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 极北之地 西伯利亚史诗 (瑞士)埃里克·厄斯利 方尖碑书系 一段征服与侵略的历史一部冰雪与荒原的史诗书籍 译林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瑞士]埃里克·厄斯利著
    • 出版社: 江苏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5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瑞士]埃里克·厄斯利著
    • 出版社:江苏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5
    • 开本:16开
    • ISBN:9785901744149
    • 出版周期:旬刊
    • 版权提供:江苏译林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极北之地:西伯利亚史诗
    作者:
    [瑞士]埃里克·厄斯利
    定价:
    198.00
    ISBN号:
    9787544795951
    出版社:
    译林
    开本:
    16开
    装帧:
    精装
    编辑推荐
    铁路穿越森林,列车驶过荒原,西伯利亚见证了人类与自然☆深刻的战斗。从哥萨克骑兵到白令探险队,这里演绎着征服与探索;从毛皮到石油,这里蕴藏着财富与商机;从流放地到惩戒营,这里也从不乏苦难与悲壮……它们都是西伯利亚史诗不可或缺的篇章,书写在这片苍凉又迷人的极北之地上。

    内容介绍
    西伯利亚曾被视为世界的尽头,贫瘠、荒芜、寒冷,远离已知的“文明世界”。但随着商贸的发展和土地的垦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这片充满未知的“极北之地”。从嘎吱作响的四轮车到西伯利亚铁路上呼啸而过的列车,一代代商人、士兵、工人、囚犯、探险家、科研人员跋涉至此,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博弈,同残酷的生存条件抗争,勾勒出探索、征服、开发西伯利亚的波澜画卷。
    本书作者埃里克•厄斯利曾多次前往西伯利亚,亲自用脚步丈量那些他笔下的章节,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在16至20世纪末几百年的时间里,西伯利亚如何从无人问津到举重若轻。这里有奇迹也有苦难,有英雄也有恶棍,他们共同塑造了这片土地,谱写出这部悲怆又恢宏的极地史诗。

    作者介绍
    埃里克•厄斯利,瑞士记者,瑞士《时代报》总编辑,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日内瓦大学共建的全球研究所教授,著有《征服高加索》《瑞士历史档案》等。

    目录
    序 涌向东部!
    第一部分 迎着初升的太阳
    第一章 斯特罗加诺夫家族,世界尽头的商人
    第二章 伊凡雷帝与寡头斯特罗加诺夫家族
    第三章 皮草热
    第四章 通向欧洲的窗口在北方打开
    第五章 越过乌拉尔山脉!
    第六章 直到“广阔大洋”
    第二部分 直到另一个美洲
    第七章 第一次勘察加探索
    第八章 北方大探索(第二次勘察加探索)
    第九章 美洲十小时
    第十章 荒岛十个月
    第十一章 “已知世界”边界的谜团与秘密
    第三部分 太平洋的诱惑
    第十二章 一个俄国的美洲
    第十三章 尼古拉 • 列扎诺夫的加利福尼亚罗曼史
    第十四章 入侵黑龙江的木筏舰队
    第十五章 美洲的诱惑与西伯利亚的自治:当西伯利亚挣脱束缚
    第十六章 要卖掉阿拉斯加!
    第四部分 帝国的冰腰带
    第十七章 西伯利亚铁路要经过哪里?
    第十八章 谢尔盖 • 尤利耶维奇 • 维特:为帝国带来现代化的火车
    第十九章 世纪工地
    第二十章 “黄俄罗斯”计划
    第五部分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
    第二十一章 “在西伯利亚的矿坑深处”
    第二十二章 关于苦役犯营地的重要报告
    第二十三章 极地快车的“苦难之路”
    第二十四章 流放地的衰落
    第六部分 征服极地坚冰
    第二十五章 赞助人和游说者:一场关于北冰洋的争论
    第二十六章 “切柳斯金号”:极地《奥德赛》
    第二十七章 冰上人民委员会
    第七部分 在石油之海上
    第二十八章 别廖佐沃的神迹
    第二十九章 西伯利亚,第三巴库
    第三十章 西伯利亚病
    致 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大事年表
    译名对照表

    1855904098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斯特罗加诺夫家族,世界尽头的商人
    史诗在这里掀开了第一页。时至今日,呈现在游客眼前的盛景依然摄人心魄。在维切格达河的右岸,距离河流大约数十米的地方,圣母领报教堂与它金色的穹顶主宰着这片风景。在无边的天宇下,开有射孔的白墙屹立于大地之上,散发着宏伟与威严的气息,任何天然或人造的高耸之物都无法令它失色些许。每逢日出或日落时分,这座教堂便会沐浴在河面灼烁的阳光之中,染上一层时而玫红、时而杏黄的色彩。它的主穹顶象征着救世主,另有四个穹顶与它相仿,但尺寸更小,它们指向宇宙的四角,象征着天启四骑士。
    这座圣母领报教堂建设于16世纪60年代,自落成之后,它便成了俄国大地上少有的石制建筑之一。在这片木制建筑的世界中,它象征着教会的力量,也展现出其建造者的实力。它体量巨大,造型优美,祈祷室上方建有略微借鉴了同时代佛罗伦萨技艺的拱券。从这些方面来看,这座教堂完全可以与位于克林姆林宫心脏地带的同名大教堂比肩—伊凡雷帝在同一时期主持了它的翻新工程。不过,莫斯科的那座圣母领报大教堂是沙皇的私人祈祷室,而在距首都130千米、维切格达河畔的这座教堂,则属于商人世家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它代表了这个商业王朝的迅猛崛起,也象征着这个家族对于全能上帝的认知。
    如今,索里维切戈茨斯克小村依旧环绕在教堂周围,却不过是昔日繁华的苍白倒影。在16世纪中期,它曾生机勃勃,是这一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在之后的数十年里,这处偏远的陡岸上又建起了其他12座教堂与隐修院。18世纪末期,当地的一位教士以他位于河对岸的房屋为起点,画下了索里维切戈茨斯克的天际线。这幅图画线条精巧而准确,在俄国北部这片森林密布的土地上,地平线上矗立着钟楼、穹顶以及东正教的十字架,它们覆盖了河岸以及四周的土地。这是唯一一幅展现了当地风景的画作。在那之后,其中的10座教堂与所有隐修院,都在毁灭性的狂热中被夷为平地。
    但是,在16世纪之初,索里维切戈茨斯克是罗斯世界的未来中心之一。这座小镇位于该时期俄国的东北部边境,是孕育了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摇篮。这一世代务农的家族,受到命运的感召,在自己国家的历史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他们的权势和财富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人匹敌。在整个俄罗斯帝国境内,也会有为数众多的宫殿与街道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他们将这座位于维切格达河畔的小镇称作“家族的巢穴”。也正是在这里,诞生了征服西伯利亚的计划。
    索里维切戈茨斯克与帝国的大城市相距甚远,它就仿佛伊凡雷帝治下俄国边境上的一座前哨。沿河往东走,就尽是荒蛮且罕为人知的地界了。在稍微上游一点的地方,坐落着一座隐修院,按照当时的惯例,它也是避难所和要塞。更远处,可供航行的河段还有1000多公里长,河流的源头位于乌拉尔山脉脚下,它被俄国人称作“石头”或者“石带”。这条在地理上将欧洲与亚洲分割开来的山脉并不算很高,却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界线。向北而行,在伯朝拉河沿岸的冻土边缘,还有几处由俄国猎人建立的过冬营地。除此之外,这片区域就再无俄国人居住的痕迹了。这片由森林和沼泽覆盖的广袤地域是齐良人(今称“科米人”)、沃吉亚克人(今称“乌德穆尔特人”)与沃古尔人(今称“曼西人”)的土地。他们是主要以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这些土著时常来到索里维切戈茨斯克,交换或售卖狩猎所得。大体上说,上游的广阔领土皆是未知之地。
    往西北方向,沿河而下,维切格达河在下游并入北德维纳河。北德维纳河又在奔流500公里后汇入白海与北冰洋。这里是波默尔地区(意为“滨海”),是波默尔人(即德维纳河与白海流域罗斯人)的国度。他们在四五个世纪前来到此地,以冰钓、勘探、狩猎与木业为生,河的沿岸布满了定居者的村落。波默尔人曾是诺夫哥罗德的领民或是在那里定居的人,当诺夫哥罗德还是一个辐射北欧的共和国时,他们就以其先锋精神、胆魄与独立意志著称。最后,向南,溯德维纳河而上,我们来到了大乌斯秋格,它是俄国北部的另一个商业中心,由此前往沃洛格达、莫斯科,则须经水路再转陆路,辗转跋涉数周才能抵达。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小镇地处已知世界的最东端,位于由首都去往白海海岸与德维纳河河口道路的三分之二处,这一河口是当时俄国仅有的出海口。
    我们对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起源知之甚少,史学界对此也存在争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帝国时期的编年史作者都传述着一个关于其鞑靼血统的传说:为了归顺沙皇,斯特罗加诺夫(Stroganov)家族的祖先放弃了曾让自己遭受严厉制裁的伊斯兰教信仰(俄语中“strogui”意为“严厉”)。后来,人们又说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先人是一批为逃避15世纪席卷俄国的血腥冲突而来的开拓者。的确,从11世纪起,现今俄罗斯欧洲部分东北角的疆域就由来自诺夫哥罗德的定居者们所控制,这里土地广袤,森林河流密布。诺夫哥罗德是商业重镇,也是汉萨同盟(即波罗的海地区联盟)的成员城市之一。诺夫哥罗德被它的竞争者莫斯科征服后,一场残酷的屠杀在此上演。为了躲避灾难,那里的一些居民不惜逃向了最偏远的商栈。斯特罗加诺夫家族是否也在其中?最新的研究只能确定: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出身于乡土,他们在终于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已经在河畔定居了几代之久。

    1855904098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