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异世界”中国(上)一、“海中地”地理观有些地球人在以人类世界为中心,设计和看待另一个世界时,会将之称为“异世界”。平行宇宙、二次元等概念,都属于地球人所设想的异世界范畴。无论从运行规则还是 的角度,现在的人类世界都有如古代地中海世界的放大版,并且由西方文明设计的规则所 。从这个角度说,与古代地中海世界、现代西方差异 的中国,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异世界了。
独特的“人神信仰”,只是中国文明特异性的体现之一。按照我原本的想法,是希望用一章到两章的篇幅,去找出中国文明的主要特异性。无奈这个“东方之东方”属性的文明实在有太多与西方不同,却又能逻辑自洽的特异性,以至于即便是简单罗列也还需要三章的篇幅。
好在无论从面积、人口、当下的影响力,以及世界对中国了解太少的角度来说,在一本以《地缘简史》为名的书中,用十分之一的篇幅来观察中国客观上也并不算偏爱。尤其是当下曾 人类进步了数百年的西方文明,当下看起来多少有点遇到瓶颈。这种情况下,从硬币的反面观察下中国文明的进化之路,多少可以有些借鉴作用。
中国之所以成为异世界,首先是因为它的地缘格局正好与地中海相反,是一个独立的“海中地”格局。对于世界的描述,中国人有两个名词——“天下”和“四海之内”。从人类视角来看,天就像是一口铁锅一样笼罩大地,用“天下”一词来找指世界很好理解。
“四海之内”就有点奇怪了。单纯从地理角度看,无论是古代中国的农耕核心区还是现代中国的版图,都看不出这是一片被大海包裹的土地, 多只能在东部及南部定位出“东海”和“南海”两片海洋(事实上中国人也的确这样命名了)。然而这并不妨碍古代中国人认定自己真的生活在一片四面有海的土地上。
由于海洋的存在,“天下”和“四海之内”所对应的范围其实并不 一致。简单点说,“天下”的概念还包含大陆四周的海洋。由此古代中国人还推理出了“天圆地方”的世界观来解释这一切。如果你见过在中国使用了超过两千多年的铜币,就应该很容易理解中国人是怎么看待世界的了。按照“天圆地方”理论设计出来的铜币,整体外观为圆形、中间为方孔。圆形外观代表着天、方孔代表着地,方孔与圆形之间则是海洋。
在西、北两个方向,中国文明一直在遭遇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压力,只是这片土地的荒蛮性,从来没有让中国感觉到文明上的危机。对于那些围绕中国核心区的荒蛮之地,中国文化也有一个特定的名词——八荒。那些入侵者不断融入中国文明, 是让古代中国人越发认定自己才是世界中心。并且相信西、北方向不会存在能挑战中国的文明,那些荒蛮之地边缘只能是海洋。
基于这一认知,古代中国人相信自己脚下的这片陆地,在四个方向上都应该有相对应的海洋存在。于是我们会看到,在不同时期一些位于长城之北或者之西的海区,甚至湖泊被认定为是传说中的北海或者西海(比如贝加尔湖和青海湖)。
当然,一定要在人类内部找一些比中国还与众不同,拥有独特世界观的样本,那也不是一件难事。比如复活岛上的原住民,就一直认为自己所在的这个小岛是“世界的肚脐”,拥有 的地位。不过既然说的是“世界”,那就必须有足够的体量能够自成体系。即便这个异世界之外的世界毁灭了,它也能够按照自己的逻辑运行和发展下去。
以欧洲的标准来看,中国这片土地具备生成4、50个 的潜力。问题并不在于亚洲东部的这片土地到底应该成为一个 ,还是变成 多的 ,而是中国人一直认定他们并不需要依靠对外贸易,就能够生活得很好。即便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全貌,以及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中国人内心依然相信就算跟其他人类脱钩,也实在不是一件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自给自足、偏安一隅的历史,以及近代被海洋文明挤压过的痛苦回忆,进一步强化了当代中国的自成体系意识,希望能够将人类发展生产力时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中国落地。在中国的互联网上,看好中国与看衰中国的声音,争执时常常会陷入一种固定模式:看好者为中国取得的每一项成就而欢呼雀跃;看衰者则努力寻找中国这项成就不够 ,或者中国在某个环节上还没有填补空白的证据。
表面看这两种声音互相敌对,背后的逻辑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无论何种立场的中国人,潜意识里都认为中国应该具备成为一个世界的所有要素。要是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中国可以不需要世界,但世界可以因为中国而变得 好”。可以说当下的中国能够用数十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前工业化 ,发展成世界中心的挑战者,这种心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验证了这一源起于农耕时代的内循环体系,在工业时代的生命力。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与集体主义意识结合清零新冠病毒的成功, 是让中国人相信,自己这一看似不太开放的心态,能够 好的适应未来世界。而对于中国以外的世界来说,不管是否认可中国模式,都不得不承认一个客观现实,那就是在世界陷入乱局之中时,有中国这样一个致力于自成体系的异世界存在, 起码可以帮助其它地区避免陷入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