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航空发动机转子-支承系统的振动(下册)廖明夫 等
  • 正版
    • 作者: 廖明夫 等著 | 廖明夫 等编 | 廖明夫 等译 | 廖明夫 等绘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6-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廖明夫 等著| 廖明夫 等编| 廖明夫 等译| 廖明夫 等绘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577000
    • 页数:472
    • 开本:B5
    • ISBN:9787030754332
    • 版权提供:科学出版社
    • 作者:廖明夫 等
    • 著:廖明夫 等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200.00
    • ISBN:9787030754332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开本:B5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3-06-01
    • 页数:472
    • 外部编号:1202981643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丛书序

    前言

    5章航空发动机高压转子的结构动力学设计方法

    15.1高压转子的动力学模型和振动模态002

    15.2转子两阶临界转速的上界估计方法007

    15.3高压转子的抗振设计014

    15.3.1转子的不平衡响应014

    15.3.2协调正进动参数临界转速020

    15.3.3反进动激振力作用下转子的振动022

    15.3.4反进动参数临界转速025

    15.4高压转子动力学设计实例027

    15.4.1高压转子动力学模型027

    15.4.2高压转子的两阶模态029

    15.4.3高压转子支承刚度配比031

    15.4.4高压转子动平衡相位匹配准则032

    15.4.5高压转子参数临界转速033

    15.5弹支承刚度的计算与测试035

    15.5.1弹支承刚度的计算036

    15.5.2弹支承刚度的测试038

    本章小结040

    参考文献041

    6章航空发动机低压转子的“可容模态”和减振设计

    16.1简单柔转子的“可容模态”设计044

    16.1.1转子的动力学模型与振动特044

    16.1.2转子阶模态为“可容模态”047

    16.1.3第二阶模态为“可容模态”049

    16.2一般柔转子的“可容模态”设计055

    16.2.1转子模型与运动微分方程055

    16.2.2转子的振动模态059

    16..转子的不平衡响应060

    16.2.4支承刚时转子的模态062

    16.2.5转子临界峰值的模态表达064

    16.2.6转子“可容模态”设计的准则068

    16.3单转子系统的动力学“临界跟随”现象068

    16.3.1转子的动力学模型和运动微分方程069

    16.3.2转子的“临界跟随”现象和判定条件069

    16.3.3“临界跟随”状态下转子的振动响应071

    16.4低压转子系统“可容模态”优化设计077

    16.4.1低压转子系统的“可容模态”设计示例077

    16.4.2“可容模态”优化设参083

    16.4.3“可容模态”优化约束条件084

    16.4.4转子“可容模态”可容度函数与优化目标085

    16.4.5转子“可容模态”优化设计示例089

    16.4.6单转子“可容模态”优化设计原则和流程092

    16.5低压转子“可容模态”优化设计实例与验094

    16.5.1低压转子实验器设计目标094

    16.5.2转子实验器初始模型095

    16.5.3转子实验器“可容模态”优化设计097

    16.5.4低压转子实验器“可容模态”优化设计验099

    16.5.5转子系统的挤压油膜阻尼器设计101

    16.5.6低压转子系统“可容模态”的“可容”实验验104

    本章小结106

    参考文献106

    7章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的振动

    17.1简支对称双转子模型和运动方程109

    17.2双转子的不平衡响应111

    17.3双转子的拍振115

    17.4带弹支和阻尼器的双转子振动117

    17.4.1转子的高压不平衡响应118

    17.4.2转子的低压不平衡响应120

    17.5刚转子120

    17.6柔转子121

    17.7考虑中介轴承均匀刚度时刚支转子的振动124

    17.7.1临界转速和不平衡响应124

    17.7.2“动力吸振”127

    17.8考虑中介轴承均匀刚度时带阻尼弹支双转子的振动130

    17.8.1双转子模型与振动微分方程130

    17.8.2高压转子不平衡激励下的响应和对高压转子的动力吸振130

    17.8.3低压转子不平衡激励下的响应和对低压转子的动力吸振136

    17.8.4高压转子不平衡激励下的临界峰值138

    17.8.5低压转子不平衡激励下的临界峰值144

    17.9考虑中介轴承刚度各向异时双转子的振动特147

    17.9.1双转子模型与振动微分方程147

    17.9.2高压盘不平衡激励下转子的响应148

    17.9.3低压盘不平衡激励下转子的响应151

    17.9.4重力响应161

    17.10带中介轴承的对转双转子的振动特167

    17.10.1中介轴承内环支承座刚度各向异16

    17.10.2中介轴承外环支承刚度各向异16

    17.11中介轴承存在静态偏心时对转双转子的振动170

    17.11.1转子模型和运动微分方程170

    17.11.2中介轴承静态偏心引起的振动172

    17.11.3静态偏心与低压转子不平衡的共同作用176

    本章小结177

    参考文献178

    8章发动机双转子系统模态动平衡理论与方法

    18.1双转子系统模态的正交11

    18.1.1双转子系统稳态运动微分方程与模态181

    18.1.2双转子系统刚度矩阵的复共轭对称12

    18.1.3双转子系统模态的正交15

    18.1.4双转子系统模态正交验194

    18.2双转子系统的不平衡响应203

    18.2.1低压转子单独存在质量不平衡203

    18.2.2高压转子单独存在质量不平衡206

    18..双转子系统不平衡响应的统一表达式207

    18.3双转子系统模态动平衡方法208

    18.3.1双转子模态平衡的N1+N2平面法208

    18.3.2初始不平衡量的确定210

    18.3.3正交校正质量组的确定213

    18.3.4向后正交平衡法214

    18.3.5全正交平衡法219

    18.3.6双转子模态平衡的N1+N2+4平面法220

    18.3.7全正交平衡法的平衡过程与步骤222

    18.3.8转速比对双转子模态动平衡的影响2

    本章小结2

    参考文献

    9章双转子系统“临界跟随”特征和参数影响规律

    19.1双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5

    19.2双转子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19.3双转子系统表现动力学“临界跟随”特征时的参数关系240

    19.4双转子在动力学“临界跟随”状态下的动力学特242

    19.4.1同转双转子在动力学“临界跟随”状态下的动力学特244

    19.4.2对转双转子在动力学“临界跟随”状态下的动力学特259

    19.5“临界跟随”状态下双转子动力学特计算结果总结273

    19.5.1同转的双转子系统273

    19.5.2对转的双转子系统274

    参考文献274

    第20章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动力学设计

    20.1双转子动力学优化设计要求和流程276

    20.2双转子动力学优化设计模型和参数278

    20.3转子系统不平衡响应关于设参的灵敏度分析279

    20.3.1轮盘元素281

    20.3.2轴元素282

    20.3.3轴承元素288

    20.4临界转速裕度准则下双转子的动力学优化设计291

    20.4.1设参292

    20.4.2约束条件292

    20.4.3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295

    20.4.4优化算法和流程295

    20.4.5优化设计的结果与分析295

    20.5双转子系统的“可容模态”优化设计298

    20.5.1优化设参的选取299

    20.5.2优化过程中的约束条件299

    20.5.3“可容模态”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301

    20.5.4双转子系统“可容模态”优化设计方法306

    20.6双转子系统“可容模态”优化设计实例与实验验308

    20.6.1实验器初始模型308

    20.6.2实验器初始模型模态的“可容度”评价311

    20.6.3双转子系统优化设参的灵敏度分析313

    20.6.4优化设参及其取值范围325

    20.6.5双转子系统“可容模态”优化设计流程与结果326

    20.6.6双转子实验器优化结果与检验327

    20.6.7双转子实验器的挤压油膜阻尼器设计334

    20.6.8双转子实验器结构设计348

    20.7双转子系统“可容模态”优化设计方法的实验验355

    20.7.1双转子实验器和振动测试系统355

    20.7.2双转子系统“可容模态”设计方法验实验358

    本章小结373

    参考文献374

    附录A:双转子实验器相似化参数模型375

    附录B:双转子实验器优化参数模型378

    2章电磁轴承及带电磁轴承转子的振动

    21.1概述383

    21.2主控式磁悬浮轴承的结构384

    21.3PD反馈控制下电磁轴承控制器及转子系统的运动方程387

    21.4PD控制下子动方程的解388

    21.5P控制下转子系统的振动特390

    21.6电磁轴承的控制目标和设计方案392

    21.6.1减小不平衡响应392

    21.6.2改善转子系统的稳定393

    21.7转子偏摆的影响394

    21.8带磁力轴承的柔转子395

    21.8.1辅支承395

    21.8.2磁力轴承支承的柔转子396

    21.8.3固有特396

    21.8.4转子的不平衡响应398

    本章小结399

    参考文献400

    第22章弹支干摩擦阻尼器

    22.1弹支干摩擦阻尼器的基本结构与减振原理401

    22.2弹支干摩擦阻尼器的摩擦模型和分析方法402

    22.2.1干摩擦模型402

    22.2.2干摩擦机制的简化420

    2.带弹支干摩擦阻尼器转子的振动特421

    2..1带有弹支干摩擦阻尼器转子系统的力学模型421

    2..2带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单自由度振系模型422

    2..振系振动响应分析4

    2..4振系振动响应的数值与分析424

    2..5干摩擦力对转子振动幅频特的影响425

    2..带有弹支干摩擦阻尼器转子的稳定426

    2..带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单盘转子的振动429

    22.4几种弹支干摩擦阻尼器结构形式和特点434

    22.4.1弹簧式弹支干摩擦阻尼器435

    22.4.2电磁式主控弹支干摩擦阻尼器435

    22.4.3压电式主控弹支干摩擦阻尼器436

    22.4.4压电式主控折返弹支干摩擦阻尼器437

    22.4.5压电式主控弹片弹支干摩擦阻尼器437

    22.5主控式弹支干摩擦阻尼器的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440

    22.5.1弹支干摩擦阻尼器主动控制转子振动的策略440

    22.5.2主控式弹支干摩擦阻尼器的控制方法441

    22.5.3主控式弹支干摩擦阻尼器控制转子振动的实验445

    本章小结449

    参考文献450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