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扫码下单

  • 幼儿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万千教育)
    • 作者: 莫源秋,卢奔芳 编著著
    •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商品参数
    • 作者: 莫源秋,卢奔芳 编著著
    •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7-01-01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18411979
    • 版权提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本书作者是深受一线幼儿教师喜爱的莫源秋教授,其出版的十余部教育专著和教材都得到了读者的好评与肯定。他在本书中精选了与幼儿教育关系密切的33个心理效应,详细阐释了这些心理效应的起源、相关的心理学实验与研究及其启示,并结合大量实例告诉读者该怎样有效地运用这些效应来开展教育工作。全书既读起来引人入胜,又极富启发价值,引人思考。

          本书精选了对幼儿教育工作非常有用的33个心理效应,并将其分为有效地认识孩子、有效地激励孩子、有效的个性化教育、有效的教育教学四大部分。在体例安排上,书中每一节都以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或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出心理效应,然后结合故事或案例,阐述便于幼儿教师和家长使用的教育方法与策略,以及有效地运用这一心理效应的要点。

          ◆ 书中精选的心理效应既有科学的心理学实验依据,又跟幼教工作紧密结合,使全书的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俱佳。

          ◆ 作者不仅对积极效应进行了挖掘和探究,而且给出了如何避免消极效应出现的方法,有利于促进孩子获得zui好的发展。

          ◆ 通过本书,读者既能理解幼儿个体的心理特点,也能了解幼儿群体可能会表现出的心理现象,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幼儿教育。

          莫源秋 198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现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已公开发表论文二百多篇,独著有《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诊断与教育》《幼儿园家长工作技能与艺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技巧》《做幼儿喜爱的魅力教师》《做个幸福快乐的幼儿教师:为你的专业成长支招》《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指导》《幼儿园教育研究新探》《幼儿心理需要与教育》等,与他人合著有《幼儿教师与幼儿有效互动策略》《幼儿园教研活动设计与实施》《打造幼儿园魅力班级的64个策略》《幼儿常规教育指导手册》《幼儿教师实用教育教学技能》《新时期幼儿教师的角色与扮演》《幼儿家庭教育读本》等。

    前言

     

    第一章 有效地认识孩子

    一、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首因效应

    二、全面客观地认识每一个孩子——晕轮效应

    三、重视“压轴戏”——近因效应

    四、勿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心——投射效应

     

    第二章 有效地激励孩子

    一、给孩子贴个具有激励作用的标签——标签效应

    二、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暗示效应

    三、你相信,花朵就会盛开——期望效应

    四、让孩子知道后面有好事情等着他——祖母原则

    五、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德西效应

    六、60-10<40 10——阿伦森效应

    七、让孩子及时知道学习结果——反馈效应

    八、孩子的成长需要表扬与激励——保龄球效应

     

    第三章 有效的个性化教育

    一、发现孩子的强项——瓦拉赫效应

    二、让孩子学会自控——延迟满足

    三、让孩子学会承担——尤人效应

    四、让孩子远离绝望的境地——习得性无助

    五、让孩子学会宽容——海格力斯效应

     

    第四章 有效的教育教学

    一、数学教学中为迁移而教——迁移效应

    二、适当示弱反而易赢得信任——仰巴脚效应

    三、让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登门槛效应

    四、由易到难让孩子不断进步——连锁塑造

    五、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马太效应

    六、以温暖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孩子——依恋心理

    七、禁果分外香——禁果效应

    八、对孩子发出同一个声音——手表效应

    九、及时修补破窗——破窗效应

    十、做个温暖的教师——南风效应

    十一、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环境——泡菜效应

    十二、别让孩子成为最后受气的那只猫——踢猫效应

    十三、坚持21天成就孩子的良好习惯——21天效应

    十四、努力成为孩子们的“自己人”——自己人效应

    十五、教育要注意适当的度——超限效应

    十六、要求适中——篮球架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三、让孩子学会承担——尤人效应

          在成败归因的心理研究中,人们常常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或环境的影响,这称为尤人效应。

          案例3-3 日本的一项心理学测试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1000人的测试,测试过程要询问每人三件不愉快的事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结果有991人认为是由他人造成的。

          现实生活中,尤人者还真不少。具体来说,尤人效应产生的原因有:

          一是尤人者出于自我保护。在遇到失败或犯错误时,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推脱责任,而把错误归咎于他人,使自己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二是尤人者的投射心理。尤人者总喜欢把自己的失当行为或内心不良的动机和思想观念转移到他人身上,硬说他人有这种不良动机与行为,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内疚感与焦虑感,逃避责任。

          三是尤人者的掩饰性责备。尤人者为了从自己的错误行为中解脱出来,而故意编造一些听着可信实则为谎言的责备他人的理由,如“从来没有人教过我要这样做”。言下之意,“我现在这样做是在常理之中,如果不是,那也不是我的错,是你们没有教我造成的”。尤人者常会运用这种掩饰的理由为自己辨解,以逃避责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防卫的保护机制。

          四是尤人者的否认性责备。尤人者为了保护自己,常会故意否认自己行为的过错。如当自己出现失误时,就会说“这不是我干的”或“这不是我的错”。这里有两层责备他人的含义,其一“这不是我的错,你们还要来说我”;其二“你们已在责备我,我不说你们已经很好了”。这种否认性责备不但不会使其改正错误,而且还会弄僵人际关系。

          “尤人”不是应对自己所犯错误或失败的有效办法,并且“尤人”是一种不良的品质,它会僵化人际关系,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者应该努力帮助孩子从“尤人”倾向中走出来,让其学会承担,学会为自己做错的事情负责。

          (一)让孩子明确责任

          孩子之所以没有责任感,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没有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没有对他进行责任感的训练。

          教育者要让孩子明确:在幼儿园哪些事情是由老师来做的,哪些事情是老师帮助完成的,哪些事情必须自己做——该孩子做的就让他自己做,教育者绝不包办。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在这方面,家园要求一定要同步。如出门的时候给孩子背一个小背包,让他背一点自己的东西;吃饭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吃,不要追着喂;第二天早上上幼儿园该带的物品,让孩子晚上提前准备好,等等。

          如果孩子没有尽到责任,那么就让他承担相应的后果。如该吃饭时不好好吃饭,结果下午饿了老师索要食物——教育者不仅不应该给他食物,而且要告诉他,现在挨饿是因为中午没有好好吃饭,希望他明天能好好吃饭。又如,本该带水彩笔去幼儿园,但孩子前一天晚上忘记将水彩笔放进书包了,导致美术活动时没有水彩笔用,于是打电话让爸爸妈妈送来。这时,爸爸妈妈应该坚决不送,老师也不要借其他小朋友的笔给他用。如此一来,孩子今后就会认认真真地准备第二天的学习用具。

          案例3-4 体验后果

          活动之前,老师引导幼儿先去小便,班里有一个孩子不愿意去小便。在户外活动中,这个孩子又想去小便了。老师带着他到处找洗手间,花了很长时间。孩子上完厕所,老师问他:“你刚才感觉怎么样?”孩子说:“可着急,可难受了。”老师接着问:“以后户外活动前你会怎么做?”孩子立刻回答:“我要先小便。”

          在上面这则案例中,老师采用了非指导教学的方法,引导孩子自我体验、自我发现。为了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孩子的行为给别人造成伤害的时候,应要求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孩子损坏了小朋友的图书、玩具,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赔偿或用零用钱购置新的图画书、玩具归还别人等。这样不仅能使孩子掌握一定的行为准则,而且其责任感也会得到增强。

          (二)教会孩子客观地看待问题

          问题发生后,教育者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要引导孩子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将责任推卸给别人或其他客观因素。如有的孩子不小心被木条绊倒,就会恶狠狠地将木条踢出好远以解心头之恨。这时教育者应该告诉孩子:“不是‘木条碍事’,而是你自己不小心摔倒的。”当孩子一个劲儿地责怪别人的时候,教育者要引导孩子反思自己是否也有错。如果有错,那么就要努力改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

          尤人者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把更多精力放在说明问题、解释为什么失败上,却没有主动地承担责任,弥补错误。在孩子做错事后,让孩子反思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结果会更好。犯错误不要紧,重要的是要从中吸取教训。具有这样积极的心态,孩子怨天尤人的意向和行为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四)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机会

          孩子有自主选择权,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那么,他就很难为此负责。在平常的保教活动中,我们要尽可能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权,同时,让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比如,孩子吃饱了,就不要再强迫他吃了;孩子实在不想吃,就不要强迫他吃;发现孩子不想吃时,可以问孩子:“你还需要吗?”不要对孩子说:“你必须吃完……”只需要告诉他:“现在是吃午饭时间,放学前是没有东西吃的。”让孩子自己决定吃或者不吃以及吃多少。

          案例3-5 理查德选择爬着回教室

          现在,小朋友们应该从操场上回教室了。可是4岁的理查德还是站在离教室门最远的地方,一副坚持自己立场的样子。曾有几次,只有老师专门去邀请他,他才会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动中。有时,我干脆就不理他,假装没发现他没和我们在一起,而他最后还是会自己跑过来。然而,这次,我还是得走过这段长长的距离——穿过操场——亲自去叫他进教室。

          我走到他跟前对他说:“现在该回教室了。”他冲我笑了笑,回答说:“不。”为了说服他,我说尽了一切好话,可惜都不管用。当时我别无选择,只能回教室了。为了给理查德留面子,我还是耐着性子对他说:“要么我像抱着小婴儿那样把你抱回教室,要么你像个大男生一样自己走进去。”这已经是我能想到的最后一招了。可是令我失望的是,他的回答仍然是“不”。

          庆幸的是,后来理查德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他不愿意像我最初要求的那样走回去,而要自己爬回去。虽然这样的方式很慢,也很不舒服,但是既然我的目的就是要他回教室,难道还在乎他以什么方式回去吗?于是,我答应了他的要求,准备离开。他真的双腿跪地,一点一点地爬。可怜的小家伙——铺了沥青的操场表面很粗糙,他那样爬肯定相当难受。每隔一会儿我就会听到他在地面上小跑时发出的声音。可是只要我一转过身去看,他又回到原来爬行的姿态。出于对他的爱怜,我不再转身去看,只希望他能跑完大多数路,反正我已经达到了目的——要他回教室。而他,除了膝盖很痛,也为自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感到自豪。

          当孩子和我们争夺主动权时,一定要记住自己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有时候,只要他们提出的要求合理,又能达到我们原来的目的,那不妨试着给他们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不妨变通一下接受他们的提议。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五)教育者要做孩子的榜样

          为了让孩子学会承担,学会遇到问题不怨天尤人,教育者一定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如平时遇到问题不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想办法解决;如果真是自己的责任,那么教师应该勇敢地说“都是我的错,我将努力……”相信受到教育者言传身教的影响,孩子也会成为不怨天不尤人、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向上的孩子。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人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

          对相同情境下的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心理反应的现象。它是一种规律性的心理现象,如果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能灵活、恰当地加以运用,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本书收集了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密切联系的33个心理效应,并根据它们与幼儿园各项工作关系的紧密程度分别归入“有效地认识孩子”“有效地激励孩子”“有效的个性化教育”“有效的教育教学”四大部分,希望能对教师正确认识和激励孩子,有效地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提供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理解各种心理效应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动有趣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提出在相应心理情境中可供一线幼儿教师直接操作的具体做法或策略。本书既强调对每种心理效应的积极方面的挖掘与运用,又说明了如何避免其消极方面,努力将每种心理效应的功能最大化,以使孩子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写作过程中多处使用了“教育者”“差生”“优生”这三个名词。本书中的“教育者”特指家长和教师;“差生”特指品行或能力较差的孩子;“优生”则是特指品行或能力较好的孩子。

          本书由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卢奔芳(第一章)、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莫源秋(第二、三、四章)撰写,全书由莫源秋统稿、审稿和定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阅了国内外同行大量的研究成果,在此对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书中引用的少部分资料未能标明相关作者及材料的出处,在此对相关的作者特表歉意!

          由于时间仓促,加上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一定存在着不足之处,敬请阅读和使用本书的老师和朋友批评指正。

    莫源秋

    2016年7月21日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 编辑推荐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目录
    • 图书书摘
    • 前言
    • 产品特色
    • 书摘插画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