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参数
-
- 作者:
佚名著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ISBN:9787300199184
- 出版周期:旬刊
- 版权提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基本信息
书名: | 企业管理研究-中西理论的比较 |
作者: | 伊志宏 毛基业 |
出版社: | 人民大学 |
出版日期: | 2014-10-01 |
版次: | 1 |
ISBN: | 9787300199184 |
市场价: | 39.0 |
目录
目录;
企业的制度环境及其变迁;
1.企业的制度环境;
2.中国企业制度环境的变迁;
3.结语;
参考文献;
转型经济背景下的制度创业;
1.理论基础;
2.制度创业动因;
3.制度创业者;
4.制度创业机制;
5.制度创业的外部性;
6.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潜规则:中国式管理的隐性制度研究;
1.潜规则的制度主义分析;
2.潜规则存在的原因分析;
3.潜规则的中国传统文化起源;
4.潜规则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5.企业员工晋升中的潜规则探讨;
6.企业管理中对管理潜规则的运用;
7.展望;
参考文献;
中庸之道与组织创新:研究综述与分析框架;
1.中庸之道的内涵;
2.组织创新的相关研究;
3.中庸之道对组织创新的影响机制;
4.中庸之道与组织创新的整合模型;
5.小结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企业柔性研究述评:基于类型化与中西对比的视角;
1.企业柔性研究的历史进程;
2.企业柔性的内涵;
3.刚柔相济,动态环境下更加注重柔性;
4.企业柔性的现有研究范围;
5.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员工上向视角的组织内信任;
1.组织内信任;
2.员工上向信任;
3.员工上向信任的影响因素;
4.员工上向信任的作用机理;
5.员工上向信任的建立措施;
6.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中西研究对比;
1.心理契约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2.心理契约的内容、本质与结构;
3.心理契约的违背与破坏;
4.中西心理契约的对比与差异的原因分析;
5.结论与未来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家长式领导的争议与整合;
1.家长式领导的根源;
2.家长式领导的理论模型;
3.家长式领导的实证研究;
4.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情境下的“关系”研究;
1.关系的内涵;
2.关系的分类;
3.关系的作用;
4.关系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组织公平感研究评述;
1.国外的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中外情境下研究对比;
4.中国情境下组织公平感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公司治理中股东间代理问题——兼述我国股权分置改革;
1.公司治理问题;
2.股东间代理问题;
3.股东间代理问题在中国情境下的研究——股权分置改革;
参考文献;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一个研究框架;
1.股权激励的内涵;
2.股权激励的前因;
3.股权激励实施效果;
4.展望;
参考文献;
内容介绍
本书从源头上梳理了西方一些重要的管理理论,介绍这些理论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探讨了中国的企业管理情境,希望在中西比较甚至是中西对话的层面上进行研究,试图尝试构建中国*管理理论。
在线试读
序言;
管理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早期大部分管理研究是在工业文明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代表)完成的,发展出的组织与管理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管理的“美国理论”——具有明显的“情境专有性”(context sensitive)。例如,金融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基于的假设是“资本市场是由大量的独立投资者所塑造的”(Brealey and Myers,2003)。这种假设实际上对于世界上大部分资本市场都不适用,例如,不少国家的资本市场受控于少数几个家族企业(如韩国的三星、LG等)。该理论显然也不适用于中国——“新兴市场”、“制度不完善”、“政府干预”、“国有产权虚位”,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关于企业“代理人”(agent)、“追求利润化”、“股权分散”等西方理论的基本假定在中国不成立,因此,*倚赖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也不太可能在中国获得很好的实现。在“经济人”、“市场导向”之假设与原则下,作为美国理论的践行者,连美国商学院培养学生的模式也偏向于高度的市场导向。近发生的金融危机,有人质疑是美国商学院培养了过度贪婪的人所致(漠视传统人文精神,企业短期目标不能服务于长期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
可惜的是,“美国理论”发展的先动优势,长期以来迫使其他国家学者要对管理理论的美国版本做出回应:拓展之,或者反驳之。美国经济发展又处于优势地位,世界各国都有学习*、向标杆看齐的迫切需要,“美国理论”便被各国学者奉为管理学“圣经”,少有反驳之企图,而是前赴后继地验证、延展并光大“美国理论”。用于解释美国管理和组织现象的“美国理论”,在过去几十年里给管理研究的议事套路定下了基调,而管理现象的文化特殊性往往被忽视。即便我国有学者(如成思危、李占祥、席酉民等)意识到发展本土化理论的重要性,但是迫于美国模式的强大和学术机构排名之压力所传导的评价与晋升规则钳制,鲜有学者致力于构建和发展新的真正适合于中国企业与组织的管理理论。;
中国经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历史和演进特征,那些初旨在理解美国管理和组织的研究议题和套路,可能并不适合于理解中国的管理与组织(Tsui,2006)。中国企业受到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熏陶,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渐进、从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中,处于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中国企业尽管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营运成就,但是历来在制度建设(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方面相对薄弱,具有普遍较低的管理成熟度,面对很多*的发展问题。事实上,中国企业中存在着大量西方学者看不懂也无法依据西方理论解读的现象与*的管理实践,因此,中国学者面对的是一块肥沃的理论土壤——对于我国企业管理研究者而言,这正是一个形成原创性贡献的机会(伊志宏,毛基业,2009)。*是当全世界的目光都不约而同投向中国之时,中国管理学者应该承担起更伟大的知识贡献之使命,而现实的途径之一便是要发展中国*的管理理论。所谓“本土的才是世界的”,意味着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及其思想要真正被全人类之管理知识库吸纳,必须认识并高度尊重本土情境特征,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独*值和贡献的管理理论,指导中国企业与组织获得更伟大的成功。;
构建和发展有中国*的管理理论,需要所有中国管理学人付出可能是几代人的努力,在被西化“绑架”的中国管理学界,真正能够形成“破冰”效果的学者(或机构),需要有*的学术地位、智慧与勇气。创办中国管理研究*学会的徐淑英(Anne S. Tsui)教授,以《组织管理研究》(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为平台,于2009年
媒体评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