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 扫码下单

  • 音像明诗选(修订版)杜贵晨
  • 正版
    • 作者: 杜贵晨著 | 杜贵晨编 | 杜贵晨译 | 杜贵晨绘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 商品参数
    • 作者: 杜贵晨著| 杜贵晨编| 杜贵晨译| 杜贵晨绘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1-01
    • 版次:1
    • 开本:其他
    • ISBN:9787020176106
    • 版权提供: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杜贵晨
    • 著:杜贵晨
    • 装帧:平装
    • 印次:暂无
    • 定价:69.00
    • ISBN:9787020176106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开本:其他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3-01-01
    • 页数:暂无
    • 外部编号:31654840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目录



    前言

    王冕四首
    金陵怀古
    纪梦
    水竹居
    墨梅
    郭奎二首
    富池江口夜泊(二优选一)
    新丰市
    张以宁三首
    戏马台
    送重峰阮子敬南还
    丝瓜
    危素一首
    怀母
    魏观二首
    都昌怀旧隐(六优选一)
    滕王阁
    詹同三首
    题范原初叩舷图
    衮弄行
    秋夜吟
    甘瑾三首
    钱塘怀古(二优选一)
    寄马彦会
    社日
    何明远一首
    寄宿旅邸
    张绅二首
    日出行
    湖中玩月
    张简一首
    醉樵歌
    刘炳一首
    燕子楼同周伯宁赋
    王立中二首
    西湖竹枝词(二优选一)
    绝句
    宋濂三首
    鸳鸯离
    题倪元镇耕云图
    凉夜曲
    袁凯十二首
    白燕
    客中除夕
    京师得家书
    京师归别业
    估客乐
    老夫(五优选二)
    大雨书寓所壁二首
    江上舟中闻笛
    淮东逢张十二信
    画虎
    刘基十九首
    薤露歌
    病妇行
    感怀(三十一优选二)
    北风行
    畦桑词
    古戍
    美人烧香词
    旅兴(五十优选二)
    秋感
    江南弄(七优选二)
    白发
    长门怨
    采莲歌
    有感
    分赃台
    题画猫
    贝琼二首
    夜泊
    经故内
    钱宰三首
    己亥岁避兵
    长江伟观图(三优选一)
    梧桐树
    蓝仁三首
    题古木苍藤图
    次云松长山道中
    中秋
    史谨一首
    湘江夜泊
    李延兴三首
    丙申岁咏怀三首
    刘嵩四首
    忆鼎儿
    寒夜
    啄木鸟
    采野菜
    王袆一首
    渑池道中
    杨基六首
    岳阳楼
    长江万里图
    故山春日
    祁阳道中
    春草
    闻邻船吹笛
    蓝智二首
    破屋(二优选一)
    雨中同孟原佥宪登嘉鱼亭
    广四首
    长歌行
    九日
    滩行(五优选一)
    过高邮有感
    王行二首
    题画(二优选一)
    秋景小幅
    张羽三首
    寺中书所见(二优选一)
    观《魏武纪》有感
    百索词
    韩奕四首
    晓发
    湖州道中
    逢故人夜饮话旧
    二月二日寄友
    徐贲三首
    柳短短送陈舜道
    七夕有雨
    悼亡
    胡奎三首
    江上漫兴二首
    题睡猫图
    高启二十二首
    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
    忆远曲
    明皇秉烛夜游图
    悲歌
    青丘子歌有序
    步至东皋
    兵后出郭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
    清明呈馆中诸公
    养蚕词
    登西城门
    月林清影
    钓雪滩
    送谢恭
    秋柳
    梅花九(一)
    宫女图
    秋望
    寻胡隐君
    郊野杂赋(四优选一)

    朱同二首
    发新城至浙江书怀
    归故宅
    孙三首
    捕鱼图
    平原田家行
    闺怨(一百二十四优选一)
    朱朴一首
    歌风台
    管时敏二首
    画菜
    出郭
    林鸿三首
    拟古(七优选一)
    塞上逢故人
    夕阳
    浦源二首
    送人之荆门
    汾上旅怀
    郑嘉一首
    幼女词
    郑定二首
    高邮女儿歌
    渭上观猎
    瞿佑四首
    乌镇酒舍歌
    汴梁怀古
    过苏州
    清明即事
    许继三首
    怀友
    自遣
    赋蜘蛛落叶
    王璲三首
    送别
    山行
    商贾行
    高棅二首
    夏谷云泉
    衡江夕露
    王恭二首
    去妇词
    春雁
    钱晔二首
    过江
    赠澄江周岐凤
    许伯旅二首
    松山道中贻林左氏
    题扇面小景为王微冲赋
    方孝孺二首
    谈诗(五优选二)
    程本立一首
    送景德辉教授归越中
    黄福一首
    送人回广西
    杨士奇三首
    刘伯川席上作
    发淮安
    高邮
    解缙二首
    送刘绣衣按交阯
    寄内
    曾棨一首
    维扬怀古
    杨溥一首
    从征诗
    李昌祺三首
    归自南阳
    周原幽居
    送子生还乡
    罗亨信二首
    戍妇词
    古意
    龚诩四首
    甲戌乡中民情长句寄彦文布政
    饥鼠行
    咏蚊

    薛瑄二首
    仪真
    徐州见黄河
    黎扩一首
    山茶
    于谦五首
    石灰吟
    无题
    拟吴侬曲(三优选一)
    荒村
    观书
    刘绩三首
    送王内敬重戍辽海
    古筑城词
    听胡琴
    郑文康二首
    刺牡丹
    刺鼠
    刘泰二首
    湖上暮归
    小景
    王清一首
    塞上感怀
    郭登五首
    送岳季方还京
    暮春登大同西北城楼,同仰寺丞瞻、潘御史洪赋
    飞蝗
    西屯女
    题蒋廷晖小景
    王怿一首
    隔谷歌
    丘濬四首
    秋思
    题虞美人墓
    咏史(二优选一)
    戏答友人论诗
    王越三首
    丁亥中秋
    过红石山
    自咏
    刘溥二首
    晚过扬州
    题福山曹氏画
    张弼三首
    髻曲
    渡江
    胡陵城
    童轩二首
    门有车马客行
    清明书感
    燕遗民二首
    感兴(二优选一)
    九日
    沈周三首
    杏花
    题画(三优选一)
    桃源图
    陈献章四首
    阅马氏均田文
    厓山大忠祠
    对酒(二优选一)
    社西村(四优选一)
    祁顺一首
    登临江清风楼
    黄仲昭二首
    明妃词(六优选二)
    谢铎二首
    邸报
    绝句
    张泰三首
    江南春和杜牧韵
    宿雁图
    海城春望
    程敏政二
    畜一犬甚驯,每出入必随,至山斗宗侄希达家
    戏作
    题田家娶妇图
    李进一首
    西湖夜宿
    马中锡四首
    晚渡咸阳
    谒元世祖庙
    春怨
    题小画
    屠勋一首
    再游南山
    李东阳七首
    马船行
    新丰行
    九日渡江
    游岳麓寺
    寄彭民望
    柯敬仲墨竹
    见月
    储巏三首
    屡卜居未遂
    老米店有感
    村舍前杏花烂开
    杨循吉二首
    抄书
    酷吏行
    朱诚泳二首
    杨白花
    折杨柳
    朱应祥二首
    绝句
    麟溪道中
    祝允明四首
    暮春山行
    秋日闲居
    秋香便面
    戏咏金银
    文森一首
    九日
    陈沂一首
    江上呈华玉
    唐寅六首
    把酒对月歌
    妒花歌
    阊门即事
    无题
    桃花庵歌
    言志
    文徵明二首
    感怀
    月下独坐有怀伯虎
    王阳明三首
    泛海
    山中示诸生(五优选二)
    陈鉴一首
    雨中喜西邨诸君见过
    罗焘二首
    野兴
    秋晚秣陵道中
    钱百川一首
    村晚
    李梦阳十二首
    河之水歌二章有序
    林良画两角鹰歌
    朝饮马送陈子出塞
    戏作放歌寄别吴子
    土兵行
    朱仙镇
    泰山
    秋望
    汴中元夕(五优选一)
    塞上
    送人
    赠客
    王廷相一首
    古陵
    宸濠翠妃一首
    梅花
    顾璘三首
    度枫木岭
    遣怀绝句(七优选二)
    徐祯卿六首
    大道曲
    济上作
    寄华玉

    王昭君
    在武昌作
    胡缵宗二首
    拟古二首
    骆用卿一首
    题韩信庙
    何景明十一首
    津市打渔歌
    秋江词
    岁晏行
    岳阳
    答望之
    武关
    竹枝词
    送韩汝度还关中
    秋日杂兴二首
    小景(四优选一)
    孙一元四首
    收菊花贮枕
    独往
    访樵者
    至日携榼登道场山
    颜木一首
    出塞
    郑善夫三首
    古意
    闻道
    秋夜
    张二首
    香奁诗(三优选一)
    秋词
    杨慎七首
    峡东曲
    三岔驿
    送余学官归罗江
    塞垣鹧鸪词
    宿金沙江
    杨柳枝词
    梅花落
    薛蕙三首
    驾幸南海子
    北征
    赠继之
    黄佐二首
    南征词(六优选一)
    彭城怀古
    王讴二首
    秋日山行
    识野别
    丰坊二首
    杂诗
    送人
    常伦一首
    过韩信岭
    陆粲二首
    边军谣
    感事
    华察二首
    秋晚过英侄园居
    荆溪晓发
    王问二首
    赠吴之山
    彼倭行
    强锐一首
    题画
    谢榛九首
    榆河晓发
    渡黄河
    捣衣曲
    苦雨后感怀
    秋日怀弟
    送刘将军赴南都
    远别曲
    塞下曲(五优选一)
    春柳
    朱曰藩三首
    竹枝词
    感旧
    秋闺怨
    张时彻三首
    闾阎曲
    广陵晓发
    宝刀吟
    高叔嗣四首
    明月引
    行至车骑关河南尽处,与亲知别
    得张子家书
    仲春山行
    李开先三首
    归休家居,病起,蒙诸友邀入词社
    夜宴观戏
    寓言
    何御二首
    粤中杂咏
    独坐念海寇未除
    俞大猷二首
    秋日山行
    咏牡丹
    皇甫汸三首
    舟中对月书情
    对月答子浚兄见怀诸弟之作
    有所思
    沈炼二首
    感怀
    秋夜感怀
    归有光四首
    甲寅十月纪事(二优选一)
    海上纪事(十四优选三)
    高岱二首
    招李伯承夜过
    灯蛾
    尹耕二首
    秋兴(八优选一)
    蔚州歌
    李攀龙十首
    寄许殿卿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四优选一)
    塞上曲四首送元美(四优选一)
    录别(又十一优选一)
    岁杪放歌
    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四优选一)
    和聂仪部明妃曲(四优选一)
    平凉
    和许殿卿春日梁园即事
    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
    黎民表二首
    泛石门溪
    燕京书事(五优选一)
    陈鹤二首
    寄金子坤
    送张舍人还永嘉
    欧大任三首
    九江官舍除夕
    乌栖曲
    登宣武门楼
    徐中行三首
    暮发滁阳
    感旧
    初入滇关
    杨巍三首
    雁门九日无兴登高作诗二首
    过石岭关
    沈明臣五首
    萧皋别业竹枝词三首
    宿福山港候发
    凯歌
    马继龙二首
    草堂漫兴
    雨中忆梁大峨
    梁有誉三首
    汉宫词
    送同年张子畏使代(二优选一)
    东林寺
    徐渭八首
    龛山凯歌(九优选一)
    山阴景孟刘侯乘舆过访,闭门不见,
    乃题诗素纨致谢
    严先生祠
    王元章倒枝梅画
    内子亡十年,其家以甥在,稍还母所服潞州红衫,颈汗
    尚泚。余为泣数行下,时夜天大雨雪
    边词(二十六优选二)
    胡市
    方逢时二首
    烧荒行
    岔道
    龚勗一首
    立秋
    黄克晦二首
    桃溪夜泊
    后出塞送陈季立防秋
    吴国伦三首
    寄远曲
    次奢香驿,因咏其事
    高州杂咏
    宗臣三首
    登云门诸山
    郊行(六优选一)
    送吴山人
    王世贞十四首
    乱后初入吴,与舍弟小酌
    登太白楼
    过长平作长平行
    酒品前后二十绝(选一)
    送妻弟魏生还里
    上谷杂咏(三优选一)
    西城宫词(十二优选二)
    戚将军赠宝剑歌(十优选二)
    酹孙太初墓
    寄家弟振美
    别弟
    暮秋村居即事
    李贽四首
    独坐
    石潭即事四绝(选一)
    客吟
    老病始苏
    戚继光四首
    韬钤深处
    登盘山绝顶
    过文登营
    马上作
    盛时泰一首
    次高邮
    沈一贯二首
    山中
    蹴鞠
    张九一二首
    酌酒
    登会宁原上作
    王稚登三首
    十三日看灯市
    杂言
    黄浦夜泊
    汪时元一首
    九日舟中
    张元凯三首
    杂拟诗(六优选一)
    湖上归
    西湖即事(二优选一)
    陈第二首
    官路傍
    春日登边台,感念谭司马、戚都护
    屠隆三首
    出塞
    吁嗟行为冯开之赋
    闺情
    华善述二首
    杂诗
    晚秋邹灵寿见过
    唐文献一首
    拟青青园中葵
    汤显祖四首
    听说迎春歌
    题东光驿壁,是刘侍御台绝命处
    偶作
    七夕醉答君东
    林章二首
    酒舍
    少年行
    董其昌二首
    自题秋山图
    画家霜景与烟景淆乱,余未有以易也。丁酉冬,燕山道
    上,乃始悟之,题诗驿楼
    冯琦四首
    述怀
    题三娘子画像(三优选二)
    送公孝与下第东归(三优选一)
    陈继儒二首
    赠山叟
    山中
    袁宗道三首
    将抵都门
    赋得残月似新月
    同人读唐诗有感
    徐熥四首
    女冠还俗
    暮春送周乔卿
    寄弟
    陇西行
    何白一首
    村翁行
    归子慕二首
    暮春
    城北初夏
    程嘉燧六首
    十六夜,登瓜洲城看月,怀旧寄所亲
    木末亭
    忆金陵二首
    山居秋怀(八优选一)
    书去年临别画疏林暮鸦与季康
    袁宏道九首
    横塘渡
    门有车马客行
    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四优选一)
    妾薄命
    听朱生说《水浒传》
    余凡两度阻雨冲霄观,俱为访龙湖师,
    戏题壁上(二优选一)
    竹枝词(十二优选二)
    宿朱仙镇(四优选一)
    俞彦二首
    卖儿谣
    自君之出矣
    袁中道四首
    邺城道中(十优选一)
    入村
    枝江道中
    舟中杂咏
    徐三首
    宫人斜
    田园杂兴
    芦花
    马任远一首
    抵苏州
    宁祖武一首
    新安夜泊
    沈野一首
    寄书曲
    薄少君一首
    哭夫诗(一百优选一)
    钟惺四首
    经观音岩
    九日携侄昭夏登雨花台
    秣陵桃叶歌并序(七优选一)
    夜归
    冯梦龙一首
    冬日湖村即事
    高出二首
    冬日漫兴
    后游亭山园同道岸
    李流芳三首
    清渊逢乡人南还
    东阿道中
    无题
    曹学佺三首
    城南古意
    秦淮秋怨
    新林浦
    顾大章一首
    被逮道经故人里门
    王象春一首
    书项王庙壁
    吴兆三首
    西湖子夜歌(八优选二)
    贫居
    何璧二首
    金陵寄沈千秋
    逢陈当时
    方维仪一首
    出塞
    谭元春五首
    得伯敬书
    过利西泰墓而吊之
    江行二首
    秋尽逢刘同人
    瞿式耜一首
    狱中
    李应升一首
    邹县道中口占
    王彦泓三首
    过妇家感旧(二优选一)
    寒词(十六优选一)
    无题
    李泰桢一首
    睡鸭
    周应仪三首
    烂溪二首
    夏季风雨大作
    施武二首
    永昌词
    卖雪词
    邝露一首
    洞庭酒楼
    黄淳耀一首
    田家
    陆娟一首
    代父送人之新安
    陈子龙七首
    小车行
    钱塘东望有感
    渡易水
    秋日杂感客吴中作十(二)
    重游弇园
    避地示胜时
    张煌言三首
    生还(四优选一)
    追往(八优选一)
    将入武林(二优选一)
    郑成功一首
    出师讨满夷,自瓜洲至金陵
    夏完淳六首
    鱼服
    细林夜哭
    寄荆隐女兄
    即事(三优选一)
    精卫
    别云间

    再版修订后记



    前言



    中国诗歌发展到明代,文人诗已经做了千馀年,有光焰万丈的唐诗和颇不甘示弱的宋诗在前,明诗若想全面地后来居上,已不大可能;同时,元代诗歌本来已经朝着歌咏情的方向发展,元末战乱又赋予其较为充实的社会内容,明诗接其馀绪,几乎就要大放异彩了,但是明初的封建专制扼杀了她再度辉煌的生机,并迫使其成为皇权的侍婢。这后一点是明诗的不幸,也是中国诗歌史的不幸。但是,这个不幸也唤起了明代诗人的觉醒,明前期至明中叶此伏彼起的种种“复古”,以及后来三袁派为代表的反“复古”,其实都贯穿和执着于对“真诗”理想的追求。近三明诗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追求“真诗”的逐步近代化的过程,尽管因其迂回曲折而进步不大,不够突出,但列朝诗人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竟使明诗形成一定鲜明深著的特点,取得值得称道的成就,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流派,独树一帜的作家,脍炙人口的作品,值得研究,值得。本书即是向读者明诗的选本,自应首先对其所从出的明诗的基本情况做些介绍。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吴王立国;四年后正式建立明朝。明朝的建立,对于北南宋以来先后亡于金元并饱受战乱之苦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件欢欣鼓舞的事。“四塞河山归版籍,父老见衣冠”,高启的这两句诗生动道出了当时人们欢迎朱明王朝的喜悦。而出身赤贫的新天子“知黎庶之艰难,粮税从宽”,一再蠲免,“以苏吾民”《明太祖集》卷一《免应天等府山东河南北平税粮诏》,是书载免粮税诏旨有十四道之多。,并且求治甚急,至于拿贪官剥皮示众,也使人们有理由期待又一个盛世的来临。
    但是,历史却给了那时中国人一个新的教训:流氓习深重的新天子并不是“泛爱众而亲仁”,更不守那“民无信不立”的儒训。为了清除“家天下”的隐患,他在一手拿贪官剥皮的同时,另一手屡兴大狱,不数年把“从龙”开国的武将文臣几乎杀尽参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初文人多不仕》《胡蓝之狱》。;又在废丞相集权于皇帝一身的同时,地剥夺了士人的思想、言论和人生选择的自由。在他看来,“逆之者亡”是不必说的,士人即使对他敬而远之——隐居不仕也是优选的罪过。他说:“罪人大者莫过严光、周之徒,不正忘恩,终无补报,可不恨欤!”(《明太祖集》卷十《严光论》)钦制《大诰》,定“寰中士夫不为君用”者,“罪至抄劄”见《明史·刑法志》。明太祖的这个做法当本之于《尚书·周书·多方》:“我惟时其教告之,我惟时其战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乃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这是天子三命不从,则知其必不受命而杀之。又《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太公望东封于齐。海上有贤者狂,太公望闻之往请焉,三却马于门,而狂不报见也。太公望诛之。”又,《汉武故事》载武帝曰:“夫才为世出,何时无才?且所谓才者,犹可用之器也。才不应务,是器不中用也。不能尽才以处事,与无才同也,不杀何施?”,从而取消了士人不为皇帝家奴的选择。高启等许多有名诗人就因为不愿为官而惨遭不幸;即不得已出仕,廷杖刑辱,谪戍输作,又往往不可免,更惨的是“一授官职,亦罕有善终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初文人多不仕》)。这真所谓“一代文人有厄”。二后王世贞作《艺苑卮言》,还说“当胜国时,法网宽,人不必仕宦”,感慨当代士人的处境,竟不如蒙古贵族当政的“九儒十丐”的元朝。又历述明初“诗名家者”刘基毒死、高启腰斩、袁凯佯狂,“文名家者”宋濂窜死、王袆为元孽所杀之后叹曰:“士生于斯,亦不幸哉!”
    明初滥杀无辜的结果,就是一代人才锐减至于困乏。正如洪武九年(1376)刑部主事茹太素上言所说:“才能之士,数年以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不过应答办集。”又说:“所任者,多半迂儒俗吏。”(《明太祖集》卷十五《建言格式序》)加以后来朱棣“靖难之役”对建文诸臣的杀戮,明初士人所遭受的荼毒,并不减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不能不导致诗坛的零落和寂寞。
    因此,天顺、成化间徐泰作《诗谈》谓“我朝诗莫盛国初”,清末陈田《明诗纪事》甲笺序承其说,论明诗“莫盛明初”,这个话只有一半是对的。以诗人论,固然如陈田所说明初有“犁眉、海叟、子高、翠屏、朝宗、一山、吴四杰、粤五子、闽十子、会稽二肃、崇安二蓝,以及草阁、南村、子英、子宜、虚白、子宪之流”,彬彬称盛;但是,以诗作论,诸“诗家各抒心得,隽旨名篇,自在流出”的创作高峰期,大都在入明之前的元末乱世,入明后就在阵阵腥风血雨中化为强颜的欢笑或噤若寒蝉了。
    洪武、永乐的刀砧之馀,明前期诗坛盛行的是台阁体。台阁体盛行在后,溯源应是明初政治的诱导。朱元璋本不识字,经戎马生涯中的“扫盲”而粗知文艺。为了巩固政权和满足能文的虚荣,他君临天下伊始,便在文坛作威作福:一面横加挑剔无中生有地制造文祸杀人,一面为博得“君臣道合,共乐太平”的美名,时与臣下唱和(《明诗纪事》甲笺卷一上《太祖》引《双槐岁钞》),为台阁体催生。诗人陶凯作文署耐久道人,太祖恶而杀之(《明史·陶凯传》),还亲制《设大官卑职馆阁山林辩》数其罪,贬斥显扬个的“山林”之作,推誉尊“君爵”重富贵的“馆阁”之文(《明太祖集》卷一六)。这是要文人为朝廷唱赞歌的“圣旨”,至少台阁诸公不敢置若罔闻。于是我们看到,在元末为诗文还颇具情的宋濂,一经被明太祖嘉许为“开国文臣之首”,便不能不舍己而从君之“道”。其所作《汪右丞诗集序》曰:昔人之者曰:有山林之文,有台阁之文。山林之文,其气枯以槁;台阁之文,其气丽以雄。岂惟天之降才而殊也,亦以所居之地不同,故其发于言辞之或异耳。……雅颂之制,则施之于朝会,……其亦近于台阁矣乎。……皇上方垂意礼乐之事,岂不有撰为雅颂,以为一代之盛典乎。这不啻是号召作“台阁之文”为皇上帮忙或帮闲的动员令。宋濂晚年也就可悲地成了台阁体文人的带头羊。后来成祖、仁宗、宣宗诸帝一如其乃祖,俨然诗坛名誉的盟主《明诗纪事》甲笺卷一上引沈德符《野获编》载:“永乐十一年五月午节,……皇太孙击,连发皆中。上大喜,,进皇太孙嘉劳之,因曰:‘今日华夷集,朕有一言,尔当思对之,曰:‘万方玉帛风云会。’皇太孙即叩头对曰:‘一统山河日月明。’上喜赐名马、锦绮、罗纱及番国布,因命儒臣赋诗,赐群臣宴。”又引《殿阁词林记》:“宣宗喜为诗。”另,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载:“仁宗皇帝……喜王赞善汝玉诗,……宣宗天纵神敏,长歌短章,下笔即就。每遇南宫试,辄自草程式文曰:‘我不当会元及第耶?’”,而以“三杨”为代表的一班宰辅大臣,便成了台阁体实际的和中坚。他们以身居台阁的黜陟之权,耸动天下“公卿大夫……鸣之盛”(杨士奇《东里文集》卷五《玉雪斋诗集序》),使本是“言志”或“道情”的诗歌,成了谀君颂圣、宣扬理学和官场应酬的工具。诗至于此,亦大不幸哉!
    所以,明初诗歌的台阁体实际是封建专制施及文学的结果。历封建专制总不免要求诗的维护,但是,任何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出发点的诗绝不会是好诗。“文章憎命达”,做官与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很难兼擅,在明代尤为困难。文徵明《东潭集序》说:惟我以经学取士,士苟有志于用世,方追章琢句,规然图合于有司之尺度,而一不敢言诗。既仕有官,则米盐法比,各有攸司,簿领章程,日以困塞,非在道山清峻之地,鲜复言诗,而实亦不暇言者。近时学士日益高明,方以明道为事,以体用知行为要,切谓摅词发藻,足为道病。苟事乎此,凡持身出政,悉皆错冗猥俚,而吾道日以不兢。此岂独不暇言,盖有不足言者。呜呼!先王之教,所谓一道德,同风俗,果如是哉?这是一个重官、重理学而不重诗甚至以诗为有害的时代。徐《重编红雨楼题跋》卷一《言诗》说得更为明确:今之为官者皆讳言诗,盖言诗往往不利于官也。不惟今时为然,即唐以诗取士,诗高者官多不达。钱起有云:“做官是何物,许可废言诗。”其意远矣。因此,虽然如本书所选“三杨”等台阁体诗人“歌咏太平”的“欢愉之辞”,不见得没有个别可读的诗作,但是,官益高而诗益下,“太平宰相”们太多“恢张皇度,粉饰太平”(倪谦《艮庵文集序》)的文字,优选不过博得“君王带笑看”而已。这是诗的堕落,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不能不说“其弊也冗沓肤廓,万喙一音,形模徒具,兴象不存”。
    台阁体流行。弘治、正德间,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起而欲矫台阁体之失,主张法古、宗唐,写“不经人道语”,也写出了一些好诗。但是,李东阳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本是台阁中人;他从台阁内部战胜台阁体的努力没有取得大的成功,因而不能不有嘉靖、隆庆间李(梦阳)何(景明)等七子崛起于诗坛,高倡“复古”以扫荡。世贞说:“长沙(李东阳)之于李、何也,其陈涉之启汉高乎!”(《艺苑卮言》卷六)
    李梦阳官不过户部郎中,何景明也只做到提学副使,却“并有国士风”(《明史·文苑传二·何景明传》),又得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辅翼成“七子”一派,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相号召,力矫台阁体之弊,遂使诗歌“坛坫下移郎署。古则魏晋,律必盛唐,海内翕然从之”(陈田《明诗纪事》丙笺《序》),台阁体就逐步地让位于复古派了。至于此后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继起,李攀龙“持谓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非是,则诋为宋学”(《明史·文苑传三·李攀龙传》)。“(王)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才优选,地望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其持,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明史·文苑传三·王世贞传》),“复古”的潮流更一浪高过一浪。其声势之大,影响之远,至于前人论明诗有以“复古”二字概括之沈德潜《明诗别裁·序》:“宋诗近腐,元诗近纤,明诗其复古也。”。
    其实,七子特别是李、何前七子的“复古”,本意并非要回到汉唐去,而是要用汉唐因近古而较少矫揉造作的刚健诗风,廓清祛除当代“宋学”影响下的台阁体的虚萎靡之弊,从而创造出“缔其情真”(《林公诗序》)的“真诗”来。前后七子中李梦阳、王世贞不愧名家,何景明、谢榛成就亦可观。但是历史地看,由于各种原因,前后七子廓除之力大而创造之功微,以至李梦阳已不得不感慨“今真诗乃在民间”,“予之诗非真也”(《诗集自序》)。加以他们倡论必至于特别,下笔多出于模拟,从而这场本意为革新的复古潮流,很大程度上真成了对旧日辉煌的望空祭奠;反倒是他们不怎么留意古法的时候,笔下真情流注,还写出了一些可圈可点的作品。
    七子之失在眼高手低,望道未至,本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大言特别和的作风,却在容易激动的文坛招致强烈的反对。先是王慎中、唐顺之等起而推崇“唐宋八大家”和“宋元诸名家”,欲以复唐宋元之古取代七子的复秦汉盛唐之古,本是五十步笑百步,又其所注意在文章,所以对诗坛的影响不大。但是,万历初徐渭独有面目的诗歌创作、李贽被视为“异端”的启蒙思想和从人论出发的文学理论,却给七子的复古以真正的打击,更进一步引发“三袁”为代表的派对复古思潮的涤荡。钱谦益曰:“万历中年,……中郎以通明之资质,学禅于李龙湖,读书论诗,横说竖说,心眼明而胆力放,于是乃昌言击排,大放厥辞。”(《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稽勋宏道》)其持论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而发”,“独抒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从来论诗的,没有这般痛快淋漓,直截了当。
    晚明三袁派的出现在中国文学目前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三袁之前,包括前后七子在内历一切欲起衰救弊革故鼎新的文学运动,无不要打了“复古”的旗号以托古改制。这种向后看以前行的做法很难做到有力和,甚至会迷失目标和方向,但是,因其易于为世俗接受,唐宋以来,数度重演。三袁派的反对复古和“独抒灵,不拘格套”的革新主张,次打破了托古改制的怪圈,带来诗歌观念和创作上的变化——“中郎之论出,王、李之云雾扫,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稽勋宏道》)。
    然而,从来诗歌的发展,推陈易而出新难。派使诗歌脱出模拟而进入灵,但其所谓灵,多半属于文人的闲情雅致,又“机锋侧出,矫枉过正”,更使诗歌远离了现实生活的重大题材。如果说三袁因其阅历才情,在题材度个化的方向上,还能有锦心绣口吟为灵摇荡的佳什,则步趋者已不免是“狂瞽交扇,鄙俚公行,雅故灭裂,风华扫地”。乃物极必反,又有“竟陵代起,以凄清幽独矫之,而海内之风气复大变”(《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稽勋宏道》)。
    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谭元春。钟惺附和袁对“七子”的复古,而不满于末流的俚俗为诗,于是“别出手眼,另立幽深孤峭之宗,以驱驾古人之上,而同里谭元春为之应和,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钟提学惺》)。钟谭体佳作有奇趣,但其专好“幽情单绪”,“识解多僻,大为通人所讥”(《明史·钟惺传》),乃至于明亡后被钱谦益、朱彝尊辈诋为“鬼趣”“诗妖”,“流毒天下,诗而亦随之矣”(《静志居诗话》卷十七《钟惺》)。钱氏、朱氏的批评虽不免有偏激的毛病,并且太过夸大了诗的作用,但是,相对于明末危难如燃眉之急,刻意疏离社会和人生的“钟谭体”实不能指望得到更好一点的评价。
    竟陵派旋兴旋衰。崇祯间明朝的气数也将尽了,随着抗清和随后反清复明斗争的展开,云间(海松江)陈子龙、夏完淳于转战流亡之馀、囹圄缧绁之中,鸣笔为诗,再倡“复古”,以悲壮沉雄之声,救俚俗、竟陵幽僻之弊。其所持论为七子之馀响,而明末战乱和明清易代血与火的洗礼,使他们的诗作迸出爱国主义耀眼的光芒,成就了明诗的辉煌。
    总之,从明初的群星陨落,到明前期台阁体泛滥、茶陵派的改良,到中期前后七子的复古和唐宋派,到晚期、竟陵、云间诸公的盛衰兴替,是明诗将近二八十间历史的主潮,诸家得失大略也代表了明诗的基本面貌。但是,明诗发展的实际状况远比上述更为复杂。其流派林立,既派外有派,又派中有别。如洪武、建文朝吴诗派的高启、越诗派的刘基、闽诗派的林鸿、岭南诗派的孙、右诗的刘嵩,“五家才力,咸足雄据一方,先驱当代”(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间台阁体盛行,也还有王达、解缙等所谓“东南五才子”,瞿佑、丘濬等“永正十八士”,刘博、汤允等“景泰十才子”,薛瑄、陈献章等理学诗人,于谦、郭登、王越、陈第等将帅诗人活跃其间。另外,前七子共非台阁体,倡言复古,但持论不一,“梦阳主模仿,景明则主创造”(《明史·何景明传》)。后七子更多帮派习气,同室操戈,至于李、王合谋把初结诗社时的盟长谢榛逐出“七子”之外,而谢榛诗才不让世贞。同时前后七子盛,市朝也还有李开先与唐顺之等称“嘉靖八才子”,唐顺又与慎中等称唐宋派。江湖则有布衣诗人如“碧山十士”“苕溪五隐”“瀛州十叟”等。而徐祯卿早年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后入前七子之列;沈周、杨慎、薛蕙、黄佐、归有光、皇甫兄弟等诗人也各有擅场,秉笔驰骋,有的堪与七子并驾齐驱;晚明则、竟陵前有徐渭、李贽、汤显祖为其先驱,同时有“区海目(大相)之清音亮节,归季思(子慕)之淡思逸韵,谢君采(三秀)之声情激越,高孩之(出)之骨采骞腾,并足以方轨前哲,媲美昔贤”(《明诗纪事》庚笺《序》)。至于顾炎武、屈大均、王夫之等遗民诗人,近世选家多归之于清代,尚且不论。而明诗之大观、仪态万方,正不是台阁、茶陵、七子等若干名目所可概括。沈德潜论明诗一言以蔽之曰“复古”,显然是片面的看法。
    如上所论及,三袁派之前,明代及历诗文的托古改制是曾经数度重现的怪圈。而检元末明人诗论,除、竟陵之外,更几乎无不说过学古的话。《元史·杨载传》载:“尝语学者曰:‘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几乎就是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的蓝本;即袁宏道《答陶石篑编修》书也说“今代知诗者,徐渭稍不愧古人”,《与李龙湖》书则说“苏公诗高古不如老杜”,也不免以古人相标榜。所以,“复古”常不过是古人论诗的一种话语方式,目的是要达到对现实的干预和修正,而绝非真心要回到古代去。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从明初说起,宋濂曾主张诗要“复于古”,并曾与“刘先生伯温同倡千古之绝学”(《猗欤诗有序》)。但宋濂、刘基复古针对的是他们所谓的元末“纤弱”或“秾缛”的诗风,欲使诗歌回到儒家“诗教”的老路,而刘基重“风谏”,宋濂重“明道”;“三杨”也有宗唐或宗汉魏的主张,却是为了鼓吹“治世之音”(杨士奇《东里文集》卷五《玉雪斋诗集序》);两李何王的“诗必盛唐”是反对台阁体的谀颂之辞和学“宋人主理不主调”的偏颇;吴中四才子的倡导“古文辞”,或慕秦汉,或崇六朝,却是要甩落礼法束缚以张扬自我,等等。所以,有明一代诗人、诗派,除了晚年的宋濂——台阁体诸公意在造作“一代之盛典”外,包括、竟陵在内的大多数作者,无论复古或反复古,各都是为一代诗寻求可能的出路。绵延一代的诗歌论争和竞赛,就各家主观愿望和的目标而言,都不过是在对古代各式的追摹或反叛中寻求诗歌的创新之路。
    明诗创新的目标是“真诗”。“真诗”是明人论诗的核心和标准,是各家各派共同的理想。近有吴文治先生主编的《明诗话全编》问世,使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看到“真诗”理想在明人诗论中一线贯穿:张以宁说:“古之为诗者,发之情真。”(《翠屏集》卷三《黄子肃诗集序》)高启说:“古人之于诗,……发于情不能已。”(《缶鸣集序》)林弼说:“诗本人情,情真则语真。”(《林登州集》卷二十三《跋丰城航溪朱光孚诗集后》)薛瑄说:“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凡为诗文,皆以真情为主。”(《读书录》卷七)李东阳盛称“诗贵意”,“贵不经人道语”,“自然之妙”,“天真自然之趣”(《麓堂诗话》)。杨循吉说:“予观诗……惟求直吐胸怀,实叙景象。”(《序国初朱应辰诗》)李梦阳更反复说诗“缔其情真”之意,并标举“今真诗乃在民间”,又教人作诗效仿民歌《锁南枝》,何景明“亦酷爱之”,以为“自非后世诗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者,以其真也”(李开先《词谑》二七《时调》)。归有光认为:“诗者,出于情而已矣。”主张“率口而言”“悯时忧世”,也推崇“民俗歌谣”(《沈次谷先生诗集序》)。唐顺之认为“直摅胸臆,……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等好诗”(《答茅鹿门知县第二书》);王世贞复古,曾与归有光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晚年作《归太甫论赞》,表达了愧悔和心折的感情。其胞弟世懋更认为诗为“灵所托”,作诗乃“宣其淹郁”,“且莫理论格调”(《李唯寅贝叶斋诗集序》)。被王世贞视为诗统传人的胡应麟编纂《诗薮》,书中以“神韵”评诗者不下二十处。屠隆师承七子,为“嘉隆末五子”之一,但他也认为“诗由情”(《唐诗品汇选释断序》),作诗“不能作胸中所无语”(《奉杨太宰书》)。李贽提倡“绝纯真”的“童心”(《童心说》)。袁宏道更明确求“真声”、“真诗”(《叙小修诗》)。陆时雍以为作诗需“绝去形容,独标真素”,“情欲其真,而韵欲其长也。二言足以尽诗道矣”(《诗镜总论》)。总之,有明一代诗人诗派,除甘为御用者外,无论宗唐、宗宋、宗汉魏、宗六朝、出入宋元或遍参诸代,或“独抒灵”,心底里都异口同声呼唤着一个共同的诗歌理想——“真诗”。
    明人对“真诗”理想的界说没有也不可能是一致的,但就创作主体(作家、作品)的基本倾向而言实不过两派:一是为社会(人生)的,一是为个人(艺术)的。刘基、李东阳、李梦阳、唐顺之、陈子龙等持论和为诗较多关注“当世之务”,反映社会现实之“真”,当属于前者;高启、杨循吉、李贽、三袁、钟、谭等持论和为诗较多表现自我,写个人情“真”,当属于后者。这两派之间,甚至各派的内部都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但许多情况下貌似相反而实乃相成。例如李东阳未脱台阁之习,但是他在《麓堂诗话》中说:“今之诗,惟吴越有歌,吴歌轻而婉,越歌长而激,然士大夫亦不皆能。”表示了对民歌的倾倒;李梦阳有“尺寸古法”的偏颇,却也能推崇民歌,甚至自责“予诗非真”;杨慎于七子外别树赤帜,却能称“李、何二子一出,变而学杜,壮乎伟矣”(《明诗综》卷三十四《李梦阳小传》注)。袁宏道反七子力,而其《答李子髯》诗也能不掩李、何之功,称“草昧推何李……,尔雅良足师”;王世贞为“后七子”主帅之一,而能悔其少作,有“晚年定论”。这些在相互矛盾、自相矛盾中表现出的惊人的一致,可说都是由于“真诗”共同理想的感召。因此,杨慎《升庵诗话》谓“唐人诗主情”,“宋人诗主理”,我们可以加一句说“明人诗主真”。
    “明人诗主真”的历史走向是高扬个解放的精神。史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中国社会自宋代以后不断加速了近代化的进程。这一进程的核心标志是人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个解放。如果说元、明易代对当时中国社会整体而言是一个解放,因而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个人也获得了某种满足(如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等诗所显示的那样),那么,随这一解放而来的封建皇权的靠前膨胀,对于个的自由发展却造成了的压制和束缚。在这个意义上,明初高启、刘基等所惨遭的肉体毁灭,与宋濂、三杨等不能不成为御用文人的精神毁灭,就他们作为诗人的不幸而言都是失却了自我。而且,明代官俸薄,出仕文人近乎被鸡犬畜。世贞《艺苑卮言》卷八“章九命”,于“偃蹇”下举胡仲申等十三人说“皆迩时之偃蹇者”,于“流贬”下举解缙等六人说“俱所不免”,又于“刑辱”下说“明初文士,往往输作耕佃,迩来三木赭衣,亦所不免”。实则从各种明诗人传记看,遭受廷杖、贬谪或罚为输作,甚至被杀戮、被逼者比比皆是。因此,当所谓“盛明”的光辉逐渐黯淡之际,前后七子及打了各种旗号的“复古”,大略而言,都是召唤古代的幽灵,以求用诗歌找回现实中久已失落的士之尊严和自我。
    这个“自我”,在前后七子来说,是相对于台阁体所表现的官场庸俗而言的儒家积极用世的雄浑阳刚之气。李梦阳所谓“高古者格,宛亮者调”(《驳何氏书》),及其所谓“尺寸古法”,实质都是要诗人从台阁体的官场庸俗中解放出来,追步古人而自成雄迈之气、渊雅之音。薛蕙《戏成五绝句》论梦阳“粗豪”、景明“俊逸”,所指既是李、何诗风,也可以说是李、何的人格——不欲为官俗所缚的个自由的精神,即如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八所说:“迩时李献吉气谊高世,亦不免狂简之讥。他若解大绅、刘原博、桑民怿、唐伯虎、王稚钦、常明卿、孙太初、王敬夫、康德涵,皆纷纷负此声者。”虽然李梦阳这种以“狂简”为特征的自由精神,在他“尺寸古法”的偏颇中被太多地消磨,而影响了诗歌的成就。
    但是,两李何王之不能不打了“复古”的旗号以行起衰救弊之实,乃是时代和个人处境使然。当明中叶,萌芽日渐发展、封建政治败象丛生而架子尚未甚倒之际,在一个为崇尚传统的国度里,针对有皇帝为靠山、朝中大僚为主持的台阁体,他们(至少李、何)身在郎署,势不能不打出汉魏盛唐的旗号以行反叛。他们的反叛自然是积极的,而其对于“古法”的沉湎却成了作茧自缚。李梦阳愧悔“予之诗非真也”,既表明了他对“真诗”的向往,也流露了他望道未至的遗憾。至于后七子“续前七子之焰”、“祖格本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再倡复古,虽然不无一定历史的合理,就中王世贞之高华富赡尤可称道,但整体上就不免狗尾续貂了。其后派“独抒灵,不拘格套”,竟陵派“别出手眼”,另立“深幽孤峭”,从为诗之道看固有俗雅、广狭之分,而从社会的层面看,却都是明末统治无能为力之际士人受了市民精神的影响得以回归自我的表现。到了崇祯死国、清兵南下,汉族士人一如劳苦大众将不能保其民族之时,诗人的探索也就不能不从回归自我又转而“及于当世之务”了。
    因此,明诗的发展是在这一代王朝盛衰的大势中形成求“真”以求人的个解放的特定方向和曲折路径的。它的迂回与躁进,曲折与反复,无奈和彷徨,就都是这样一个大势的规定的体现。我们看两李王何等复古派的诗作与诗论,不可只在其“尺寸古法”“如婴儿之学语”处考较得失,而应看其反理学的本意和法古、学杜关切并反映现实的业绩;看、竟陵等灵派的诗,不当专论其形式之雅俗风调之庄谐或取径之广狭,而应看其冲决封建传统、高标自我、崇尚个自由的思想成就。而看全部明诗,在明初、明前期的大起大落之后,“复古”与“灵”的后先代兴,实际是诗歌在现实的运动中对人之自我的新的发现和回归。这个过程后来因为明清易代的社会变革而遽然中断,直到清康熙、乾隆间才又有王士禛、袁枚先后继起,一脉复传。
    与“明人诗主真”的总体风格相联系,明代诗歌内容上突出的特色就是关切现实和张扬个。这两点特别是前者本是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根本也就在于李诗飘逸出群的个自由的光辉和杜诗沉郁顿挫的广大爱心的灼照。宋代可以继之者前有苏轼,后有陆游,金元则元好问庶几近之。明代诗人并无可以媲美李杜、苏陆的大家,但是,现实的刺激和“法古”、“学杜”积极的一面,使诗人程度不同然而普遍地具有和发扬了自觉关切现实的精神。
    在这一方面,如果说明初的诗人主要是反映了元末战乱给人民包括给个人带来的巨大不幸,如钱宰《己亥岁避兵》、袁凯《老夫五首》、宋濂《鸳鸯离》、刘基《畦桑词》、高启《兵后出郭》、刘嵩《采野菜》等,几无之,那么,明前期及其后来诗人对现实的反映,则在“哀民生之多艰”的基础上尖锐地指向了时政,如本书所选龚诩《甲戌乡中民情长句寄彦文布政》、《饥鼠行》,李东阳《马船行》,杨循吉《酷吏行》,李梦阳《土兵行》,郑善夫《闻道》,方逢时《烧荒行》,陆粲《边军谣》等。甚至以诗直刺皇帝的愚妄和荒淫,如王世贞《西城宫词》,薛蕙《驾幸南海子》,等等。这类题材内容的诗,明人诗集中不胜枚举,甚至地成为一种时尚,至于作诗不及于君王,就好像不够格做一个诗人,以致袁宏道有“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之讥;但是,袁氏自己也还作有《棹歌行》、《逋赋谣》等为民歌哭。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明人“复古”,作家多写拟乐府古体,讥弹时政或为民歌哭的内容,也就多由古诗、歌、谣等体裁来承担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明人“复古”以求写现实之真的积极一面。
    明诗对现实的反映在某些方面有新的发展和开拓。例如,唐代边塞诗繁盛之后,宋人难乎为继,金、元的边塞诗更远离了战争,耽于赏玩光景而陷入低落。这个状况到明代有了根本的改变。明初还未能接近解除北方元蒙势力卷土重来的威胁,嘉靖以后又有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明末东北后金的崛起更成大患,近三中边疆战事连绵。而明代由于文化的进一步普及,武人多能诗,戍边将领和因公差或遭贬谪出塞的文士都写下大量的边塞诗。黄刚《边塞诗论稿》在叙论明诗各时期边塞诗的之作后认为:明代的边塞诗虽不如唐,但较之“宋金元诸时期的边塞诗……已开始走出相对冷落和萧条的谷底,已初现复兴的若干征兆”(山社1996年8月版,第页)。其中表现边将、边民艰苦卓绝的昂扬斗志和爱国情怀之作尤为动人,如于谦、郭登、王越、李梦阳、李攀龙、尹耕、谢榛、徐渭、戚继光、俞大猷、屠隆等等,都写有不少这类题材的好诗。李梦阳诗“向来戎马志,辛苦为中华”的佳句,显示了明代边塞诗达到的非凡境界。
    又如上所述及明朝士大夫多遭贬谪、刑辱乃至死于非命,他们在可能的条件下往往留下血泪之作,真实记载了自己或友人所遭受的不幸,深切反映了一代的气氛。《四库全书》收有正统间右都督沐昂编《沧海遗珠》,选二十一人所作诗三百馀篇。这些诗人“皆明初流寓迁谪于云南者”,作品虽经选择而未能掩其本身即为悲惨命运的结晶。瞿佑《归田诗话》也录有不少明初谪戍保安者的诗作。至如本书所选刘基《有感》、钱晔《赠澄江周岐凤》、程本立《送许时用还剡》、刘绩《送王内敬重戍辽海》、王怿《隔谷歌》、顾大章《被逮道经故人里门》等等,长歌当哭,都足使读者震惊。
    再如,明代政治讽刺诗的数量也较前代为多。本书所选如刘基《题画猫》、龚诩《饥鼠行》、郑文康《刺鼠》、张弼《髻曲》、陈第《官路傍》等,刺奸、刺贪、刺虐,各能入骨三分,而且笑骂之怒,甚于裂眦。即使怀古之作也不徒为感怀往事,而往往以古讽今,讥刺时政。如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曾指出“胡、蓝之狱,诛戮功臣,亦仿葅醢韩、彭之例”的事实。应是因此,明人咏韩信表同情和讥弹汉高之诗较历代为多。
    总之,明诗的题材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开拓。除上述以外,如商贾店家、野老渔姑、市井风俗、羁旅行役、亲情友谊、生离死别、山水风光、谈诗论艺……,明人于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几无不可入诗。这虽然是宋、元以来诗歌的传统,但是,即便那些宋、元人从诗歌撤退到词曲中的爱恋私情也悄然回归。如孙《闺怨》达一百二十四首,瞿佑、张、王彦泓等都以写情诗有名。即宋濂后为“开国文臣之首”,早年也还作有《寄远曲》《凉夜曲》那等艳诗。这些都可以说是明诗反映现实愧前和时代的独特的成就。
    相比之下,明诗张扬个的成就更为突出。有明一代杰出的诗人往往都是一些畸行或异端的“狂士”。如王冕“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咸以为狂生”(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刘诚意伯温与夏煜、孙炎辈,皆以豪诗酒得名”(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高启《青丘子歌》自谓“旁人不识笑且轻,谓是鲁迂儒、楚狂生”,“叩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明史·文苑传二》说:“吴中自枝山辈以放诞不羁为世所指目,而文才轻艳,倾动流辈,传说者增益而附丽之,往往出名教外。”如上引《艺苑卮言》所举李梦阳等,“皆纷纷负此(狂简)声者”。另如杨循吉之“颠”,李贽之“狂”,汤显祖之“兀傲”,李攀龙之“简傲”,以及祝允明、唐寅、徐渭、屠隆、袁宏道、王稚登等等,为人皆曾为时俗所忌,还有沈周一类“栖心丘壑,名利两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隐士出没于市井山林。明代的诗坛真可以说人有其面目,人有其情,从而影响到诗歌创作中能独抒灵,张扬自我。
    明诗的独抒灵、张扬自我,突出表现为内容上自觉的生命意识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如刘基《薤露歌》《感怀》,高启《悲歌》,郭奎《富池江口夜泊》,广《长歌行》,郭登《送岳季方还京》,俞大猷《秋日山行》,何御《独坐念海寇未除》等;还表现在对世间特别是官场庸俗的抨击,如童轩《门有车马客行》、程敏政《家畜一犬甚驯……》、祝允明《戏咏金银》、汤显祖《题东光驿壁,是刘御史绝命处》等。更能惊世骇俗、发聋振聩的是那些睥睨世俗、荡决礼法,或直标高格、纯任情的诗作,如本书所选王冕《墨梅》、张简《醉樵歌》、高启《青丘子歌》、丘濬《题虞美人墓》、王世贞《酒品》、唐寅《把酒对月歌》、李攀龙《岁杪放歌》、李贽《石潭即事四绝》、屠隆《吁嗟行为冯开之赋》、汤显祖《听说迎春歌》、袁宏道《门有车马客行》,等等。其所流露的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个人物质利益和精神自由独立的追求与渴慕,是前人诗歌中少见的。
    过去人们常常把张扬个精神的产生仅仅归于明中叶以后。其实元末明初杨维桢、王冕等已经有了新异的表现,只是到了明中叶以后,这种“狂士”风度已主要不再是传统上古代名士的清高脱俗,而是相反地在卖文、卖画、卖字的生涯中逐渐放下士大夫文人的架子,走进市井和下层普通人生活,更多地带有了近代萌芽的色彩。这在瞿佑《乌镇酒舍歌》、唐寅《把酒对月歌》、《妒花歌》、《阊门即事》等篇中有生动的表现。
    “明人诗主真”加速了中国诗歌近代化的进程。前人曾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实一代也有一代之诗。李东阳《麓堂诗话》说:“汉魏六朝唐宋元诗,各自为体,譬之方言,秦晋吴越闽楚之类,分疆画地,音殊调别,彼此不相入。此可见天地间气机所动,发为音声,随时与地,无俟区别,而不相侵夺。”这无疑是有历史眼光的见解。明诗也自为一格,因其时而作为诗史的环节与历代诗歌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作为诗目前自成一格的明诗,虽倡“复古”,却不能不是走在现世诗歌发展的道路上。其不能不今而古,犹古之不能不古而今。并且明初高、刘,前期李东阳,中叶两李王何之取法汉魏盛唐,真正看重的是那时诗歌更接近“真声”和“自然”,这也就是他们为什么往往多做古体和异口同声推重民歌的原因。所以,“复古”派之特别虽有如李梦阳所主张“尺寸古法”的偏颇,但其基本价值取向却是愈拙愈巧,愈陈愈新,愈远愈近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诗格变自苏黄,固也。黄意不满苏,直欲凌其上,然故不如苏也。何者?愈巧愈拙,愈新愈陈,愈近愈远。”。一旦“舍筏则达岸”何景明《何大复先生全集》卷三十二《与李空同论诗书》:“有筏喻,言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筏喻”出《阿梨吒经》,用指之正法,言学到达涅彼岸后,即正法亦应舍弃。这里用说学古有得之后,应舍弃古人陈法。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大复《与空同书》引此,正自言其所得也。”,就直通于三袁的“独抒灵,不拘格套”,从而带来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解放——“信心而出,信口而谈”,“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所以,三袁之前,明诗大部是倒行前进的历史;三袁派的崛起,才真正打破了以“复古”为革新的怪圈而直面现实——涌动着各种“出名教外”的人生观念和作为的市民社会。袁宏道、卓人月等论明诗无可传,“其万一传者”、“我明一绝”,为《打枣竿》之类民歌,诚有妄自菲薄之嫌,却是明人对古代诗歌范式反叛的宣言。这个大胆的宣言,特别其中“信心而出,信口而谈”(袁宏道《与张幼子》)一类冲破格律诗传统的变革要求,可能就遥启了三多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诗体解放。总之,明诗以台阁体始,以“真诗乃在民间”终;以“复古”始,以“不拘格套”终。这是一个中国古代诗歌不断近代化和取得阶段解放成果的过程。其间未免反复和曲折,却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明人诗主真”也给诗的艺术形式带来深刻变化。首先,为了加强反映现实和张扬个,明人运用古体篇幅一般不受的长处,创作了大量叙事或兼抒情的长诗、组诗。如刘基《二鬼》达一千二百多字,组诗《感时述事十首》每首达一百四十字,《感怀》达三十一首,《杂诗》达四十一首;郑琰《半生行》达二千馀字;何白《哀江头》达一千一百七十馀字;本书所选龚诩《甲戌乡中民情长句寄彦文布政》也多达五百馀字。篇幅大加强了诗歌反映现实的力度,也显示了明人为诗的气魄。其次,以词曲乃至小说为诗。如毛先舒《诗辩坻》评徐祯卿“《咏柳花》诗云‘转眼东风有遗恨,井泥流水是前程’,便是词家情语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张《南湖诗集》曰:“是集……每卷皆附词数阙,考尝作《填词图谱》,盖刻意于倚声者,宜其诗皆如词矣。”文徵明《沈先生(周)行状》曰:“先生……自群经而下,若诸史、子、集,若释老,若稗官小说,莫不贯总淹浃,其所得悉以资于诗。”(《文徵明集》卷二五)都道出明诗这一方面的特点。而尤以用小说笔法为诗为显著,如刘基《二鬼》,本书所选李开先《寓言》、唐寅《妒花歌》及张《香奁诗》“欲说竟成闲撚袖,偷看多是半衔樽”之句等,都足为。第三,风格清新亮丽。明中叶以前诗主复古,但之作每能于古雅中透以清新。如高启《泉南两义士歌》写孙天富、陈宝生两人情同兄弟,合伙出海贸易,发财致富,义动中外;唐寅《阊门即事》写苏州的市面繁华,都以写新事而具新风。中叶以后诗歌更能笔致腾挪,灵活剔透,这尤其是三袁兄弟的长处。
    对明诗整体的评价,前人褒贬者甚多。贬抑者首先是明人自己如上述“无可传”之论,而清代及近今研究者率多相沿论明诗之成就不如唐宋,不如清代,或略胜于金元。殊不知明人尚有另外的评价,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有云:自三百篇以迄于今,诗歌之道,无虑三变:一盛于汉,再盛于唐,又再盛于明。典午创变,至于梁、陈极矣,唐人出而声律大宏。大历积衰,至于元、宋极矣,明风启而制作大备。这段话在“汉声”(姑以言汉代诗歌)和今人所盛称的“唐音”、“宋调”之外并举标出“明风”,或许不会为当今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是,如果不是硬要为历代诗歌排定优劣的座次,则“明风”之说对于认识一代乃至比较历代诗歌的特点,还是有启发意义的。袁宏道《叙小修诗》不云乎:“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
    本书为明诗的选本。选编的目的是要把明人的好诗给当代的读者,并以略窥明诗盛衰嬗变之迹。但在明朝兴灭的两端,哪些是明朝人也还不很容易确定。踌躇之后乃大致以《明史》所收载为创立明朝出过力或入明后为新朝做过事的诗人打头,以明亡后矢志反清复明为明朝死节的诗人收梢,从而大画家名士王冕成了本书位作家,享年仅十七的少年天才诗人夏完淳成了入选本书诗人的殿军。入明不仕之杨维桢与明亡后寿终于清朝的明遗民顾炎武辈则未被列入。所选诗人则以生年为先后,生年不详者以科第或卒年为先后,均不详者以《列朝诗集》、《明诗综》、《明诗别裁集》和《明诗纪事》中序次斟酌排列,共得诗家一百九十九人,诗五百六十二题五百九十首,盼读者“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
    至于诗作的选择,诚如李东阳《麓堂诗话》所说:“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一代不数人,一人不数篇,而欲以一人选之,不亦难乎?”今《全明诗》尚在编纂中,无从遍览诸家之集,笔者识见更无从兼有明一代,况且那到底也只是见仁见智的事。今以二三年之力断续为之,乃就《四库全书》所收明人别集及上述诸明诗总集,并参考清人及时贤诸家选本,择其能体现诗家面貌或脍炙人口易读可诵者,选为此书,并对诗人略作介绍,对诗作稍加点评和较为详细的注释。其中未必没有个人一得之见,但因为明诗的研究相对薄弱,现有可供参考的选注本和经过整理的相关背景资料不多,加以本人才疏学浅,对作家作品缺乏全面的了解,故本书难免有不妥不当之处,盼专家读者指正。
    本书很荣幸地参了人及时贤明诗研究的成果而限于体例未及一一注出,工作中又得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先生、古典文学编辑部主任周绚隆先生提出过宝贵意见,资深编审杜维沫先生、冯伟民先生审阅本稿,多所赐正,值此书出版之际,谨对以上各方专家学者致以衷心的感谢。杜贵晨
    1999年10月28日初稿
    2001年2月11日改定

    再版修订后记



    这本《明诗选》初版至今,行世已二十年。二十年来本书一印再印,受到读者的欢迎与学者的肯定,也陆续发现了从入选作者及简介、选篇到注释等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或修订。值此再版之机,将有关思考与处理情况记录汇报如下。
    一、这是一本断代诗选,学断代的标志只在改朝换代之某一年,从而理论上新朝之初都是易代之人,但是除了那些一直或很早就追随了新君“打天下”活下来的人毋庸置疑要归于新朝之外,还有一些“从龙”之士死在了新朝建立之前,而更多前朝旧臣改事新朝之生活与创作跨在两朝的诗文作者,其为何代之人在后世或不便裁断。如本书打头的王冕入明不久就去世了,其次的郭奎甚至早在洪武元年(1368)之前被杀,他们生活与创作的经历都是或主要是在元代,也许应该算作元代作者了。但本书从王冕、郭奎起首的根据,就是他们既未列名明朝人编撰的《元史》,又堂而皇之载在清朝人编撰的《明史》,从而作为“明朝”一代的诗选,笔者觉得也就不必去翻《明史》的旧案了。这个断代选本以古代正史为据的原则在本书《前言》中虽已有说明,但非近今选家的共识,读者也颇有疑惑者,所以再次申明,在这种退一步说似乎两可的问题上,古人所谓“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红楼梦》语),似可为折中之道。
    二、作为断代选本,《明诗选》的目标欲概括一代之诗,但由于包括《全明诗》至今尚未出版在内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本书之选虽尽了很大努力,但这个目标还远未能达到,显而易见的只是选诗人诗作的数量较多和多有不经见者而已。这似乎宽泛了些。以今存宋代约11万诗人、22万余首诗,是《全唐诗》作者与收诗数的5倍以上估计,历年稍短却距今更近的明朝诗人诗作,总量肯定又远过于宋朝,可谓浩瀚的诗的大海。虽其有大家、名作的成就不如唐诗甚或也有逊于宋诗,但是并非诗人诗作数量上或有过于唐宋元三朝之总和的明诗真的乏善可陈和没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为此,本书《前言》论述了明朝“绵延一代的诗歌论争和竞赛,就各家主观愿望和的目标而言,都不过是在对古代不同的追摹或反叛中寻求诗歌的创”,其共同、共通之处就是从与杨慎所谓“唐人诗主情”“宋人诗主理”(《升庵诗话》)相比较而言的“明人诗主真”的成就与特点。正是根据这一认识,本书选入除传统的名家、名作之外,遍及明朝全国各大地域、各社会层面、各不同身份、各种不同风格流派有一定代表的诗人诗作,计作者199人,诗562题590首,虽似有宽泛之嫌,但因此努力避免了陈陈相因,从而有利于开阔明诗阅读与研究的眼界,以见其超元接宋,别开生面之一代“真诗”之气象,诚如徐中行诗所谓“河山犹内地,花木自殊方。吹尽浮云色,雄风万里长”(《入滇》,见本书选)也。
    三、本书修订涉及多个重要方面:一是吸取近期新研究成果,补充或更正了部分入选诗人的生卒年,进而依其新的生卒年先后调整了有关诗人及其作品的位置,以致从目录到正文次序都有较大变动;二是替换了个别误收的作品;三是对作者小传与注释的内容与文字做了进一步推敲斟酌,补正了内容上的某些疏漏或偏颇,改正了文字上的个别讹误。经此修订,本书内容与形式上都有了较大改观。但笔者水平所限,错谬仍在所难免,诚请读者专家批评指正。
    当本书以修订版的面貌再次献给读者之际,我要再次感谢先后为本书初版、重印付出过辛劳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杜维沫先生、冯伟民先生、管士光先生、周绚隆先生!感谢承担本次修订再版编辑工作的李俊先生!正是他们的信任、支持与帮,使本书能由初稿的打磨到二印和本次再版的不断修订以逐渐向好,使笔者对本书能受到更多读者欢迎与走得更远充满希望!
    杜贵晨
    2022年10月14日记

    杜贵晨,山东省宁阳县人。1982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短暂在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工作。先后执教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文艺学博士生导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以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300余篇。研究以中国古代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文学理论、现代文学以及传统文化等。多有被《新华文摘》、《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文摘报》等摘要或复印;又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大众日报》等开设学术随笔专栏。在出版《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史》《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明清小说与齐鲁文化》《古典小说论集》《小豆棚(校注)》《唐宋诗选》(二人合著)《明诗选》《高启诗选》等各类著作二十余部,以及《杜贵晨文集》十二卷(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9年版)。

    寂寞的名山事业——纪念“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面世六十年
    (作者:尚晓岚)

    近,《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忽然成了热门话题,“无名氏续”挑战了高鹗作为续书者的“常识”。实际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署名早在2008年就已发生变动,此后一直延续,如今竟随着“四大名著珍藏版”的推出发酵成了“新闻”。
    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出版,或许就是这般“炒冷饭”的事业。年复一年,修订、再版、加印,署名也好校注也罢,即使细小变化的背后,都可能有大量研究成果甚至学术争论,但读者和媒体对此并不,能像《红楼梦》署名这样传播开的,极少。正是这寂寞的事业,构筑了传统与经典的坚固大厦。
    在《红楼梦》署名问题沸沸扬扬之际,人文社悄然推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实际上,该社的“四大名著”,按传统亦属于这套丛书,数十年来堪称通行、读者认知度优选的版本。古典文学的阅读,绕不开读本丛书,而丛书的故事,要从六十年前讲起。
    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面向普通读者
    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所在地,破旧得令人倍感亲切。在书和资料足以把人埋起来的古典编辑室,青阅读记者看到了一份1958年9月的油印材料——《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年出版规划草案(中国古典部分)》,内容是三套古典文学书系的选目和基本方针,其中就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涵盖历代的诗词文曲小说等等,共五十种,还详细列出了丛书序言或后记的写作要求。

    “读本丛书,是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史记录有代表的作家作品进行编选、标点、注释。所谓‘读本’,就是以大众普及为目的,供大家阅读用的一个版本。”长期主持古典部工作的人文社副总编辑周绚隆说,“1958年,读本丛书被正式命名,它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
    1951年,冯雪峰主持创建人文社,从全国招纳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古典部主任是聂绀弩,还有王利器、顾学颉、陈迩冬、舒芜、周绍良、周汝昌等等。建社初期,为满足社会上对古籍的需要,先是快速了一批书。“那时候图书馆的宋元善本很容易借出来,我们的《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等都是根据宋版书的。”与此同时,社里开始规划和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
    “1952年我们出版了七十一回本《水浒》,影响特别大,它实际上标志着新中国整理出版古籍的开始。”周绚隆说。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不是学界的自说自话,而是面向读者的,要选择的底本,加新式标点,校勘注释,形成一个可供普及的版本,“供给广大人民群众阅读”。1958年是出版目前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不仅人文社做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丛书”“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详尽规划,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也在这一年启动,甚至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的规划也可追溯至这一年。回望之下,不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在那个并不富裕的时代,文化和出版体现出非凡的责任和气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不是一句空话。
    选家和编辑的水平,造就了经典版本
    读本丛书,除了几部长篇小说和名剧,多数是选本,不仅要点校,还要求编选精当,注释准确。所以选家的眼光和水平就很重要。对此,人文社内部有一个机制,周绚隆概括为:“,谁值得做;第二,谁能做。”就是说,先敲定经典作家作品,再据此寻找能够胜的编者,没有合适的人就先放下,绝不凑合。有些作品,社内编辑水平很高,自己就做了,像顾学颉的《元人杂剧选》、陈迩冬的《苏轼诗选》《苏轼词选》等;还有很多书是在全国范围内选人,皆为一时俊彦,像马茂元的《楚辞选》、王伯祥的《史记选》、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夏承焘和张璋的《金元明清词选》等等,现在看都是很经典的选本。读本丛书的早期版本是很多读书人的心头挚爱,它们手工绘图、书法题签、书卷气十足的装帧设计,也备受称道。
    人文社早年有一个习惯,为了维护品牌的严肃,很多书初版都用副牌社的名义,经过读者和社会检验后才能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像《红楼梦》在五十年代初就是用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印行的。读本丛书的入选标准严格,1958年仅有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等数种列入丛书。这个规矩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只有经过读者和市场检验的书,才能戴上“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的冠冕,之前一概先以单品种面世。
    老一辈学者,怎样为了这套书殚精竭虑,学者型的编辑,怎样一字一词地校改,双方怎样反复沟通琢磨,留下许多事迹。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册七十年代《杜甫诗选注》的校样,上面写满了编辑戴鸿森先生的随文批注,以及编选者萧涤非先生的答复,两人切磋商改,细致入微,水平极高。古典编辑室的李俊仔细研读过这份校样,他说:“细读这些批注文字,戴、萧二人商榷学术的画面仿映现在眼前。那时‘’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学术研究在回归正轨的道路上谨慎探索,该怎么走?能迈多大步?一切尚未可知,而这本校样正是当年留下的足迹。”
    古籍出版和一般图书不同,即使出版了,工作也未结束。钱锺书的《宋诗选注》1958年面世,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封杨绛先生的书信,是钱先生去世后,她逐条订正《宋诗选注》的排印讹误。李俊编辑则用“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形容他改校样的感受——这句诗里的“恨”,是遗憾之意。造就一个经典版本,需要不断修订打磨,改正讹误,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一本书经过几代人之手,历时数十年,并不罕见。只要有需求,严格来说就没有终结之时。古籍出版所蕴含的精神,一如那部讲述编纂辞书的日本电影《编舟记》,精益求精,琐细平淡,无论怎样施以审美的目光,终究是寂寞的。
    当代人做选本,有自己的优势
    “”之前,列入读本丛书的书有十二种。据周绚隆介绍,丛书的出版在“”中放缓,但并未中断。“”后,古籍出版迎来新局面,读本丛书也在八十年代初呈现蓬勃之势。一批在“”中被搁置延误的书出版了,重新活跃的学术界贡献了一批新成果,还有一批作品进行了全面修订——像今天通行的人文版《红楼梦》就是这一时期面世的。
    近些年,读本丛书在不断地扩充和发展,一批唐宋以后的文选和诗选陆续加入。周绚隆概括为:“断的补齐,个别版本替换,有问题的修订。”古典编辑室重整规划,丛书下设三个系列:一是四大名著;二是历代诗选,如今从《先秦诗选》到《清诗选》已出齐;三是断代文选,有《唐文选》《明文选》《清文选》等。三个系列加上已有的词选、曲选、四大名剧等,结构更为平衡。
    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等几个选本很有名,如今由于版权原因,已不在读本丛书之列,《诗经选》更替为褚斌杰先生的选本。至于增补新书必然涉及的编选者问题,周绚隆说,要选择在某一领域有长期投入和深度积累的学者,“我们要避开那些特别忙的学术达人,掌握各种资源的学术组织者,他们是不会给你好好干的。”
    周绚隆认为,今人编选古籍,借电脑和网络技术,能掌握和利用海量信息,学术研究几十年来也有长足的发展,对作家作品和版本的研究大大细化,与纯粹靠记忆和学养的前辈学者相比,这些都是优势。“但我们的专注程度不如老一辈。另外,现在借各种工具,互相参考,选本的独特就不如过去那么鲜明。不过,选家的个和经典间未必都是同步的,首先我们还是要追求经典,不要遗漏重要作品,希望在保经典的情况下有一定独特。”
    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
    如今,读本丛书面临着新环境,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读者自发的兴趣和热情也在升温。“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明显感觉经典文学的经典版本,在持续回升。”周绚隆介绍说,去年人文社的“四大名著”平均都过了五十万套,业绩超出以往。而刚面世不久的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印了5000套,很快就加印了。“如果是2000年前后,印5000想卖掉,就要费很长时间。”
    周绚隆觉得,随着网络的普及,读者对古典文学纸质书的依赖一度有所下降,“但是现在明显感觉到,读者重新开始关注有品质、有品牌的东西。我们再版读本丛书,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市场判断。”不过,他并不一味乐观,“必须承认,古典文学在全民阅读中的占比,跟过去比还是下降了很多,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现当代作品,不管原创的还是的,有很多是消费品。但古典文学,即使很轻松的东西,在许多读者看来,也是知识的,还是有一定的分量,不太容易接受。”
    近,古典编辑室的葛云波写了一篇文章《如何识破机器人的“伪诗”》,他从作家韩少功的《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一文谈起。韩少功把宋代秦观的一首七绝和IBM的作诗软件“偶得”的一首作品并置,让三十多位文学分辨,结果很多人“犹疑不决抓耳挠腮”。接下来,葛云波逐一分析了机器生产的这首诗的“不对劲”之处,实际上从字句到格律破绽都很明显。“熟读唐诗三百首,识破作不用久”,葛云波觉得,目前并不是机器作的诗有多高明,而是我们自身阅读古典文学的经验不足,导致真伪莫辨。
    显然,积累这种经验,培育对古典文学的感受力,没有捷径,只能从基本的阅读开始。历时六十余年锻造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就是一套打基础的书。曾经参与丛书工作的人文社老一辈编辑陈新先生认为:“时代变了,如今的出版社大多专注长篇大卷、总集、全集之类,对小打小闹的如选本等作品,基本上已无暇顾及,因此在书店中也很难找到新的古籍选本。但我认为,要弘扬我国的古代文化,如果离开的古籍选本,恐怕难以为功。不妨设想一下,一位普通的读者,哪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从篇幅浩瀚的总集、全集中去吸收营养,何况优良的古籍选本,并非真正没有市场。”
    让古典文学走出学院的藩篱,真正成为大众的精神营养,前辈们已经做出了示范,能否接续这个事业,就要看出版界、学术界的志向和能力了。比起学院内部的研究和积累,普及恐怕是更艰难、更重大的课题。

    明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近三的历史中,明代诗歌经历多次变化,其中学习唐诗的理论主张特别突出,“前后七子”甚至提出“诗必盛唐”的口号,或许是因为学习的目的太强,创作反而落入唐人的窠臼,自我的面目反而不突出,这一点颇被后人诟病。明代后期,诗歌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观,这是对复古思想的一种反思。以上是站在文大史的角度做的总体评价,但是就具体作品而言,明代诗歌仍有众多佳作。《明诗选》甄选明代199人,562题590,注者不仅希望能够选出佳作,还希望较为完整展现了明诗的风貌和明诗的艺术成就,尽量扩大读者的阅读视野,因此该书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明诗选本,很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总体介绍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是普通读者阅读古典文学的入门书和基础书。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历史超过60年。这套丛书旨在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作品呈献给普通读者,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品鉴古典文学可靠版本。这套丛书以中国历代文学经典名著、诗文名家作品为对象,约请相关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整理注释,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质量可靠且方便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书和入门书。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是在“读本丛书”的基础上进行分化重组(四大名剧和小说部分另做新丛书)、遴选再版、增补扩充而成。该丛书分批编辑出版,辑于2017年12月出版,第二辑于2020年1月出版。第三辑于2021年1月出版。2022—20年目前推出的为第四辑。
    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是一套古典文学普及读本,丛书以选本为主,撷取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把古典文学精华的部分呈现给读者。
    二、时间从先秦至晚清,贯穿中国古代历史,文体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赋、乐府、词、散文、戏曲等主要文体。
    三、整理者皆是学殖深厚的学者,如钱锺书、王伯祥、俞平伯、余冠英、游国恩、唐圭璋、萧涤非、夏承焘等,他们都是当代学术大家、名家,工作严谨细致,认真规范。这些图书也是他们的代表作。
    四、众多图书经过几代读者的认可,具有良好的品质口碑。
    五、丛书至今历时六十余年,图书经过多次再版修订和编辑加工,质量日臻完善。
    六、本次出版,所有图书皆重排、重编、重校,版式、封面设计典雅大方。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第四辑)

    1. 先秦诗选增订版(赵敏俐 刘国民 选注)
    2. 汉魏六朝诗选(陈庆元 于英丽 选注)
    3. 唐诗选(文学研究所 选注)
    4. 宋诗选(张鸣 选注)
    5. 金元诗选(邓绍基 选注)
    6. 明诗选修订版(杜贵晨 选注)
    7. 清诗选(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选注)
    8. 左传选译(沈玉成 译注)
    9. 刘禹锡诗选(阎琦 邱晓 选注)
    10. 宋词选(胡云翼 选注)
    11. 周邦彦选集(蒋哲伦 选注)
    12. 陆游选集(王水照 高克勤 选注)
    13. 聊斋志异选(张友鹤 选注)
    14. 林则徐选集(杨国桢 选注)
    15. 严复选集(周振甫 选注)
    16. 王国维诗词选(陈永正 选注)



    金句:
    1.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2. 天下书读尽,人间事不知。(宋濂《题倪元镇耕云图》)
    3.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高启《梅花九首》)
    4. 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方孝孺《谈诗》)
    5.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6.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于谦《观书》)
    7. 别人笑我忒风颠,我想他人看不穿。(唐寅《桃花庵歌》)
    8.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王阳明《泛海》)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第四辑整体效果图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