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扫码下单

  • 《易经》心解——与**王面对面
  • (融合儒释道,深度解读阐释《易经》奥妙本义。 综合各家的易学成果,体味易的真谛和...
    • 作者: 王建著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9-12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商品参数
    • 作者: 王建著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9-12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7-09-19
    • 字数:350000
    • 页数:384
    • 开本:32开
    • 装帧:平装
    • 国别/地区:未知
    • 版权提供:作家出版社

    〈易经〉心解:与**王面对面》:融合儒释道,深度解读阐释《易经》奥妙本义。

    佛法是心法。以心法去看《易经》,不过多了一个角度而已。多一个角度,就多一分精彩。其实,*的精彩在于没有角度,没有精彩。佛法中有易理,易理中有佛法,遍融入故。没有褒贬与扶抑;若见不平,心不等故。神无方,易无体,就是心法,无所得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万物都从空中生,诸佛皆自法身出故。

    〈易经〉心解:与**王面对面是作者多年研究《易经》的思想结晶。综合以往各家的易学成果,试图体味易的真谛和**王的本意,本着象、数的基础而阐述易理,把儒释道的相共相通返还于易,对《易经》做出了新的解读和阐释。 《易经》之道,就是君子道,就是圣人心,就是菩萨行。所以禅宗六祖言:“心量广大,周边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六祖之心,即**王之心,亦即天地之心,易之心。

    王建,笔名月**童子,毕业于山东大学中**系。现居新西兰。幼时即思考人生死亡及归宿事。从1990年起研习佛教、《易经》。在新西兰的媒体有《易经》方面的专栏,深受海内外华人喜欢,并在国内多所国学中心开办《易经》讲座。著有《易经:中国古代的大数据》。 

    序:/1

    1. 乾卦 : 易经的扇门 /1

    2. 坤卦 : 易经的第二扇门 /11

    3. 屯卦 : 天地之后的一株小草 /19

    4. 蒙卦 : 万物蒙昧待教化 /25

    5. 需卦 : 生命的延续是的需要 /33

    6. 讼卦 : 断案需要包青天 /39

    7. 师卦 : 从打群架发展到军旅战争 /45

    8. 比卦 : 前后相从,同向而行 /51

    9. 小畜卦 : 古时的“小康”生活 /57

    10. 履卦 : 仓廪实而知礼节 /63

    11. 泰卦 : 天地交融,身心俱安 /69

    12. 否卦 : 上下关闭,天地不交 /75

    13. 同人卦 : 同心同德,志同道合 /81

    14. 大有卦 : **明之大,莫过于**月同辉 /85

    15. 谦卦 : 大山坍塌成平地 /91

    16. 豫卦 : 怡然自得之警醒 /101

    17. 随卦 : 他乐我也乐,大家一起乐 /109

    18. 蛊卦 : 反者,道之动也 /115

    19. 临卦 : 俯身慈爱一瞬间 /121

    20. 观卦 : 观鹳鸟而知时节 /127

    21. 噬嗑卦 : 心中有物要不得 /133

    22. 贲卦 : 古代的化妆 /139

    23. 剥卦 :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145

    24. 复卦 : 穷上返下,见天地之心 /149

    25. 无妄卦 : 没有妄想,就没有灾祸 /155

    26. 大畜卦 : 德行,是的财富 /161

    27. 颐卦 : 物畜养命,莫若养心 /167

    28. 大过卦 : 的过患就是进入棺椁 /173

    29. 坎卦 : 万水千山皆是险 /179

    30. 离卦 : 无限风**在险峰 /185

    31. 咸卦 : 有心为感!感而遂通 /191

    32. 恒卦 : **月长明,心之永恒 /197

    33. 遁卦 : 豹隐南山,以退为进 /203

    34. 大壮卦 : 先顺后逆,羝羊触藩 /211

    35. 晋卦 : **明普照大地 /217

    36. 明夷卦 : **明与大地齐平 /223

    37. 家人卦 : 灯烛之**,其乐融融 /231

    38. 睽卦 : 反目相害,亲痛仇快 /237

    39. 蹇卦 : 背明向暗,阻塞不通 /243

    40. 解卦 : 一箭射去解万忧 /249

    41. 损卦 : 凿石见玉,握土成山 /255

    42. 益卦 : 增加德行,见善则迁 /261

    43. 夬卦 : 恩生害,与小人决裂 /267

    44. 姤卦 : 风云济会,不期而遇 /273

    45. 萃卦 : 水不聚无以成湖海 /277

    46. 升卦 : **月轮替,**明不息 /281

    47. 困卦 : 欲望的束缚 /285

    48. 井卦 : 守道无亏,益人无穷 /291

    49. 革卦 : 豹变为虎,改好从新 /297

    50. 鼎卦 : 身即鼎炉,吐故纳新 /301

    51. 震卦 : 帝出乎此,万物之始 /307

    52. 艮卦 : 身心安止,万物成终 /311

    53. 渐卦 : 止而复进,倦鸟归林 /315

    54. 归妹卦 :“京房易”的后一卦 /319

    55. 丰卦 : **丽中天,背暗向明 /323

    56. 旅卦 : 人在旅途,流离失所 /329

    57. 巽卦 : 天地之呼吸 /333

    58. 兑卦 : 泽润万物 惠民利生 /337

    59. 涣卦 : 散险难而顺水引舟 /341

    60. 节卦 : 心神不可散乱 /345

    61. 中孚卦 : 风亦信,鱼亦信 /349

    62. 小过卦 : 小的过患 /353

    63. 既济卦 : 阴阳调和,因缘具足 /357

    64. 未济卦 : 新时代的开始 /363

    /368

    参考书目 /373

    1. 乾卦

    易经的扇门

    开始:乾卦取象“天”

    乾卦,位居《易经》六十四卦之首,取象“天”。

    这个“天”啊,它既是具体的所指,譬如我们头顶那一望无际的宇宙虚空,可又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一种未知的存在,老子称之“道”,孔子名之曰“天”。而站在《易经》的角度看,太极就是那个抽象的“天”,即是道体本来;而那乾卦它就具化为“两仪”里面的“阳”。这个“阳”就是天之气;两仪里的“阴”就是地之气。**具象下去,乾就是自然界里与地相对的天,也就是我们头顶那一望无际的虚空,星辰闪耀,**月穿梭。应该说主要分这么三个层次。如果**具体到人,那又是男人;男人里面又是老父;身体方面又是头等等,许许多多的不同取象。现当代都有几个非常有名的学者认为就是指男性生殖器,这种看法无疑是捡了

    芝麻,丢了西瓜。

    因为天是看得到却又触摸不到,而且**月星辰不知其所依托何处,何物,而能够运行不息,所以古人觉得神秘莫测。而根据易理,这个宇宙,是先有天地,后有人以及万物。而天地呢,自然先有天,后有地,所以六十四卦里面卦就是乾卦。从这个意义上讲,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太极的两扇门。具体到六十四卦,两仪就是乾、坤。所以孔子说,乾坤为易之门。两仪之中,先生出的是“阳仪”,具体到卦象就是乾。

    乾,**具体到人,取象“首”,就是头、大脑。大脑是我们思维意识的家园,古人称之为“心”。佛家讲的“万法唯心”,其实也就是从一个特有的角度对乾卦的推重。奇怪的是,既然是乾卦开端,为什么一些佛家祖师不以阳爻喻为空性,反而以阴爻喻为空性呢?没有人讲原因。我觉得理由是这样的:阳爻是实的,阴爻是虚的。所以他们取得是阴爻中间的“空缺”。这个“空缺”很重要,它既有相,又无相;有相是因为有前后两段线的对照、映衬,才显示有个 “缺口”;无相就是拿走前后两段线**看,什么也没有。万有皆是从空中来 , 诸佛皆从法身出。法身就是空性,就是般若,所以有般若为母的比喻。另外,阴爻是两短线构成,之间有缺口。两个短线相当于前念、后念,也就是前念已过,后念未生,中间是个什么?禅宗的参话头,参的就是这个,不是话头本身,是前后念之间“那个”!所谓的明心见性也是在这里。所以说,大道条条通罗马,万法本通,因为法性遍一切处。不过,空以有显,有依空存,就像无垠的太虚,不见其边际,不见其数量,触摸不得却又星汉灿烂,若隐若现,以此来比喻“空有不二”,我觉得更为贴切!

    既然先有“阳”,当然按俗论“阴”就是从阳而出;其实阴阳本自一体而构成太极,是自太极而出;阴阳共同作用而生化,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就没有生机,没有生化。但是,既然万物皆从“一”出,就非得来个次序,其实恰当的譬如是如同双胞胎的出生而有先后,都是出自一个母体。这样的解释似乎比较妥当。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太极的起用从乾卦开始,乾卦就是万物之始,一切生化之本。如人的心念,凡做事肯定先有想法,其次付诸行动。亦如佛讲的因果,先有因后才能有果,而因就是种子,种子就是念头。所以乾卦,归根结底谈的就是“心”。

    乾卦由六个阳爻自下而上构成。与所有的卦一样,上两爻表示天,中间两爻表示人,下两爻表示地,这就是天地人三才。人处于天地之间,上应天,下附地,旁及幽明之状,实在是枢机关键。所以邵子说“天地之间人为太极”一点也不错。六爻里面,上两爻说的天之阴阳,下两爻对应地的柔刚,中间两爻说的是人的仁义。而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主,进退存亡之道,升降消息之数,动静顺逆之机,都取决于人的把握。

    乾卦卦辞:从生命的起灭周期讲起

    元亨利贞

    这个四个字,囊括了整部《易经》无尽大义。孔夫子注释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就是乾的元亨利贞。长,生长。嘉,美好。干,树干,主干。

    我觉得,从生命的起灭周期讲,元者,始也;亨者,盛也;利者,取也;贞者,终也。犹如一个人从出生到青壮年,到老年,后死亡的过程。亦如佛家讲的“成住坏空”过程。

    从天地自然周期讲,元者,春季;亨者,夏季;利者,秋季;贞者,冬季。这是一年的自然变换,周而复始。春季主生发,夏季主蒸盛,秋季主收获,冬季主敛藏。

    从五行讲,元者,木也;亨者,火也;利者,金也;贞者,水也。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可是,乾卦四德如何搭配五行呢?分明少了一行。我们知道,自然之道,一年四季从天分,各有度数,此谓之天道;一地四方从地出,各有方位,此谓之地道。所以,四方、四季都符合“四象”之理。《河图》之数五,其实五据中央,仍然是分布四方。所以土据中央,而其余四行金木水火分布四方。春夏,木火**;秋冬,金水**;冬春,水木**。而唯独夏与秋,火金**也;若真如此则五行不能循环,整个宇宙生成法则不存矣。所以,中央土,恰好调和火金之对立,而完成五行循环不已,正如《易经》所言:“生生不已谓之易”。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火金之战,恰恰是河洛先后天转换之完成。看似火克金,可是金一旦被火融化,不正好变成了液体,五行之属性不正好过度到水了吗?可是如果没有中央土源源不断的生助,金也就融化殆尽,生水之金源头断流,水从何而来?所以,中央的土功用大矣。

    从人之心地讲,元者,仁也;亨者,通也;利者,义也;贞者,正也。元字,从二从人;仁字,也是从二从人;天字,也是从二从人。这就太有意思了。说明天之道在人,人之道在仁。仁是什么,对植物而言是内核,是种子;对人而言是慈心,是爱心;对天而言是“不杀谓之生”。所以,对于儒家而言,人之本乃仁,佛家而言人之本乃慈悲,对道家而言是“道法自然”为本,而这个“道法自然”具体体现为老子说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所以,元者,始也,生也,仁也,善也,慈悲也,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套用佛家语“本自清净”。

    亨者,通也,礼也。中医有名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说的虽然是身体的气机,由于寒湿侵入皮肤、肌肉造成的痹症,时间长久则经络受阻,轻则肌肉疼痛,重则骨节疼痛,神经疼痛,甚至脏腑发生癌变。那么心理精神层面呢?由于某件事想不通,想不开而心中结下疙瘩,堆积块垒,就是烦恼,就是怨恨,没有发散处,时间久了就是抑郁症,就是精神病。身体不通的疾病可以通过医药等手段解决,心里的疾病靠什么化解?儒家靠仁义礼智信,道家靠清净无为而无不为,佛家靠看破放下,一切如梦如幻而不执着。执着则成结,放下则通流。执着则烦恼,放下即菩提。

    具体到**常生活,儒家靠礼来约束人的身心,使之言行举止无不合乎礼仪的规范,合乎道德的标准。礼的目的是为了和众,众合才能够安宁。我们常说的“和为贵”,怎么样才能和?内藏诚明之德。诚者,于天道不做违逆之心;明者,于地道懂得顺柔之功;一阴一阳,相济生化,自然元亨。而道家和佛家则用倡导善,用戒律来规范人的心念、行为。有了礼和戒律的规范,人心清净,仁善当先,情必中节,用自中度,自然通达,亨运恒通。

    利者,取也。《说**解字》言,利从刀从和。刀者,收割之用,过去秋天收成谷物玉米之类必须用镰刀收割,所以利配秋季,主收获采取。儒家配利与义,义从羊从我,我牧羊而收获羊毛、骨肉,自然已有收割、获取之意。

    贞者,正也。取利之道,重在心正行正,也就是目的正、手段正,符合道德、伦理和法则。正者,莫过于“喜怒哀乐皆中于节”,莫过于“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莫过于“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行一切善法”。

    之所以“元亨”,是因为“利贞”作为前提;之所以能够“利贞”,是因为有“元亨”的起始。正如秋冬的杀、藏,既是春夏的生发成长的果,同时也为下一个春夏的生长孕育了种子;奇特的是这个种子先天本存,只是后天人不得识而不得不借助于“利贞”重现。所以“元亨利贞”本身就是一个循环不已、生生不息的“太极”。而对于人心,之所以能够清净和通,是因为言行举止、起心动念,无不合乎礼、合乎节;而礼、节无不发乎中,无不是“中”之本有。

    乾卦彖辞:天之气实在是太大了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多么美的**字啊! 它的意思是:天之气实在是太大了,难以言说,万物都凭借于此才开始生发形成,就连我们抬头望去那无垠无涯的天空也归它统辖。它能够行云布雨,造就并欣赏着五彩缤纷的世界,却始终**明无尽。乾卦虽然由六个爻构成,但各守其位,各守其时,就像驾驭六条龙一样在天的守望下自由自在。顺守天道的变化,才能够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利益取之有道,正念保持不失。无论首出还是庶出,万物若能如此,天下一定安宁。

    这段话的标点,我与他人不同,理解当然也不同,尤其下面两个问题。

    什么是“大明始终”?天空的本来,晴朗**明,始终如此,从来如此。**落月升,法尔如是。即使乌云遍布,阴雨阴霾,即使雷鸣电闪,大雪纷飞,可**明何曾消失过!它一直在那里,如同我们心的本来。无论烦恼多么浓,嗔恨多么重,无论多么欢乐,多么哀伤,它都不会有丝毫的减损和增加,没有丝毫的玷污和净化。它只是一个看不见的舞台,人们却能够看见那不曾停歇的演出。

    什么是“首出庶物”?首与庶对,首出的和庶出的。很奇怪,多家注本为什么无此理解,而多莫名其妙、语焉不详。乾之元,阳也,为贤圣,为君子。贤圣、君子先明其道,自然为首出。地之元,阴也,为群臣,为百姓,为小人,自然是后出。若能先后一德,上下一心,秉持正心正念,自然天下安宁。

    乾卦《大象》:小人何曾息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古今各家注释均明了。我在这里问一句:小人何曾息过?

    值得一提的是,帛书《易经》把乾做“健”。有人认为帛书“易”正统,其实未必如此。即使时代较早,也是**王更改以“乾”。乾为体,健不过是乾之性用而已。闻一多先生认为乾就是北斗,龙就是东宫苍龙星宿。有人认为乾指男性生殖器,未免流于世俗和细琐。

    乾卦爻辞:六条龙的变化

    初九:潜龙勿用。

    孔夫子的注释大意是:具德而隐,不为世易其志,不在乎名闻利养,遁世无闷,乐则行,忧则不行,心志不可变,这就是“潜龙”。

    我认为,彖辞的“六子”在这里就是六爻,乾卦取象为龙,六个爻就是六条龙,实际上又是一龙,位不同、时不同、用不同而已。龙的功用是行云布雨,变化自在;否则潜在水里怎么发挥功用?对于天而言,龙就是气,自下而上。这也是告诫人们,做事要摆正位置,要顺时、顺势,时机不成熟的要耐心等待,不能急躁冒进。对于人而言,藏在心底里的念头,不拿出来和大家交流、讨论,怎么能就急着去实施呢?对于君子而言,即使有成熟的想法但是没有适当的位置也劳而无功。所以,从占卜的角度如果得到此爻,是不可谋为的,但并非永远不作为,只是等待时机而已。对于心性而言,龙就是念头。以慧论是干慧,所以需要定水滋养。而把妄念降服住的过程就是禅定。所以,对于修行者而言,禅定是基础。

    大凡易理是不可拘泥于爻辞,常常正话反说,所以初爻的“潜”不是永远的,“勿用”绝不是无期的“无用”,终会“有用”之时。那什么时间有用呢?往下看吧。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龙从渊到田野,已经从底层上升到地面,天地广阔,正好发挥变化的神用。对于人的成长而言,潜相对儿童时期,田相对于青年时期。儿童时期正好潜心学习,接受教育;青年时期正好拜访名师,进取功名,所以“利见大人”。对于君子而言,潜渊是养德养才,在田是报效国家。对于修心而言,“潜渊”视为潜心参悟,“见龙在田”为有了个入处,即所谓的“破初关”,之后需要继续参访大德,也就是初见佛性尚需进一步稳固,故“利见大人”。

    何谓大人?孔子解释为“与天地合其德,与**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按照这个标准,就是圣贤。但是圣贤并不是时时都能够遇到,所以圣贤的思想和精神也是“大人”。从佛家的角度看“大人”则为“善知识”,即通达法性的智者,能够指引众生明心见性而成佛,所以在《大集贤护经》里佛要求行者要把善知识当作佛一般恭敬,这也是密宗在三皈依之前加上皈依上师的依据。

    闻一多先生认为,“田”并非田野之田,是“天田”,也就是“龙星左角为天田”。从天象的角度看,可以这样理解。

    九三:君子终**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一、二爻为地位,五、六爻为天位,三、四爻为人位。所以一、二爻为渊为田,地的范畴。三爻则言君子,属于人的范畴。古时天也作干,所以天干即乾,乾也做幹,即干旱无雨。为什么,因为三爻变则内卦互离,离为太阳,故无雨。龙的作用是行云布雨,无雨所以才“惕若”。九三阳爻居阳位,躁动至极,太想有所作为了,总想一举成名,却又不能如愿。所以要小心翼翼,警惧三省,如此紧迫观照自己的心念才能没有过错。“夕”者,三变为兑,为西,**西落下为夕。若从心性言,离为明,承接九二之悟入而进一步,终**保任,乃至睡眠也是如此。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此渊虽然与初爻之渊不同,但仍有以退为进之意。四变则上卦为巽,有“不果”之意。不果断,没有结果,都是“不果”。怎么办?不能如九三之躁动,还不如跳跃到另外的渊里补充能量,为下一步的飞天做准备。这样做,当然是没有过错的。从修行而言,经过世间的反复淬炼,犹如二祖开悟后于酒肆烟花处炼心一般。然后返回禅定,**进一步以定水滋养,为下一步的“飞龙在天”奠定基础。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龙在天,谓之得地还家。九五乃乾卦主位。如果初爻为家乡,二爻为县,三爻州府,四爻为省郡,五爻则为都城。都城是国家首脑所在地,当然是君子有所作为的好场所。五爻又是君王位,故此处大人为君王,远非二爻的大人可比。譬如人于此时德行、声望具足,可以大展宏图了。二爻在地,五爻在天,行云布雨完成在天,所以占卜若遇此爻,大吉。从修行看,见到君王,意味着彻证本来面目;此时的“大人”,就是佛,菩萨。

    上九:亢龙有悔。

    闻一多先生认为亢龙就是直龙,龙曲吉直凶,所以悔直。高亨先生则认为亢即沆,大旱故泽水浅而多泥,龙困其中,所以有悔。今人张乘健则认为亢龙即抗龙,并引《墨子贵义》“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以戊己杀黄龙于中方”,并且认为在周朝龙不被视作吉祥。

    其实,五爻在天,全盛之时。上九阳爻居上,难道还有比天还高的地方吗?所以称之为“亢龙”。亢,就是太过之意。孔子解释为:“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实际上就是不懂得物极必反之理,故“有悔”。人若至此,摆不正自己的位置,目中无人,傲极一时,到头来必悔恨交加。倒不如功成身退,看破放下而得自在,这属于世间法。蕅益大师于此则言:“上则觅智慧相了不可得”,却又说:“上是慧过于定。故不可用。”这是站在出世间法的角度言;但是未免自相矛盾。因为如果证得“了不可得”,悔也包括得,有哪里有悔可言?我觉得,此处“有悔”,乃转身返回世间广度有情,亦即“有回”也。因此上九之“亢龙有悔”,就是“亢龙有回”,“回”则不亢。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用九者,阳数极于九。高亨先生解释为“群龙在天,首为之蔽,而仅见其身尾,此群龙腾升之象”,解释得未免过于质朴。有法师言:“群龙无首,就是群龙里面没有首领,所以没有领导与被领导,因此大家各自能够程度发挥作用,所以吉。”这是字面意义的理解,或者说俗义谛的说法。但是即使如此,龙虽然为神物却不能事事自觉,嗔心重才堕落成龙;因此没有约束是断然不可以的。所以,“首”从修行角度而言,是“我”,也就是佛教说的“我执”。每一个人都有个“我”,我的角度,我的标准,我的利益,我的想法等等,都喜爱,贪恋,离不开这个我。正是由于执着这个“我”,而与“他”发生对立,而产生种种无穷的烦恼,无尽的苦。修心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这个“我”,看破这个“我”,后彻底放下这个“我”。所以,当群龙也好,众生也好,没有了“我”,就是没有了“首”。自然就没有了执着,当下就是解脱;因此,“无首”就是无我。

    结语

    乾,是六十四卦的卦。古时的混沌世界开天辟地之说,概源自《易

    经》。开天,就是先有天;辟地,就是次有地。天之无有边畔,没有依

    托而寻,却又无所不包纳,如佛说之“八识”之田,如来藏海。此“田”

    既能生万物,又不被万物所扰,于世间则非贤圣、非君子之所不能。天

    道之不息不止,君子取而行之,即是贤圣之用心矣。

    三千多年前的羑里,有一条河由城北转而东流。旷野之上,屋舍散落若干。一位老人,幽禁其中。东篱无菊可采,西窗无雪可望。唯有一束蓍草,伴随着鸡鸣狗吠,还有那时隐时现的漫天星斗。

    这位老人,不停地分着手里的蓍草,拿起,放下,合拢,再分开……不计日夜,时空也仿佛为之融化。斗转星移,终于有一天,他推开所有的蓍草,走出屋外,望着那奔流不止的河水和隐约的星斗,仰天大笑:

    易者,不易耶?

    这位老人,就是演绎出八八六十四卦的姬昌,被后人称为周文王。

    大约五百多年后,乔达摩·悉达多,印度一位舍弃王位的智者。六年苦行后枯瘦如柴的他,喝下牧女供上的一碗牛奶之后,端坐在菩提树下。虽然茂密的枝叶遮盖住了天空,遮住了闪烁的星辰,可他内心的星空却彻底地粉碎了:是心是佛,即心即佛。无踪无影可觅,却又无处不在。小到一粒微尘,而其中却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这种“能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贯穿于每一颗心,抑或一粒尘埃,只是自知或不知而已。他感叹着:奇哉 ! 奇哉 !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而不能证得。

    几乎是同时,东方的中国,有一位夫子,伫立大河之畔,面对这滚滚东流的河水,唱和道:“逝者如斯夫”;道之哉,“百姓日用而不知”。

    还有一位老者,骑着青牛,出关西去,口里喃喃自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分明是用另外一种形式道出了文王演绎八卦的用意和宇宙运行的真理。他的身后,追随着关伊子、庄子、魏伯阳、葛洪、吕洞宾、张伯端、全真七子……花样迭出,却万法归一,可谓性命本不离,道易无二致。

    三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再一次叩开《易经》之门,来到了这个高远而深邃的空间里,拜坐在老人面前。我看到了他闪烁着无尽光辉,以及身后那些无穷无尽的脚印,大大小小,若有若无,好似一个个太极图,延伸到现在,通向未来,把我和他连接在了一起。这些脚印中,有姜子牙、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有京房、郑玄、王弼的;有周敦颐、邵康节、二程、张载、朱熹的……如繁星般徜徉在浩瀚的太虚,却遵循着一个若隐若现的轨迹,如银河系的星云图,抑或是太极的模样。这些“模样”,绽放着七彩的光芒,光芒里闪射者一行行若隐若现的字:

    “神无方,易无体也”;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时空有分段,大道无古今。古今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本来的实义从未中断,也未曾消失,绵延不尽。到了南宋的大儒陆象山这里,一声长叹,抒发出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大和之声。明朝的王阳明,这个前世的和尚对心的阐释又是多么的潇洒: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宋明理学两派,亦如禅宗的顿渐,异曲同工,相互辉映。若换成夫子,或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若无通,儒则无法达到天人合一,道则如何法诸自然,释家也更难桶底脱落,明心见性。而若有通,则非寂然不动而不能至。儒之至诚无息,道之丹鼎吐纳,释之四禅八定,皆入定而通之路径。故佛家语言,定能生慧。此慧之生,貌似感通而外得,实乃对境生心。

    生的什么心?夫子说:圣人作易,是为了让众生明白顺天道养性命的道理。所以立天之道称为阴与阳;立地之道,称为柔与刚;立人之道,称为仁与义。曾子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北宋的张载则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如此诸心,不外乎“利他”二字,就是菩萨行!

    发了这样的心,发了这样的愿,再付出相应的努力,就是圣人作易的本义。法由人兴,法为人用。民之所受,民之所感,无论吉凶祸福,究其实质还是自作自受,天理昭昭,因果循环,怨不得英雄,怪不得凡夫。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因果史。要紧的是,把因果之理,天地之道告诉众生,让其明白:生死烦恼,穷通贵贱,无不由自心造作而成。如此,则人人尊天道,循因果,如孔子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亦即文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

    于是,我反观自己,犹如一粒粟米,在广袤无尽的土壤里扎根,正试图体味着易的真谛和文王的本意;试图本着象、数的基础而阐述义理;竭力地把因果返归于易,把至善至德还归于易,把儒释道的相共相通返还于易,以期圣人之道得以大观,天下百姓得之而趋大同。我再看那文王,看那《周易》,看那八八六十四卦,我看到了:

    佛法是心法。以心法去看《易经》,不过多了一个角度而已。多一个角度,就多一分精彩。其实,的精彩在于没有角度,没有精彩。佛法中有易理,易理中有佛法,遍融入故。没有褒贬与扶抑;若见不平,心不等故。

    ━ 者,阳也;至诚之心,没有穷尽与边畔,无处不在,又无影无形;此为信门入;- -者,阴也;虚而空,空而明,念起念落心明了;此则理门开。理事并行,皆通达故。- - 之一分二,乃一之二,合之则为二之一也。 - -之前段,前念也;之后段,后念也。前念已过,后念之未生,中间那个是什么!没有前后,中亦不显;若无中间,前后也不存。是故《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也好, - -也罢,不过一个符号而已。道虽不在文字,然不离文字;法由人兴故。

    神无方,易无体,就是心法,无所得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万物都从空中生,诸佛皆自法身出故。

    六十四卦,多么的伟大和奇妙啊,三百八十四爻,无穷无尽的变化,如同那绚丽夺目的菩提树枝枝叶叶,无论它繁茂得如何铺天盖地,也遮盖不住星辰之光;无论多多少少个智慧的足迹纷沓而来,前赴后继,也都离不开太极这个根;无论古今内外多少贤圣穷辞辨义,无非是倡导循天道尽人事而已。《易经》之道,就是君子道,就是圣人心,就是菩萨行。所以禅宗六祖言:“心量广大,周边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六祖之心,即文王之心,亦即天地之心,易之心。一切即一,即万物返阴阳,阴阳归太极;太极之中自含万物。一即一切,亦即万物皆由太极生,万法皆从自性出之理。故佛家曰:大海自能生波浪,波浪灭后还成水。

    环顾苍茫天地,风云呼吸,雨雪飘摇;云蒸霞蔚,电闪雷鸣;山高仰止,江河奔流,日月交替,何曾停息。万物鸟兽,草木百谷,春生夏长,秋敛冬藏……一切的往来都是那么的自然,无一丝一毫相互妨碍。一旦有了人,人有了心,心有了分别,有了私我,有了欲望,这天地之气便开始随着人心而变化和动荡。而《易经》八八六十四卦的用意,无非是令人心安慧明,尊顺天地之道而已。归根结底,易或不易,还是一个“心”字。故蕅益大师言:“六十四卦大象传,皆是约观心释。所谓无有一事一物而不会归于即心自性也。本由法性不息,所以天行常健。今法天行之健而自强不息,则以修合性矣。”

    老人笑了。

    是以为序。

    月光童子于惠灵顿

    丙申年甲午月丁亥日(2016 年 7 月 4 日)丁未时

    惠灵顿是新西兰的首都,也是我的福地。

    我的《易经——中国古代大数据》一书的起源就是在这里,当时写的多是随笔,以期推重因果之道在术数中的作用。回国后,我几经修改,反复推敲。终于,书稿的前一半内容后得以成书出版;后一半因为涉及具体的占卜内容和实践经验,所以割舍掉了。眼下这一本书,前半部分在国内写了九个多月;后面一半在惠灵顿居然一个月就写完了,有如神助。每当我思路走到尽头,便站起身眺望远处的大海;或者烧壶水,泡泡茶;或者焚香,诵一部经;乃至于上个洗手间等等,很快便思如泉涌,问题就解决了。古人读书云枕上、厕上、马上,我思考问题则多是厕上、枕上、坐上。所谓“坐上”是因为我每天都坚持禅坐一定时间,本来是为净心的,结果满脑子都是爻辞、卦辞。许多解释,都是来自坐上的灵感,刹那间的事。这只能说是往昔的种子发芽成熟。譬如蒙卦之“纳妇吉”的解释,“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的发挥,对“归妹”的不同理解,困卦的演绎,井卦的发挥,明夷卦的新论,丰卦的“斗”、“蔀”,既济卦的独特理解等等,许许多多的新思路,如闪电不期而至,让我体会到了易理的博大精深和浸润其中无穷尽的乐趣。

    就我个人而言,大致把研究《易经》的人分为这样几类:一是以孔子、子夏、郑玄、王弼、程颐、朱熹等人为代表的义理派,二是以象数为重点的焦赣、京房、虞翻、邵雍、来知德、尚秉和等人的象数派,三是李鼎祚、王国维、顾颉刚、闻一多、郭沫若、高亨等人的考据派。前两派秉承卦象、卦数与义理三位一体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天地人由道而一体化三的阐释,把《易经》尊崇到中国文化源头的高度。而后者的考据派,我个人认为闻一多成就。郭沫若等则多偏重于对字词的考证以及把一些历史事件与《易经》相关联起来,更倾向于《易经》反映的是当时的历史。除此之外,还有李镜池等人,独辟蹊径,把一部《易经》六十四卦“世俗化”,认为仅仅是反映了当时不同人的生活状态,为当时不同阶层的人士占卜的一本“汇录”而已。譬如李镜池先生对于《易经》的“孚”字,几乎都解释为“俘虏”,彻底抛弃了“诚信”的意义,是非常不恰当的。还有人认为遁卦是猪的逃遁,否卦是淫奔妇的浪史,丰卦说的是女神,井卦说的是猎野兽,乃至于恒卦是女猎人以及她的夫子,乃《易经》的原创者……实际上是把《易经》的研究导向世俗化,当然也是对《易经》的贬损和对先贤思想的否定。还有人认为,帛书《易经》才是更原始的,孔子不过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易经》进行了阐释而已,未必符合原意。诸如此类的观点,虽然别具一格,但也未免难免离题太远。

    我是这样来看《易经》的:

    帛书版《易经》未必是更早更原始的,卦序的排列乃至于文字也未必是准确的。即使如此,也是漏洞百出,周文王才加以演绎和改进。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知道,修行人讲闭关而克期求证,或三月,或三年,长短不一,就是为了制心一处而求开悟。而文王于《易经》,一心一处用了七年啊。后天八八六十四卦之所以流传到现在并且为社会接受,必然有它的因缘,有它的合理性。古人有古人的角度,今人有今人的视野。不管怎么样注释、解释,只要对自己的身心有益,对读者的身心有益,我认为就是成功的。当然,种种见解,都要以《易经》的象、理、数为基础去阐释,不能胡乱猜测,误人子弟。卦辞、彖辞、象辞、爻辞,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因为有后世大量的占卜实践,以极其高的准确性可以反证《易经》言之不虚;所以说研究者必须精通占卜之术,否则仅仅解释字词是难以入其堂室的。譬如汉代大儒郑玄就非常精通卦象与卦数,他十七岁的时候就根据忽然刮起的大风,而推算出某地在某时有大火,并且向县衙门报告,以作准备。到了某一天,果然如郑玄预测那样发生大火。由于准备得早,而没有造成大的损害。如王弼,有“人天感应”之功,仅仅活了二十四岁,却被后世道家尊为“真人”。他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寂然无体”四字,就是 “十翼”中“寂然不动”和“神无方,易无体”的概括;所以他既秉持了孔子的理念,又直接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与《易经》本义相互辉映,对后世的理学思想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所以,古代先贤无论怎么演绎,甚至看起来某些地方有些矛盾,但细细分析再看,必有内在的合理性;因为他们大处能够从阴阳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对立而求统一,统一而不离对立;小处可以精通术数预测,并以此而法天地之道而尽人事,是为光大圣贤之道而服务的,为利益天下苍生而服务的。所以,古代贤圣之心,是菩萨心无疑。

    总体来看,《易经》展示的是理、象、数一体而变化不息的宇宙规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现象。圣人由此而“定人事”,也就是把这种规律与人类的思想行为联系在一起,为人类制定出一套与天地运行规律相应的和谐规则,形象地展示出来,由此而创立了八卦并进一步演绎出六十四卦。

    每一卦,都有自己的象和数,以及蕴含的道理。从数的角度看,万物皆有定数,以数来定生死荣枯和吉凶悔吝;佛家称之为定业,只是佛家认为此定业非定业,故谓之定业。言外之意,业不是一成不变的实体,否则整个虚空也容纳不下;它是可以改变的一个量体,权喻为种子和果实的关系。对于这样的一个数,孔夫子言,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大衍之数五十。意思是,五十五是诞生天地的数,五十是生化万物的数。

    如果按照老子的说法,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去看,五十四加一,就是五十五。换句话说,1 + 54= 天地之数。其中,三生万物,故阳数始于三,极于九;所以乾卦“用九”。二三得六,地之半也是六,阴数成于六,所以坤卦“用六”。六乘九等于五十四,所以说乾坤之用数相乘加上一,就是天地之数,故圣人言“乾坤为易之门”。而再具体到乾坤两卦的策数之和,也正好是 360,为一年的天数。六十四卦的总爻数 384,就是太阴历闰年的一年天数。

    你看,处处不离数,而人生长短之数其实难足百年!如何去度过这百年春秋?两千多年前的夫子已经为自己,也为后来的我们这不足百年之数做好了注脚。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再看看我们今天的人,说到对时间这个数的利用一点也不比古人差多少:从怀孕开始就有胎教,出生后有保姆、月嫂,二三岁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些老人教,之后幼儿园老师教,六岁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二十一二,再到硕士生、博士生二十七八,学得头昏脑涨,夸张点说是学富五车了。可到了三十岁,立没有立起来?立的又是什么?有人说成家立业,有人说立的是立礼。如果从成家的角度看,古人成家世间早,到三十岁已经有几个孩子了;现在人则越来越晚婚,三十岁没有成家的比比皆是。从立业这个角度看,许多人勉强维生,甚至还靠家里父母接济。

    那么夫子的真意是立什么呢?我认为是立礼。在夫子看来,仁为体,礼为用。仁不可见,礼则明显可见。所以立礼,就是立本。南怀瑾先生说是为人处世的道理确定不变了,也对,也是立礼的意思。但若是兼及佛家的思想,我则觉得是立正信,信因果;否则孔子何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之语!后世所谓“富不过三代”之语,实是不积善德之果报。

    到了四十岁不惑,就是没有疑惑,没有什么想不通,想不开的,人世间的一切,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清晰明了。明了的什么?明的是:自然是人心的外在显现,佛家所说的循业发现;易之两仪,所谓的阳,就是善念;所谓的阴,就是恶念。善恶交织,人生就是一部由自心所造作的因果史;而这部历史,唯有当下承担,不趋不拒,迁过从善,别无良策。

    到了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明白天道,顺承天道,用儒家的话就是“明明德”,用佛家语就是“开悟”。悟了什么?借用禅门永嘉祖师的话:“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于是,有些人就说,梦是空的,六趣是空的,因果是空的。甚至有人不承认自己是男是女,有父有母,因为“空”了嘛。其实,梦就是梦,六趣就是六趣,因果就是因果,这个“有”(也就是佛家称之为色的东西)怎么能否定呢?不能否定,否定了就是偏执一端。人的执着来源于六根、六尘与六识,执着于此就是偏于有;可是,根与尘本空,即佛所言:“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同源就是同出于八识如来藏,能藏、所藏、执藏皆在其中。所以永嘉大师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其实,这个“有”与“空”是一个,不是两个。所以说诸法无我就是空,为什么还要再去否定一个“人我”和“法我”;诸行无常就是空,不需要再去否定另外有一个“诸行”;清净涅槃就是空,可也并非一无没有的死寂之空啊。没有根、尘、识,心之体何以显现?所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哪里还有一个别的“空”、别的“色”?

    可是,永嘉祖师又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怎么了?“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本来没有什么生与不生,灭与不灭,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忧喜。这个境界,勉强套用孔子所说,就是到了六十岁,耳顺了,听到什么样的话也不闹心,心静如水。能够做到这一步,一是见地到了,二是定力到了,所谓定慧等持。所以,“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如此一直下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老子所谓“道法自然”,矩在其中,无心而和,即佛家的“任运自在”了。到了这一步,才算得上真的了啦。

                                                         月光童子

    2016 年 7 月 4 日完稿于新西兰惠灵顿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编辑推荐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目录
    • 图书书摘
    • 前言
    • 产品特色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