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扫码下单

  • 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
    • 作者: 蔡志纯 黄颢著
    •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0-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商品参数
    • 作者: 蔡志纯 黄颢著
    •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0-01 00:00:00
    • 版次:0
    • 印次:1
    • 字数:215000
    • 页数:236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07509120
    • 版权提供:华文出版社

    ²  《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比较系统、扼要地介绍了活佛转世的由来及转世全过程、新转世活佛的教育和**常生活、中央政府对转世活佛寻访认定的管理和对大活佛的册封等等。活佛及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特有现象,对西藏的政治及社会生活曾具有关键性影响,至今这种影响力仍不可忽视。无论是从西藏的发展与稳定工作角度看,还是从藏学研究的角度看,活佛转世问题都是一个必须重视、必须搞懂的问题。

    活佛是藏传佛教在强烈的崇拜偶像象征物的基础上,根据佛教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把出家为僧的教派首领,赋予特殊的地位,崇拜他为在世的佛。

    活佛转世正成为社会上热门的话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比较系统、扼要而又通俗易懂地介绍了令人感到神秘的活佛转世的全貌。作者力图从历史事实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根据我国有关宗教政策,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宗教活动中叙述了活佛的由来、转世的过程、程序、方式,接受佛学教育,在寺庙的生活、地位、等级、世系,执掌僧职,接受中央政府的赐封,转世的纷争,直到圆寂、塔葬等问题。全书分为十章,叙述了转世佛在人间世界的活动。

    本书作者蔡志纯、黄颢均为中国社科院民族所研究员,在我国民族研究领域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发表了多篇学术论**。

    目录

    **版序言

    前言

    章 活佛转世的由来

    节 西藏各教派的传承 1

    第二节 活佛转世的佛教理论 6

    第三节 活佛转世的社会历史背景 10

    第四节 活佛转世制的形成 13

    第二章 转世的程序

    节 预示转世 17

    第二节 转世的宗教活动 20

    第三节 寻访转世灵童 25

    第四节 活佛名号 36

    第三章 活佛转世方式

    节 前期转世法 41

    第二节 西藏拉萨金瓶掣签 46

    第三节 北京雍和宫金瓶掣签 53

    第四章 童年的活佛(呼毕勒罕)

    节 灵童的迎迓及坐床 57

    第二节 童年的教育 62

    第三节 幼年的生活 68

    2

    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

    第五章 活佛的地位

    节 活佛的等级 71

    第二节 活佛在政教合一制度中的地位 76

    第三节 活佛在社会上的影响 80

    第六章 寺庙与活佛

    节 活佛与寺庙的关系 85

    第二节 寺庙机构与活佛 90

    第三节 活佛与寺庙的财产 94

    第七章 中央政府与活佛转世

    节 噶玛噶举派的活佛转世与中央政府 99

    第二节 达赖、班禅转世与中央政府 101

    第三节 哲布尊丹巴、章嘉转世与中央政府 108

    第八章 披着袈裟的僧官与转世纷争

    节 披着袈裟的僧官 113

    第二节 活佛转世的斗争 120

    第九章 主要活佛世系

    节 达赖、班禅世系 131

    第二节 哲布尊丹巴、章嘉世系 141

    第三节 阿嘉、嘉木样等世系 147

    第十章 活佛圆寂

    节 活佛延寿与圆寂 157

    第二节 塔 葬 162

    第三节 转世与停止转世 169

    附 录

    一、指认呼毕勒罕定制 173

    二、喇嘛说 176

    三、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179

    3

    目 录

    四、喇嘛转世办法 186

    五、国务院关于第十世班禅大师治丧和转世问题的决定(摘要) 188

    六、国务院关于特准经金瓶掣签认定的坚赞诺布继任为第十一世

    班禅额尔德尼的批复 189

    七、国务院颁授第十一世班禅金册册**:授第十一世班禅

    额尔德尼金册 190

    八、主要活佛佛号表 191

    九、主要参考著作 **

    后 记 201

    活佛转世,来自佛教的三身学说的理论,三身即报身、法身、化身。所谓

    报身是时隐时现;法身不显;化身则随机显现。化身又称应身,即所谓佛为超

    度世间众生,随三界六道的不同状况和需要而变现的种种化身。佛由出家人修

    行而成。据载在公元前6 世纪,古印度有一位王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释

    迦族人,人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

    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太子,母亲是拘利国的公主,名摩耶。她在临产

    7

    章 活佛转世的由来

    前回娘家,到蓝毗尼园途中分娩,七**后去世。其姨摩诃波阇扶养悉达多。由

    于他相貌端庄,天资聪慧,净饭王希望他继承王位,成为“转轮王”(统一的

    君主),对他加以教育和培养。悉达多不仅知识广博,而且善于骑射击剑,**

    武双全,智勇兼备。在他14 岁时,外出郊游,看到农民们在田里耕作,气喘

    不息,在烈**下**着上身,大汗淋漓,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茫茫世间,是如

    此的残酷、悲惨!直觉得所见皆苦,触目惊心,想到应该去救济他们。后来又

    相继遇到老态龙钟的老人、辗转呻吟的病人及亲人哭送埋葬死人,这些都是无

    法摆脱的命运,使他感到人生的短暂和苦难,他思索如何解脱人间的痛苦。他

    遇到一位出家人,从他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使他产

    生了出家念头。在16 岁时,净饭王为他完婚,娶邻国公主输陀罗,后来生一

    子名罗喉罗。但是悉达多只想帮助所有的人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29 岁时他

    抛弃王位,离别妻子,剃发出家,去追求解脱。经过六年艰苦磨难,结果徒劳

    无获,于是在尼连禅河畔静修,他在河中洗去积垢,并接受牧女献的鹿奶的调

    养,恢复了气力。他坐在毕钵罗树下,苦思冥想,至后半夜,豁然觉悟一切真

    理,从此释迦牟尼得道。经过45 年传教,有众多弟子。他80 岁去世,称为涅

    槃,意译为圆寂,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理想。佛教把涅槃作为成佛

    的标志。起初释迦牟尼被人们看作先觉者,后来逐渐被佛化,尊为“觉者”或

    “智者”,从人变成了佛。按照佛教徒的说法,佛是超人的,具有法力无边、神

    通特异的本领。佛超出了生死轮回的范围,成为无生无死的精神世界的崇拜

    物。按照佛教的教义,佛不是人格化的创物主,也否认宇宙本原的人格化的存

    在。以“诸物皆空”否定创造世界万物之神,但佛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并

    把自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相联系。小乘佛教把佛作为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而大

    乘佛教认为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已有佛存在,称为本初佛。佛有无数,除释迦牟

    尼为佛,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宜称三世十方到处都有佛,如过去佛、燃灯

    佛、未来佛、弥勒佛,东方有阿 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等。从佛的化

    身来说有报身佛、法身佛、应身佛。

    佛教还利用灵魂转世说,以佛为**,来到现世,佛变成人。霍夫曼

    在《西藏的宗教》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蓝色的瑜珈者,额上长着

    三只眼睛,手中拿着一具香木的金刚杵,来到一位正在行经的女瑜珈行者面

    前——她是孟加拉地方的一位酒贩。他买了一些酒,到晚上,他就向这位女瑜

    8

    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

    珈行者求爱。天亮后他钻入金刚杵中,使她看不到他,当她怀疑地拿起金刚杵

    时,从金刚杵中射出一道蓝**进入她的腹中。一年以后,她生了一个儿子。七

    年后,当她带着儿子出去旅行时,遇到了一位僧人,他要她的儿子做徒弟,她

    同意了。这个儿童颖悟过人,僧人向他传授了恒特罗,要儿童紧紧抓住他的袈

    裟,他们便腾空而起,僧人把儿童带到金刚座,传给他香巴拉的库里喀法。后

    来儿童返回时,其僧人师父告诉他要到东印度传时轮金刚法。这位僧人师父就

    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这儿童是佛的转世。这种宗教传说故事在藏族地区流行。

    佛的化身在藏族社会对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活佛是佛的化身,是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的产物。把佛与人结合起来,形

    成为一体,在宗教史上是一个创举。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种歪曲的

    世界观,是支配人们**常生活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相信在现实

    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佛界,从幻想世界中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大乘佛教自称能使

    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涅槃之彼岸,成就佛果。提倡三世十方有许多

    佛,**,度世成佛,基本教义之一有四谛,即苦、集、灭、道,所谓

    谛是真理之意。苦谛即认为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的生命,就是苦难;集

    谛即认为造成世界人生及其痛苦的原因是行动、行为、思想、语言;灭谛即指

    灭尽世间三界之烦恼;道谛即认为要超脱痛苦,从因果关系达到涅槃道路的手

    段。实际就是分四个阶段,即生、住、异、灭。生即产生,住即暂时维持不

    变,异即发生变化,灭即消灭。人的生与死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在古代一直

    是个谜,对于生和死是不可解的,为此产生了种种传说,其中神秘的是有关

    灵魂问题,认为灵魂不灭、由今世转来世。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佛教的轮回说

    认为,从前世又转到今世,这就是灵魂的转生。人死了以后,灵魂不灭,或者

    投生为人,或者投生于其他动物,并进一步释解为一个人的命运有善恶之分,

    善人死后,他的灵魂会得到好的转生,即转生为贵族,如果是恶人做坏事就转

    生为动物,甚至被打入地狱,一辈子受苦。这种因果关系和轮回的学说,根据

    人的生前、生后及其未来,出现了六道轮回的宗教论理。轮回藏**为“阔瓦”,

    意思是既死而转生,如车轮之回转。《心地观经》载云“有情转回生六道,犹

    如车轮无始终”,这是佛教唯心主义观点的轮回说。所谓六道,一是地狱,藏

    **为“涅瓦”,即地下的八寒八热之地狱。二是饿鬼,藏**为“耶达瓦”,即所

    谓魔鬼界也。三是畜,藏**为“都瓦”,又译作“旁生”,即所谓指人以外的动

    9

    章 活佛转世的由来

    物禽兽。四是阿修罗,藏**为“拉玛寅”,又释作“非天”,即所谓爱好战斗一

    类众生。五是人,藏**为“弥”,即指人类,也译称“人类界”。六是天,藏**

    为“拉”,又译称“神明界”。佛教教义认为众生因前生所做的业果,在此六道

    转生轮回。六道轮回的众生是痛苦的,认为众生之生与死,可以轮转复生,生

    而后死,死而后生,这是凡人的轮转。六道轮回中转生,分善恶,行善的可转

    生为天、人、阿修罗。行恶的只能转生到地狱,转生为畜生、饿鬼。这种凡人

    轮回转生,意味着新的开始。佛教认为修行达到解脱而成佛,超出了生死轮回

    的范围,自然就没有佛生及佛死的问题,佛成为无生无死的精神世界的崇拜

    物。如果达不到超脱,就要落入轮回的苦海中。凡是得道成佛、超脱生死的圣

    者,已不是凡夫俗子,是大彻大悟的觉悟者,不灭不生。来去如一,不入色或

    无色界,已是涅槃的境界。佛教中修行达到成佛而为境界。阿底峡在《菩

    提道灯论》中提出了修行的次第,认为作为佛教徒,从初拜师学佛到后修

    成佛果,是一个逐步攀登阶梯的过程。一个人若想学佛,必须先求名师,并照

    师长的指导,身体力行去修行,才能避免误入歧途,这是学佛修行的一个重

    要条件。该书中详细地论述了不同层次修行的阶梯,称为三士道,即上士、中

    士、下士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要求,用轮回之说来阐释成佛之道。

    步是下士道,这种人不求解脱世间的苦难,只求今生今世的“快乐”,死

    后有一个好的转生,称其为“人天乘”。下士道的主要内容认为人一死,所有

    的名利、财产并不能带走,就连自己的身体也不能带走,修佛就应该爱惜这不

    容易得来的一生,必须努力学习佛法,皈依佛、法、僧三宝,死后才可以在地

    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这六道中上升一步,免堕入三恶趣,即地

    狱、饿鬼、畜生,可转生为三善趣,即在阿修罗、人、天中转生。下士道虽然

    经过努力修习佛法,在来世可以不受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的痛苦,但修习

    佛法不好,还可能堕入三恶趣的苦海之中。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编辑推荐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目录
    • 图书书摘
    • 产品特色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