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始于改变:欧姆龙式团队创新法[日]竹林一
  • 正版
    • 作者: [日]竹林一著 | [日]竹林一编 | [日]竹林一译 | [日]竹林一绘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5-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日]竹林一著| [日]竹林一编| [日]竹林一译| [日]竹林一绘
    •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3-05-01
    • 页数:180
    • 开本:其他
    • ISBN:9787504699855
    • 版权提供: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日]竹林一
    • 著:[日]竹林一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69.00
    • ISBN:9787504699855
    •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
    • 开本:其他
    • 印刷时间:2023-05-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3-05-01
    • 页数:180
    • 外部编号:31720466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章 万众皆可创新的时代
    “SINIC 理论”所预测的 2025 年的未来
    “自律社会”是每个人创造世界
    未来不是“预测”的,而是“创造”的
    通过创新解决“社会课题”
    蒲公英理论 1.0—4.0
    以大阪·关西万博会为起点,设计未来的日本
    构建 20 世纪的“站务系统”
    通过使“车站为街道入口” 创造新价值
    “儿童看护”中的创新
    通过创新,让世界更加热血沸腾

    第 2 章 创新就是创造“新轴心”
    嘴上“创新” 手上“操作”
    “新轴心”即设计新的“世界观”
    创新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描绘出的“大设计”
    你即将要做的事情会产生何种影响
    拥有多项世界、日本技术的欧姆龙厉害的创新
    判断创意是“干”“枝”还是“叶”
    思考“新轴心”要基于事实
    力争打造“九州的旅馆”,用两年时间扭亏为盈
    通过预测和推演思考“新轴心”
    “新轴心”有时会从颠覆既存轴心中产生
    简单易懂的隐喻能让人对自己该做的事情产生认同感
    第 3 章 创新始于“一点 WILL”
    创新源于“一点 WILL”
    你有几个“兴趣口袋”
    “100 件想做的事情”
    为什么向流星许愿能实现愿望
    空无一物不刮风目 录
    风过之处潮流来
    创新来自“秘密组织”——从封闭到开放
    “稻草富翁”科学化——创业者的思程“效果逻辑”
    第 4 章 创新落地需要“人的参与、人的驱动”
    创新所需的“起承转合”四种类型的人才
    你的六项核心能力中哪一项厉害
    “起”是从 0 到 1 的艺术型人才
    “承”是描绘大设计的人才
    “转” 是在从 1 到 N 的过程中实现效率化、风险化的人才
    “合”是严格运行机制的人才
    由“起承转合”人才创造的日本高速成长期
    通过“起承转合”研修培育创新型人才
    没有交流的地方就没有创新
    “个人情商”和“组织情商”
    “人的参与”也需要设计
    通过开放经营会议减少矛盾
    紧急情况时鸣锣召集管理人员
    寻找“马克莱莱”
    要进行创新,就会产生
    跨越“起承”与“转合”的对立面
    在对方看来,我们是“抵抗势力”
    碰壁时,将三个方法化为己用
    站在擂台之上的人获胜
    第 5 章 在“新轴心”的基础上继续实践创新
    正因为不是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会成功——时机就是金钱
    创新中的“千分之三理论”
    创新需要“忍者精神”
    “灵魂出窍”俯瞰项目全局
    用三年半征服东京
    “赚钱方式”也有策略
    轨道旁边也有路目 录
    从惠比寿走到滋贺发现的“四件事”
    后 记
    致 谢

    [日]竹林一
    欧姆龙公司创新推进本部孵化中心主任、日本京都大学经营管理院客座教授。
    进入欧姆龙后从事铁路卡系统业务、移动业务、货币业务等新业务开发,推动业务结构改革。
    曾获得日本项目管理协会特别奖,并担任该协会项目经理。还担任一般社团法人数据社会推进协议会理事及、经济团体相关委员会的咨询委员。

    日清拉面、梦咖喱、回转寿司、屋顶啤酒花园、自动检票机……这些商品和服务都有一个共通点,你知道是什么吗?其实,这些商品和服务都产生于关西地区。 那么为什么新事物都来自关西呢? 根据同样出生在关西地区的我的观察来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关西地区有很多闲逛的人。具体而言,闲逛的人犹如在花丛间来回往复的蝴蝶和蜜蜂,把雄蕊的花粉粘在雌蕊上其授粉。可以说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开放式创新的“人际系统”。 “去见有趣的人”“去体验新建立的商业模式”“去逛好吃的店铺”等,只要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些人就会欣然前往。由此各种各样的创意就会产生乘法效应,从而引发创新。
    另一个原因是,关西地区的思维方式拥有不同的“视角”。
    “通过旋转的方式传递寿司会不会很有趣?”“在楼顶天台上喝啤酒会不会更好喝?”等。这些事情现在看起来理所当然,但在当时正是这些人改变思考“视角”,所以才会发生。而且我认为在关西地区,有很多人会用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关于“视角”这一点,给大家分享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有一次,我去关西地区的一家公司洽谈业务。我跟公司前台说“我提前与社长有约,麻烦您通报一声”,并把名片递给了前台的女工作人员。那名女工作人员认真地看了看我的名片问道:“不好意思,请问这个要念成长音吗?”我心想“要念成长音吗”是什么意思?结果她又问:“这个是读作‘竹林’吗?”我的名字是“竹林一”,但她似乎把“一”当作日语中的长音符号了。我还记得当时她惊讶地回答说:“不不不,一般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是‘竹林一’吧?还真是角度清奇啊!”直到现在,我也常常把这件事作为我演讲的素材(现在我也被人叫作“一先生”),所谓看待事物的方式大概就体现在这种地方吧。更进一步说,这样的思考方式与创新也许存在某种联系吧……欧姆龙的总部就位于关西地区,我现在的工作就是对成立的新事业和涌现出的新创意进行商业化评估。 长期工作下来,我深切地体会到“创新是一种结果”。 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果就是一切”。 关于创新,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有人遵循自己的意志,抱有信念坚持不懈。志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产生新的价值。他人会给这个价值贴上“创新”的标签。 也就是说,没有人刻意抱有“我现在正在创新呢”的想法,而是“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坚持不懈继而产生新价值。这个行为就被外界称为“创新”。 实际上,我自己从来没有过“试试创新吧”这种想法。只是抱着“这么做不是很有意思吗?社会也会更和谐的吧”的信念坚持至今。相信大部分被称为“创新者”的人也都没有“我想试着去创新”之类的想法吧。 并且,从抱有“信念”坚持不懈的意义上来说,创新是从一个人开始的。但是,一个人又是无法实现创新的,需要很多人的协和支持才能使创新真正落地。 此外,在推动创新的过程中,会产生反对“改变”的声音,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争执。 本书将基于我的亲身经历展开,向大家介绍我在反复失败和成功的过程中总结出的实现创新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并分享我失败与成功的经历。 人在年轻的时候尤其容易碰壁,但你见过这些所谓的“墙壁”吗?当然,这个“墙壁”不是指物理层面的东西,而是无形的墙壁。有时候,只要改变看待问题的方式,就能跨越这些墙壁。 因此,我希望对创新感兴趣的读者,以及正在碰壁的读者来读一读这本书。 人活着,就是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希望这本书能给这样的你带来迈出步的勇气。

    1.近年来,欧姆龙的医疗保健和环境业务领域的业绩显著增长,其增长的动力源自哪里?本书正是全球知名自动化控制及设备制造商欧姆龙的精进之道——欧姆龙的“SINIC理论”(种子革新至需求刺激的循环进化)的实践方法。2.欧姆龙创始人立石一真说:“要想通过事业解决社会课题,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就必须率先创造社会需求。”欧姆龙以此为立足点,每个人都在思考问题,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创新,通过“起承转合”地拆解创新,从个人小想法到社会大课题,不断取得成功。3.本书基于作者曾经在欧姆龙工作的亲身经历展开,例如,欧姆龙的“站务系统”“非接触式 IC 卡”的设计开发过程,借这些经验,作者提出创新是一切伟大成功的开始,而这又始于行动的改变。


    曾经支撑企业的一些价值观、制度和商业模式已经慢慢变得过时了。如今,企业依靠什么生存下去?那就是时刻坚持创新。

    很多人一边说着“我要创新”,一边回到原地单纯地执行。创新不是空喊口号。与其考虑“这是不是创新”,不如考虑“现在做的事情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作者从新思和创新人才角度,将自己在欧姆龙工作数年的经验和独特理解,融入对创新的阐述中,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者,也适用于想要在工作中以新的视角看待事物、思考问题的从业者。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