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正版][正版书籍]外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 郑梓煜 著 艺术 摄影 镜头 中国变迁 中国历史 摄影风格 社会生活 出版社
¥ ×1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掌柜推荐 | ||||||||
|
回望70载:透过120余位外国摄影师的镜头
别样视角:重温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细节
双重线索:体现社会生活和摄影风格变迁
书名:外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
定价:268元
作者:郑梓煜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0-06
页码:384
装帧:精装
开本:8开
ISBN:9787521714074
本书出版过程中已努力寻找肖像权人并渴望得到肖像权人的授权,但因现实情况无法一一取得,若为本书肖像权人可联系84849031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作序推荐
外国摄影师究竟如何看待我们的国家?
如何看待中国70多年来的变化?
在这本书中,我们请来12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理智、客观地,从影像的角度展示:1949年开始,中国人究竟是以什么样子出现在这些外国摄影师的镜头里。哪些面孔和场景可以打动昂贵、稀缺的胶片时代的外国摄影者按下快门。他们的镜头里包含很多东西:有幽默、关切、建议、批评,也有情感、纪念。把他们的作品当成一面镜子吧,看看我们曾经走过的70年。
在19世纪上半叶摄影术诞生早期,中国就已经出现在摄影师的镜头里。从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前,宫廷画师、博物学家、探险家、商人、随军摄影师、商业摄影师、记者等各色摄影者纷纷进入中国,拍摄了数以万计的作品。1949年到1979年,外国摄影师进入中国拍摄的机会相对稀缺,那时的中国非常渴望与世界进行交流。那段时期中国是摄影的沃土:那些一去不复返的色彩和声音,那些难得一见的面容,那些个性淹没于共性的画面语言,它们是人和社会关系重新结构的珍贵标本。
1979年开始到千禧年,进入中国的摄影师呈现爆炸性的增长。中国有一种魔力,吸引真正热爱这片土地的摄影师一次又一次地来,一遍又一遍地行走和拍摄。
本书主编团队用了两年的时间,阅览世界知名新闻通讯社、历史影像机构、画廊和藏家、摄影师基金会,观看了数以百万计的照片、底片、印样,我们希望保留多样性,保留开放性,保留建设性,保留善意。将外国摄影师对中国这片土地的情感展现出来。这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70年,作品中有着海量的细节和时代的印记,历史就藏在这些细节和一个个形象之中。正如彼得?伯克所言:“图像可以让我们更加生动地‘想象’过去……它们能带给我们一些以前也许知道但并未认真看待的东西。”细节丰富的照片如多年窖藏后启封的佳酿,藏着时间妙不可言的风味。
目录
序言一70年的影像细节李舸
序言二让“看见”再次被看见杨小彦
镜像中国:我们如何被异邦所“看见”郑梓煜
神秘国度与好奇之眼1949—1978
春江水暖与敏锐之眼1978—1992
改革历程与见证之眼1992—2008
速时代与凝视之眼2008—2019
编后记
致谢
郑梓煜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博士。曾任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高级编辑、视觉周刊统筹编辑,财新传媒视觉顾问。现从事视觉传播研究、当代摄影研究、策展及艺术批评写作,涉足了摄影作为社会记录与摄影作为当代艺术媒介两个维度。
2016—2018年与科林潘塔尔(ColinPantall)联合编辑MagnumChina(Thames&Hudson出品)。曾策划展览“玛格南手稿:摄影经典的诞生”(深圳)、“逝者如斯:长江三峡、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影像考察”(上海、深圳、广州)、“再影像:光的实验场”(武汉)、“图像之间:绘画与摄影的纠缠”(东莞)、“历史的底稿”(连州)、“后遗症”(大理)、“殊途:从广东出发”(广州)。
曾获评中国十佳图片编辑、广东省年度图片编辑、中国优秀摄影策展人飞马奖提名等。
序言一
70年的影像细节
李舸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
从1949年到2020年,70多年的时间在历史中如白驹过隙,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生活其中的人民而言,却如同坐上过山车一般起伏跌宕——巨大的变化涵盖各个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心理状态……这些变化在短短几十年中发生,如同纪录片和电影中的“降格摄影”,如同历史的时光隧道,令全世界的摄影师心向往之。
1949年之前,中国影像就已经被各国的摄影师、商人、传教士、西洋画师、博物学者、地理学家、人类学家,甚至随军摄影师用银盐记录下来。这些影像成了摄影史的一部分,其实,中国历史影像就是被拍摄的历史。从次鸦片战争后期到民国建立,摄影术在中国从舶来品转变为本土影像纪实手法的一部分,这也成为中国这个传统的国度从封闭转向开放的象征。
抗日战争时期,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RobertCapa)在1938年2月16日至9月22日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拍摄的士兵形象登上《生活》(LIEF)杂志封面,立刻就成为中国抗战的经典象征,让世界各国的读者看到了中国的决心,让中国的抗日战争赢得了更广泛的支持。这也很可能源自出生于中国山东省的《生活》杂志创始人亨利?卢斯(HenryLuce)对于出生地的敬意。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外国记者和摄影师进入中国拍摄的机会相对稀缺,尤其在20世纪50—70年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前,虽然阻碍重重,但还是有来自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日本、新西兰等国的摄影师克服困难,拿到签证,进入中国拍摄。那时的“红色中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古老、灿烂、孤独而又充满未知和诱惑力。
作为中国的近邻,来自日本的摄影师对于中国的报道和摄影作品质量十分优异,他们投入的时间精力也较多——中日两国在很长时间保持着密切和友好的关系,中国外文局在1953年就创办了《人民中国》杂志,它是中国在日本公开发行的日文版综合性月刊。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日中友协的创始人、社会活动家西园寺公一先生给了当时的年轻摄影师久保田博二一个机会和任务:拍摄一本摄影集,作为礼物赠给中国访日代表团。这改变了久保田博二的一生。1979年,他实现了来中国拍摄的愿望,还受到了“梦幻般”的接待——全程拍摄由新华社负责安排;在广西桂林,甚至动用了军用飞机进行航拍。从4月1日,久保田博二抵达桂林开始,他花费了7年,来中国近50次,拍摄了超过20万幅照片,完成了对中国几乎所有省份的报道摄影。他于1985年出版了当时出色、深入的一本记录中国的摄影集——《中国》(China),这部巨著后来被翻译成7种文字。这些来自中国的作品成就了久保田博二,并促使他加入了玛格南图片社,成为历史上位日裔玛格南摄影师。
1949—1978年,各个国家摄影师拍摄的影像,总体上以记录、写实为主要风格,而且内容多选取中国特有的景象和元素,例如房檐土墙、红旗标语、太拳和武术、自行车、名胜古迹及文物遗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摄影师们对于人的关注方式:拍摄对象的集体活动普遍存在,个人形象多融于环境和集体之中,个性不够突出。这除了与当时摄影语言的发展局限有关,也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相契合。
1978年之前的中国,其实非常渴望、欢迎与世界进行交流。那段时间的确是摄影的黄金期——那时有一去不复返的色彩和声音,有难得一见的美学构成元素,有人和社会关系重新解构的珍贵标本。
当改革开放终于到来,人类的本能逐渐回归,正常的生活逐渐回归,社会经济运行逐渐步入正轨时,人们除了反省和深思,又不得不面对未知的未来。过去,人们的生老病死、饮食起居、价值认定等都被安排得妥妥当当,只需照做,必须照做。突然间,人们可以在程度上规划人生,掌握命运。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必然是诗意和迷茫并存。所以,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少有的桃花源一般的静好岁月。这一点,不仅中国人自己这样感觉,很多来中国拍摄的外国人也有同样的感触。
美联社的摄影师刘香成曾这样叙述:“1976年到1983年是少见的充满闲散气息的浪漫年代,社会缓慢地抛弃它的过去,并思考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而带来的新事物。这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年代……”
自1979年开始,进入中国的摄影师数量呈现爆炸性增长。他们来中国的缘由和目的不尽相同,其中走马观花者有之,带着有色眼镜观察,到处印证那些不切实际观点的摄影师有之,但也有脚踏实地的摄影师。对于一个国家的拍摄从来没有捷径,照片的数量和质量,程度上和所走的路成正比。阎雷(YannLayma)在初进入中国的时候说:“这里的对我而言都是未知数……我所依赖的是时间,是努力,是旅行,是一遍又一遍地去看,去发现更多,同时抓住机会按下我的快门。”中国和中国人,自有一种魔力,吸引真正热爱这片土地的摄影师一次又一次地来,一遍又一遍地行走和拍摄。
近20年,外国摄影师对于中国的拍摄从题材的选取到摄影语言的运用,和早些时候相比都有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新闻和报道摄影本身有了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生活和西方世界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当然,关键因素还是中国自己的巨大改变——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洪流,带动社会生活、价值体系等各个方面不停涌动: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经济性迁徙达到峰值,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纷纷上马,普通人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价值观和审美日益多元化。
网络时代来临,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通信、电商、物流、制造、互联网、金融等各个行业无一不被改造和重构。外国摄影师的拍摄题材,也就自然而然地转向新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转变和环境改变上。
从摄影语言上也能看到巨大的变化。很多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已经脱离了20世纪的报道风格,手法日趋冷静,视角保持客观,可以看出现代艺术作用于摄影之中的痕迹。例如爱德华?伯汀斯基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巨大工程、工矿景观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迈克尔?沃夫(MichaelWolf)拍摄的密密麻麻的住宅楼……所有这些影像,都是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的国家珍贵的史料,记录了我们的所得所失,记录了我们的收获和付出的代价。这本摄影集的每幅照片都带着无数的历史细节,客观冷静地叙述我们走过的这70年,等待读者发掘和重新关注。所有这些影像不可逆转,不可重来,越发珍贵。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