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扫码下单

  • 唐诗简史
  • 中国好书获奖作者郦波作品,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读郦波《唐诗简史》,一本《唐诗简...
    • 作者: 郦波著
    •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1-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商品参数
    • 作者: 郦波著
    •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1-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8-02-01
    • 字数:260000
    • 页数:448
    • 开本:32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48613480
    • 国别/地区:未知
    • 版权提供:学林出版社
     如果说“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 那么大唐的记忆是承载于唐诗之上的。    当我们每每诵读一首唐诗,大唐的辉煌历史就会乘着唐诗穿越时光而来,唤醒我们灵魂深处对盛世大唐的记忆与想象。    2018年是唐朝建立1400年。历经1400年,唐诗和唐代在我们的记忆中依然不曾褪色。“中国诗词大会”文化嘉宾郦波教授精选52位唐代诗人,一人一首诗,通过唐诗将他们的故事串联成一部雄浑壮丽的大唐简史。在本书中,郦波带领读者跟随诗人脚步,走进大唐的历史现场;借诗人之眼,观察大唐的浮生世相;交遇诗人心灵,感悟大唐独特的精神气质。    唐诗与唐朝,郦波等你来读。
       唐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伟大时代。本书通过52位唐代诗人的一人一诗,联成一部雄浑壮丽的唐诗简史。在书中,郦波带你去读52位唐代诗人的浮沉命运。遇见发愁的李白,和他一起登上金陵的凤凰台;品尝王翰的葡萄美酒,在盛唐刚健的时代风貌里体会健儿们的狂欢;跟随王维的行迹,走近“安史之乱”的事件现场;借用罗隐的锐利目光,在唐代市井中观察世间百态……近看唐代诗人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细听大唐社会角落的喧哗众声,咀嚼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文化菁华。
     郦波,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著有《评说曾国藩家训》《五百年来王阳明》《人生自有境界》《诗酒趁年华》。
    [初唐]
    打开盛唐大门的钥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儒生  儒将  读书人——杨炯《从军行》我选择站在命运的身后,思考、叹息、微笑——卢照邻《元日述怀》曲项向天而歌——骆宾王《在狱咏蝉》繁华落幕  思念登场——沈佺期《独不见》如有诗心,请远离名利场——宋之问《渡汉江》人之为人的思考、情怀与追求——刘希夷《代悲白头吟》落泪的子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孤篇横绝  压倒全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
    风度、气度与温度  ——张九龄《望月怀远》天地之间  一点浩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绚烂之极  归于平淡 ——王维《终南别业》我流淌  我清澈  我生活——储光羲《咏山泉》政事堂上  盛唐代言——王湾《次北固山下》回望千年,看他独立鹳雀楼上 ——王之涣《登鹳雀楼》酒神精神的中国气质——王翰《凉州词》所谓英雄——王昌龄《出塞》(其一)纯粹理性批判——李颀《古从军行》一代文人侠士的大唐传奇——高适《燕歌行》苦寒的生活  壮大的歌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思绪飞旋  青春盛唐——崔颢《黄鹤楼》一个人,一座城,一首诗——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个王朝的流离命运  ——杜甫《登岳阳楼》
    [中唐]
    魂兮归来  归去来兮——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我用诗  呼吸了多年——韦应物《滁州西涧》自然的审视  命运的目光——张继《枫桥夜泊》万顷波中得自由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假如爱有天意——顾况《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才子冠冕  好诗佳酿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一念彼此  岁月斑斓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当时遇见,青青在否?——韩翃《章台柳》最后的边塞诗人——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浩然而独存——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难忘慈与爱——孟郊《游子吟》人生的夹缝——贾岛《剑客》人间自有情诗  此爱不关情事——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伟大的诗与并不伟大的诗人——李绅《悯农》(其二)最深的爱  最好的你——元稹《离思》(其四)未果初恋  永世伤痕——白居易《夜雨》 千万孤独的境界——柳宗元《江雪》英雄本色——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不可不信缘——崔护《题都城南庄》唐诗中的女性声音——薛涛《牡丹》丰满的理想  悲哀的现实——李贺《南园》(其五)
    [晚唐]
    唐诗中的女性命运——张祜《宫词》茶之道  茶之境——卢仝《七碗茶歌》我用生命  用华年  拨动心弦 ——李商隐《锦瑟》清明之谜——杜牧《清明》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二)晚唐诗人的不屈与坚持——罗隐《蜂》人生的感伤、感怀与感慨——韦庄《台城》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
    人在红尘中生长,*容易的事是丢失自己,*难的事就是找回自己。而诗词就能帮助我们避免出现这样的状况。它不应该像玉器那样只供我们把玩,而是用来救赎、解放心灵的。  ——郦波  诗词从来不是决定输赢、彼此攻击,甚至提供炫耀、以资傲娇的力量。诗词只给人以修养,给心灵以港湾,给灵魂以芬芳。所以诗词是且只是一种抚慰心灵的力量、塑造精神的力量、滋养灵魂的力量!  ——郦波  他是一个儒雅的江南才子,被称为电视讲坛之“鬼才”,他就是郦波。    ——媒体
    自序

    在当今这个忙碌而焦躁的时代,一家人能在一起做一件大家都感兴趣的事情,无疑是最快乐、最幸福的。做完“中国诗词大会”以后, 我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许多家庭老、中、青三代又坐在一起看电视了。这说明诗词的话题能激发我们几代人的情感共鸣,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悸动。同时,这也让我们不由得要去追问,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为什么诗词的生命力如此旺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论哪个年龄段,也不论当下身处何方,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背过“春眠不觉晓”,都背过“床前明月光”。诗词总会在我们的成长记忆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给我们以高雅的气质,给心灵以美的熏陶,并能够给我们的灵魂以甜美的休憩。想象一下,若没了崔颢、李白、孟浩然、杜甫,黄鹤楼上、晴川阁下该缺失多少韵味,登高望远又何来壮怀激烈?
    诗词文化还与每个家庭的教育息息相关。我常跟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们交流,我们有一个共识,都认为语文教育的关键目标便是唤醒孩子的母语感知能力,但是今天的教育却离这个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要承认,年轻一代的母语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下降。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这将会影响每一个个体乃至一个族群的素质,这也是目前很多文化问题的症结所在。
    对于中国文化来讲,能训练母语感觉、提升感知和运用母语能力的媒介,最精粹而又符合中庸之道的,莫过于唐诗宋词。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它的基因,诗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传基因。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传承有过中断,但只要有机会唤醒它,亲近它,它就会立即引燃我们这个族群血液中所蕴藏的文化火种,重新点亮我们的人生,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助力。
    我有一个观点,华夏文明发展的最大特色不是空间的扩张,而是时间的延续。因此,我在讲诗词时并不仅仅局限于唐诗宋词,而是上下搜罗,古今贯通。但这次做这样一个设计,写这样一本《唐诗简史》,自然首先是由于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自公元618年大唐王朝建立而观之,2018年将是大唐建国1400周年。
    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伟大时代,那是直到今时今日还依然活在我们心中的盛世大唐。唐诗,生动而全面地展现了彼时身份复杂的诗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终极思考,蕴藉着大唐神韵,尽显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巅峰气象,浓缩了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积累的文化精华,堪称世界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
    经典最大的作用是什么?我觉得所谓经典,就是可以把它融进血脉里、骨子里,随着人生的成长,就像造血干细胞,可以在漫长的一生中不停地为我们提供滋养。事实上,不论得意还是失意,站在诗人曾经站过的地方,回眸诗人的身影,眼前有景,心中有情,我们的灵魂会瞬间被激活,和历史、自然、社会、文化以及我们这个族群中的所有人达成一种和谐共振。
    这本书有一个副题,叫做“一个人,一首诗,一种人生,一部大唐”。书中我选了五十二位唐代诗人,每个人选一首诗,连李白、杜甫也只选一首诗。这些诗人和他们的诗以及他们的生命轨迹和人生感悟,穿越了千年,让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听到来自大唐各个角落的声音,接续上那曾经被淡忘的文化血脉,回望那一段盛世年华,触摸到华夏文明的精髓所在。当然,就唐诗而言,能选、可选、想选的诗人和诗太多了,但既然是简史,也就无法面面俱到。相信以后,还会有缘有各种方式,和同好们在一起品读更多的唐诗。
    在中国的各种文学形式中,诗歌在民间的传播应该是最广泛的,而其中唐诗尤甚。我以为,这不仅缘于唐诗艺术上的伟大成就,更在于唐诗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博大胸怀,万千气象。当我们诵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时候,当我们诵读“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时候,当我们诵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时候,我们胸中升腾起的该是一种怎样磅礴的气象!当我们诵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时候,当我们诵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时候,我们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生命张力,体悟到与自我、与他人、与天地自然的大和谐!而当我们诵读“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时候,当我们诵读“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的时候,当我们诵读“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则是唐人那生动的喜乐与悲欢。
    在考察了唐诗的流传历史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词乃是全民的财富,是大众的财富。就像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的版本我见过的就有八九种之多,还有人说找到了五十多种。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在诗歌的流传过程中,全民都参与了作品的再创作。根据版本学研究的成果,李白原诗应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现在流行的版本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该说,这样的改变,更好地体现了汉语的特色,将母语表现力强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汉语是一种分析性语言,它重实词,而轻助词、虚词,哪怕连动词都省略了,也能很好地表情达意,甚至更能体现出至纯的境界。“看月光”,多了个动词,显得不那么纯粹;改成“明月光”后,境界瞬间得到了升华。“举头望山月”,最后改成“望明月”,省却了与月亮这个意象可能相互干扰的“山”的意象,变得更纯粹,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也就更醇厚了。
    还有一个例子。张继写《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当时的姑苏城外原本没有枫桥而是封桥,就是封建的“封”,马上封侯的“封”。封桥的意思不是取景,而是取功名。《枫桥夜泊》写完以后,因为这首诗影响太大了,“封桥”就被改成了“枫桥”。但问题是,枫桥是后出现的,为什么诗题却是《枫桥夜泊》呢?那是因为张继写的时候,诗题根本就不叫《枫桥夜泊》,而是《夜泊松江》。因为这首诗,当地把名字改成了枫桥;而诗题到了《唐诗三百首》,就已经改成《枫桥夜泊》,因此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就是《枫桥夜泊》了。这个事例不仅再次说明中国目前流传的许多诗歌作品是全民参与的结果,而且还让我们看到了文学作品反过来影响乃至改变社会现实的奇特现象。
    2017年,中国电视上的诗词节目很热,有许多朋友问我这个热劲儿还能坚持多久?我觉得它能热多久,接下来是否还有新的热点,都没有太大关系。它只要热过了,作为一个文化的引子,在社会上能够引发一种共鸣、共识,对于中华文明的复兴起到一种积极的推进作用,它的历史使命就达到了。这本小书的作用也是如此。
    人生就是在路上。只要我们内心有坚定的信仰,又能在红尘的喧嚣中随时清空自我,去快乐地感受自然与人生,这就说明我们悟到了诗词的真谛,也找到了自己的那颗心。
    一句诗一种心情一个人一处风景人生自有诗意活出自己便是照破黑暗的光明
    我们都是李白,我们都是张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诗词的灵魂。

    郦波丁酉年冬至日于金陵水云阁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一个人,一座城,一首诗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我们前面讲了崔颢的《黄鹤楼》,而且提到了与李白比较的千古公案,接着就要来讲一讲李白的那首千古名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登金陵凤凰台》在李白的诗作中是非常独特的。
    李白现存的诗歌近千首,七言律诗最少。历代诗话里多有论及这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尤其是大家喜欢把它和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一起。我们知道,崔颢的那首《黄鹤楼》被认为是唐人七律第一,这样的话,李白作不作七律和作七律的水平,尤其是和整个唐人七律第一的《黄鹤楼》放在一起比较,就是学者特别热衷的话题。
    暂时放下这些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看这首诗。
    第一联确实很神奇,这里就可以看出它和崔颢《黄鹤楼》的关系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一联两句,连着出现了三个“凤”字——两次“凤凰”,一个“凤去台空”,就像《黄鹤楼》前四句里写了三个“黄鹤”。我们知道,律诗最忌简单的重复,而崔颢偏偏一上来就来三个“黄鹤”,李白更厉害,你四句里三个“黄鹤”,我两句里就有三只凤凰了。这到底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刻意的仿拟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所谓“龙凤呈祥”的说法,凤凰的意义非比寻常,从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女婿萧史骑龙弄凤而去,到司马相如以琴心挑文君,又有《凤求凰》的曲与辞盛传于民间,说明在中国古代,凤凰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祥瑞。
    因为有凤凰来集的祥瑞,金陵当地有建凤凰台以记之的传说。后世也有学者考证,当时建的是凤凰楼,不是凤凰台,说本来就有凤凰台,因为这个地方本来就是一块高岗之地。现在南京西南还有一条著名的路叫凤台南路,而明城墙的内侧就是著名的三山街,这一片地方其实就是凤凰台原址所在的地方,长江当时就在凤凰台外的西侧。
    不过,今天到南京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因为长江在千百年来已经不断西移。现在这里是南京的高架和环城公路。晚上,我经过那里的时候,看着长长的灯河和滚滚而去的车流,感觉那好像是一条灯的江流一样,便会突然产生李白式的金陵怀古之感。
    李白在凤凰台上看大江东去,就像崔颢在黄鹤楼上看到长江一样,他们看到的是同一条长江。不论是在黄鹤楼还是在凤凰台外,不论是在崔颢的眼中还是在李白的眼中,任历史沧桑变幻,那浩渺的长江无声东流。不过,崔颢是求仙之叹,他所说的昔人是仙人,而李白所生的却是历史之叹。“凤凰台上凤凰游”,暗指凤凰来栖的典故,而“凤去台空江自流”已然说尽了历史的沧桑变幻转眼成空。
    接下来的颔联,则以两个更深沉的典故直入历史的内心深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在金陵的凤凰台上所想到的金陵的风光历史,最突出者莫过于三国的孙吴与东晋。至于“花草”与“衣冠”到底是实指还是虚指,历来也有不同看法。虚指则以为“花草”当指吴宫的美女,而“衣冠”则当指东晋的士大夫;而实指者则以为“衣冠”是指东晋郭璞的衣冠冢。郭璞是两晋时最有名的方士,他的《游仙诗》名重一时。当时晋明帝为郭璞修衣冠冢,豪华无比。但到唐代,曾经无比豪华的衣冠冢已经成为一个土丘,在历史的淘洗中终成尘埃。
    李白既有这么深刻的历史感知与认识,放眼望去,自然就有更广阔的空间格局与宇宙视野。接下来颈联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一句也有“二水中分白鹭洲”的版本,其实说“二水”“一水”都可以理解。水就是长江之水,“二水”就是江水环洲流过,被分开两部分;而“一水”则是指江流整体而言。这两句诗对仗工稳,气象壮丽,是千古难得的佳句。因为太过有名,所以后来南京虽然山川地貌改变很大,长江故道西移,但至今还有三山街的街道之名,还有白鹭洲公园作为纪念。
    当然,后代诗话评论李白此诗最突出也是最好的一句,便是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从句式上看,和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非常相似,甚至结篇都有“使人愁”的句子。可是境界格局却有很大的不同。
    “浮云蔽日”用到了《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典故。晋明帝年幼时,他的父亲晋元帝问他:“是长安近,还是太阳近?”这位皇太子的答案是太阳近。父亲问他理由,他说:“现在我抬头只见太阳,不见长安。”而李白用此典故作比,其寓意更为深刻。当年李白被唐明皇请出山的时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意气飞扬、何等壮志凌云;后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又是何等潇洒,何等飘逸绝伦;再后来高力士、杨国忠等权奸当道,最终被赐金放还,此时的李白又是何等落寞、何等失意;再到后来,“安史之乱”突如其来,“为君谈笑静胡沙”,却站错了队,选错了阵营,被流放夜郎,最终虽遇赦而返,但人生晚景凄凉,又是何等孤独、何等悲愤!
    所以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一句,是李白发自肺腑的感慨,糅合了他人生的悲痛与命运的坎坷,所以尤其深重。
    细细地看,这首诗的前四句和《黄鹤楼》一样,在律诗的要求上都是不合律的,或者说是失粘、失对的。但和《黄鹤楼》不一样的是,李白诗前四句也不是古体,而是用了格律诗中一种特殊的体式,叫作折腰体。折腰体打破固有的粘对,自成一格。可见,从诗律的角度上来看,李白应该也是刻意比照了崔颢的《黄鹤楼》,前四句用折腰体,而后四句用了典型的律诗的格式,也属于一种拗体七律。
    因此从诗本身来看,李白与崔颢斗诗的公案看来并不是无中生有。
    事实上,李白除了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还有一首名曰《鹦鹉洲》的七律,这首《鹦鹉洲》则更能看出和崔颢《黄鹤楼》的比较来。诗云:“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后人评价李白《鹦鹉洲》仿效崔颢《黄鹤楼》,却格调卑弱。以此诗而论,确乎如此。
    当时他还不是太白,他还是小白,是年轻气盛的小白,是凭三尺剑走终南捷径的小白,是未经世事坎坷与命运浮沉的小白,所以任他遣词弄句,任他腾挪跌宕,当时的李白不仅“眼前有景道不得”,即使离去之后,所作《鹦鹉洲》也再难超越《黄鹤楼》。可是后来,历经岁月的淘洗,历经命运的坎坷,在荒凉丑恶的现实面前,沉沉浮浮、起起落落仍不改本色的青莲居士,在沧桑命运里终于从小白升华为李太白的青莲居士,在他登上金陵凤凰台的那一刻,当他吟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时候,他那一颗充满了忧患、充满了沧桑感的赤子之心,终于在崔颢的“日暮乡关”前得到了升华、得到了飞跃。
    事实上,年轻时的李白和年轻时的崔颢一样,他们的性格都跳脱通达,又豪侠任性,甚至在情感经历上都有颇多相似之处。《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都记载崔颢好博嗜酒,更好美女,曾经有三四次的再婚经历;而李白一生也好酒如命,也有四次情感经历,这一点看来丝毫不逊于崔颢。在诗歌创作上,不仅有《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的比较,李白至金陵还写有《长干行》,某种意义上也是与崔颢的《长干行》组诗有高下之较。
    李白《长干行》的头六句是大家最熟悉的“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所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六句诗里头沉淀出两个成语。这是长干女在回忆往事,回忆纯真欢乐的儿时生活。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这四句写的特别妙,写这个女孩子人生的角色发生了变换,也更体现了她的纯洁与纯粹。“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多么漫长的适应啊,结婚一年后才变得大方起来,所有的幸福也终于在眉眼间流淌。“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可是他们毕竟是住在长干里的人家,新婚两年之后,丈夫终于要远行经商了。“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丈夫走后,她常常倚门而望,等待变成了生活中最最重要的事。秋风来的是那么早啊。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这其实就是内心的呼喊,你快回来吧,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捎个信来,我就去迎接你,再远都不远,我会一直走到七百里外的长风沙。这是什么?这就是最长情的告白啊。
    为什么李白会写出这样一个与很多思妇诗截然不同、别具形象的长干女呢?
    我每次走过长干里,走过长干桥都会感慨万千。事实上,长干里可以算南京这座名城最早的记忆之一。《建康实录》里记载,南京人之所以会把古长干里这一带称为长干,是因为山垅之间曰干。秦淮河流经这一段平原地区,向南有群山倚仗,而这一带平原地区又有河流经过,并最终汇入长江,因此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宜于居住。范蠡在此建越城,这里迅速就成了百姓聚集之地。尤其是到了后来,三国吴立大市,更是商贾云集,而南京城也正是因为有了越城,有了长干里,有了这片长长的河岸地带,肥沃的土地,聚集的人气,才迅速发展起来。
    • 编辑推荐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目录
    • 媒体评论
    • 前言
    • 产品特色
    • 书摘插画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