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参数
-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3-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3-3-1
- 字数:480000
- 页数:428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15506654
- 版权提供:金城出版社
吕思勉是中国现代的历史学家,在中国通史的构建上做出了贡献,同时在近代史的写作上也有开辟之功。
本书从清代早期社会特征写起,一直写到抗战结束,举凡近代史的事件、人物、制度典章,无不细致入微,是读者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经典之作。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作为我国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史学专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中国近代史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中西交通之始
第三章传教之始
第四章康雍乾三朝与俄国交涉
第五章清代之盛衰
第六章道光以前中外通商情形
第七章道光以前烟禁
第八章烧烟及中英战事
第九章江宁和议
第十章鸦片战争之役评论
第十一章五口通商后广东中英交涉
第十二章咸丰戊午、庚申之役
第十三章戊午、庚申和约大要
第十四章中俄咸丰戊午、庚申两约
第十五章同光中俄交涉
第十六章嘉道咸同光之朝局
第十七章各国立约交涉
第十八章革新之渐
第十九章日本立约及台湾生番事件
第二十章英人《芝罘条约》
第二十一章法越之役
第二十二章英缅之役
第二十三章英谋西藏
第二十四章中日之战与马关条约
第二十五章港湾之租借
第二十六章戊戌政变及庚子义和团
第二十七章俄占东三省及日俄之战
第二十八章清末外交情势
第二十九章改革政体之动机
第三十章清之亡及民国成立
第三十一章民国以来之政局
第三十二章民国以来之外交
中国近世史前编
第一章论中国近世史的性质
第二章入近世期以前中国的情形
第三章中西的初期交涉
第四章鸦片战争和咸丰戊午、庚申之役
第五章汉族的光复运动
中国近百年史概说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中西交涉之初期
第三章鸦片战争前之国内情形
第四章外力侵入时代中国之情形
第五章变动中之中国
第六章国民政府之北伐
中国近百年史补编
第一章抗战和建国
第二章“九一八”之役
第三章“七七”及“八一三”之役
第四章东西战事的汇合
第五章战争的胜利
第六章敌寇的降伏
第七章实施宪政和中苏交涉
第八章目前的情形和未来的展望
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
第一章商业篇
第二章财产篇
第三章征榷篇
第四章官制篇
第五章选举篇
第六章刑法篇
第七章学校篇
日俄战争
第一章东北形势总论
第二章日俄开战之原因
第三章日俄战前之交涉
第四章日俄两国战前之形势
第五章日俄战事(上)
第六章日俄战事(下)
第七章日俄和议
第八章日俄战争与中国之关系
第九章日俄战役之结果及战后情势之变迁
第十章结论
国耻小史
第一章现在对外情形
第二章欧洲各国之形势及其东来之历史
第三章英国两次遣使
第四章鸦片之输入
第五章鸦片战争
第六章广州之役
第七章京师初陷
第八章中俄伊犁交涉
第九章法据安南
第十章英灭缅甸及暹罗独立
第十一章中日之战
第十二章中俄密约及各国租借军港
第十三章京师再陷
第十四章日俄之战及朝鲜灭亡
第十五章英兵入西藏
近代史表解
一、鸦片战争
二、太平天国
三、捻党起义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
五、洋务运动
六、甲午战争
七、戊戌变法
八、义和团运动
九、辛亥革
吕思勉是一位通贯的断代史家。 ——严耕望 吕思勉先生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 ——谭其骧
中国近代史讲义
第一章绪论
《史记·六国表》曰:“《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此为研究历史当略古详今之注脚。盖事易见而理难明,自谓能明原理者,往往所执仍系实事,事已过去而犹欲强而行之,则泥古之祸作矣。世之侈谈皇古以及理想太高者,其不可用即由于此。然则历史知识信莫贵于现世矣。
史事前后相因,又彼此皆有关系,欲强分之,正如抽刀断流,不可得断一事也。欲求其原因,非谓全宇宙皆其因不真,欲求其结果,亦非谓全宇宙皆其果不确也。然事之真相难穷,而人之知识有限,就凡人识力所及,原因结果,要不能无亲疏之分,然则举吾侪认为与现在有直接关系之事,搜集而研究之,夫固未为不可也。所谓近世史者,其义如此。然则近世史当自何时始邪?
中国历史可划分三大时期。羲、农、巢、燧利物前民,文化由来,遐哉尚矣,虽书阙有间,传说要非尽虚诬,此为自草昧入文明之世,一也。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史公作《记》,始于黄帝,惇史留诒,盖自兹始。斯时部落林立,异族错居,以累代之尽力经营,而林立者始渐合并,错居者始渐同化,至于嬴秦,遂胥宇内而为郡县,此自分裂入统一之世,二也。自秦迄今二千余年,就大体言之,疆域实无甚变更,政治亦无甚根本变动,四方异族程度皆较我为低,虽亦有时凭恃武力,荐居上国,至于声明文物,终不得不舍其故有者而从我。一再传后,其族且与我同化,泯然无迹焉。文化足以裨益者,唯一印度,亦仅及神教哲学而止耳,此为闭关独立之世,三也。自欧人东来,而局面乃一变,其文化既与我大异,政治兵力亦迥非前此异族之比,我国受其影响,遂至凡事皆起变化,此为现在所处之时期,就此时期之事而讲述之,此则所谓近世史者也。其中又可分为二期:一自欧人东来,至清末各国竞划势力范围止,此为中国受外力压迫之时代;一自戊戌变政起,讫于现在,此则中国受外力压迫而起反应之时代也。
第二章中西交通之始
自中国通欧洲陆道凡四,北经西伯利亚逾乌拉岭入欧俄,一也;自蒙古经天山北路出两海间,(咸海、里海)二也;自天山南路逾葱岭,三也;南经前后两印度西北行,四也。四道中,北道最荒凉,直至俄人据西伯利亚筑铁路而后大开。自蒙古迄两海间为游牧人种荐居之地,匈奴、蒙古侵略欧洲实自此道,两洲之声教文物由此相接者,希焉。葱岭以西、印度固斯以南,自古多城郭繁华之国,然天山北路,既阻之以大沙漠,川边海藏又为世界第一高原,越此相通,实云艰阻。安南虽为中国郡县,而暹罗、缅甸,开化皆晚,且中国文化,古来亦迄在北方至南方渐即开明,而安南已离去矣。故中欧虽陆地相接,然其关系反至海洋交通之世而后密也。
海道自地中海、黑海出波斯湾,或自埃及出红海为自古贾舶所由,然是时航海之业尚未大盛,至近世此道沿岸悉为土耳其所据,而西人航海之业转于此时勃兴,遂不得不舍旧有之道,而别觅新路,其究也,海路之新通者有二,一绕非洲南端入印度洋,一则经西半球东来也。此时欧洲文化亦骤进,其与我相异而足以相资之形大著,于是东西交往有如一家,而世界风云影响且及于亚东之古国矣。
西人近世之东航,实始明代。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葡萄牙人始抵好望角。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遂来广东,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乃得澳门为根据地。(见《中西纪事》)自葡人抵好望角后七年(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而哥伦布发见美洲,其抵广东后三年(正德十四年,1519),则麦哲伦环绕地球。嘉靖四十四年(1565),西班牙县菲律宾,建马尼剌。神宗万历三年(1575)、八年(1580),再至福建求通商,为葡所阻,而中国贾舶往来于马尼剌者甚多。荷兰故西属也,以万历九年(1581)叛西班牙自立时,西班牙王兼王葡萄牙,恶之,禁其出入里斯本,荷人乃自设东印度公司,谋东航,先后据苏门答腊、爪哇、马六甲。万历四十八年(1620),攻澳门不克,转据澎湖,旋略台湾,(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至清顺治十七年(1660),乃为郑成功所夺。先四年(顺治十三年,1656),荷人使至清廷求通商,清人许其八岁一至,舶数以四为限。康熙三年(1664),又求改立商约,清人不许。然荷人于好望角麦哲伦海峡皆筑塞驻兵。自万历三十七年(1609),已得日人允许通商长崎。岛原乱后,(事在明思宗崇祯十年,1638)日人悉禁他国不得通,唯荷人不传教独免。当时东方之商业实以荷人为独盛也。英立东印度公司事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与葡人争印度,葡人累败,其卧亚总督乃与英和,许其出入澳门。思宗崇祯十年(1637),英人遂以舰至,而葡人之守澳门者拒之。英人乃自谒中国官,至虎门,为守兵所炮击,英人还击,陷其炮台,后还所掠,中国亦许其通商。未几,兵事起,复绝。郑经尝许英人通商厦门及安平,然台湾初开,安平实无甚贸易,唯厦门时一至而已。明清之间中欧海路之交通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