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全3册曾仕强详解道德经道经+德经+道德经附赠弟子规译本 道德经曾仕强教授易经的智慧后老子道德经详解易经帛书道德经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高清海著
    •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高清海著
    •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 开本:19开
    • ISBN:9784293532427
    • 版权提供:吉林人民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编辑推荐

    《曾仕强详解道德经:道经》和《曾仕强详解道德经:德经》是迄今为止zui易懂的《道德经》注解,堪称人人都能看懂的帝王学。《道德经》是老子对《易经》高难度部分的解读,一直是*智慧的象征,曲高和寡,鲜有人学习和研究。以擅长将高深的智慧通俗化的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从老子的身世讲起,以讲故事的形式,全面讲述《道德经》的缘起、主旨、概念和内容。这本书用语浅显幽默,作者把枯燥乏味的《道德经》解读得通俗易懂。本书的出版将为读者打开一道学习《道经》智慧的方便之门。

    内容简介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他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经》要我们遵道而贵德,所以它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这本书中,增教授娓娓“道”来,使读者能轻松地修习《道经》。

          《道经》共十五集,全面而生动地讲述了《道经》的主旨、概念和内容。道是先天而存在的,它跟天地同时存在,永远不会毁灭。而人是会毁灭的,因为人的寿命很短,但是天地是不会毁灭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怎么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是什么意思呢?本书将为大家解开这些疑问。
          《德经》共二十二集,全面而生动地讲述了《德经》的主旨、概念和内容。增教授在本书中指出,德是道在人身上的表现,道是本体,德是用体。同时,他还认为中国人的幸福依赖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恢复,并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中体现出来。追求物质的满足,获得心灵的安宁,是现代人永恒的追求。本书,正是为处于忧虑和迷惑中的人们指出了幸福之道。

     

    作者简介

     

     

    曾仕强  

    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人类自救协会创会理事长,新人类文明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首任校长。著有《中国管理哲学》、《中国式管理》、《大易管理》、《胡雪岩的启示》、《如何在36岁之前成功》、《论语的生活智慧》、《曾仕强剖析胡雪岩的商道》、《易经的奥秘》、《易经的智慧》等数十种。

    目录

     

     

    《道经》

    现场一

    《道德经》究竟玄妙在哪里?

    现场二

    学习《道德经》,真的能够解答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吗?

    第一集

    两千五百年前,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在函谷关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经典。

    第二集

    老子真的提倡愚民政策吗?

    第三集

    “上善若水”和“不争”中蕴含着哪些古老的智慧?

    第四集

    道家修身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五集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第六集

    “古之道”真的能帮助我们掌控现在的生活吗?

    第七集

    怎样才能达到“太上”的政治效果?

    第八集

    我们如何才能不受到诱惑?

    第九集

    现代人该如何修道、修德?

    第十集

    究竟是“王也大”还是“人也大”?

    第十一集

    “五善”指的是哪五个“善”呢?

    第十二集

    为什么老子却要求我们“守其辱”呢?

    第十三集

    穷兵黩武带给人类的只能是灾难,但是如何才能避免战争呢?

    第十四集

    太平的生活人人向往,但是怎样才能实现?

    第十五集

    “柔弱”真的能胜“刚强”吗?


    《德经》

     

     

    第十六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为什么老子却认为“礼”是“乱之首”?

    第十七集

    身份高贵的君王,为何要以贱名自称?

    第十八集

    “道生万物”究竟该如何解释?

    第十九集

    人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足”呢?

    第二十集

    是为什么不知足会有大祸,欲得会有大错?

    第二十一集

    老子为什么要善待不善之人,信任不诚信之人呢?

    第二十二集

    老子认为什么样的德行,才能称之为“玄德”呢?

    第二十三集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第二十四集

    为什么骨弱筋柔,情智未开的婴儿在老子眼里却是大智慧的象征呢?

    第二十五集

    我们认为相互对立的生与死、有与无、黑与白、善与恶等等,在老子看来,其实都是相同的,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十六集

    祸中为什么会有福?福中又为什么隐藏着祸呢?

    第二十七集

    治理一个大国是件很复杂的事,而烹饪一条小鱼是件很简单的事,为什么老子会把这两件事相提并论呢?

    第二十八集

    老子所说的“报怨以德”应该如何理解?

    第二十九集

    老子真的是提倡愚民政策吗?

    第三十集

    “不敢为天下先”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

    第三十一集

    大家都懂得哀兵必胜、骄兵必败的道理,也都知道轻敌的危害,但老子说“轻敌几丧吾宝”所指的“宝”是什么呢?

    三十二集

    为什么老子觉得,自己说的道理很容易懂,也很容易做,而天下人却莫能知,莫能行?

    三十三集

    然而现代人喜欢说“难逃法网”,法网和天网有什么不同?究竟什么是“天网”呢?

    三十四集

    为什么老子在几千年前,就能够预言到后世所发生的事情呢?

    三十五集

    人们为什么总是喜欢争强好胜?

    三十六集

    为什么老子认为,天下人明明知道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但没人能够依此而行?

    三十七集

    老子在《道德经》最后一句说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为什么要用这八个字来结束《道德经》呢?

    试读

     

    精彩篇章节选

     

     

     

     

    第一集

     要研究《道德经》,最好先了解一下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我们都很清楚,道并不是老子首先发现的,应该追溯到伏羲氏。伏羲氏知道,一切一切都有一个总根源,只是当时没有文字,无法来说明,只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一画开天”。这个在现在被看成符号的“一画开天”,当时叫作象,而且一直影响了几千年。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地执象,看天,讲天象;看人,讲人象;看地,讲地象。

    老子看到这种状况,就感觉到如果人们再这样执象下去,迟早会被象困住,没有办法再继续往前进。当然,这对伏羲氏来讲,也是很不好的现象,因此他决定要破象立道,即把象破掉,然后把道引出来。但是老子也很清楚,伏羲氏画象,大家便执象,因此他也担心一旦说出道来,大家又开始执道了。所以,《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这是带有警告意味的,意思是说:各位,我是好心好意,把伏羲氏当年没有办法讲出来的事情说出来,起了个名字就叫作“道”,但是你们不要执迷于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用来破道的,这点我们一定要清楚。

     

    第二集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面,提出了“四大社会乱源”,分别为名、利、欲、知。所以第三章首先就说: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百姓争的就是那个名。你说要考进士才能够当官,他就拼命去考进士;你说要有才德才能够被重用,他就拼命去追求才德。这种现象历朝历代都有,表面上是忠臣,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大奸臣;表面上公正无私,私底下却自私自利。所以老子一针见血指出,整个社会,如果崇尚贤人,崇尚有才德的名,就会造成

    很多虚有其名,根本无才无德,却装得有才有德的人,使得整个社会都朝这个方向去竞争,然后搞得其他事情没有人做,这对整个人类是不利的。

    我们几千年来,都是为了功名,为了考名校,为了拿博士,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不顾一切,甚至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抛弃。达没达到目的的都开始骂,造成很多无形的压力,使得我们的生活不正常。老子这句话,要好好去思考。“名可名非常名”,不能崇尚任何的名号,否则大家就会盲目地、不顾一切地、不择手段地去争。

    第三集

    《道德经》第六章开篇,老子用“谷神不死”来告诉我们,万物的源始都是同样的道。什么叫作谷?老子出生在河南鹿邑,当地是一片平原。放大来看,整个河南是多山的,四面绕山,当中一片广大的平原,这个谷是够大的。

    然后,老子在函谷关写《道德经》,为什么别的名字不叫,而叫函谷关?就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很深、很险要的谷。人们常常会用自己熟悉的地形、地物,来做形容,我想老子也是这样的意思。他说道像一个宽广的谷,可以包容很多东西,又像一个山当中的深谷,可以隐藏很多事物。它们有一种功能,叫作神奇、神妙、神灵。这个神跟我们一般所讲的鬼神,是不相关的。纯粹就是说,怎么在那么多山当中,会出现这么一个广大的山谷,实在是很神奇很神妙,如此而已。而且这种谷,它的神妙不是一阵子,而是会维持很长很长的时间。因此不死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不会死亡”,而是虚谷的神妙,虚谷的妙用是深深不移的。所以,老子给它一个名字叫作“玄牝”。

    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牝”就是母性。“牝”,前面加上个“玄”字是什么意思呢?表示赞叹:哪有这么能生的。一般的母性,生一个就很累了,生两个就有点犹豫要不要再生,生三个就觉得差不多,不要再生了,了不起生七个八个。但是谷神是生生不已的,所以加上一个玄字。绵绵不绝,不同于一

    般的母体,因此特别给它一个名词叫作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之门”,就是我们在第一章时候就讲过的“众妙之门”。它是万物生化的一个门,不是一般的生门,所以也叫作天地根,即天地万物生化发展的根本源头。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忘根、饮水思源的民族,就是老子所讲的,这是我们的根。


    第四集

    《道德经》第九章,老子开篇就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已”,是停止的意思。要保持盈满,不如少装一点,让它不盈满。这样才能留下一些空间,等到有的时候还可以再装。当容器装满的时候,如果还有更好的东西,就再也装不进去了。如果没有更好的东西,里面装满了也是要溢出去的。因为天道忌满,自然的现象都是这样。下雨天我们弄个水桶去盛雨,盛满了之后的水会溢出来。任何一个蓄水池,如果装满了水以后,一定是向外流的。与其这样子,还不如少装一点,让它保持可以再装的功能,这不是更好吗?这句话就在告诉我们,凡事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两边都非常紧张,最后还可能逼死自己。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另一层面,半桶水是响叮当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说不要装满,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在没有满的时候,不要在那里晃来晃去。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没有满的时候,要表示自己是谦虚的,而不是表示不足。不满有两种:一种是我不足,我还要让它满,那就不叫持而盈之;另一种是认为到了七八分就差不多了,留下一些空间才有弹性,但是心里头是满足的。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不满足,就会很着急去争那个不足的地方,而且觉得只有一半,还要让大家知道只有一半,就不免会响叮当。这样,人家就会觉得你是个伪善的人,而不是一个真诚的人。


    第五集

    《道德经》第十一章,讲的是无的大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其实是轮子。如果当初没有发现轮子的功能,可能人类就很难进步。一直到现在,几乎所有东西,都跟转动的作用有连带关系。所以,老子就用轮子,来启发我们去想象。三十辐,是轮子里面有很多辐条,当然不一定是三十根。可是再多的辐条,如果中间没有一个空洞的轴心的话,也构不成车轮。这个空洞的轴心就叫毂。三十个辐条,聚积在一个空洞的轴心。“当其无,有车之用”,就是因为有这个空洞的轴心,才能够发生车子转动的功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 埴” , 就是泥土。

    “埏”,就是揉合。“埏埴”,就是把泥土拿来揉合。大家都知道,陶匠要做陶器的时候,一定先把泥土拿来,把里面碎的东西捡掉,然后再揉成泥团,这才开始去造器。可是不管怎么做,如果那个器没有装东西的空间,就没有用。比如一个方正的东西,就装不了任何东西。所以,“当其无”,就是因为它有那个看起来很空虚的空间,才“有器之用”,方才产生了可以盛装东西的、作为器物的这种功用。

    第六集

     《道德经》第十四章讲出一个“道纪”,并告诉我们“道纪”很玄妙。至于如何玄妙,这要先从道说起。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在哪里,我们看不见,所以叫作“夷”。用心去听,听不到任何声音,所以叫作“希”。用手去抓、去摸,也抓不住、摸不到,所以叫作“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诘”,是问的意思。看不见的东西,听不见的东西,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都不知道从何问起。既然不能问,只好静下心来去想。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道,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正因为道说不清楚,也写不出来,所以混而为一。“混而为一”这四个字很重要,意思是说道无色无声无形,分不清楚它具体是什么形状。“一”,就是道的体。我们今天常常讲的本体论,就是在讲这个“一”。老子接下来写的文字,就是来形容这个“一”的。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皦”,是光亮;“昧”,是黑暗。其上不光亮,其下不黑暗,意思是说道体是看不清楚的,但是道的现象是很清楚的。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道的现象,比如人会打喷嚏,会抓痒,会看别人不顺眼,一定有原因,要是去找原因,一定找得到。



    第七集

        《道德经》第十七章,老子把中华道统最大的特色说出来,叫作道政合一。意思是主政者、从政者,都按照道来施政,这在其他的国家,我们还没有见到过。

    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把君王分成四个等级,最高的等级叫作太上。太上指的是最上等的政治,它是道政合一。这样大家才知道,为什么我们后来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就是因为老君是修道的人,在众多的修道人当中,我们认为,而不是老子自己认为,最高等级的就是老子,所以我们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太上,不知有之”,老百姓隐隐约约感觉到,好像有人在治理这个国家,可是大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为什么?比如,我们看鱼在水里面,水跟它的关系是很自然的。水没有说这个鱼怎么老在自己这里搅和,鱼也没有感觉到水在供应给它最好的东西。两者似乎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相忘于无为,各遂其性,

    各做各的事,各过各的生活,各安其位,各得其乐。

        “其次,亲而誉之”,次一等的,彼此之间互相亲近,互相赞美。这就是儒家所讲的礼乐安民,修己安百姓。所以,儒家的最高等级对老子来说,那是次一等的。道家主张我不给你压力,你也不要给我压力;我不必感谢你,你也不必感谢我;我们各人走各人的道,但是彼此都在同一个道上。大家可以从这里去领会一下。


    第十六集

     为什么只有上仁、上义、上礼,那下仁、下义、下礼跑到哪里去了?老子告诉我们,仁、义、礼这些东西,只有上仁是在上下德之间,还可以谈。如果到了下义、下礼,那根本就不必提了,所以他没有说,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白的。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仁跟上德有一部分一样,都是无以为。它没有用意,没有认真,也没有一定要达到什么目的。其实老子是非常了解孔子的,孔子为了有教无类,为了让广大的人都能够了解道理,他提出一个仁。因为他感觉有很多人,直接跟他们讲道,他们不一定听得懂,当然这是孔子的好意,所以他直接说,你能够有仁心,就很好了。仁心就是你不能有目的,不能有功利性,我们今天叫目的性。功利性太强,是不可以的。你是人,我也是人,我要用仁心对待你。我不仅对待人要有仁心,对待动物也要有仁心,这就叫作人性。

    “为之”,是主张你要有为,因为很多人听到无为,就认为什么都不做,这又是误解。把上仁跟上德做比较,可以发现,两个都是无以为,但是上德是无为,上仁是为之。儒家主张你要大有为,道家主张你不要违反自然,这样你才可以有为,他加了个前提。其实如果从仁的角度来揭示的话,两家在这方面观念是一样的。

     

    第十七集

     高高在上的人,你要注意下面才是你的群众基础。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所以历朝历代那么了不起的君王,都用最低贱的名称称呼自己,叫作孤、叫作寡、叫作不谷。

    历史上的帝王,常常自称“孤家”或“寡人”,很多人错以为,这种称呼代表着帝王是独一无二的。而其实,孤寡是最低贱的称呼,地位至高的帝王为何要自称低贱?而“不谷”又是什么意思呢?

    “不谷”就是没有办法去生养万物。生养万物叫作谷,谁都养不起,就叫不谷。以前的帝王都自称孤、寡、不谷,这些名词是最低贱的,但是他的身份,却是最高贵的,这就证明了老子说的:此非以贱为本邪?意思是这不就是拿贱当作根本吗?

    非乎?故至誉无誉。“至誉无誉”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称誉。因为无论你给他什么称誉,都是有限的,而真正好的东西,是无法形容的。这只是一种比较表面的解释。深层的解释是说你没有得到好的称誉,还比较好过日子,一旦出了名,就很伤脑筋了。比如现在的公众人物,到处受检验,到处受批评,就是因为既然有称誉,那就有人要诽谤,这是必然的。当有人说你好的时候,一定有人要说你坏,誉接着就是谤。谤就是诽谤,随便给你造谣生事,说你这么坏那么坏,但它不一定是真的。现在网上到处可以看到,只要有人办了一件事情,马上就有人唱反调

    第十八集

    我们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是靠着“士”字。“士”,就是以前所讲的读书人,现在叫作知识分子。其实,这两个是有区别的。以前我们说读书人,一定是说他懂得道理。不懂道理,是没有资格叫读书人的。现在的知识分子,只懂得技术,懂得专业,反而不懂得道理,所以说这是非常大的遗憾。“士”这个阶层的衰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令人担心的事情。

    老子当年把士分成三等,叫作上士、中士、下士。这跟孔子把人分成三等,是一模一样的,叫作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也是三。因为《易经》告诉我们,数成以三,无三不成礼。分成上、中、下是由于道很深,不是一般人通通都能够了解的。当然你最后可能了解,但是刚开始时,却不能完全了解。因为如果人一生出来,就能把道弄清楚,那他很难生存。因为所有人都看他很奇怪,甚至认为他是异类,不正常。一个小孩生出来时不会说话,慢慢才会说话;很多事情都不懂,慢慢才会懂,这是非常好的安排。

    上士闻道,他的反应是勤而行之,他不会去批评道。我们原来很喜欢讲“论道”,如果读了《道德经》,你就会觉得,原来这个已经不是上士了。上等智慧的人,听到道,是跟他的内心相通的,他会非常勤劳,不断地用实践来增强对道的感悟。他不但不会怀疑、不会评论,更不会到处讲给人家听。

    第十九集

        道贵柔弱,不贵刚强。道所重视的是柔弱,但是我们一般人,都很喜欢刚强。所以本来人可以活一百二十岁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活不到,就是因为你要刚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老子再三告诉我们,柔弱胜刚强。大部分人读书归读书,但还是时时刻刻都要刚强,那就只有靠自己,别人是没有办法的。老子只是在尽他的责任,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各种现象分析给我们做参考。

        所以第四十三章,老子又告诉我们: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的东西,可以驾驭最刚强的事物。水跟气是最柔弱的,但没有人打得过它们,没有人能够战胜它们。水碰到钢板,能够水滴石穿;只要有个小缝,气就能慢慢吹过去,让缝慢慢变大,最后整片都裂开。从实际状况,我们应该很快可以了

    解,积柔可以胜刚。当然一滴水是不可能穿透钢铁的,但是它积累长期的柔,最后就会把钢化掉。积弱可以胜强,强无法胜强,只有弱才能胜强。钢跟钢硬碰硬,最后只会两败俱伤。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叫作以虚控实,车轮跑得很快的时候我们要刹住车,就是用很柔软的刹车片来刹住最硬的轮子,道理是一致的。   

    第二十集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老子用天下有道跟天下无道给我们做了一个比喻。

    我们中国从轩辕黄帝开始就是道政合一的。政治很清明的时候,老百姓生活很安定,过得很快乐,我们就把它叫作天下有道。相反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我们通通称之为天下无道。我们用有道跟无道来形容天下太平或者动乱不安两种不同的情况。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却”是停止的意思,我

    们说请却步,就是说你停下来不要再走了。“却走马”就是马不再去跑了。马为什么要跑?因为要战争。战争马要跑,逃难马也要跑,做生意很忙马还要跑。

    马不乱跑的时候干什么呢?古代老百姓与当兵是不分的,平常你是耕农的,打仗你就是士兵。现在不打仗了,这些人都回来,就有充分的人力可以耕田,所以农田很快就扩大。农田扩大牛不够用了,于是马也不能闲着,也跟着来耕田。这句话告诉我们,天下有道的时候大家过太平日子不用打仗,老百姓就回家

    种田,这时候马也当作牛来用,马的粪也用来施肥,这种境况大家很容易想象。老百姓很快乐,他们不会担心这次出去回不回得来。可是相反,天下无道的时候,烽火四起,到处乱糟糟的,人心惶惶,你跑到哪里都不行。这个时候老子用一句话来形容,叫作戎马生于郊。此时马不可能留在农田上,所有马通通出动还不够,所以母马怀了孕也不能休息,照样出去打仗。

    第二十一集

     现代人都非常喜欢追求知识,这就叫作为学。但是我们越来越不知道“道”在哪里,怎么去明道,怎么去行道,怎么去正道,那就叫作为道。为学跟为道都是对人有益的,可是不能偏。

    我们现在来读《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开篇两句话流传非常广,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两句话其实有很多解释,单独就这两句话来解释,可以这样讲,一个人如果知识越多的时候,就离道越远。

    这样我们才知道为什么第二十章,老子开门见山就告诉我们“绝学无忧”,不要去学,这样就没有烦恼。你没有什么知识,还烦恼什么?没有知识,你就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去伤害别人。那难道学问都是坏的?知识都是不需要的?好像也不对。

    可是事实就是这样的,那些有知识的人很懂法律漏洞,他有办法表面上符合国家很多标准,让人检验不出来,结果害死很多人。特别是在食品安全,医药保健用品方面,我们看得非常之多,而且也忧心忡忡。“为学日益”,做学问有好处,但是你要小心,它会让你走邪道,害人害己,这样的话你就离道越来越远了。

    老子是不是完全反对我们为学呢?不是,他把这两句话合在一起: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他是在提醒我们,当你求知识的时候,当然是越多越好,增加你的见闻,使你懂得更多的东西。可是这个时候你就要提醒自己:我除了为学以外还要为道。



    第二十二集

        《道德经》第五十章,老子把人分成三种: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十有三就是百分之三十的意思。生之徒,百分之三十;死之徒,百分之三十;动之死地,百分之三十。加起来只有百分之九十,还有百分之十,老子把它叫作善摄生者,即很会养生,很会保健的人。

    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同样是自然生,自然死,没有特别去养生,也没有自己去找死,这种人占了百分之六十,因为里面有一部分是生之徒,有一部分是死之徒。换句话说,同样自然生,自然死,有生来就长寿的,百分之三十;也有生来就短命的,百分之三十;还有百分之三十,不动则已,一动就自找死路。另外百分之十,善摄生者,他们很会养生,很会保健,但为数不多。

    我们好好地斟酌老子的原文。“出生入死”,为什么叫出生?为什么叫入死?我们中国人,从无到有就叫出,即生出来。小孩只有生出来的,没有人说生出去的,这是从无到有的。就算在妈妈肚子里,也还是有的,只不过我们看不见。生出来活生生的一个婴儿,当然是有,所以出生的意思,就是从无到有。入死

    就是从有到无,因为老子讲,一切事情都是生于无,然后复归于无。万物生于无,最后复归于无,就叫出生入死。

    编辑推荐

    ★推荐1:治国、齐家、修身、为学,随书附赠中国传统启蒙教育典籍—《弟子规》。《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涵括百家、包容万物,无论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弟子规》从居家、外出、待人、接物、学习五个方面教育儿童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这本书不仅是国学爱好者的读本,还是物有所值的典藏本。


    ★推荐2:马云退休前爱谈的不是术,不是独孤九剑,而是《道德经》!


    ★推荐3: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详细注解并翻译原文,并针对每章内容分别从为人之道、从政之道、经商之道等三大方向列举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古今中外案例。


    ★推荐4:中国智慧书,中国哲学书,典藏译校本。参透为人处世的智慧,追寻人生的意义,为处于忧虑和迷惑中的人们指出了幸福之道。



    内容简介

    《道德经》亦称《五千言》,相传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的开山之作,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奥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

    其作品的精要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目 录

    上篇.《道经》三十七章

    第一章.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002

    第二章.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006

    第三章.圣人之治,无为而治 009

    第四章.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013

    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017

    第六章.玄牝之门,谓天地根 021

    第七章.以其无私,故成其私 024

    第八章.上善若水,不争无尤 027

    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031

    第十章.抟气为柔,明白四达 035

    第十一章.有以为利,无以为用 039

    第十二章.圣人为腹,去彼取此 043

    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047

    第十四章.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051

    第十五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055

    第十六章.致虚守静,复归其根 059

    第十七章.悠兮贵言,功成事遂 063

    第十八章.道废仁出,慧出大伪 066

    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069

    第二十章.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073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078

    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莫与之争 082

    第二十三章.同于道者,希言自然 086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090

    第二十五章.寂兮寥兮,道法自然 094

    第二十六章.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098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迹,善言无瑕 102

    第二十八章.知荣守辱,为天下谷 106

    第二十九章.无为无执,无败无失 110

    第三十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113

    第三十一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 116

    第三十二章.万物自宾,知止不殆 120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24

    第三十四章.不自为大,故成其大 128

    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无味 131

    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134

    第三十七章 .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137



    下篇 《德经》四十四章



    第三十八章.失道后德,失义后礼 142

    第三十九章.以贱为本,以下为基 146

    第四十章.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50

    第四十一章.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53

    第四十二章.负阴抱阳,冲气为和 157

    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161

    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64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167

    第四十六章.罪于纵欲,知足常足 170

    第四十七章.不行而知,不为而成 173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177

    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不善吾善 180

    第五十章.善摄生者,其无死地 183

    第五十一章.尊道贵德,而常自然 188

    第五十二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192

    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196

    第五十四章.善建不拔,善抱不脱 200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205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10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214

    第五十八章.祸兮福倚,福兮祸伏 218

    第五十九章.重积德者,长生久视 221

    第六十章.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224

    第六十一章.各得所欲,大者为下 227

    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奥,为天下贵 231

    第六十三章.难作于易,大作于细 235

    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39

    第六十五章.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243

    第六十六章.以其善下,为百谷王 247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251

    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用人之力 255

    第六十九章.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59

    第七十章.知我者稀,则我者贵 263

    第七十一章.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68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271

    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74

    第七十四章.代大匠斫,稀有不伤 278

    第七十五章.无以生为,贤于贵生 281

    第七十六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285

    第七十七章.余者损之,不足补之 289

    第七十八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293

    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96

    第八十章.甘食美服,安居乐俗 299

    第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03


     

    媒体评论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基本上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 ——南怀瑾 

    我觉得只要翻阅《道德经》的人就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然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林语堂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德国哲学家尼采

    《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

    免费在线读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原文】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③。

    名可名,非常名。

    无④,名天地之始。

    有⑤,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⑥。

    常有,欲以观其徼⑦。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⑧。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名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变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

    ②道:动词,说出。

    ③道:名词,万物遵循的规律,即老子所说的“道”。

    ④无:天地万物没形成时的混沌状态。

    ⑤有:天地万物形成并产生名物之状态。

    ⑥妙:微妙、奥妙。

    ⑦徼(jiào):边际、边界,这里引申为端倪。

    ⑧玄:深奥的、不可预知的。


    【译文】

    能用言语说出来的道,不是非常之道。

    能形容说出来的名,不是非常之名。

    无影无形的混沌状态,乃天地万物之始。

    天地形成时的本源状态,乃孕育万物之源。

    所以要常从“无”中领悟“道”的玄妙。

    要常从“有”中领悟万物产生的端倪。

    “妙”和“徼”本源相同名称相异,但都体现了“道”的玄妙变化。

    变来变去,这就是宇宙天地万物玄妙之所在。


    【解读心得】

    1.开篇第一章,老子即提出了“道”之存在,以及它的无形、无名、玄妙。老子认为,是“道”使宇宙万物“无”中生“有”,化生有名之万物。所以,“道”为“众妙之门”。他的这种思想,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2.“道”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它存在于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无”中,又主宰并化生天地万物。这个“道”,实际上就是对天地万物的规律性认识,即自然大道。

    3.“道”是规律,是真理,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只有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是背道而驰,必然走向灭亡。

    4.“名”,是概念,能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多带有主观色彩。自然,它是有局限性的。而“道”是无影无形的,所谓“大道无形”;“道”也不是概念和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所谓“言不尽意”。


    【前人校注名句】

    “常道无道,常名无名。”——王夫之

    “可道之道,可名这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关系密切,不可名也。”——王弼

    “老氏悯夫世人逐末忘本,浸失真源,不得已而应机垂训,又恐人溺于言辞,弗能内观,故复示人以深意,必使反求诸己,欲其自得之,而入众妙之门以复其初,又能体是而行,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同归于一也。宜深味之。”——范应元


    【经典故事】


    孔子问道于老子而得道


    老聘,就是老了。老子的大智慧,孔子早有耳闻,心向往之。孔子当时虽然也是名闻天下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但他自觉,自己的思想和学问远不及老子,于是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能向老子问学问道。

    一天,孔子去见老子,老子刚洗完头,正披着发待干。老子凝神定立,形直身僵,像个木偶人。

    孔子见老子在静思练功,就知趣地退出来等。

    过了一会,待老子练完功,孔子进去。说:“我看见刚才先生形体直立不动,犹如枯木,又好像超然物外而遗世独立的样子。”

    老子说:“我心回归到生命的最初状态,游于万物的初元了。”

    孔子说:“怎么讲?”

    老子说:“心困而不能明理,闭嘴而不能说话,给你说个大略吧。至阴寒冷,至阳炎热;寒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阴阳相交,万物化生,这是万物产生发展的规律,但你看不到。生死兴衰,时隐时现,日迁月移,道无时不在此中起着作用,但你却不见他的形迹。生有所始,死有所归,生死循环,无有穷尽。这就是万物生死之根本。”

    孔子说:“请问游心于此的情境是怎样的?”

    老子说:“这种境界,是至美至乐的境界,能够达到的,可称为圣人了。”

    老子所说的,正是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孔子由此得知,大道无形无迹、玄奥无穷,为天地之母之根,更领悟到老子静心功夫的关键,在于让内心回归淳朴真我的状态,而这,正是一个人超凡入圣的修养功夫之所在。

    又有一次,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自以为很久了,熟悉其中的道理了,但凭此进见72个君主,讲解先生您的道理,阐扬周公召公的业绩,可是没有一个君主采纳。太难了!是这些人难以说服?还是道理难以发扬呢?”

    老子说:“幸好你没遇到治世的君主啊!所谓六经只是先王陈旧知识,怎么是真正的道呢?你的所谓知识和道理,就像是足迹,是先人的足迹,足迹又不是鞋呀,怎么有用?白鸟雌雄相视但可生育;而虫类则是雄在上,雌在下,上下相交应和才生育。有种叫“类”的动物,身兼雌雄两性,能自身自育。本性不可改,命不可变,时间不可留,道不可闭塞。得到道就能成功,失道必定失败。”

    孔子听得去里雾里,然后,他三个月没出门,在家静坐自修,然后,他再去见老子。

    孔子说:“我懂了。乌鸦喜鹊孵化而生,鱼儿濡沫而生,蜂类则是化生。弟弟出生,哥哥失爱而啼哭。我离开自然造化已经很久了,所以怎能到道,怎能去教化人呢?”

    老子说:“很好。孔丘得道了!”

    老子告诫孔子,他所学的所谓六经不过是陈旧的知识,远远不是道。道需要与法天效地,与自然天地合一,观察天下万物,观察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得到道;得到道,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学以致用,教化天下。孔子最终认识到此,所以老子说他得道了。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