。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