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9787544779548译林
    • 作者: 樊锦诗著 | 樊锦诗编 | 樊锦诗译 | 樊锦诗绘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樊锦诗著| 樊锦诗编| 樊锦诗译| 樊锦诗绘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9-10-01
    • 字数:0
    • 页数:492
    • 开本:16开
    • ISBN:9787544779548
    • 版权提供:译林出版社
    • 作者:樊锦诗
    • 著:樊锦诗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68.00
    • ISBN:9787544779548
    • 出版社:译林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19-10-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9-10-01
    • 页数:492
    • 外部编号:30722087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目录】

    自 序
    章 人生的不确定
    初见人世
    路有冻死骨
    一个崭新的上海
    差一点死于小儿麻痹症
    我的兴趣所在
    居里夫人的影响
    别无选择
    第二章 神圣的大学
    在北大历史学系抄文稿
    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
    群星灿烂的历史学系
    回忆苏秉琦先生
    宿白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北大的精神传统和学术氛围
    第三章 敦煌是我的宿命
    幻想在现实中苏醒
    在莫高窟的实习
    “李广杏”,如此人间好杏
    我被分配去了敦煌
    苏秉琦先生的一次召见
    重回莫高窟
    第四章 千年莫高窟
    石窟艺术圣地
    乐僔与敦煌窟
    苦难孕育的灿烂文明
    张议潮与归义军
    艺术和文化是气象反映
    藏经洞文书的发现与流散
    藏经洞文书的价值
    第五章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敦煌学在海外
    罗振玉、王国维与中国敦煌学的发轫
    陈寅恪对中国敦煌学的贡献
    张大千和向达在敦煌
    常书鸿先生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
    段文杰先生与敦煌研究院
    季羡林先生与敦煌
    潘重规、饶宗颐的敦煌情缘
    为了敦煌学回归中国
    敦煌学的未来
    第六章 风雨飘摇的日子
    莫窟的宿命
    父亲的突然死亡带来的伤痛
    简单相信,傻傻坚持
    他们成了猪倌和羊倌
    莫高窟没有被破坏是个奇迹
    第七章 敦煌的女儿
    报告文学《敦煌的女儿》
    从北大到敦煌
    我其实想过离开敦煌
    我不是好妻子、好母亲
    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老彭与莫高窟北区考古
    花甲之后拼尽全力
    我的老彭走了
    第八章 敦煌石窟艺术
    绵延千年的形象史
    有早纪年题记的洞窟博物馆
    说不尽的经变画
    榆林窟的稀世神品
    永不停息的自由飞舞
    的彩塑
    58窟:涅槃的境界
    敦煌艺术与中原文化
    临摹需要达到无我之境
    第九章 保护就是和时间赛跑
    莫高窟保存面临的风险
    持之以恒的沙害治理
    抢救和预防:保护工作的“二重奏”
    壁画修复的缓慢节奏
    与盖蒂的合作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制定
    追忆平山先生
    与时俱进的保护理念
    “数字敦煌”的实现
    第十章 保存,永续利用
    莫窟的拓荒和坚守
    “保护文物也是政绩”
    “申遗”成功给我的启示
    制定《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
    按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要求制定《敦煌莫高窟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
    莫高窟告急!
    耗资四亿的数展中心
    不能“武大郎开店”
    科学保护让敦煌永生
    十章 春风化雨润心田
    拉开大规模抢救的帷幕
    “敦煌的保护是件事,还是件大事!”
    对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关怀和重视
    “做好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
    莫高窟保护,任重而道远
    第十二章 四十年后终成卷
    敦煌石窟考古研究回望
    《敦煌七讲》: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建立
    考与分期
    为了“还债”
    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重要和困难
    四十年终于完成《敦煌石窟全集》首卷
    急功近利是学术的死敌
    第十三章 莫窟和“莫高精神”
    “舍身饲虎”的真意
    “莫高精神”的杰出典范
    我们都是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叶
    我沾了莫高窟的光
    守护敦煌的究极意义
    莫窟的墓地在宕泉河畔

    樊锦诗年表
    后 记

    樊锦诗,2019年荣誉称号获得者;2019年“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获得者;2018年“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2017年《莫高窟第 266—275窟考古报告》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奖;2009年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938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她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 顾春芳,上海宝山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学、戏剧戏曲学、戏剧美学、电影学。主要学术著作有《呈现与阐释》《意象生成》《戏剧学导论》《她的舞台》《戏剧交响》,出版有诗集《四月的沉醉》。 樊锦诗与顾春芳相识于2014年的敦煌,一见如故,结下忘年之交。 樊锦诗说:“她是这个懂我的人”。

    第八章敦煌石窟艺术(节选)58窟:涅槃的境界每当苦闷和烦恼时,我都喜欢去58窟看一看。
    58窟内的床上,卧着莫高窟也是堪称的释迦牟尼涅槃像。卧像长15.8米,头向南,足向北,右胁而卧,面向东。一千二多来,始终从容不迫、宁静坦然地面对着朝圣者。58窟因洞窟甬道北壁保存有“大番管内三学法师持钵僧宜”题记,可知是中唐(781—848)吐蕃政权统治敦煌期间建造的。
    清晨,阳光越过远处连绵的山脊照进窟内,光芒在浑浊的空气中仿凝结笼罩了一层薄雾。陀头枕大,洒落的身姿显得格外轻盈和舒展。通身薄薄的袈裟如晨曦一样,覆盖着清硕绵柔的身躯,薄雾的体异常丰满而又柔软。他的胸脯仿微微起伏,心脏好像还在跳动,整个身体里似乎依然流动着血液,活跃着不息的活力与蓬勃的生命。
    陀周身安详,焕发出慈悲之美和超脱之乐。一种内在的大光明境界令整个洞窟洋溢着一种神圣的光芒。陀的右手承托着脸,左臂自然地覆在左侧腰身,生动的臂膀和手指仿随时可以抬起来。陀似闭非闭的眼睛,微微含笑的嘴角显得自信,他好像对自己生前一切苦难的经历,所得的无上的智慧成就感到无憾,感到宽慰。在涅槃到来的时刻,他要以的从容和宁静给予世人的希望和信心。
    涅槃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女的美,会让人忘记了他是陀。光是从他安详和慈悲的微笑间溢出的,正是从嘴角中透出的光,成为他的呼,他神的温度。他的长眉与微闭的双目相互呼应,和谐地透出秀美下的庄严。他还没有完全对这个世界闭上眼睛。他的表情中没有任何濒临死亡的痛苦和不安。涅槃到来的时刻,他内心的沉着、从容以及大智大勇,都在这泰然自若的神态中呈现出来。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陀,没有死亡的可怖和阴冷,空气里弥漫着温暖慈悲的氛围。
    认为,人生是一个无边的苦海,的根本宗旨就是启示众生脱离苦海,到达的理想境界——涅槃。而实现解脱的出路是识破并断绝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根源,以无上正等正觉进入涅槃。所谓涅槃,是梵文Nirvāna的音译,意为灭、灭度、灭寂。它是全部修行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指解脱生死轮回而后到达的一种精神境界。为了弘扬这一重要思想,开窟者便塑造了释迦牟尼的涅槃像。
    我过去从艺术的角度思这座像的美。我觉得在我所见到的国内外塑造的涅槃中,敦煌莫高窟58窟的这尊达到了一种恬静的“美的”。无论是东汉晚期的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涅槃,着重刻画的头部和上身的四川大足释迦涅槃雕像,还是张掖大寺那一尊目前我国的涅槃雕塑,或者是位于龙门石窟普泰洞北壁西部的浮雕涅槃,都缺乏这一尊塑像的意趣和神韵。就是现藏于白沙瓦博物馆的涅槃图浮雕,作为犍陀罗艺术的杰作,也没有58窟卧的那种不可言说的美。
    围绕卧像的三壁,是菩萨、弟子、俗众,以及众多神和人的涅槃举哀图。南壁绘处之泰然的诸菩萨,以及悲痛欲绝的大迦叶和扑地啼哭的阿难等十大弟子(实绘十一身)。北壁绘世俗信徒各国国王极度悲痛的场景。西壁,即卧像背后的壁面上,绘菩萨、比丘、天龙八部。菩萨们面带沉思,比丘们悲不自胜,四大天王以及天龙八部表情惊恐。曾辅释迦教化众生的老年维摩诘悲痛不已(也有学者认为这不是维摩诘)。特点的是北壁壁画所表现的众国王痛不欲生的场景,他们以割耳、割鼻、锥心、剖腹等方式,表示对释迦牟尼涅槃的悲痛和哀悼。〔11〕58窟有着长方形的盝形窟顶,窟顶壁画画的是九方净土,即东方净土、南方净土、西方净土、北方净土、东北方净土、东南方净土、西北方净土、西南方净土和上方净土,另加床前壁中央小龛内画的下方净土,共为十方净土。十方净土之各净土之名均有榜题为。此窟除正壁塑卧像,即现在释迦牟尼外,南壁前部塑立像,即过去迦叶;北壁前部塑善跏趺坐像,即未来弥勒。故58窟主题表现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十方诸净土。
    卧所面向的东壁(前壁)南侧绘画《金光明胜王经变》,这是根据唐义净译《金光明胜王经》的内容绘制而成,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在王舍城灵鹫山说种种大乘法的情景。关于此窟东壁北侧壁画的题材,学者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天请问经变,有的认为是思益梵天所问经变,有的认为是密严经变,尚无定论。东壁壁画除部分内容尚未查明,其余内容均与涅槃的主题有关。
    艺术家创作这样一尊涅槃像的时候在想什么?他为何在许多可能的选择中,捕获了这样的形式想象?为什么不直接表现死亡?为什么不是司空见惯的庄严的涅槃?为什么仅仅选择简洁的体态和线条?
    我后来突然悟到,原来那位艺术家塑造的不是死去的陀,而是“陀的安眠”。在涅槃的境界中,远离生死的幻灭。没有死,不曾死,不会死。涅槃本就是生死,死亡对他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也不再有任何威胁,他已经进入那个不生不死的境地。
    艺术的创造,也需要一种顿悟。
    或许正是顿悟让艺术家完全体验到了在陀涅槃的那一刻,灵魂所感觉到的的、全然的自由。正如所体悟到的和自由那样,伟大的艺术家也感到了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解脱和重生,他从自己所要塑造的“的涅槃”的意象中看到了自己。这位艺术家,没有留下名字。但是他的创造就是对他所有的劳作和智慧的嘉奖。
    艺术家是“”的造物主,人是“”的造物主,正是“睡”让陀“活”了,正是“如是安睡”让陀“如是安在”。如是安在的心,创造了如是安在的,即心即。《维摩诘经》说“生灭不二”,诸法本来无生,也就无所谓灭,一旦悟到“三界世间与出离世间”的不二,便没有了分别和执着,也就没有了因分别执着而生出的烦恼和悲喜。“生死与涅槃”不二,生死无别。
    伟大的艺术凝固了这个时刻,的肉身不能寂灭,他的光明也不能暗淡,艺术家要用手中的泥土定格下这个永生不死的瞬间,他要让陀的心脏一直跳动下去。未来面对陀的每一个凡人,都会感受到爱与生的力量,感受到没有死,他只是在那里,他在休息,他要睡了,但他尚有知觉,他无所不在。那泰然自若的表情正是进入了深的禅定后的智慧觉照。
    身无边即涅槃,涅槃像周身散发出的无边光明即是真意所在。
    这不就是东壁画的《金光明胜王经变》的大旨吗?虽涅槃,但并没有离去,永在灵鹫山说法。壁画正好呼应了涅槃像的意涵,陀仍在说法,倾听众生的疾苦,满足世人佑国利乐的心愿。
    涅槃是修行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人生有限,生老病死,苦海无边。释迦牟尼思考人生为什么苦?主要是人有,学是解脱的智慧。涅槃不是死,是超脱轮回和痛苦的境界。生死是什么?生死无非只是妄想,有妄想才有生死。心进入清净正定,就是脱离了生死。如果能做到这样,就不会再有现实和彼岸之间的差异,也不会再遥想那个永生不死的天国和来世,就会从对于天国和来世的祈求与膜拜中,回到这个真实的世界,从而发现这个世界的意义。原来世界的意义并不取决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时间,而取决于心灵对世界的体验和感知,心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正如《观无量寿经》上的那句话:诸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
    是心是,是心作。
    当知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也。
    小乘与大乘理解不同。小乘认为涅槃就是“灰身灭智,捐形绝虑”,实质上是对死亡的赞颂。大乘认为,一旦入涅槃,身即会具有真正之常、乐、我、净四个特,称为“涅槃四德”。
    《大般涅槃经》卷二三:“二乘(指声闻、缘觉)所得非大涅槃,何以故?无常、乐、我、净故;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槃也。”常,即永恒常在。乐,即无苦痛,充满欢乐(也就是大乐)。我,即自在(大我,谓远离世俗之“我执”“我见”等而达到自由自在境界的无所不在之“我”)。《大般涅槃经》卷二三:“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经疏》卷五:“大我谓诸如来成就八自在我,于法得自在者。”家认为陀所得的涅槃真实自在、常住不变,故称“大我”,即“涅槃四德”中的“我”。净,即断除一切烦恼(大净)。后被认为是理想世界的境界。
    如果此生找不到自己心灵安顿的地方,如果心灵直在放的路上,就犹如生活在漫漫长夜中。当下就是涅槃,当下就是国净土,明白了这一点,莫高窟岂不就是我的国,我此生的净土。心的力量真是无比强大!而心的强大,就在于正定,在于守一不移。

    “敦煌的女儿”自述传奇人生
    长久以来,樊锦诗先生都很神秘。她单纯简朴、低调谦和。面对公众,她常说:“别说我了,还是说说敦煌,说说莫高窟吧。”这一次,她终于决定说出自己的故事。
    深度解读莫高窟的前世今生与惊世之美莫高窟的美了间与间,樊锦诗以考古人的博识、文保人的严谨、艺术家的浪漫,将敦煌石窟的深远历史与绝美艺术娓娓道来,读者踏上一场纸上敦煌艺术之旅。
    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从前藏经洞文书的失意流散,到如今中国敦煌学研究的蔚然成林;从大漠中寂寥荒凉的区,到举世瞩目的敦煌研究院;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几代莫窟饮冰茹檗,谱写下一曲波澜壮阔的敦煌乐章。
    详细披露“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于花甲之年接手敦煌研究院,就面临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不可调和的,莫高窟告急!书中将披露樊锦诗如何以其远见卓识,带领新一代莫窟以理念和高精技术保护石窟遗产,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敦煌”工程。
    讲述敦煌故事,弘扬莫高精神,讴歌中华之美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这正是莫窟的精神写照。在这里,人文之美、艺术之美、精神之美,永恒闪耀。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