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扫码下单

  • 经典译林:高老头(新版)
  •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代表性作品,著名翻译家韩沪麟译本
    • 作者: 法国] 巴尔扎克 著;韩沪麟 译著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6-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商品参数
    • 作者: 法国] 巴尔扎克 著;韩沪麟 译著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6-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7-06-01
    • 开本:32开
    • 装帧:精装
    • 国别/地区:未知
    • 版权提供:译林出版社
    巴尔扎克笔下真挚的父爱和金钱的悲剧,著名翻译家韩沪麟倾力翻译

    《高老头》完成于1834年,是《人间喜剧》系列的*部小说。作品通过一个年轻人拉斯蒂涅克的故事,反映了巴黎社会的方方面面。小说中的高老头被两个女儿欺骗直至榨干的情节,受到莎士比亚戏剧尤其是《李尔王》的强烈影响。《高老头》具有独到的艺术成就和强烈的震撼力,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国读者的喜爱。

     

    巴尔扎克说:“拿破仑用剑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译者简介】

    译者韩沪麟,1939年生,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译林出版社编审,著名法语文学翻译家,法国文艺骑士勋章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随笔集《都市真情》《生活笔记》等,译著有 《约翰·克利斯朵夫》《幽谷百合》《像风一样疯》等。

     

     

    《高老头》将使您大出所料,这是一部杰作。                     ——巴尔扎克

    I一座市民的膳宿公寓

     

    伏盖太太本家姓贡芙朗,是一位老妇人,四十年来,她在巴黎开了一幢平民式的膳食公寓,整幢房子坐落在拉丁区和圣马尔索市郊之间的新圣热纳维也芙街即当今的图尔纳福街。上。这幢名叫“伏盖公寓”的膳宿场所,不分男女老幼一概接待,公寓里风气淳朴,受人尊重,从未招来什么闲言碎语。不过,三十年来,在这幢公寓里也没看见什么年轻人住过,除非个别年轻人因家里给的生活费少得可怜,才肯住进来。然而,在一八一九年,即这出悲剧开场的那年,一个可怜的少女却住在里面。在那个伤感文学泛滥的年代里,“悲剧”这个词被用得既滥又牵强,我们眼下再用,似乎有些丢失面子,但这里却非用不可:这倒不是因为这个故事真的有多少悲剧的意味,而是这部小说写完后,也许intra muros和extra拉丁文:意即“城墙内外的”。读者会洒下几滴眼泪。出了巴黎城,该书还会被人理解吗?恐怕大成问题。这场戏里对当地的考证和地方色彩比比皆是,其特色也只有住在蒙马特高地和蒙脱鲁日小丘之间的人才能赏识;在这个著名的盆地里,墙壁上的石灰随时都会落下,黑色的泥浆纵横阡陌,充满人间真正的痛苦、虚假的欢乐,老是动荡不安,令人生畏;因此,不发生非同寻常的事件,人们是不会对其稍加留意的。然而,这里也确实时刻发生一些不幸,交织着恶行与善举,因而也变得伟大而庄严。自私自利和唯利是图者看见这些景象,会止步不前,感叹一番;但是,他们所产生的印象顷刻间就化为乌有,就好像一只被一口吞食的甘美的果子。文明的车辆如同雅热尔纳城的神车在印度的一个城市里,每年都要举行宗教仪式,信徒们纷纷拜倒在载着维希努神偶像的大车下。,被一个较难碾碎的人挡住了去路,稍停了一下,立即又把他碾死,继续昂然阔步地上路了。你们埋在柔软的安乐椅里,白皙的手拿着这本书,自言自语地说:也许此书会让我散散心。你们可能会这样做的。当你们从书中得知高老头不幸的隐私之后,晚饭照样吃得很香,托口说作者杜撰而无动于衷,说他任意夸张,指责他故作多情。啊!请你们相信,这个悲剧既不是故事,也不是小说。All is true英文:“都是真实的。”,它是如此之真,每个人都能从中发现自身或是内心的一些影子。

    膳食公寓的房子属于伏盖太太。它坐落在新圣热纳维也芙街的下段,那地方通向弩箭街是一个斜坡,坡度很陡,崎岖不平,以至于很少有马车取道上下。这些街道紧紧挤在恩典谷修道院该院一七九五年改为医院,一八五一年又改成军队保健学校。和先贤祠的两个尖顶之间,使本来寥寂的环境更加安静了。这两座建筑投下一片黄澄澄的色彩,穹顶双双投射出肃穆的阴影,因而改变了四周的气氛。街上,铺路的石块干巴巴的,阴沟里既无污泥,又无浊水,野草沿着墙根往上生长。一到此地,再无忧无虑的人也会像所有过路人一样,变得怏怏不快;一辆马车的辚辚声会惊动整条街,街面上的房子死气沉沉,一堵堵墙让人联想到监狱。一个迷路的巴黎人在这里看到的,不是一座座市民的膳食公寓,就是一个个机关,要不就是贫穷和倦怠的景象,老年人气息奄奄,生性活泼的年轻人也不得不勤学苦读。巴黎找不出另一个更加可怕,甚至可以说,更加不为人知的街区了。特别是新圣热纳维也芙街,简直就像一只古铜盒子,作为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再合适不过了;为使读者有个体会,无论怎么运用灰暗的色调进行沉闷的描述都不过分,就如游人走下地下墓穴时,每下一级,日光愈加晦暗,导游的声音也愈加空洞似的,这个比喻毫不夸张!枯竭的心灵与空空的脑壳相比,谁能说哪个更加可怕呢?

    公寓的正面是一个小园子,因此,整座房子与新圣热纳维也芙街成直角,从街上看得出房子的进深。在房屋与园子之间,沿着正墙有一条铺着石子的微凹的墙沿,宽近两米,墙沿前面,开了一条砂子甬道,两旁排列着蓝白双色的大陶盆,里面种植着天竺葵、夹竹桃和石榴。甬道口有一道中门,门上横着一块牌子,写着:伏盖之家;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写着:膳食公寓,不论男女,敬请惠顾。白天,从一道带响铃的栅栏门上望去,在小石板路的尽头,临街的那堵墙上画着一个淡青色的神龛,出自街区一个画家的手笔。在这幅画的凹处,竖着一尊爱神像。对象征画入迷的爱好者只需看一眼画像上面剥落的釉彩,也许便可联想到荒唐的巴黎式的爱情。在不远处,正有一所医治此病的场所指坐落在圣雅克郊外为嘉布遣会修士或花柳病患者办的医院。。在底座上的铭文已模糊不清,让人联想到一七七七年伏尔泰返回巴黎的日期是一七七八年二月十日。伏尔泰重返巴黎的时代,那时人们出于对他崇拜才竖起这件装饰品。铭文上写着:

     

    不论你是何人,此人就是你的导师,

    他过去是,现在是,或许将来还是。

     

    黄昏降临时,栅栏门换上门板。小园子的宽度恰如正墙的长度,两面分别被临街的墙和邻宅的共有墙隔着。界墙上挂满了常春藤,在巴黎也算是一景,引起行人注目。每一面墙上都爬满了毛茸茸的果树枝和葡萄藤,瘦小而茂密的果实每年都要使伏盖太太大伤脑筋,并且成了她与房客们的话题。沿着每一堵墙,各铺着一条窄窄的小径,通向椴丛,伏盖太太虽说出生在娘家贡芙朗,但“椴”的音老是发不准,房客一再从文法上加以纠正也是白搭。在两条侧径之间,是一方朝鲜蓟,两边种着修成纺锤形的果树,围了一圈酸模、生菜和香芹。在椴树荫下,有一张漆成绿色的圆桌,桌边放了一圈椅子。在气温高得能孵小鸡的三伏天,兜里有几文够喝咖啡的顾客在这儿饮咖啡。楼房有四层,上面又架了一排阁楼,用碎石砌成,涂成了黄色,巴黎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涂上这种颜色,令人恶心。每一层楼开了五扇百叶窗,窗子上都镶嵌着小块玻璃,并配有遮光帘,这些帘子高高低低杂乱无章。这幢房子的两侧,每层都有两扇百叶窗,底层的百叶窗外圈还围着装有铁丝网的铁栏杆。房屋后面是一个大院,宽近二十法尺法国古长度单位,相当于三百二十五毫米。,猪、母鸡、兔子在里面共同生活,相安无事;在院子里端,搭起了一座堆木头的棚子,在棚子和厨房的窗户之间,吊着一只碗橱,洗碗池的污水就从下面排出。这个院子有一道小门开向新圣热纳维也芙街,为避免瘟疫,厨娘用大量的水洗刷这块肮脏潮湿的地方,并把房里的垃圾从这道门里清出。

    底层本来就打算供房客公用,从临街的两扇窗子取光,另有一扇落地门窗让他们进出。这间客厅与餐厅相通,餐厅与厨房之间隔着楼梯间,梯级是用小木板和擦得亮闪闪的彩色地砖拼成的。客厅里摆着几只单人沙发和套有下摆带须的皱褶布套的椅子,那些皱褶时而无光,时而亮堂,没有比看见这个景象更凄凉的了。客厅中央摆着一张圆桌,灰色大理石的桌面上放着一套现今到处可见的白瓷茶具,茶具上镶着的一条条金线剥落已半。这间屋子的地板很差,护墙板上贴着漆布,漆布上的图案表现的是《戴莱马克》法国作家费纳龙(一六九五—一七一五)写的二十四卷本的说教小说,取材于希腊史诗《奥德赛》。的主要场面,里面的经典人物是彩绘的。在装栏杆的百叶窗之间的墙板上为房客们呈现出一幅加里普索宴请乌里斯的儿子的画面。四十年来,这幅画常引起年轻房客的嘲讽,这样,在他们调侃自己因穷而来凑合的饭菜时,就以为可以把自己拔高了。壁炉是石砌的,炉膛干干净净,说明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升火。壁炉上沿的两边摆设着两只花瓶,插满了纸花,罩在罩子里显得很陈旧;当中摆着一只灰蓝色大理石摆钟,外形丑陋。这间客厅散发出一种语言难以形容的怪味,或许叫“公寓味”吧。这种味道给人以闭塞、霉烂和陈腐的感觉,冷飕飕的,闻起来又湿漉漉的,仿佛潮气能沁入衣服;它像用饭后的餐厅散发出的味道,也像小饭馆、办事处和济贫院散发的气味。倘若人们发明出一种方法,能估量出年轻或是年老的房客身上各自特殊的伤风气味有多恶心的话,那么也许这种味道就不难描述了。哦!这间客厅虽然俗不可耐,但您若把它与隔壁的餐室作一番比较的话,您将会发现这间屋子如同贵妇人的小客厅那样,还很高雅而芬芳呢。餐室全都装上了护墙板,以前漆上的颜色眼下已分辨不清,底色上污垢斑斑,构成了一幅幅狰狞怪异的图案。好几只油腻腻的餐橱紧靠墙放着,里面放着暗淡无光的长颈大肚玻璃瓶、波纹状的镀锌垫子,一叠叠杜尔奈产的蓝边厚瓷盘。在一个角落里,放着一只多格橱,格子都标上了号码;存放房客的餐巾,上面不是有油污,就是有酒斑。客厅里还有一些弃而不用的家具,坚不可摧的样子,放在那里仿佛是养老院养老院于一六三四年建成,收容贫困无告的老人。里的文明的残骸似的。您还可以看见一只下雨时会出现一个教士的晴雨表、一些令人作呕的配着黑漆描金木框的污秽的木刻、一只玳瑁边框上包着铜的长形座钟、一只绿色的火炉、几只阿戈阿戈(一七六五—一八○三):出生在日内瓦,是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亦是以甘凯命名的灯的发明者。发明的油灰积垢的甘凯吊灯、一张长长的餐桌上面罩着一块油腻的漆布,某个调皮的食客用手指头就可以在上面画出自己的名字、几张缺胳膊断腿的椅子、几块可怜巴巴的擦鞋草垫(一直在散开着,但又不会分离),还有一些不起眼的小脚炉,洞眼凹凸不圆,铰链脱落,木架子已烤得乌黑的了。欲要描述这一房家具是如何陈旧、开裂、腐烂、摇晃、锈蚀、残缺不全、七零八落、奄奄一息的,就得好好形容一番,这样就会影响这部小说的趣味,忙忙碌碌的读者是不会原谅的。红色方砖地因擦拭以及着色过多,到处坑坑洼洼的。总之,这间房间毫无诗意可言,里面弥漫着一股寒酸味,一种吝啬的、浓重的、呛人的寒酸味。虽说这些家具上没有污泥,但却有斑斑污迹;虽说还不至于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但看来也支撑不了多久便要烂光了。早晨将近七点钟,伏盖太太的猫先于它的女主人,跳上餐橱,嗅了嗅橱里盖上盘子、盛着牛奶的碗,发出报晨似的呼噜声。这是这间屋子一天中的黄金时代。不多久,这位寡妇出现了,她古里古怪地戴着一顶罗纱无檐网眼帽,帽下挂着一圈凌乱的假发,脚上套了一双歪歪扭扭的拖鞋,蹒跚地走进来。她的脸皱巴巴、胖乎乎的,正中隆起一只鹰钩鼻,一双小手肉墩墩的,身体又肥又厚,就像一个虔诚的教徒;她的胸脯鼓鼓的,晃晃荡荡,与这间透出阵阵阴气、潜伏着不法交易的餐室倒很相宜,伏盖太太呼吸着里面热烘烘、臭熏熏的空气,从不恶心。她的脸上神清气爽,犹如秋日初霜时的景象;她的双眼眼角起皱,其表情可以从舞女的微笑刹时转为贴现者的一副凶相。总之,她整个人就是公寓的化身,而公寓就是此人的注脚。牢狱无狱卒不成其为牢狱,您想象时不可能两者缺一。这位肥胖而苍白的小女人就是这种生活的产物,如同伤寒是医院传染的结果一样。她穿的毛织围裙,盖住了她那条用旧裙子改制成的内裙,棉絮已从开裂的布缝里绽出,这条围裙便是客厅、餐室和小园子的缩影,亦让人从中窥见到厨房的概貌,并嗅出住客的味道。当她在场时,此场面也就配齐了。伏盖太太五十岁上下,与所有那些一生坎坷的女人相似。她的目光呆滞无神,带着女掮客的天真的表情,为卖个高价可以争得面红耳赤,但又准备不惜一切以改善自己的命运,如有可能,甚至可以交出乔治或是皮什鲁乔治·加杜达勒和查理·皮什鲁都是保皇党的领袖。一八○三年他们反对第一督政的阴谋败露之后,成功地从追捕人手中脱逃,但最后仍被逮捕归案。。不过,归根结底,她是个“心地善良的女人”,房客们都这么说;他们听见她也在哼哼唧唧,咳嗽不已,以为她也是个穷光蛋。伏盖先生生前是什么样的人?她从不谈起。他是如何破产的?有人问起此事时,她只是回答道:遭遇了不幸。他对她不好,让她只有淌眼泪的份儿;他给了她这幢房子过日子,并且给了她不必同情任何不幸的人的权利,因为她已经受够了人间一切苦难。胖厨娘西勒维听见她的女主人在快步走动,便急急忙忙地为房客摆上午餐。

     

      序言

      一

      一八三四年,巴尔扎克三十五岁,他已有二十年的写作生涯了。十二年前,他就开始发表作品,但署名巴尔扎克还是五年前的事,三年前他又改为德·巴尔扎克。同样,他创作的题材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有历史小品、婚姻随笔、哲学论文,以及描写感情生活和剖析社会的中长篇小说。于是他开始寻求统一的模式,把所有内容都包括进去,使书中的人物在多部作品里反复出现,哪怕提示、影射一下也好。一八三三年,他的理想终于变成现实,所有的书组成了一本大书,即《人间喜剧》,许多人物都贯穿于这本书的始终。这里要说的是,巴尔扎克用来系统地作这番尝试的第一部小说,便是《高老头》。

      一八三四年九月,巴尔扎克完成《绝对之探求》的创作之后,精疲力竭,出发到图尔纳散散心。九月二十八日,他在给母亲的一封信中说他只需几天时间便可完成《高老头》,并说这部小说将比《欧也妮·葛朗台》更精彩。巴尔扎克回到巴黎后,于十月十八日给韩斯卡夫人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已开始写《高老头》,并补充说道:“《高老头》将使您大出所料,这是一部杰作。我描绘了一种极为强烈的感情,什么也不能使这种感情有所减弱;轻侮、伤害、不公正都对它无损,这个人有着神圣的父爱,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数天之后,他对印刷商埃弗哈宣称,《高老头》是他手中一部“堪与《欧也妮·葛朗苔》媲美”的小说。直到一八三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巴尔扎克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在给韩斯卡夫人的另一封信中说:“今天,《高老头》竣工了。”作者花了整整四个月的艰辛劳动才完成了这部小说的创作,而不是最初说的“几天”。

      二

      本书讲述一个名叫拉斯蒂涅克的年轻人的故事。他只身来到巴黎攻读法律,住在一家简陋的包伙公寓里,在那里,他先后认识了神秘人物伏脱冷、年轻孤女维克多莉娜、退休面粉商高里奥等人。此外,他又借助表姐鲍赛昂夫人的关系,钻进了巴黎的上流社会,并结识了两个贵妇人,即高里奥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贵族雷斯托,另一个嫁给了银行家纽沁根。高里奥把全部感情都寄托在这两个女儿身上,心甘情愿让她们榨干了毕生心血。伏脱冷是个玩世不恭的人,他开导拉斯蒂涅克说,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角斗场,金钱能主宰一切,因此,他建议拉斯蒂涅克想方设法暗杀维克多莉娜的哥哥,使她成为唯一的财产继承人,再娶她为妻。年轻人听了大为震惊,怒不可遏,他宁愿依靠贵妇人发家致富,经过努力,终于成了纽沁根夫人的情人。伏脱冷原来是个越狱的苦役犯,被捕了。高里奥两个女儿的婚外恋,先后被她们的丈夫发觉,她们被迫去向父亲乞讨最后一个子儿,竟当着他的面争吵起来,丑态毕露。高老头又气又急,得了中风,卧床不起,几天后就悲惨地死去。临终时,两个女儿都没去看望他,只有拉斯蒂涅克和他的朋友医科大学生皮安训守候在他身旁。从此,拉斯蒂涅克完成了巴黎社会的启蒙教育,大彻大悟,发誓要向那个充满邪恶的社会挑战,比个高低。

      说到这部小说的素材,巴尔扎克于一八三九年在《古玩商店》一书的序文中说:“作为原型的事件是够可怕的,即使残忍的人也难以做得如此之绝;可怜的老父生命在垂危之中,喊叫了二十小时想喝口水,但没有人去照应他。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在参加舞会,另一个在看戏,虽说她们明明知道父亲的病情,但就是不管他。这件真实的事情真令人难以置信。”巴尔扎克强调这个故事的原型“确有其事”,究竟是取材于花边新闻还是亲耳所闻,就不得而知了。我们知道他于一八一七年或一八一八年在纪尧内一迈尔维勒律师家做文书时,曾知道社会上发生过这样一幕惨剧。白一八三O年起,他本人也确曾寄居在一个老面粉商家中。这个面粉商是否就是高老头的原型呢?巴尔扎克没有留下有关这方面的任何文字记载。

      至于拉斯蒂涅克,我们可以设想作者是受到《红与黑》中年轻野心家于连·索黑尔的启发,因为他是非常推崇这部作品的。巴尔扎克对伏脱冷这个形象也有其根据。他在一八四六年说过:“我可以向您肯定,这个人物的原型是存在的。他既伟大又可怕,是个活生生的伏脱冷。他是一个邪恶的天才,无处不在使坏。”有人猜测伏脱冷的原型是维多克,一个囚犯,在复辟时期曾领导过保安部门工作。他写的《回忆录》对巴尔扎克产生过影响。

      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巴尔扎克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是受到莎士比亚剧作的影响的。

      莎士比亚是巴尔扎克心目中的巨人。他在本书的开始便效仿莎士比亚的口气,写了Allistrue(英文“都是真实的”)。在《哲学研究》的序言中(署名虽是弗利克斯·达文,但肯定是经过巴尔扎克过目并修改过的),在谈到把文学作品当成社会的一面镜子时,作者说道:“往昔,莎士比亚也同样追求这样的(指《高老头》)戏剧效果。”再说,巴尔扎克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无疑从《李尔王》汲取了养料。李尔王也有两个女儿,曾倾囊为她俩备置嫁妆。但她们分别在其丈夫的胁迫下,还想方设法盘剥他,甚至彼此嫉妒,彼此憎恨。失明的父亲心里虽有气,但仍然爱她们,最后终于被她们逼疯了,在贫困中死去。这与《高老头》的主要情节有很多相似之处。

      环境和氛围也是有源可溯的。巴黎市民的膳食公寓,巴尔扎克至少熟悉其中的一家,即维蒙公寓。那里曾住着一位名叫伏盖的小姐,她家是巴尔扎克的世交。巴尔扎克也在这家公寓里用过餐,当时这类公寓除了供应宿客的伙食外,亦接待外来客用餐。有史料介绍,巴尔扎克对当时的这类膳食公寓的描述是非常真实和准确的。

      三

      现在具体谈谈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开头已经介绍过了,《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尝试使人物反复出现在多部作品里的第一部小说。《人间喜剧》在这部小说里初露端倪。不过,高老头却是第一次出现的主人公。作者在他的提纲里写着:“一个老实人——市民公寓——六百法郎年金——被两个女儿榨干油水,她们分别有五万法郎的年金——像一条狗一样死去。”

      巴尔扎克先后曾描述过十来种父爱之情,如葛朗台冷酷的父爱,《幽谷百合》中的莫瑟夫几乎丧失的父爱。然而在一八四五年左右,当巴尔扎克回顾了他的作品里的种种父爱之情时,他把高老头的父爱说成是“本能的、带有情欲和病态的”。这个人物正是由于其多层次的性格而显得特别丰满,所以能成为一个超越时代、超越国家的典型文学形象。

      高老头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即他确实如巴尔扎克所说,是一个由本能驱使的人。他笨头笨脑地来到伏盖公寓时,伏盖太太觉得他是“一头身体结实的牲口”。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感情都以盲目的虔诚态度放在他的女儿身上;他对她俩的感情,他自己也认为几乎带有动物性的:“我喜爱拖她们上路的马,我愿意变成偎依在她们膝上的小狗。”这种本能力量又调动了“带有情欲的父爱”,于是,他对女儿的感情中,一切都是反常的、过分的。然而,这种情欲最终却给卑贱的面粉商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高老头临终时,在病榻上,终于发出悲叹,道出了真情:他的两个女儿从未爱过他。老头忏悔了,自己也成了情欲的牺牲品。

      欧也纳·德·拉斯蒂涅克在小说中占据了一个特殊位置,他不仅是书中的一个人物,同时也是一个观察者和见证人。可以说,他是作者本人的影子。先从家庭背景来看。巴尔扎克也有两个妹妹,萝尔和阿加特;如同拉斯蒂涅克,巴尔扎克也少年贫穷,是全家的希望所在。他自幼就心怀大志,初到巴黎也是学法律的。他也生性敏感、善良,最后完成了巴黎的启蒙教育,踏上了征服巴黎的征途。

      小说本身就是拉斯蒂涅克认识社会及处世决窍和准则的过程。他初到巴黎是一个单纯善良的青年,但不久便发现,在“巴黎文明的战场上”,他需要更有力的武器。投降与反抗经过多次较量之后,他终于选择了一条在他看来是最有把握的道路:高攀一位贵妇。后来,高老头的入土完成了他的人格,人间的自私、无情和虚伪使他淌干了最后一滴眼泪,从此,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他向上爬了。

      总的说,拉斯蒂涅克是用行动往上爬的人,而高老头则是在忍受中解体的人。

      伏脱冷亦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与拉斯蒂涅克不同,在小说开始之际已经定型,只是随着情节展开进一步暴露罢了。他与拉斯蒂涅克的谈话成了我们认识这个神秘人物的钥匙。他认为世界是丑陋的,社会是腐朽的,人间是可憎的,因而,反叛是合情合理的。他本人的欲望就是找到一个弟子,造就他,让他向社会开战。“啊!”他对欧也纳说道,“倘若您愿意做我的学生,我将使您得到一切。”伏脱冷超越一切社会准则,置“善”“恶”于不顾,他是罪恶精灵、魔鬼天使。

      巴尔扎克在晚年曾说伏脱冷的原型取于一个叫维多克的人。他是囚犯,复辟时期当过保安局头子;他强壮、孔武有力、精通各种武器、粗俗、喜欢开玩笑,这些特征在伏脱冷身上都得到体现。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就是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付梓前四个月,曾在别人的陪同下和这个维多克一起用餐。然而,维多克毕竟不是伏脱冷,在《高老头》中倒更像逮捕伏脱冷的警察头子贡杜罗,而且在作者手稿上,这个警察头子原先的名字就叫维多克。在《交际花盛衰记》中的伏脱冷倒具有维多克更多的特征。

      说到底,伏脱冷多少也有点儿巴尔扎克本人的影子,如伏脱冷野心勃勃,蔑视法律和庸人;对年轻人善于说教,对女人总爱另眼相看。特别是,他有坚强的意志,幻想得到权力,既爱享乐又要当强者,这些不都有点像作者本人吗?

      上述三个人物构成了全书的主线。最初出场的是高老头,但他的悲剧需要一个见证人,即拉斯蒂涅克。读者是通过后者的眼睛了解全部故事的。高老头后来欣然把女儿苔尔费纳送给他做情妇,开始在精神上把年轻人看成是自己的儿子,称他为“我的孩子”,他则称高为“我的高里奥爸爸”。但应该说,真正对他完成理性化教育的则是伏脱冷。作者也是借助伏脱冷之口,说出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许多充满哲理的见解。伏脱冷爱他,处处保护他,称他为“我的孩子”、“我的宝贝”,但同时教唆他干坏事,甚至教他用暗杀的方法,让维克多莉娜取得遗产,然后再娶她为妻。有趣的是,拉斯蒂涅克高出其师一筹,他不像伏脱冷“从外部强攻”,而是更狡猾更精细,他渗透进上流社会,从内部进攻,从而征服它。这里又再现了巴尔扎克的影子:巴尔扎克在生前也是不遗余力想进入上流社会的每个沙龙,装得像个公子哥儿,以征服贵妇人为荣。他一面玩弄、利用社会,一面却用手中的笔写出了《人间喜剧》,对社会作出了最严厉的控诉。

      四

      这部小说不长,却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历久不衰,因此在艺术上必然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和独到之处。

      首先,小说讲究章法,情节安排十分经济。作者称之为“亮相”的阶段,仅仅发生在两天之内。从舞会归来的拉斯蒂涅克,高老头和伏脱冷的夜间活动,以及住客们在用餐时生动而有趣的谈话,都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第二天介绍了欧也纳如何挤入上流社会,最初在雷斯托伯爵夫人处受窘,以及后来他拜访鲍赛昂子爵夫人时的情景。

      第二阶段节奏要慢些,用了两个月。这期间,欧也纳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他一心想征服纽沁根夫人,但在伏脱冷的“开导”下,维克多莉娜的百万法郎对他也具有诱惑力。这时,第三阶段,也就是全书最富有戏剧性的一个阶段开始了。在一个礼拜之中,事件迭起。首先,米肖诺和布瓦雷伙同贡杜罗设下陷阱;伏脱冷只等塔勒费的儿子自投罗网。次日,先传出塔勒费儿子的死讯,接着是伏脱冷中风,后是老囚犯被捕。喧闹的一天过后,到了晚上,欧也纳由高老头领着去了他的新寓所。第三天,欧也纳成功地为苔尔费纳搞到一张去鲍赛昂夫人家作客的请帖。又过一天,老头的两个女儿先后来看他,父女相见的场面十分悲惨,他痛不欲生,三天后就断了气。年轻的拉斯蒂涅克用了三个月时间完成了巴黎社会的启蒙教育,为作者的另一部新的小说作了充分的铺垫。

      这部小说的戏剧效果十分明显。巴尔扎克先是把人物、环境烘托出来,然后再酝酿事件,逐渐铺开,最后爆发,再骤然收场。其中有一根线牵连了所有的场景,为它安排了先后顺序,并赋予其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拉斯蒂涅克。同时,高老头的情欲与鲍赛昂夫人的悲剧又给伏脱冷的说教作了修饰和补充。

      从《高老头》的结构、章法和节律看,这部小说酷似悲剧,至少具有很浓烈的悲剧效果。

      从小说的主要内容看,我们很难说《高老头》是一部描述父爱的小说还是一部说教的小说。作者取名为《高老头》是因为他是三个主人公(另两个是拉斯蒂涅克和伏脱冷)中唯一与本书同时结束的一个,而其他两入的生命还要延续,出现在其他新作品中。其实,这是一本通过父爱说教的小说,结果是,拉斯蒂涅克总结了两个精神上的父亲——高老头和伏脱冷的教训和经验,完成了巴黎社会的启蒙教育,脱颖而出,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单枪匹马向巴黎社会挑战了。读者亦可把《高老头》看成是一部心理小说,因为该书出现的众多女人的个性非常鲜明,心理变化也非常真实;又可把它看成是一部“黑色小说”,因为有伏脱冷冷酷的性格、他的被捕和他的罪行作背景;通过作者对伏盖公寓及其宿客的详尽描述,还可把它看成是一部市民化的现实主义小说;高里奥的命运及其悲剧意义,又使我们最终可把此书归纳为哲理性小说。总之,读者无论把该书归纳为哪一类小说,都有一定根据,足见其内容之丰富,蕴义之深远了。

      巴尔扎克本人是意识到这部小说出版后的真正价值的。一八四三年版本上的题赠便是一例。以往,他对每本书的题赠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例如把音乐氛围很浓的小说《朗热夫人》赠予大音乐家李斯特;把色彩很浓的小说《金色眼睛的姑娘》赠予大画家德拉克瓦;把隐喻小说与人之间关系的《驴皮记》赠予雨果。最初,他曾想把《高老头》赠给文学圈子里的人,如夏多布里盎,但最终还是把它献给了一位科学家,即热奥芙罗依·圣意莱尔。这个变化表明,巴尔扎克意在超越作品的纯文学观念,使小说亦能成为对社会各阶层的人物进行科学分析的文字记录。

      一九九三年五月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编辑推荐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媒体评论
    • 图书书摘
    • 前言
    • 产品特色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