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华为技术认证HCIA-Datacom 网络技术实验指南/HCNP路由交换实验指南(修订版)/交换机学习指南 第
  • 正版图书!品质保证!默认发最新版本!收藏店铺可享优先发货!
    • 作者: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著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著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1672883030
    • 出版周期:旬刊
    • 版权提供:人民邮电出版社

            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内容介绍

     

    《HCNP路由交换实验指南 修订版》

    本书基于eNSP搭建企业网络真实场景,给出大量的配置实例,将真实场景与配置实例紧密结合,使读者能够快捷、直观、深刻地掌握HCNP所需的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增强实战经验。本书的主要内容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对《HCNA网络技术实验指南》涉及的ACL、VLAN、RIP、OSPF、STP等知识点在复杂度和难度上进行了提升,另一方面是增加了HCNP所涉及的路由策略、BGP、IS-IS、IP组播、MPLS等新的知识点,特别适合于正在学习和备考HCNP,或者希望进一步提升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及实际操作技能的读者朋友。

    真实场景,并给出了大量的配置案例,将真实场景与配置实例紧密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快速、更直观、更深刻地掌握HCNA所需的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增强实战经验。本书主要内容包括eNSP使用说明、VRP基础操作、二层交换技术和三层路由技术等,特别适合于正在学习HCNA或者想进一步提高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及实际操作技能的读者。《华为交换机学习指南 *二版》

    本书全面地介绍华为S系列园区交换机各主要功能的技术原理、配置与管理方法,包括基础的VRP系统的使用/维护与管理、设备状态和性能管理,以及U盘开局/EasyDeploy快速部署、信息中心、iSack堆叠和CSS集群、以太网接口和聚合链路、VLAN划分方式/LNP/GVRP/VCMP、VLAN间二/三层互访、VLAN聚合/MUX VLAN/QinQ/VLAN映射/QinQ映射/VLAN终结/VLAN Switch、STP/RSTP/MSTP、IGMP/PIM/IGMP Snooping/组播VLAN、ACL/自反ACL、QoS优先级/MQC/流量监管/流量整形/接口限速/拥塞避免/拥塞管理、本地方式/RADIUS方式/HWTACACS方式AAA、802.1X认证/MAC认证/Portal认证、本机防攻击/IPSG/MAC安全/端口安全/ARP安全等功能的配置与管理。

    本书以S系列园区交换机当前*新的V200R013C00版本VRP系统为主线,对*一版进行全面的更新、升级。不仅内容上进行了全面的更新,而且还新增了许多内容,是华为官方指定的ICT认证培训教材,也是广大通信与网络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华为新版R&S HCIA V2.5、HCIP V2.5、HCIE V3.0认证自学、培训和教学的*选教材。

    《华为路由器学习指南 *二版》

    本书以AR系列路由器当前*新的V200R010 VRP系统为主线,对本书的*一版进行了全面更新、升级。本书不仅全面更新了内容,而且还新增了许多知识点,特别是全面添加了IPv6网络中各路由协议的应用配置与管理方法。本书是华为官方指定的ICT认证培训教材,也是广大读者、培训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华为*新的R&S HCIA 2.5、HCIP 2.5和HCIE 3.0版本认证自学、培训和教学的*选教材。

    本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华为AR系列路由器各主要功能的技术原理以及配置与管理方法,包括AR系列路由器各主要类型接口(特别是各种WAN接口)、WAN接入协议,以及DHCP、DNS、NAT等基本功能,BFD、NQA、VRRP、接口备份和双机热备份等可靠性功能,静态路由(IPv4&IPv6)、RIP/RIPng、OSPFv2/v3、IS-IS(IPv4&IPv6)、BGP(IPv4&IPv6),以及路由策略和策略路由在IPv4和IPv6网络环境中的应用配置与管理。

     


    目录

    《HCNA网络技术实验指南》

    目    录

    第 1章  eNSP及VRP基础操作 0

    1.1  认识eNSP 2

    1.2  熟悉VRP基本操作 13

    1.3  熟悉常用的IP相关命令 18

    1.4  配置通过Telnet登录系统 26

    1.5  配置通过STelnet登录系统 30

    1.6  配置通过FTP进行文件操作 35

    第 2章  交换机基础配置 42

    2.1  交换机基础配置 44

    2.2  理解ARP及Proxy ARP 46

    第3章  VLAN 56

    3.1  VLAN基础配置及Access接口 58

    3.2  配置Trunk接口 62

    3.3  理解Hybrid接口的应用 67

    3.4  利用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路由 77

    3.5  利用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路由 83

    第4章  生成树 88

    4.1  STP配置和选路规则 90

    4.2  配置STP定时器 97

    4.3  RSTP基础配置 104

    4.4  MSTP基础配置 113

    第5章  其他交换技术 124

    5.1  GVRP基础配置 126

    5.2  Smart Link与Monitor Link 133

    5.3  配置Eth-Trunk链路聚合 138

    第6章  静态路由 148

    6.1  静态路由及默认路由基本配置 150

    6.2  浮动静态路由及负载均衡 159

    第7章  RIP 168

    7.1  RIP路由协议基本配置 170

    7.2  配置RIPv2的认证 174

    7.3  RIP路由协议的汇总 181

    7.4  配置RIP的版本兼容、定时器及协议优先级 187

    7.5  配置RIP抑制接口及单播更新 193

    7.6  RIP与不连续子网 201

    7.7  RIP的水平分割及触发更新 210

    7.8  配置RIP路由附加度量值 215

    7.9  RIP的故障处理 220

    7.10  RIP的路由引入 232

    第8章  OSPF 240

    8.1  OSPF单区域配置 242

    8.2  OSPF多区域配置 246

    8.3  配置OSPF的认证 252

    8.4  OSPF被动接口配置 258

    8.5  理解OSPF Router-ID 263

    8.6  OSPF的DR与BDR 269

    8.7  OSPF开销值、协议优先级及计时器的修改 275

    8.8  连接RIP与OSPF网络 281

    8.9  使用RIP、OSPF发布默认路由 285

    第9章  VRRP 290

    9.1  VRRP基本配置 292

    9.2  配置VRRP多备份组 297

    9.3  配置VRRP的跟踪接口及认证 302

    第 10章  基础过滤工具 308

    10.1  配置基本的访问控制列表 310

    10.2  配置访问控制列表 314

    10.3  配置前缀列表 318

    第 11章  广域网 326

    11.1  WAN接入配置 328

    11.2  PPP的认证 331

    11.3  帧中继基本配置 338

    11.4  OSPF在帧中继网络中的配置 343

    第 12章  DHCP 352

    12.1  配置基于接口地址池的DHCP 354

    12.2  配置基于全局地址池的DHCP 358

    12.3  配置DHCP中继 364

    第 13章  IPv6 372

    13.1  IPv6基础配置 374

    13.2  RIPng基础配置 379

    13.3  OSPFv3基础配置 383

    第 14章  其他特性 390

    14.1  实现eNSP与真实PC桥接 392

    14.2  SNMP基础配置 397

    14.3  GRE协议基础配置 401

    14.4  配置NAT 407

    附录  命令索引 418




    《HCNP路由交换实验指南 修订版》

    目   录

    第 一章 路由基础

    1.1 配置访问控制列表

    1.2 掌握基础的路由策略配置

    1.3 配置RIP的路由过滤

    第 二章 OSPF

    2.1 配置基本的OSPF单区域及多区域

    2.2 熟悉OSPF的基本参数配置

    2.3 理解OSPF的邻居邻接关系

    2.4 熟悉OSPF的链路状态数据库

    2.5 配置OSPF的Stub区域

    2.6 配置OSPF的NSSA区域

    2.7 配置OSPF的虚连接

    2.8 在NBMA网络上配置OSPF

    2.9 配置OSPF的路由汇总

    2.10 掌握监测和调试OSPF的方法

    2.11 掌握在OSPF中注入缺省路由的几种方法

    2.12 OSPF的故障排除

    第三章 BGP

    3.1 配置基础的IBGP与EBGP邻居

    3.2 配置BGP的认证

    3.3 理解BGP的自动汇总

    3.4 配置BGP的手动汇总

    3.5 理解BGP的同步规则

    3.6 BGP路径选择——AS-path

    3.7 BGP路径选择——Weight

    3.8 BGP路径选择——next hop

    3.9 BGP路径选择——local preference

    3.10 BGP路径选择——med

    3.11 BGP路径选择——community

    3.12 掌握监测和调试BGP的方法

    3.13 配置BGP路由反射器

    3.14 配置BGP联盟

    3.15 理解BGP黑洞

    3.16 配置BGP的路由过滤

    3.17 配置BGP的路由引入

    3.18 BGP中默认路由的发布

    3.19 配置BGP的dampening

    第四章 ISIS

    4.1 掌握ISIS的基础配置

    4.2 熟悉ISIS的邻接关系

    4.3 理解ISIS的链路状态数据库

    4.4 理解ISIS的DIS

    4.5 ISIS开销值、协议优先级及计时器的修改

    4.6 配置ISIS的路由汇总

    4.7 掌握ISIS中默认路由的发布

    4.8 配置ISIS的路由引入

    4.9 配置ISIS的路由过滤

    4.10 配置ISIS的路由渗透

    4.11 掌握监测和调试ISIS的方法

    4.12 ISIS的故障排除

    第五章 组播

    5.1 理解组播的基本概念

    5.2 配置IGMP

    5.3 配置PIM-DM

    5.4 配置PIM-SM

    5.5 配置PIM-SM的RP

    5.6 RPF校验

    第六章 交换

    6.1 配置MAC表的相关功能

    6.2 VLAN基础配置

    6.3 实现不同VLAN间的通信

    6.4 Mux Vlan

    6.5 STP RSTP MSTP基础配置

    6.6 实现RSTP,MSTP与STP的兼容

    6.7 配置RSTP和MSTP的保护功能

    第七章 MPLS

    7.1 基本的MPLS与LDP配置

    7.2 理解不同LDP标签分发与控制方式

    7.3 配置基本的MPLS BGP VPN

    第八章 其他

    8.1 802.1x

    8.2 AAA

    8.3 BFD

    8.4 综合实验1

    8.5 综合实验2



    《华为交换机学习指南 *二版》

    目    录

    第 1章  VRP系统使用、维护与管理 0

    1.1  华为S系列园区交换机 2

    1.1.1  S1700系列简介及主要机型 2

    1.1.2  S2700系列交换机 3

    1.1.3  S3700系列交换机 5

    1.1.4  S5700系列交换机 6

    1.1.5  S6700系列交换机 13

    1.1.6  S7700系列交换机 15

    1.1.7  S7900系列交换机 16

    1.1.8  S9700系列交换机 17

    1.1.9  S12700系列交换机 17

    1.2  VRP系统基础 18

    1.2.1  VRP命令行格式约定 18

    1.2.2  VRP命令行视图 19

    1.2.3  编辑命令行 21

    1.2.4  VRP命令行在线帮助 23

    1.2.5  VRP命令行的通用错误提示 24

    1.2.6  undo命令行 25

    1.2.7  查看历史命令 26

    1.2.8  VRP命令级别与用户级别 27

    1.2.9  配置用户级别和用户级别切换 29

    1.3  查看命令行显示信息 30

    1.3.1  查询命令行的配置信息 30

    1.3.2  控制命令行显示方式 31

    1.3.3  过滤命令行显示信息 32

    1.4  VRP文件系统管理 35

    1.4.1  文件的命名规则 35

    1.4.2  目录管理 36

    1.4.3  文件管理 38

    1.4.4  存储器管理 42

    1.5  VRP软件系统的组成 43

    1.5.1  VRP系统软件 43

    1.5.2  VRP系统配置文件 45

    1.5.3  VRP系统补丁文件 46

    1.5.4  BootROM菜单 48

    1.5.5  BootLoad菜单 51

    1.6  管理配置文件 53

    1.6.1  保存配置文件 54

    1.6.2  备份配置文件 56

    1.6.3  恢复配置文件 57

    1.6.4  比较配置文件 58

    1.6.5  清除配置 58

    1.6.6  恢复出厂配置 59

    1.6.7  执行配置文件 60

    1.7  交换机启动管理 60

    1.7.1  配置系统启动文件 61

    1.7.2  重新启动交换机 62

    第 2章  VRP系统登录与远程文件管理 64

    2.1  配置VRP系统*次登录 66

    2.1.1  通过Console口*次登录设备 66

    2.1.2  通过MiniUSB口*次登录设备 68

    2.1.3  通过Web网管*次登录设备 69

    2.1.4  *次登录后的基本配置 73

    2.2  用户登录与用户界面 76

    2.2.1  用户登录方式 76

    2.2.2  用户界面分类 79

    2.2.3  用户界面的编号 79

    2.2.4  用户界面的用户认证和优先级 80

    2.3  配置通过Console用户界面登录设备 81

    2.3.1  配置Console用户界面的物理属性 81

    2.3.2  配置Console用户界面的终端属性 83

    2.3.3  配置Console用户界面的认证方式 84

    2.3.4  配置Console用户界面的用户级别 86

    2.3.5  Console用户界面管理 86

    2.4  配置通过VTY用户界面登录设备 87

    2.4.1  配置VTY用户界面的属性 87

    2.4.2  配置VTY用户界面的认证方式 89

    2.4.3  配置VTY用户界面的用户级别 91

    2.4.4  配置Telnet服务器 92

    2.4.5  配置SSH用户 93

    2.4.6  配置SSH服务器 97

    2.4.7  通过CLI方式登录后的常用操作 101

    2.4.8  通过Telnet登录设备失败的故障排除 102

    2.4.9  通过STelnet登录设备失败的故障排除 104

    2.4.10  执行Telnet或STelnet登录 105

    2.4.11  通过Telnet登录交换机的配置示例 105

    2.4.12  通过STelnet登录交换机的配置示例 106

    2.5  配置通过Web网管登录设备 111

    2.5.1  通过Web网管登录设备简介 111

    2.5.2  配置通过Web网管登录设备(简便登录方式) 112

    2.5.3  配置通过Web网管登录设备(安全登录方式) 116

    2.5.4  配置对Web用户进行访问控制 118

    2.5.5  通过Web网管登录设备(安全登录方式)的配置示例 118

    2.6  远程文件管理 121

    2.6.1  文件管理方式的支持 121

    2.6.2  通过FTP进行文件操作 123

    2.6.3  通过FTP进行文件操作的配置示例 128

    2.6.4  通过SFTP进行文件操作 129

    2.6.5  通过SFTP进行文件操作的配置示例 131

    2.6.6  通过SCP进行文件操作 133

    2.6.7  通过FTPS进行文件操作 134

    2.6.8  通过FTPS进行文件操作的配置示例 136

    第3章  交换机的快速部署 140

    3.1  配置U盘开局 142

    3.1.1  U盘开局原理 142

    3.1.2  S系列交换机对U盘开局功能的支持 145

    3.1.3  索引文件的制作方法 147

    3.1.4  配置U盘开局 152

    3.1.5  U盘开局状态查看 153

    3.1.6  U盘开局配置示例 155

    3.2  EasyDeploy基础 156

    3.2.1  EasyDeploy涉及的基本概念 156

    3.2.2  EasyDeploy主要应用 159

    3.2.3  S系列交换机对EasyDeploy功能的支持 160

    3.3  通过Option参数或中间文件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 161

    3.3.1  通过Option参数或中间文件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的实现原理 162

    3.3.2  配置通过Option参数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 165

    3.3.3  通过Option参数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配置示例 167

    3.3.4  配置通过中间文件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 169

    3.3.5  通过中间文件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的配置示例 171

    3.4  通过Commander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 174

    3.4.1  通过Commander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原理 174

    3.4.2  通过Commander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的配置任务 176

    3.4.3  配置文件服务器和DHCP服务器 177

    3.4.4  配置Commander基本功能 177

    3.4.5  配置文件服务器信息 178

    3.4.6  (可选)配置网络拓扑收集功能 179

    3.4.7  配置下载文件信息 183

    3.4.8  配置下载后文件的激活策略 187

    3.4.9  使能自动清理存储空间功能 189

    3.4.10  配置自动备份配置文件功能 189

    3.4.11  通过Commander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的管理命令 190

    3.4.12  不使能网络拓扑收集功能,通过Commander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示例 190

    3.4.13  使能网络拓扑收集功能,通过Commander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示例 194

    第4章  设备管理和信息中心配置 198

    4.1  查看设备状态 200

    4.1.1  查看硬件信息 200

    4.1.2  查看设备序列号 201

    4.1.3  查看电源和功率信息 208

    4.1.4  查看风扇状态 210

    4.1.5  查看温度信息 210

    4.1.6  查看光模块信息 211

    4.1.7  查看版本及配置信息 216

    4.1.8  查看CPU占用率 217

    4.1.9  查看内存占用率 218

    4.2  硬件管理 219

    4.2.1  配置设备的MAC地址 219

    4.2.2  管理主备环境 219

    4.2.3  管理设备、单板和子卡 221

    4.3  信息中心基础 223

    4.4  配置Log信息输出 227

    4.4.1  Log信息输出的配置任务 227

    4.4.2  配置Log信息输出基本功能和参数 228

    4.4.3  配置Log信息输出到Log缓冲区 231

    4.4.4  配置Log信息输出到日志文件 232

    4.4.5  配置Log信息输出到控制台或终端 233

    4.4.6  配置Log信息输出到日志主机 234

    4.4.7  Log信息输出管理 236

    4.4.8  向日志文件输出Log信息的配置示例 236

    4.4.9  向日志主机输出Log信息的配置示例 237

    4.5  配置Trap信息输出 239

    4.5.1  Trap信息输出配置任务 239

    4.5.2  配置Trap信息输出到SNMP代理 240

    4.5.3  向SNMP代理输出Trap信息的配置示例 241

    4.6  配置输出Debug信息 243

    4.6.1  Debug信息输出的配置任务 243

    4.6.2  向控制台输出Debug信息的配置示例 244

    第5章  iStack和CSS配置与管理 246

    5.1  iStack基础 248

    5.1.1  iStack概述 248

    5.1.2  堆叠连接方式 249

    5.1.3  堆叠的建立流程 250

    5.1.4  堆叠的登录与访问 253

    5.1.5  堆叠ID分配 254

    5.1.6  堆叠成员的加入与退出 255

    5.1.7  堆叠的合并 256

    5.1.8  堆叠的分裂与多主检测 257

    5.1.9  堆叠的主备倒换和系统升级 261

    5.1.10  跨设备链路聚合与流量本地优先转发 262

    5.1.11  iStack的主要应用场景 264

    5.1.12  iStack特性的产品支持 266

    5.2  iStack配置与管理 269

    5.2.1  配置通过堆叠卡组建堆叠 269

    5.2.2  配置通过业务口普通线缆组建堆叠 272

    5.2.3  配置通过业务口专用线缆组建堆叠 274

    5.2.4  检查堆叠组建是否成功 277

    5.2.5  配置多主检测 281

    5.2.6  配置堆叠链路的负载分担模式 283

    5.2.7  iStack堆叠管理 284

    5.2.8  通过堆叠卡组建堆叠配置示例 284

    5.2.9  通过业务口普通线缆组建堆叠配置示例 286

    5.2.10  直连方式多主检测配置示例 289

    5.3  CSS基础 290

    5.3.1  CSS集群简介 290

    5.3.2  CSS集群基本概念 291

    5.3.3  集群建立原理 292

    5.3.4  集群登录与访问 293

    5.3.5  集群成员的加入与集群合并 294

    5.3.6  集群主备倒换和升级 296

    5.4  通过集群卡连接方式组建集群 298

    5.4.1  硬件安装及集群连线 299

    5.4.2  配置软件 305

    5.4.3  检查集群组建是否成功 307

    5.4.4  通过集群卡组建集群的配置示例 312

    5.5  通过业务口连接方式组建集群 315

    5.5.1  硬件安装及集群连线 315

    5.5.2  配置软件 316

    5.5.3  检查集群组建是否成功 318

    5.5.4  通过业务口设备组建集群的配置示例 320

    第6章  以太网接口和聚合链路配置与管理 324

    6.1  交换机接口及基础配置 326

    6.1.1  接口分类 326

    6.1.2  物理接口编号规则 326

    6.1.3  接口基本参数配置 329

    6.1.4  接口基本参数配置管理 330

    6.2  以太网接口配置与管理 331

    6.2.1  配置以太网端口组 331

    6.2.2  配置以太网接口的基本属性 333

    6.2.3  配置40GE和100GE接口的拆分和合并 337

    6.2.4  配置单纤单向通信 339

    6.2.5  配置端口隔离 341

    6.2.6  端口隔离配置示例 343

    6.2.7  配置端口保护 343

    6.2.8  以太网接口频繁Up/Down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344

    6.3  逻辑接口配置与管理 346

    6.3.1  以太网子接口的配置与管理 347

    6.3.2  Loopback接口的配置与管理 352

    6.3.3  配置NULL接口 353

    6.4  Eth-Trunk配置与管理 353

    6.4.1  链路聚合的基本概念 353

    6.4.2  手工模式链路聚合原理 355

    6.4.3  LACP模式链路聚合原理 356

    6.4.4  链路聚合负载分担方式 360

    6.4.5  堆叠环境下的链路聚合 362

    6.4.6  链路聚合配置注意事项 363

    6.4.7  手工模式链路聚合配置与管理 364

    6.4.8  手工模式链路聚合配置示例 368

    6.4.9  LACP模式链路聚合配置与管理 370

    6.4.10  LACP模式的链路聚合配置示例 374

    6.4.11  配置Eth-Trunk接口流量本地优先转发 377

    6.4.12  Eth-Trunk接口流量本地优先转发配置示例 377

    6.5  E-Trunk配置与管理 380

    6.5.1  E-Trunk基本概念 380

    6.5.2  E-Trunk工作原理 381

    6.5.3  配置E-Trunk 383

    6.5.4  E-Trunk配置示例 388

    第7章  基本VLAN特性配置与管理 394

    7.1  VLAN基础 396

    7.1.1  VLAN概述 396

    7.1.2  理解VLAN的形成原理 397

    7.1.3  VLAN帧格式和VLAN标签 399

    7.1.4  二层以太网链路类型和端口类型 401

    7.1.5  缺省VLAN 403

    7.1.6  二层以太网端口的数据帧收发规则 404

    7.1.7  VLAN划分 405

    7.1.8  VLAN内二层互访原理 406

    7.1.9  LNP基本原理 409

    7.2  基于端口划分VLAN 411

    7.2.1  配置通过静态配置端口类型进行基于端口划分VLAN 411

    7.2.2  配置通过LNP动态协商链路类型进行基于端口划分VLAN 414

    7.2.3  恢复接口上VLAN的缺省配置 416

    7.2.4  通过静态配置端口类型进行基于端口划分VLAN的配置示例 416

    7.2.5  通过LNP动态协商链路类型进行基于端口划分VLAN的配置示例 418

    7.3  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 420

    7.3.1  配置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 420

    7.3.2  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的配置示例 422

    7.4  基于子网划分VLAN 423

    7.4.1  配置基于IP子网划分VLAN 424

    7.4.2  基于IP子网划分VLAN的配置示例 426

    7.5  基于协议划分VLAN 428

    7.5.1  配置基于协议划分VLAN 428

    7.5.2  基于协议划分VLAN的配置示例 430

    7.6  基于策略划分VLAN 432

    7.6.1  配置基于策略划分VLAN 432

    7.6.2  基于策略划分VLAN的配置示例 434

    7.7  GVRP配置与管理 436

    7.7.1  GVRP基础 436

    7.7.2  GVRP工作原理 439

    7.7.3  使能GVRP功能 442

    7.7.4  配置GVRP端口注册模式 443

    7.7.5  配置GARP定时器参数值 443

    7.7.6  GVRP配置示例 445

    7.8  VCMP配置与管理 448

    7.8.1  VCMP简介 448

    7.8.2  VCMP工作原理 449

    7.8.3  配置VCMP 454

    7.8.4  通过VCMP实现VLAN集中管理配置示例 456

    7.9  VLAN间通信配置与管理 459

    7.9.1  通过VLAN Switch实现VLAN间二层通信简介 459

    7.9.2  两种VLAN间三层通信情形 460

    7.9.3  通过VLANIF接口实现VLAN间三层通信的机制 461

    7.9.4  配置通过VLANIF接口方案实现VLAN间通信 463

    7.9.5  通过VLANIF接口实现VLAN间三层通信的配置示例 464

    7.9.6  通过三层Dot1q终结子接口实现VLAN间三层通信的机制 465

    7.9.7  通过三层Dot1q子接口实现VLAN间三层通信的配置示例 466

    7.10  管理VLAN的配置与管理 468

    第8章  VLAN*级特性配置与管理 470

    8.1  VLAN聚合配置与管理 472

    8.1.1  普通VLAN部署的不足 472

    8.1.2  VLAN聚合原理 473

    8.1.3  Sub-VLAN通信原理 475

    8.1.4  配置VLAN聚合 478

    8.1.5  VLAN聚合配置示例 480

    8.2  MUX VLAN配置与管理 482

    8.2.1  MUX VLAN概述 482

    8.2.2  MUX VLAN配置注意事项 484

    8.2.3  配置MUX VLAN 485

    8.2.4  MUX VLAN配置示例 486

    8.3  QinQ配置与管理 488

    8.3.1  QinQ技术诞生的背景 488

    8.3.2  QinQ基本工作原理 490

    8.3.3  QinQ的实现方式 491

    8.3.4  TPID的可调值 493

    8.3.5  配置外层VLAN标签的TPID值 495

    8.3.6  配置基本QinQ功能 495

    8.3.7  基本QinQ配置示例 496

    8.3.8  配置基于VLAN ID的灵活QinQ 499

    8.3.9  基于VLAN ID的灵活QinQ配置示例 501

    8.3.10  配置基于802.1p优先级的灵活QinQ 503

    8.3.11  配置基于流策略的灵活QinQ 505

    8.3.12  基于流策略的灵活QinQ配置示例 509

    8.3.13  配置对Untagged数据帧添加双层VLAN标签 511

    8.4  VLAN终结配置与管理 512

    8.4.1  VLAN终结简介 512

    8.4.2  配置Dot1q终结子接口接入L2VPN 513

    8.4.3  配置Dot1q终结子接口接入L3VPN 514

    8.4.4  配置QinQ终结子接口接入L2VPN 515

    8.4.5  配置QinQ终结子接口接入L3VPN 516

    8.5  VLAN映射配置与管理 518

    8.5.1  VLAN映射的引入背景 518

    8.5.2  VLAN映射原理 519

    8.5.3  VLAN映射方式 520

    8.5.4  配置基于VLAN ID的1 to 1 VLAN映射 522

    8.5.5  基于VLAN ID的1 to 1 VLAN映射的配置示例 524

    8.5.6  配置基于VLAN ID的2 to 1 VLAN映射 525

    8.5.7  基于VLAN ID的2 to 1 VLAN映射的配置示例 527

    8.5.8  配置基于VLAN ID的2 to 2 VLAN映射 529

    8.5.9  基于VLAN ID的2 to 2 VLAN映射的配置示例 530

    8.5.10  配置基于802.1p优先级的VLAN映射 532

    8.5.11  配置基于MQC的VLAN映射 534

    8.5.12  基于MQC的VLAN映射的配置示例 536

    8.6  QinQ映射配置与管理 538

    8.6.1  QinQ映射工作原理 538

    8.6.2  配置1 to 1的QinQ映射 540

    8.6.3  配置2 to 1的QinQ映射 541

    8.7  VLAN Switch配置与管理 542

    8.7.1  VLAN Switch简介 542

    8.7.2  配置VLAN Switch stack-vlan功能 544

    8.7.3  配置VLAN Switch switch-vlan功能 545

    8.7.4  通过VLAN Switch实现VLAN间二层通信的配置示例 545

    第9章  生成树协议配置与管理 548

    9.1  STP基础 550

    9.1.1  STP的由来 550

    9.1.2  STP的基本概念 551

    9.1.3  STP的3个定时器 555

    9.1.4  STP BPDU报文 556

    9.1.5  STP的不足之处 558

    9.2  STP拓扑计算原理深入剖析 559

    9.2.1  生成树初始化阶段的角色选举 559

    9.2.2  拓扑发生变化后的角色选举 562

    9.3  RSTP对STP的改进 563

    9.3.1  新增3种端口角色 564

    9.3.2  重新划分端口状态 565

    9.3.3  BPDU的改变 565

    9.3.4  更加快速的P/A收敛机制 568

    9.3.5  RSTP的其他收敛机制以及与STP的互操作 570

    9.4  STP/RSTP配置 571

    9.4.1  STP/RSTP配置任务及缺省配置 571

    9.4.2  配置STP/RSTP基本功能 572

    9.4.3  配置影响STP拓扑收敛的参数 576

    9.4.4  STP配置示例 579

    9.4.5  配置影响RSTP拓扑收敛的参数 581

    9.4.6  配置RSTP保护功能 584

    9.4.7  配置设备支持和其他厂商设备互通的参数 586

    9.4.8  RSTP功能配置示例 587

    9.5  MSTP基础 589

    9.5.1  MSTP产生的背景 589

    9.5.2  MSTP的基本概念 591

    9.5.3  MSTP的端口角色 593

    9.5.4  MSTP的端口状态与收敛机制 595

    9.5.5  MSTP拓扑计算原理 595

    9.5.6  MSTP BPDU报文 598

    9.6  MSTP配置 601

    9.6.1  配置MSTP基本功能 601

    9.6.2  配置影响MSTP拓扑收敛的参数 606

    9.6.3  配置MSTP保护功能 607

    9.6.4  MSTP功能配置示例 609

    第 10章  IP组播配置与管理 614

    10.1  IP组播基础 616

    10.1.1  IP网络的3种数据传输方式 616

    10.1.2  组播的基本概念 617

    10.1.3  组播服务模型 618

    10.1.4  组播地址 619

    10.1.5  IPv4组播协议 621

    10.1.6  IPv4组播应用 622

    10.2  IGMP工作原理 624

    10.2.1  IGMPv1的工作原理 625

    10.2.2  IGMPv2的改进 627

    10.2.3  IGMPv3的改进 629

    10.2.4  IGMP SSM Mapping 633

    10.3  IGMP配置与管理 634

    10.3.1  配置IGMP基本功能 634

    10.3.2  调整IGMP性能 638

    10.3.3  配置IGMP SSM Mapping 644

    10.3.4  配置IGMP Limit 645

    10.3.5  IGMP基本功能配置示例 646

    10.3.6  静态加入组播组配置示例 648

    10.3.7  IGMP SSM Mapping配置示例 649

    10.3.8  IGMP Limit配置示例 651

    10.4  PIM基础及工作原理 652

    10.4.1  PIM基本概念 653

    10.4.2  PIM-DM基本工作原理 654

    10.4.3  PIM-SM(ASM模型)工作原理 659

    10.4.4  PIM-SM(SSM模型)工作原理 664

    10.5  PIM-DM(IPv4)配置与管理 665

    10.5.1  配置PIM-DM基本功能 665

    10.5.2  调整组播源控制参数 666

    10.5.3  调整邻居控制参数 667

    10.5.4  调整剪枝控制参数 669

    10.5.5  调整嫁接控制参数 672

    10.5.6  调整状态刷新控制参数 673

    10.5.7  调整断言控制参数 674

    10.5.8  配置PIM Silent 675

    10.5.9  PIM-DM管理 675

    10.5.10  PIM-DM基本功能配置示例 676

    10.6  PIM-SM(IPv4)配置与管理 678

    10.6.1  ASM模型PIM-SM的配置与管理 679

    10.6.2  配置SSM模型的PIM-SM 689

    10.6.3  PIM-SM其他可选功能及参数配置 689

    10.6.4  PIM-SM管理 693

    10.6.5  PIM-SM(ASM模型)配置示例 694

    10.6.6  PIM-SM(SSM模型)配置示例 697

    10.7  二层组播基础及工作原理 699

    10.7.1  二层组播概述 700

    10.7.2  IGMP Snooping基本原理 700

    10.7.3  IGMP Snooping Proxy基本原理 703

    10.7.4  IGMP Snooping SSM Mapping 705

    10.7.5  组播VLAN 706

    10.8  IGMP Snooping配置与管理 708

    10.8.1  配置IGMP Snooping基本功能 708

    10.8.2  配置IGMP Snooping Proxy 715

    10.8.3  配置IGMP Snooping策略 716

    10.8.4  配置成员关系快速刷新 720

    10.8.5  配置IGMP Snooping SSM Mapping 722

    10.8.6  IGMP Snooping基本功能的配置示例 723

    10.8.7  通过静态端口实现二层组播的配置示例 725

    10.8.8  IGMP Snooping查询器的配置示例 727

    10.9  组播VLAN配置与管理 728

    10.9.1  配置基于用户VLAN的组播VLAN一对多 728

    10.9.2  配置基于用户VLAN的组播VLAN多对多 730

    10.9.3  配置基于接口的组播VLAN功能 732

    10.9.4  基于用户VLAN的组播VLAN一对多配置示例 733

    10.9.5  基于接口的组播VLAN配置示例 735

    第 11章  ACL配置与管理 738

    11.1  ACL基础 740

    11.1.1  ACL简介 740

    11.1.2  ACL的组成、分类及实现方式 741

    11.1.3  ACL规则编号 743

    11.1.4  ACL规则的匹配顺序 744

    11.1.5  ACL应用模块的ACL默认动作和处理机制 745

    11.1.6  ACL的常用配置原则 748

    11.2  ACL的配置与管理 749

    11.2.1  ACL的配置任务 749

    11.2.2  配置并应用基本ACL 750

    11.2.3  配置并应用*级ACL 753

    11.2.4  配置并应用二层ACL 757

    11.2.5  配置并应用用户自定义ACL 759

    11.2.6  配置并应用用户ACL 763

    11.2.7  配置并应用基本ACL6 766

    11.2.8  配置并应用*级ACL6 768

    11.2.9  使用*级ACL6过滤特定IPv6报文配置示例 772

    11.3  基于ACL的简化流策略 773

    11.3.1  基于ACL的简化流策略概述 774

    11.3.2  配置基于ACL的报文过滤 775

    11.3.3  配置基于ACL的流量监管(限速并重标记) 779

    11.3.4  配置基于ACL的重定向 783

    11.3.5  配置基于ACL的重标记 784

    11.3.6  配置基于ACL的流量统计 787

    11.4  ACL和基于ACL的简化流策略配置示例 789

    11.4.1  使用基本ACL限制FTP访问权限的配置示例 789

    11.4.2  使用*级ACL限制用户在特定时间访问特定服务器的配置示例 791

    11.4.3  使用二层ACL禁止特定用户上网的配置示例 793

    11.4.4  使用用户自定义ACL过滤特定报文流的配置示例 794

    11.4.5  基于ACL的简化流策略对不同VLAN业务分别限速配置示例 795

    11.4.6  基于ACL的简化流策略进行优先级映射配置示例 797

    11.5  自反ACL的配置与管理 799

    11.5.1  自反ACL的基本工作原理 799

    11.5.2  配置自反ACL 800

    11.5.3  自反ACL配置示例 802

    第 12章  QoS配置与管理 804

    12.1  QoS基础 806

    12.1.1  QoS的引入背景 806

    12.1.2  3种QoS服务模型 806

    12.1.3  基于DiffServ模型的QoS业务组成 808

    12.1.4  QoS优先级 809

    12.1.5  QoS中的PHB行为 812

    12.1.6  QoS优先级映射 814

    12.2  MQC配置与管理 815

    12.2.1  MQC简介 816

    12.2.2  配置流分类 817

    12.2.3  配置流行为 822

    12.2.4  配置流策略 823

    12.2.5  应用流策略 824

    12.3  DiffServ域模式QoS优先级映射配置与管理 827

    12.3.1  DiffServ域中缺省映射关系 828

    12.3.2  DiffServ域模式优先级映射应用场景 832

    12.3.3  配置DiffServ域模式优先级映射 833

    12.3.4  配置基于MQC的重标记优先级 838

    12.3.5  DiffServ域模式优先级映射配置示例 840

    12.3.6  基于MQC的重标记优先级配置示例 842

    12.4  映射表模式优先级映射配置与管理 844

    12.4.1  各优先级间的缺省映射关系 844

    12.4.2  映射表模式优先级映射的应用场景 846

    12.4.3  配置映射表模式优先级映射 846

    12.4.4  映射表模式优先级映射配置示例 850

    12.5  基于MQC的报文过滤配置与管理 852

    12.5.1  基于MQC的报文过滤配置简介 852

    12.5.2  配置基于MQC的报文过滤 853

    12.5.3  基于MQC的报文过滤配置示例 854

    12.6  基于MQC的报文重定向配置与管理 857

    12.7  基于MQC的流量统计配置与管理 859

    12.7.1  配置基于MQC的流量统计 859

    12.7.2  基于MQC的流量统计配置示例 860

    12.8  流量监管、流量整形和接口限速基础 862

    12.8.1  QoS令牌桶的基本工作原理 862

    12.8.2  单速率三色标记算法 864

    12.8.3  双速率三色标记算法 866

    12.8.4  三种令牌桶模型比较 867

    12.8.5  流量监管工作原理 868

    12.8.6  流量整形工作原理 869

    12.8.7  接口限速工作原理 871

    12.9  流量监管、流量整形和接口限速的配置与管理 872



    未完待续




    作者介绍

    《HCNA网络技术实验指南》

    涂文杰,1998年加入华为,曾任南昌办事处客户经理、电信系统部主任;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拉美系统部部长;公司战略与Marketing体系运营部部长。2011年9月起任华为企业业务培训与认证部部长,构建了华为的培训与认证体系,在ICT领域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

    《HCNP路由交换实验指南 修订版》

    涂文杰 1998年加入华为,曾任南昌办事处客户经理、电信系统部主任;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拉美系统部部长;公司战略与Marketing体系运营部部长。2011年9月起任华为企业业务培训与认证部部长,构建了华为的培训与认证体系,在ICT领域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

    《华为交换机学习指南 *二版》

    王达,全国网管技能水平考试专家委员,四届51CTO“*受读者喜爱的IT图书作者”,国内*深网络工程技术专家和知名的IT图书作者。曾在天极网、IT168、e800等网络媒体上发表千篇以上IT方面的专业文章,出版过超过50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著作,其中的代表作有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二版)、《Cisco/H3C交换机*级配置与管理技术手册》等。

    《华为路由器学习指南 *二版》

    王达 全国网管技能水平考试专家委员,四届51CTO“*受读者喜爱的IT图书作者”,国内*深网络工程技术专家和知名的IT图书作者。曾在天极网、IT168、e800等网络媒体上发表千篇以上IT方面的专业文章,出版过超过50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著作,其中的代表作有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二版)、《Cisco/H3C交换机*级配置与管理技术手册》等,并有多部版权输出到了台湾。



    关联推荐

    华为ICT技术认证考试官方教材 HCNA网络技术学习教程 华为官方出品 网络工程师教材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