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扫码下单

  • 中国民俗学通论(第二卷):民俗传播论
    • 作者: 仲富兰 著著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4-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商品参数
    • 作者: 仲富兰 著著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4-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5-04-01
    • 字数:311000
    • 页数:276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309107296
    • 版权提供: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民俗学通论》是作者仲富兰多年来潜心专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系统、创新的力作。为了写好这部著作,作者整整耗费了三十年的心血,从田野调查到遍读当代和前人的民俗学著作,作者站在学科前沿和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以较开阔的视野,率先提出了构架“民俗**化论”的理沦框架,逐步形成了“民俗传播沦”、“民俗资源沦”的理论观点,有别于前人和传统的民俗学理论体系。对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没是一个宝贵的贡献,具有填补学科空白的意义,不论是民俗学者还是民俗**化爱好者,都会从中受益。本卷是“民俗传播论”。
      《中国民俗学通论》是作者仲富兰多年来潜心专 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系统、创新的力作。本卷 “民俗传播论”认为**化人类学、民族语言学、**化 史学都或多或少地触及民俗的问题、要“打通”民俗 学与传播学的通道、民俗传播——作为一个民俗**化 学与传播学相交叉的边缘课题、应当被提上科学研究 的**程。解决民俗传播的任务,也理所当然地引起了 人们的重视。
      仲富兰,上海市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曾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副总监、**记者,《新闻午报》主笔。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为上海市民俗**化学会会长。著有《中华风物探源》、《中国民俗**化学导论》、《现代民俗流变》、《民俗与**化杂谈》、《图说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民俗传播学》等30多部著作。
    绪论 **化视野下的民俗传播研究
     一、民俗传播研究缘起
     二、“民族志传播学”的启示
     三、数字时代的硕大平台
     四、传播的历史和民俗寻绎
     五、没有传播就没有民俗
     六、需要“大胆地朝前走”
    章 民俗传播要素与环境分析
     节 民俗与传播的交叉研究
      一、民俗在传播中形成
      二、传播乃民俗研究之枢纽
      三、民俗变革的弹性机制
     第二节 民俗传播的要素分析
      一、构成民俗传播的要素框架
      二、民俗传播的信源分析
      三、民俗传播的模式分析
      四、民俗传播的传受者分析
      五、民俗传播的信息内容分析
     第三节 民俗传播研究的生态环境
      一、跨界与融合:诸多学科的联系
      二、民俗传播的信息环境
      三、新媒体时代的民俗传播环境
    第二章 民俗传播与符号理论
     节 符号理论的学术史梳理
      一、三个关键词与三个研究方向
      二、国内符号学研究简述
      三、当代符号学研究的**化指向
     第二节 符号理论对民俗传播的建构意义
      一、人是符号和**化的动物
      二、符号是民俗传播的代码
      三、意义结构的解析与传播
      四、民俗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
     第三节 符号——信息传达的意义载体
      一、民俗符号的意义表达
      二、民俗符号的感知原则
      三、民俗符号的内在结构
     第四节 符号传播与民俗传承
      一、符号环境与认知环境
      二、编码与解码的互动
      三、传受共通的符号交流
      四、传者与受者的心理积淀
      五、媒介与民俗传承
    第三章 民俗传播:表征与意蕴
     节 象征:民俗表征的独特结构
      一、民俗传播符号的一般结构
      二、象征符号的分类表述
      三、象征符号的现实指向性
     第二节 谐音:民俗传播的会意表征
      一、谐音民俗产生的社会**化基础
      二、非语言传播中的谐音**化
      三、互联网流行词汇与谐音
     第三节 神话:民俗传说的历史意蕴
      一、神话等语言类型的神秘符号
      二、口头传承的原始**化结晶
      三、神话传说与民俗行为叙事
      四、原型符号在传播中的意蕴
    第四章 传播仪式与传播形态
     节 仪式:传播中的时空节点
      一、仪式作为民俗传播符号
      二、仪式传播的**化内涵
      三、仪式传播的空间特征
      四、仪式传播与**化记忆诠释
     第二节 史前民俗符号的传播形态
      一、还有民俗的“原生态”吗?
      二、史前民俗传播形态
      三、古老信息的符号“刻画”
     第三节 传播三态:本真态.**态。新生态
      一、从本真态到**态
      二、从**态到新生态
      三、上古社会媒介形态演化
    第五章 民俗传播的机制分析
     节 传播机制的三个要素
      一、社会组织与主导意识形态
      二、传播运行的“媒介操纵者”
      三、地方名人介人民俗传播
     第二节 民俗媒介的传播机制
      一、约定俗成的口耳传播
      二、公共空间与传播机制
      三、标志程式的共性传播
      四、民俗艺术的视听传播
     第三节 民俗传播的载体与组织
      一、家族教育与家学传播
      二、帮会行规的精神依附
      三、信仰聚会的传播纽结
    第六章 传播语境与信息扩散
     节 传播的语境、情景与口碑
      一、传受双方的会意语境
      二、意义生成的传播情境
      三、人际传播的褒扬口碑
     第二节 色彩斑斓的传播流向
      一、跨**化传播交流渠道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传播辐射
      三、空间中的扩播流向
      四、时间上的递传流向
     第三节 力度受制的传播流程
      一、传受双方从兴起到接受
      二、信息的扩散与回馈
      三、市井散播和**化滤筛
      四、习惯制涉和地域抗衡
    第七章 民俗信息的语言编码
     节 芸芸众生的传播“编码”
      一、副语言习俗:人类早期的“编码”
      二、以物代意到**字的出现
      三、作为信息单元的**字符号
      四、传播编码与信息储备
     第二节 信息编码的意义表达
      一、系统、形象与逻辑表达
      二、编码与解码的集体性
      三、“简单一复杂一简单”:编码与时代
     第三节 编码的语言载体
      一、民间口语、俗语与熟语
      二、方言与地方民俗传承
      三、民间行话与秘密语
    第八章 民俗信息与非语言传播
     节 非语言传播的特殊符号
      一、非语言传播的概念
      二、值得探究的史前媒介生态
      三、标志语与实物记事
      四、招幌标志与商业生活
      五、特殊音响的非语言传播
     第二节 非语言传播的媒介形态
      一、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
      二、媒介形态的融合
      三、非语言传播媒介分析
     第三节 地缘特征、人口流动与非语言传播
      一、传统民俗地缘的一般特征
      二、近代农民向城市流动及境遇
      三、人口流动与民俗变革
    第九章 社会记忆与心理结构
     节 考察社会记忆的传播特点
      一、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
      二、历史瞬间的珍贵记忆
      三、社会记忆的异同共生
     第二节 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心理结构
      一、主体心理结构认知
      二、心理结构的传播层次
      三、心理“共通意识”及其改造
     第三节 主体心理积淀与社会记忆
      一、独具特色的传播结构
      二、“主体心理积淀”及其形式
      三、人与环境互动的认识空间
      章  民俗传播要素与环境分析
      节  民俗与传播的交叉研究
      一、民俗在传播中形成
      关于民俗,我将它英译成F。lk—Cust。ms。我对它的定义是:“民俗**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及各种媒介进行传播的世代相沿和传承扩布的生生不息的**化现象。”这里有必要简要地阐释一下几个要点,,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集体记忆和模式化的生活**化;第二,民俗是源自民众,又在民众中广泛传播,并起到某种规范作用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第三,民俗形成的过程,在本质上是民俗的传播过程。第四,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是民俗形成的核心特征,因此民俗传播缺乏单一信息来源、固定传播者、明显传播效果等一般信息传播活动的要素,但必然具有相对固定的信源、程式化处理、集体认同、信息变异等传播要素,终形成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的重要符号,对内成为族群成员的‘集体记忆’,对外则成为彰显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①。
      我们肯定民俗学是一门**化学科,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论证它的传播特性。民俗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民俗是世世代代的民众在生活过程中的生产消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令、娱乐游艺、礼仪信仰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化模式。民俗构成人类区别于其他族类和异类的根本标志,成为表现和鉴别民族或地域族群、社群自身特征,成为展示和衡量人类多样性、复杂性的重要标尺。“民俗不仅仅是一种民间自我传承的**化事项,还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任何一种民俗现象,都是经由相应的表现体构成的。这些表现体,正是各式各样民俗元素的象征符号。”①民俗学所关心的,正是透过纷纭繁杂的民俗事象,来探求特定民俗事象生成与发展的源流与底蕴,民俗与人俱来,与族相连,与传播相伴而行,它是人类永恒的伴生物。一种民俗在传播中形成,就会以一种特定的思考原型和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在民俗圈内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有意无意地整合接受具有共同心意民俗的规范、集体记忆及特定的标志符号。
      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民俗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世俗生活的深层和表征卷入我们的**常生活之中。可以说,民俗传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样式。语言是人类民俗传播重要的工具,是民俗传播与发展的主要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化现象。语言**字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项习俗中传播具有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语言是民俗的重要显现,它同时肩负着民俗传播——包含转变与延续——的重要责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民俗**化的各种形态系统,是这一时代人类语言活动的前提,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人是**化的动物,也是符号的功物。人类的一切**化成就,都是**化符号活动的结果。符号活动遍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说,人类所具有的各种**化现象或精神活动,都是运用符号形式概括或者指代的人类的种种经**。人与动物之间,自古以来就存在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动物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衣食和助力,不仅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同时也是人类丰富复杂的**化观念的重要载体。人类社会的许多**化观念都曾涂染在那些动物身上,使它们由自然动物变为人**动物,成为具有特定意义的**化表征符号。在信奉“天人合一”自然价值观的中国古代,动物的人**功能和**化象征意义显得尤为丰富和突出。中国**化里鲜明的符号也非常多,比如鹤、龟,比如中国结、粽子、月饼。
      ……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编辑推荐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目录
    • 图书书摘
    • 产品特色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