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参数
-
- 作者:
[苏]高尔基 著 陆桂荣 译著
-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1-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6-11-01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60574417
- 版权提供: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在“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高尔基用极为朴实的**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于苦难、长于苦难、乐于苦难,但不甘于苦难的励志故事。
◎社会才是人生真正的大学
社会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没有教授,没有课程表,我们却能从中学到更多。“社会大学”理论就是《我的大学》一书提出的。书中,阿廖沙没能进入大学,但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接触到了各个阶层,结识了不少进步青年,了解了人民的生活现状,得到了自我提升,正如高尔基所说的那样——“获得了精神上的生命”。
◎如果世界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大学梦变成泡影,阿廖沙不得不四处打工。但生活的窘困没有打倒他,他接受苦难,努力改变自己,接触新知,通过接触知识分子找到了新的生活道路。
◎水平“杠杠”的俄国**学翻译家
本书译者陆桂荣,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系,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工作40多年,编写了大量的俄语教材,培养了数批**的俄语人才和俄苏**学研究生。教学之余,从事俄苏**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翻译、参译了《高尔基**集》《融雪季节》《后方有后方的责任》等一系列俄苏中短篇小说。几十年深厚的俄国**学翻译、研究、教学背景保证了本译本的**品质。
◎俄中直译,无删节全译本
本译本为俄中精准直译、全译,原汁原味地传达了原著精髓。并且,在汲取旧译本的精华的基础上,**修正非俄语译本的讹误,语言表达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终结篇,本书内容紧接《在人间》,描述了青年时代的阿廖沙从少年时代向成熟的人生历程。
十六岁时,阿廖沙怀着上大学的美好愿望来到喀山。可是直到全书终结,理想也未能实现,阿廖沙没能进大学的门。他不得不为生存奔波,同流浪汉、搬运工、小偷等一起生活,住大杂院,与他人共住一张床板,到处卖苦力打工。虽然如此,阿廖沙没有放弃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社会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他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结识了一些进步人士,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并得以迅速成长,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从生活底层攀上**化高峰。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
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学创始人之一,被列宁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杰出的代表”。
三岁丧父,随母寄居外祖父家;十一岁起独立谋生,当过裁缝店学徒、轮船洗碗工、码头搬运工、面包坊工人等。他立志“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始终坚持学习,终成长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伟大作家。
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及《母亲》《海燕》等名篇。
译者简介
陆桂荣
195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工作40多年。主要译作有《我的大学》《融雪季节》《后方有后方的责任》等。
中国进步的作家,不但从高尔基的作品里接受了战斗的精神,也学习了如何爱与憎,爱什么,憎恨什么;更从高尔基的一生事业中知道了一个作家如果希望不脱离群众便应当怎样生活。
——中国**作家 茅盾
他是新时代**学的导师。高尔基的名字代表着世界**学史上的新时期。
——中国****学家 鲁迅
我终于乘船去喀山大学上学了时间大约是在1884年夏末或初秋。。
我想上大学的念头是受了一个叫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的中学生的开导而产生的。他是个可爱的青年,长得又漂亮,有一双似女性般的温柔可亲的眼睛。当时,他和我住在同一幢房子里,他住在阁楼上。他常常看到我手里拿着书本,这就引起了他对我的注意,于是我们就认识了。不久,叶夫列伊诺夫就让我相信:我有“罕见的科研能力”。
“您天生是为科学服务的!”他对我说,同时潇洒地甩动着他那马鬃似的长发。
那时候我还不懂,即使是个只起着家兔作用的人也是能为科学服务的。可是叶夫列伊诺夫如此令人信服地向我表明:大学里正需要我这样的小伙子。不消说,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1711—1765),俄罗斯著名学者、诗人。的阴魂也被惊动了。叶夫列伊诺夫说,我去喀山后可以住在他那儿,用一个秋季和一个冬季的时间,我就能完成中学的课程。只消考好“随便几门”课程(他是这样说的:“随便几门”),大学就会为我提供助学金。再过那么五年工夫,我就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了。所有这一切看来都非常简单,因为叶夫列伊诺夫那时只有十九岁,而他又有一颗善良的心。
他考完试后,就离开这儿了。过了两周,我随他之后,也动身了。
我外婆送我时劝告我:
“你啊,不要再跟人家斗气了,你老是使性子,又厉害又高傲!这都是外公传给你的。可你外公算什么?这苦命的老头子,活着活着,结果成了个大傻瓜。你要记住一件事:上帝不判断人们的是非,只有魔鬼才喜欢干这事呢!好啦,告别吧……”
她一面擦去她那褐色的、松弛的脸颊上的几滴眼泪,一面说道:“我们再也不能见面了。你这个坐不住的孩子呀,要远走高飞了。可是我呢?我就要死了……”
前段时间,我离开了这个可亲的老人,甚至很少和她见面。此时此刻,我突然痛苦地感觉到,以后我再也见不到这个如此贴心的亲人了。
我站在轮船的尾部,瞧着她站在那边码头的边缘,用一只手在自己身上画十字,另一只手拿着旧披巾的一角擦着她的脸和那双充满着对人们无限怜爱的光芒的黑眼睛。
于是我就到了这个半鞑靼式的城市,住在一座狭小的平房里。这座小屋孤零零地屹立在一条陋巷尽头的小土山上。小屋的一堵墙对着那片荒凉的、失过火的场地。这片荒地上,长出了密密层层的野草。在长着苦艾、牛蒡和酸模的杂草丛中,接骨木的灌木林里隆起一片砖瓦建筑物的废墟,废墟下面有一个非常大的地窖。一条条无家可归的狗栖息在那里,也死在那里。这个地窖我将永世不忘,它是我所上的几所大学中的一所。
叶夫列伊诺夫一家(他母亲和她的另外两个儿子)以少得可怜的抚恤金为生。在刚到这儿的初的日子里,我不时看到这个脸色苍白而又瘦小的寡妇从市场回来,把买回的东西摊在厨房里的桌子上。她十分困窘,发愁地算起了一个难题:不把她自己算在内,怎样用这些小块的肉为这三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做顿数量足够的美餐呢?
她沉默寡言,在她那双灰色的眼睛里,凝集着宛如一匹耗尽全力的母马的那种绝望、温顺而倔强的劲儿。这匹可怜的马儿拉着大车上山,知道“我拉不动了”,可是它仍然在拉着!
在我到这里的第四天早晨,我到厨房里帮她洗菜,当时孩子们还在睡觉。她低声而谨慎地问我道:
“您来这里干什么?”
“来念书,上大学。”
她扬起的双眉,连同脑门上发黄的皮肤一起向上挪动。一不小心,菜刀切破了她的手指。她一边吮吸着伤口的血,一边坐到了椅子上,但立即又跳了起来,说道:
“啊,见鬼……”
她用手绢裹好切伤的手指,接着夸奖我道:
“您削土豆真在行。”
是啊,还能不在行?!于是我把曾经在轮船上干活的事讲给她听。她问道:
“您以为,凭这点本事,您就能上大学了吗?”
那时候,我对幽默一窍不通。我非常认真地对待她的提问,讲述了我的行动步骤,我完成计划之后,科学殿堂的大门就会在我面前敞开的。她叹了口气。
“啊,尼古拉,尼古拉……”
这时,尼古拉到厨房洗脸来了。他睡眼惺忪,一头乱发。他总是乐呵呵的。
“妈妈,能包顿饺子吃就好啦!”
“嗯,好吧。”他母亲同意地说道。
我想炫耀一下我在烹饪方面的知识,便说道:“这肉做饺子不好,并且也太少了。”
这位母亲立刻大发雷霆,对我说了几句很厉害的话,以至于使我双耳充血、发涨起来。她一把将胡萝卜扔到桌上,离开了厨房。尼古拉向我挤了挤眼,解释她的举动:
“情绪不好……”
他在板凳上坐下来,接着告诉我:女人,总而言之,都比男人更神经质,这是她们的天性。有一位名望很高的学者,好像是个瑞士人,对这一点做过无可争辩的论证。英国人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约翰•斯图尔特•穆勒(1806—1873),英国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也谈了一些类似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