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澳大利亚国宝级历史学家 “经典小书” 十五年,展示人类平凡而富有生命力的史诗)
¥ ×1
◎ 作品看点
★ 澳大利亚国宝级历史学家屡获赞誉的“经典小书”,多个版本行世,畅销十五年
★ 从人类走出非洲探索世界开始,450页浓缩数百万年的人类故事
★ 长短镜头交错,身临其境地感受“我们”走过的每一步
★ 卓越史识、丰富细节与独特杰出的想象力,编织起并不“极简”的立体世界图像
★ 跨越时空,融合多个学科知识与视角,看不同文明呈现出的不同和相似,捕捉激动人心的历史变化
◎ 学者、媒体推荐
在澳大利亚的历史学家中,无人能出其右!
——《澳大利亚人报(周末版)》(Weekend Australian)
(本书是)并世无两的杰出成就。
——雅克?巴尔赞(Jacques Barzun,美国著名史学大师、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是时候重新评估杰弗里·布莱内的工作,并考虑他在澳大利亚历史、政治和公共生活中的角色了。……杰弗里·布莱内把澳大利亚历史带入了国家层面的对话中。没有人会怀疑他是一个勇敢的公共知识人,不可多得的优雅作家和讲故事的大师。……他是率先写出这片土地(澳大利亚)广阔社会历史的人之一。
——The Fuss That Never Ended:the life and work of Geoffrey Blainey(edited by Deborah Gare etc.)
令人愉快的阅读,优雅的写作,充满了令人惊奇而有趣的信息,跨越时空的深思熟虑的比较。
——威廉?L.奥尼尔(William L. O'Neill,罗格斯大学历史学教授)
(本书)亲切而有趣。
——《西澳大利亚人报》(West Australian)
◎ 内容简介
作者试图写一部不那么卷帙浩繁的世界历史,概述从第一批人类离开非洲到全球定居以来的历史,把人类历史的不同部分汇集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叙述。他在开篇坦言,有些宏大主题只能匆匆地一笔带过,就像火车疾驰而过时窗外的惊鸿一瞥。如此在世界历史中穿行,一些最迷人的景色得以呈现:人类在地球上的生产生活演变,技术与技能的变革对人类的影响,宗教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塑造,地理自然环境对文明兴衰的影响,世界各个不同区域和人群、不同的文明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在这个日渐变小的世界里,思想、商品与人类可以轻松地跨过一万年以前无法逾越的海上屏障。但在人类文明早期,一系列岛屿像小河中的踏脚石一样,每一次迁徙可能都会花上数万年的时间,使未知的海洋和陆地逐步向人类敞开了怀抱。当人们第一次迈开脚步走向海洋的时候,它的意义不下于第一次登陆月球。
与世界相遇的同时,我们也正在创造着世界,因此也能够聚集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看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筚路蓝缕、胼手砥足,怀抱梦想与希望,追求自由并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当旭日在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时,人们开始动起来,有的给火添柴,有的奶孩子,有的准备出发去收集野果或猎捕野生动物,把兽皮的背面刮擦干净并做成衣服,或者把石头一点点凿成工具。百万年之后,同样的情景仍然在数以千计的地方上演着,仍然有人在谋划一天的生活和工作。
◎ 作者介绍
杰弗里?布莱内(Geoffrey Blainey)
1930年生,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国宝级历史学家。被誉为“勇敢的公共知识人,不可多得的优雅作家和讲故事的大师”。澳大利亚最高荣誉澳大利亚勋章获得者(Companion in the Order of Australia)。他的作品清晰而富有想象力,已出版多部著作,至今笔耕不辍,广受欢迎的作品有《战争的起因》《世界简史》《20世纪简史》《澳洲简史》《澳洲足球的起源》《游牧部落的胜利》等。
◎ 译者介绍
李鹏程
1983年生于山西,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做过报社记者、杂志编辑,现为图书编辑,业余时间从事翻译。已出版的翻译作品有《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白宫往事》《如何参观美术馆》《谷歌时代的柏拉图》《第一夫人》。
◎ 目录
精编版序
修订版序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来自非洲
第二章 海平面在上升
第三章 第一次绿色革命
第四章 暗夜之穹
第五章 山谷中的城市
第六章 神奇的大海
第七章 黄河神,恒河王
第八章 罗马的崛起
第九章 以色列和受膏者
第十章 基督之后
第十一章 新月之相
第十二章 雁过群山
第十三章 迈向波利尼西亚
第二部分
路标
第十四章 蒙古人
第十五章 气候与疾病之害
第十六章 新的信息使者
第十七章 鸟笼
第十八章 印加帝国与安第斯山
第十九章 宗教改革运动
第二十章 远航印度
第二十一章 新世界的馈赠
第二十二章 科学的玻璃眼
第二十三章 废黜丰收之位
第三部分
第二十四章 纸牌塔的倒掉
第二十五章 撒哈拉以南
第二十六章 伟大的蒸汽
第二十七章 一切会平等吗?
第二十八章 探索全球
第二十九章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三十章 原子弹与月球
第三十一章 果实没有,鸟儿没有
第三十二章 城市、种子、电子邮件与神殿
结 语
延伸阅读
译名对照表
◎ 试读
来自非洲
他们生活在非洲,但200万年前,人数却寥寥无几。他们几乎已经是人了,但在身形上却比他们现在那些遍居世界的后代要小一些。他们能直立行走,也是攀援高手。
他们主要食用果实、种子和其他可食用植物,但也开始吃肉。他们的工具很原始,如果他们试着制造石器,并不会打磨得很精致。很可能的是,他们会用棍子来防御或进攻,甚至是挖掘—要 是有个小的啮齿动物躲在洞里的话。他们是否会利用灌木和枝条来搭建简易窝棚,抵御冬日的冷风,我们不得而知。毫无疑问,他们有些人住在山洞里—如果能找到山洞的话—但是这种永久性居所会严重限制他们寻找到足够食物的机动性。靠山吃山,意味着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到达那些生长着某类种子或果实的地方。他们的饮食是一系列偶然发现的结果,这个过程经历了数十万年之久,而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发现,便是某种看似安全的可食用植物是否有毒。在干旱和饥荒时期搜寻新食物时,一定有些人因为中毒而丢掉了性命。
200万年前,这些人类——被称为原人——主要生活在今天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地区。如果把非洲分成三个水平区域,那么人类占据的是中间那个,也就是热带。这一地区在当时很可能是一大片草原。事实上,再往前一两百万年,很可能因为气候发生变化,某些地区的树林大部分被草场所取代,使得这些人类渐渐和他们的亲戚—猿类—分道扬镳,开始更多地在陆地上生活。
他们已经有了一段很长的历史,不过他们一点都记不得, 也没有什么记录。我们今天会说,从埃及建造金字塔以来的那段时间跨度很长,但是这个跨度比起人类已经经历过的漫长历史,只不过是一眨眼的工夫而已。在坦桑尼亚,人们发现了一处早期的遗迹:两个成年人和一个小孩当时正走在被雨水浸软的火山灰上,他们的脚印后来被太阳烤干,又慢慢被泥土一层一层盖了起来。这些脚印已经至少有360万年的历史,且绝对是人类留下的。而最后一批恐龙,已在6400万年前灭绝。
在非洲东部,早期人类喜欢居住在湖岸边、沙地河床或草原上,在这些地方曾发现过他们的一些遗物。他们也能适应较为凉爽的气候,在埃塞俄比亚地区,他们更喜欢海拔1600米到2000米左右的开阔高原地带。在高地的常绿林中, 他们也能自在生活。这些人的适应能力着实叫人赞叹。
在生存与繁衍这种你死我活的竞争中,人类通常是胜者。在他们居住的非洲地区,有很多大型动物在数量上要比他们多很多,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但是人类却繁荣兴旺起来。他们的人口越来越多,已经无法靠当地的资源活下去,或者是长期干旱逼着他们开始北上。有确凿证据表明, 大约在200万年前,他们开始进一步向北方迁徙。世界上最长的沙漠—从非洲的西北部地区一直延绵越过阿拉伯半岛—可能暂时挡住过他们的去路。但是,非洲和小亚细亚之间那条狭窄的路桥却很容易过去。
他们前进时组成了小团队。他们既是探索者,也是定居者。在每个陌生的地区,他们必须要适应新的事物,要提防野兽、毒蛇和有毒昆虫的侵袭。但这些开路者有一个优势, 那就是其他坚决反抗自己的地盘被入侵的人,还没有机会挡住他们的去路。
这个过程更像是一场接力赛,而不是长途跋涉。一个6人或12人的小团体或许前进了没多远,便定居了下来。其他后来人,要么越过他们继续前进,要么把他们赶着向前走。往亚洲迁徙的过程,或许耗费了1万到20万年之久。有山坡要翻过,有沼泽要穿越,还有宽阔、湍急、冰冷的大河要跨过。那么,他们是在干旱时节的浅滩处蹚过呢,还是在水流尚未变宽之前的山区穿过?这些探索者的水性好吗?答案都无从知晓。在陌生地区,到了夜里,他们肯定会选择可以遮风避雨或者稍微安全一点的地方。没有看门狗的帮助,他们肯定要有人来守夜,提防夜里出来捕食的野兽。
在这段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人类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漫长的迁徙,这只是第一次—这些来自热带的人们,到达了比他们的祖先生活过的任何区域都寒冷的地方。他们是否会在寒冷的夜晚以火取暖,我们并不确定。如果一道闪电让临近的乡野地区着了火,他们大概会烧着火把,把火苗收集起来带走。当火把快要燃尽,火光渐弱时,他们可以再点燃一根。火在当时很重要,人们一旦将它俘获,便会悉心照料。但是,火会不小心熄灭,或者被大雨浇灭,或者因为没有干木头和引火柴而灭掉。所以,尽管他们已经有了火,可在行动时却一定像对待宝贝一样带着这些火种,就像早期的澳大利亚人携火而行一样。
在人类历史上,取火的能力——而不是借火——出现得比较晚。最终,人类学会了利用木片摩擦生热来钻木取火。或者,他们也可以拿一块硫化物或者其他合适的岩石,打出火花。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干燥的引火柴都是必需的,同时要掌握的,还有对着冒烟的引火柴轻轻吹气的技术。
对火的熟练运用—这是几千年中无数次灵机一动与实验的结果—是人类的伟大成就之一。对它的巧妙使用,可以在20世纪澳大利亚一些偏远地区仍然留存的生活方式中窥见一二。在澳洲内陆万里无云的广阔平原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会烧起小火,发出烟雾信号——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信息传递方式。他们还会用火来煮饭和取暖,或者用烟把猎物熏出来。火也是夜里唯一的照明物—除了满月时,月光可以给他们的仪式性舞蹈提供照明外。火还可以用来让挖掘棍变得更坚硬,或者将木棍定型成长矛。火会被用来火化死者,用来在人的皮肤上烧出仪式性的图案。在选定的宿营地,火既可以驱赶高草中的蛇类,也可以驱虫。在一年的某些时节,猎人们还会用火有规则地分块点燃草地,好让新草在下雨之后能长出来。火的最终用途数不胜数,所以直到近代,都是人类掌握的最有用的工具。
今天的人类掌握着让野兽的尖牙利爪相形见绌的武器, 但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值得可怜的却是人类自己。在身形上,人类要比周围生活的动物小很多,也轻很多。和大型动物集群相比,人类显得寡不敌众,每个地区的人口总数和其他好斗的物种一比,简直不值一提。在亚洲地区,长着弯曲长角的猛犸象的总数,肯定比它们悠闲吃草时在附近瞧见的人类数量要多很多。
人类遭受野兽攻击的危险系数非常高。即便是在1996年,印度的某个邦仍然有33名儿童遭到了狼群的致命攻击。在非洲这座故园,当时的人类一定也十分畏惧豹子和狮子。很显然,人类组织能力的缓慢提升,在自我防御方面—尤其是夜间—有着关乎性命的助益。没有联合对敌的能力, 那些踏入热带新领地的早期人类,很可能会被捕食的野兽轻易消灭掉。探索一些地区的先遣队往往只有十几个人,所以他们很可能就是这么被干掉的。
大约180万年前,这次迁移行动的先头部队到达了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对于人类这段长途跋涉的历史,现在我们还知之甚少,但史前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在接下来的世纪里,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这些人类当时主要生活在内陆地区,可能很晚才开始在沿海地区定居,而征服浅海地区就更晚了。
近来在印度尼西亚群岛某个外岛的挖掘中,发现了八十多万年前人类居住的遗迹。在山峦起伏的弗洛雷斯岛一处古老湖床上发现的遗迹,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当时的人类已经学会制造木筏,划着它们出海。当然,船帆的出现要到很久以后了。到达弗洛雷斯岛,必须从最近的岛屿向东跨海,而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即便当时的海平面是最低水平,从最近岛屿乘船渡海的距离也至少有19公里。或许这是截至当时最长的海上航程了。在超越所有以往航行的这个意义上,这次跨海或许相当于20世纪时人类的第一次登月之旅。
在世界各地,这些探索者和先驱定居者日常生活的点滴仍在被不断发现着。比如,经过细心挖掘,在北京附近的一处人类居住遗址,人们发现了一层层的灰烬和木炭。这些篝火或许已经熄灭40万年了,但里面却还留有一些食物的残渣:一根被烤焦的鹿骨以及一些朴树果的外壳。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