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图书]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 新版 陈钱林 家教方法 好父母好家教 好的教育亲子沟通儿童的人格教育培养孩子自律自学自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陈钱林著
    •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陈钱林著
    •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9782329522860
    • 版权提供:上海教育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新版)
    作者:
    陈钱林
    定价:
    58.00
    ISBN号:
    9787572007668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家长、教师

    ● 20多年家教经验总结,是一本秀的家教著作

    ● 从事教育30多年,做校长近20年,有丰富的学校教育经验,对教育有系统、深刻的思考

    ● 家教经验与做法既高明又朴实,方法简单易学,做法简洁有效

    内容简介

     

    本书是资深家教专家、全国知名校长陈钱林20多年家教经验总结,是一本优秀的家教著作。

    陈老师家有一对龙凤胎。儿子陈杲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8岁获美国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23岁毕业后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威斯康星大学博士生导师,26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攻克复微分几何领域世界难题。女儿陈杳16岁入读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20岁获三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

    陈老师家教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在书中,陈老师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家教经验,系统梳理了自己的家教思想,并将其概括为“三大支柱”,即自律生活、自主学习、自立人格。进一步,又概括为六个字:自律、自学、自立。

    自律,就是抓习惯。自学,一是培养学习习惯,二是锻炼学习能力。自立就是自立人格,重在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幼儿期,从游戏、探究入手,让孩子享受玩中学的幸福;从习惯、家规、志向入手,帮孩子形成自律生活;从引导孩子决定自己的事入手,帮孩子形成自立人格。学龄期,从综合素养入手,拓宽基础的宽度;自选作业,超前学习,培育自学能力。

    总之,尊重与恰当要求相结合的家教方法,让孩子幸福成人,轻松成才!

    发人深省的家教故事,朴素深刻的家教道理,简单实用的家教方法,一定能给您带来启发和帮助。

    作者简介

     

    陈钱林,资深家庭教育专家,全国知名校长,原浙江省第八届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首批讲座专家。

    陈老师悉心研究家庭教育,自己的龙凤胎均获世界名校博士学位。他倡导“自立教育”家教理念,着眼于自律生活、自主学习、自立人格,引导孩子做更好的自己。儿子陈杲,14 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8 岁获美国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23岁毕业后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威斯康星大学博士生导师,26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攻克复微分几何领域世界难题,。女儿陈杳16岁入读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20岁获三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后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

    曾在《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小学德育》《南方都市报》、腾讯教育、今日头条、浙江新闻网等媒体开辟《陈钱林说家教》专栏,产生广泛影响,被家长称为“真正的牛爸”。

    陈老师从事教育30多年,做校长近20年,有丰富的学校教育经验,对教育有系统、深刻的思考。主编教育丛书近30本,著有《教育的本质》。在这样的背景下,其家庭教育经验格外值得人们重视。

    专著《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2015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目录

    新版自序

    初版自序

    第一章 家教的三大支柱

    一、 家教的三大支柱

    二、 自律,主要抓习惯养成

    三、 自学,我家教中最大胆的探索

    四、 自立,培养健全人格

    五、 家教要抓核心素养

    第二章 家教的重要真相

    一、家教是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

    学校教育先天不足

    社会教育良莠不齐

    家庭教育决定成败

    二、基于天性培养人性

    尊重天性,用好天性

    培养人性

    以人文精神滋养人性

    三、非智力因素更重要

    智力是一成不变的吗

    知、情、意、行一个都不能少

    多经历,多体验

    四、早期家教事半功倍

    从乳儿期开始

    重点是习惯

    顺其自然?错!

    早教与跳级

    五、家教的智慧在选择

    选择并非易事

    成人与成才

    让孩子自己选择

    舍弃与坚守

    六、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盲目跟风不可取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以孩子的个性设计培养目标

    ……

    精彩书摘

     

    1.家教的智慧在选择

    孩子生长的过程,从身体生长、生活到学习,时刻伴随着选择。家庭教育的要点与难点,是如何帮助、引导孩子恰当选择。

    (一)选择并非易事

    有些事是很好选择的,如饿了要吃饭,有生理标准 ;害人是坏事, 助人是好事,有道德和法律标准。但是,孩子生长的许多事,往往是复杂的,并不都是非白即黑的两维,每个维度也不是非好即坏。如上什么幼儿园好?上什么小学好?看到他人带孩子去培训班,自己的孩子要不要也参加?高考了,选择什么专业好?学校组织春游,恰好孩子有点感冒的迹象,到底是否参加?许多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判断好与坏的。

    有一次我回家,陈杳与陈杲叫我捉苍蝇。苍蝇是脏的东西,从健康的角度,是不允许玩儿的。但从童趣的角度看,也不宜贸然否定。我选择了引导孩子玩儿,捉了几只苍蝇,两个孩子很兴奋。当时这样做,也不知到底好不好。不过,我引导两个孩子在玩儿的过程中注意尽可能不要让手接触苍蝇,还要注意洗手。后来,他们将苍蝇作为实验品,研究了好几个课题。这个时候,我的选择就显得有意义了。

    教育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孩子的个性不同。孩子的生长涉及方方面面,任何选择可能都有利有弊。选择是否合理,要看是否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孩子的个性,就容易做出正确选择 ;而盲目跟风,或者注重家长的面子,一些“看上去很好”的选择,实际上可能并不适合孩子。

    (二)成人与成才

    成人与成才是相辅相成的。孩子自由阅读,人文精神会熏陶心灵, 这是人的教育 ;而规定阅读书目,或者让孩子参加阅读考级,就是侧重才。孩子学书法、乐器,艺术会陶冶情操、培养美感,这是人的教育 ; 而参加考级或者各种比赛,也是侧重才。孩子自由运动,玩乒乓球、篮球,利于健身和意志力培养,这是人的教育 ;而如果学习乒乓球、篮球专业技能,或者参加各种比赛,就变为才的教育。

    在成才与成人的选择上,我把成人摆在第一位。

    陈杲小学时跳级两次。曾有专家推荐他到一些少年班预备班学习。但我们放弃了这样的选择。陈杲读初三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来校选拔学生,陈杲被推荐参加了面试。但我们选择放弃去上海就读。我觉得,去名校或许更利于成才,但孩子年纪太小就离开家人,并不利于成人。

    很多人认为,陈杳与陈杲的成绩,是我盯着苦学出来的。实际上, 我只是从育人入手。两个孩子婴幼儿时,我引导他们摆数字、创作儿童剧等,在游戏中学习,鼓励探究 ;上学后,我为他们争取了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一直以来我都关注两个孩子的习惯、情商、志向、规则、价值观、幸福感等。两个孩子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习惯、高远的志向、过人的意志力,从而促进了学业的长进。

    (三)让孩子自己选择

    孩子未形成自我意识前,家长应帮助孩子选择。当孩子逐步有主见时,家长就要与孩子商量后选择。读小学后,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家长最好以参谋的身份,倾听孩子的想法,为孩子提出建议。

    即使孩子的意见过于片面,或者存在错误,家长也不能用强制手段,而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心服口服而改变想法。只有尊重孩子的选择,家长才可能真正成为孩子的引路人 ;如果凡事强加给孩子,孩子心灵的窗户迟早会对家长关闭。

    有位家长对我说,她对孩子的饮食安排,很讲科学。比如吃水果, 几点钟吃香蕉几点钟吃苹果都规定好的,可孩子就是不喜欢。我反对这样的“科学”,更反对这样的教育。即使果真有意想不到的神奇,也要让孩子心领神会后做出选择,不应该人为地弄一个如此细致的规则要孩子执行。

    一些家长喜欢对孩子管得过细,比如穿什么衣服,都要孩子服从。实际上,如何穿衣服绝对是一个细节,怎么穿都是可以的。除了大是大非的事情,一般还是应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家长通过评论引导为好。

    陈杳与陈杲的事,我一般都让他们自己选择,并说说理由。比如, 买菜前,有时会问问他们吃什么鱼,带鱼、鲳鱼,还是梅子鱼?两个孩子说什么鱼都行。比如吃早餐,我会问,接下来几天吃什么好?两个孩子说“周一面条,周二面包”……这些都是小事,他们说了就算数,反正吃什么都差不多。如果孩子说吃油条等,我觉得不利于健康,也会说明理由,再由孩子选择。一些大事,我们会慎重讨论,最后还是由孩子自己定。比如陈杲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陈杳报考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只是参与讨论,充其量只是参谋而已。

    (四)舍弃与坚守

    家长都希望孩子从小多学习一些东西。从激发兴趣、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来说,多学未尝不是好事,但并不意味着学得越多就越好。曾有一个家长,让二年级的小学生双休日参加社会培训班学习 8 门技能课,我很震惊。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做加法。选择,既要选择加强,也要选择放弃。

    幼儿阶段,艺术、体育、绘本阅读等更利于孩子的气质培养。小学阶段,语文、数学则是基础的基础。高中和大学,选专业方向时,都需要合理选择。实际上,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舍弃而求精的过程。

    凡是有利于孩子个性的东西,就要选择加强,而与孩子个性不适合,或者超过孩子学习程度的东西,就要选择舍弃,即使“忍痛”,也要果断“割爱”。

    陈杲幼小时表现出特别的数学天赋,我就从数学方面引导,让他听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因为有了以数学发展为基础的规划,就放弃一些学习项目,如艺术学习和教师普遍要求的书写训练等。陈杲小时字写得歪歪斜斜,我并不觉得是个问题,也就没有提出什么要求 ;陈杲读初中时作文都写得很短,我也没有急着花时间给补上。陈杲后来的数学特别拔尖,与从小排除了干扰是分不开的。如果什么都想学得拔尖,看似得到很多,实际上可能失去更要紧的东西。

    当然,舍弃不是随性而为,家长心中要有一杆秤,要坚守原则。比如,特长学习的选择应该基于孩子的兴趣。幼儿期如果忽视了习惯养成教育,最终要为之付出代价。上学后基础学科的保底要求,如果放弃了,意味着孩子很快会变成落伍者。

    陈杳与陈杲读幼儿园时,因不习惯于午睡,过不了几天就感冒。引导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因此付出健康的代价,是得不偿失的,我就让两个孩子下午不去幼儿园。

    我反对两个孩子之间过分竞争。两个孩子幼儿时想象出空气魔术师,是空气世界的皇帝,样子像黑人牙膏上的图标。空气魔术师的观念与人类正好相反,如打乒乓球打得很差,空气魔术师会说“打得很好”。

    他们喜欢下棋,凡谁下输了,都算在空气魔术师身上。这种创新特别受到我的表扬,因为,淡化竞争,是我所坚守的。

    2. 重点培养与顺其自然

    (一)重点是习惯

    当前,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为孩子的早期教育提供了更多专业化的教育机会,也可能利于智力开发。但是,开发智力并非都要上培训班。古人造“聪”字,意为多用耳朵听,多用眼睛看,多讲,多用心。让孩子多动手、多动脑、多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不知不觉中,孩子就会变得聪明。

    早教的重中之重还是习惯。孩子刚出生时,家里突然多了些忙不完的事,手忙脚乱的,特别容易把习惯教育忽略了。实际上,如果重视了习惯培养,可更快地进入良性循环,育儿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陈杳与陈杲在上幼儿园前,养成了以下良好习惯。

    按时作息的习惯。吃饭、睡觉比较有规律,晚上不怕黑,一到规定时间准时上床,早晨自己按时起床。

    卫生习惯。从小吃喝拉撒都做得不错,很少玩脏的东西。特别是陈杳,勤洗手,勤梳头,从小衣服干干净净。

    遵守规则的习惯。两个孩子有时做游戏争了起来,谁是谁非我会有个评判。一般程序是 :先了解他们定的游戏规则,凡遵守规则的会受到表扬,凡违反规则的会受到批评。

    与人分享的习惯。吃东西时,陈杳与陈杲一般都一起吃。凡大人喜欢吃的东西,他们都能分给大人吃。我特意交代我父母,凡是孩子给的东西,一定要吃,这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有好处。有邻居小伙伴在,孩子会分些给客人。

    不打骂、不撒野的习惯。因为从小没有接触不文明的现象,两个孩子从来没有骂人的现象发生。

    自理的习惯。凡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整理玩具,吃饭、睡觉、洗脸等,小小年纪就自己做了。

    看书的习惯。因从小与书为伴,自然养成看书的习惯,什么书都喜欢翻翻。

    (二)顺其自然?错!

    孩子的教育,应该顺应天性而为,但绝不是顺其自然。“树大自然直”的确存在,但森林中大多数树木都不是直的,孩子的生长,岂能一开始就希望成弱者?实际上,快乐与教育并不矛盾,顺其自然可使孩子快乐,接受良好教育同样给孩子以快乐。

    教育的价值,在于将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没有要求的放纵生活固然会快乐,但这种快乐是不可持续的。上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有野性的孩子将面对更多的挫折。孩子天生会竞争,没有合适的教育,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很容易处于竞争的劣势,最终可能会影响幸福感,快乐也将是水中捞月。如果孩子缺乏应有的教养,很容易游离于社会群体的核心价值观之外,不仅快乐得不到保障,对人格发展也极为不利。

    我当校长多年,发现当前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习惯培养不足。每年小学新生入学,总会有一批相当调皮的学生,遗憾的是,相当多的家长还错误地认为调皮是聪明的表现。人们常说,调皮的孩子聪明,这完全没道理。调皮是行为范畴,聪明是智力范畴,两者根本就不相关。孩子应该活泼,活泼是良好性格,而调皮则是缺少教养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前言/序言

     

    新版自序

    2015年7月,《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出版后成为畅销书。

    许多学校将其选作教师培训用书,中国教育新闻网将其评为“2015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国家督学、广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陈健先生说:“陈钱林家庭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呼应了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命题。”朱永新先生说:“陈校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两个孩子的成长不是偶然的”,“好的家庭教育,要给孩子宽阔的心胸,要给孩子强大的精神力量”。

    教育部新闻办主管的微信公众号《微言教育》、全国妇联主管的《中华家教》杂志及全国各类媒体推介该书,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基础教育参考》全文刊载书中内容。

    书中倡导的从他律到自律、树立远大志向、引导孩子自学、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等思想,深受读者推崇。专著出版后,网络上对上述思想的解读与分析文章明显增加。比如用家庭作息时间表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的经验,每到寒暑假,几乎各大教育媒体都极力推广。我应邀在全国各地做报告,场场火爆,尤其引发家有幼童的家长热议。

    常有中学生的家长说,如果早几年知晓我的家教经验,孩子的成长肯定会不一样。

    当然,也有人反馈,很多内容讲得不细,让人有言犹未尽的感觉。比如谈家规、谈习惯培养、谈自学等地方;比如家教故事的篇幅太少。

    借此再版机会,我增加了一篇很受读者喜爱的讲座稿(本书第一章),文中有习惯、家规、自学、精神成长等方面相当详细的操作方法,希望能弥补初版的不足。更详细的自学方法、健全人格培育方法, 在我于2020年11月出版的《教育的本质》中有两个章节近6万字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将它们结合起来阅读。

    本书再版之际,我女儿已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我儿子获博士学位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在威斯康星大学任博士生导师,2021年学成归来,入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中心特任教授。

    两个孩子学业有成,让我坚信,我的家教思想与实践有许多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值得广大家长借鉴。

    希望这次再版,能给更多家长以启迪,能让更多孩子幸福成人,轻松成才!

    初版自序

    我们家有一对龙凤胎。

    儿子陈杲,小学跳级三年,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8岁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

    女儿陈杳,初中跳级一年,16岁入读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20岁获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名校全额奖学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博士。

    他们健康生长,品学兼优,确实是我们的骄傲。

    很多人问我:“在家庭教育方面,你有什么秘诀吗?”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教无定法,但是,家教的确还是有规律的。

    陈杳与陈杲1994年8月出生在浙江瑞安。那时的瑞安, 正流传着蔡笑晚先生培养出6个优秀子女的故事,这促使我义无反顾地投入家教。

    要做好家教,最要紧的是弄清楚: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我研读了陈鹤琴等名人的经典著作,确立了家教的核心

    思想为自立教育,细化为:自律生活、自主学习、自立人格。具体教什么?我选择了12项重点:健康、性格、习惯、情商、知识、能力、游戏、探究、志向、规则、幸福感和价值观。这些内容就如同房子的12根桩基。

    怎样教?我尝试应用儿童教育的经典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创新了一些家教方法。

    如多元评价法,我创新“100个好”评价,引导陈杳与陈杲走向自律。如自主决定法,我常说“你觉得呢”“照你说的办”,让陈杳与陈杲决定自己的事,两个孩子独立性越来越强。

    如自主学习法,是有点儿冒险的创新。作为教育体制中人,我不忍心让陈杳与陈杲受到题海的煎熬。陈杲读中学时,每天下午都在家自学;陈杳读高一时,隔天在家自学,读高二时隔周在家自学。结果,两个孩子不仅拥有轻松、自由、快乐的童年,而且因此锻炼出了特别的学习力。我曾问两个孩子:“爸爸的家庭教育,对你们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他们讨论后说,第一是志向,他们每天都有追求;第二是自学,这使他们的学习效率比较高;第三是家长和他们平等对话,这让他们很自信。

    想到蔡笑晚先生总结的家教经验,是早教、立志和自学。

    我们两家各自总结出的最核心的家教经验,居然有两点是一样的。志向与自学,可以说得上是家教的两把金钥匙。

    这说明,并不是我们两家的孩子都是天才,而是我们做父亲的,都很幸运地找到了家教的金钥匙。

    看来,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

    好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家教,并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家教经验。我愿意把我的家教经验呈现出来。希望能给“雾霾”中的家长几分清新,希望更多的孩子,因为“家教对了”,而“一定行”!

    1053542932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